張元素

《珍珠囊藥性賦》~ 上卷 (3)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

1. 諸品藥性陰陽論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互相氣味厚薄不同,輕重不等,寒熱相雜,陰陽相混。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總而言之,不可混說;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輕清成像,重濁成形。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白話文:

各種藥材都有寒、熱、溫、涼的特性,酸、苦、辛、鹹、甘、淡的味道,升高、下降、浮起、沉降的能力,它們的氣味濃淡不同,重量不同,寒熱交雜,陰陽相混。有的藥材氣味相同但味道不同,有的藥材味道相同但氣味不同。總的來說,不能混淆藥材的特性;具體來說,每種藥材都有自己的作用。來源於天上的藥材,性質輕浮容易上升;來源於地上的藥材,性質沉重容易下降。輕盈清澈的藥材作用於身體的表面,厚重濁重的藥材作用於五臟六腑。清陽之氣發散於肌膚腠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

清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氣厚則發熱。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味厚則泄。升降浮沉之理,胸中豁然而貫通矣。人徒知藥之神者,乃藥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藥者之力也。

白話文:

純陽之氣養護精神;純陰之氣堅韌骨髓。辛甘之味能發散而屬陽,酸苦之味能收斂而屬陰。氣屬於陽,氣盛則為陽中之陽,氣弱則為陽中之陰。氣弱則容易發泄,氣盛則容易發熱。味屬於陰,味濃則為陰中之陰,味淡則為陰中之陽。味淡則通暢,味濃則泄瀉。升降浮沉的道理,心中豁然貫通。人們只知道藥物的神奇,卻不知道這是用藥者智慧的體現。

人徒知辨真偽識藥之為難,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為尤難也。

2. 藥性升降浮沉補瀉法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手少陰心,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手太陽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所宜。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則病,故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矣。

白話文:

五臟之間必須保持平衡。如果一個臟腑出了問題,身體就會生病,所以說,飲食均衡身體才會強壯,不吃東西就會死亡。

名醫張仲景說:水進入經脈,血液才會產生;食物進入胃部,經絡才會運行。因此,必須滋養血液,溫煦衛氣。血液溫暖,衛氣調和,榮衛之氣才能正常運行,身體才能健康長壽。

3. 諸臟五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4. 諸臟五苦

肝苦急,急食苦以緩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也。)

5. 五嗅湊五臟例

臊氣入肝,腥氣入肺,香氣入脾,焦氣入心,腐氣入腎。

6. 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臟主禁例

東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臟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人無多食酸。

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人無多食苦。

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臟肺。肺生氣,金曰從革,作辛,辛走肺。氣病,人無多食辛。

中央之土,其色黃,其味甘,其臟脾。脾主肉,土曰稼穡,作甘,甘走脾。肉病,人無多食甘。

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鹹,其臟腎。腎主骨,水曰潤下,作咸,咸走腎。骨病,人無多食鹹。

7. 手足三陽表裡引經主治例

太陽(足膀胱,手小腸),上羌活,下黃柏

少陰(足腎,手心),知母黃連

少陽(足膽,手三焦),上柴胡,下青皮

厥陰(足肝,手胞絡),青皮,柴胡

陽明(足胃,手大腸),上升麻白芷,下石膏

白話文:

足胃經(陽明)和手大腸經(陽明):

  • 上方常用藥物:升麻、白芷
  • 下方常用藥物:石膏

太陰(足脾,手肺),白芷,桔梗

8. 諸藥瀉諸經之火邪

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肝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白話文:

黃連:瀉清心火 梔子、黃芩:瀉肺火 白芍:瀉肝火 柴胡、黃連:瀉肝膽火 知母:瀉腎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黃芩:瀉三焦火 黃柏:瀉膀胱火

9. 諸藥相反例

白話文:

甘草不能和以下藥物一起服用: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烏頭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

白話文:

烏頭不能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蔞一起使用。

藜蘆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

白話文:

藜蘆與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相剋。

10. 五臟補瀉主治例

肝虛者,陳皮生薑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黃柏補之,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以甘草瀉心,心者肝之子也。

白話文:

如果肝臟虛弱,可以用陳皮、生薑之類的藥材來補益。虛弱的時候,就要補其母,腎臟是肝臟的母親,因此可以使用熟地、黃柏來補腎,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則可以服用錢氏地黃丸。

如果肝臟實熱,可以用白芍藥來瀉去熱氣,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則可以使用錢氏瀉青丸。實熱的時候,就要瀉其子,用甘草來瀉心,心臟是肝臟的孩子。

心虛者,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者心之母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白話文:

心氣虛弱的人,可以用炒鹽來補益。虛症要補其母臟,肝臟是心臟的母臟,可以用生薑來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服用錢氏安神丸。實症可以用甘草來瀉除,如果沒有其他症狀,錢氏方中重的可以服瀉心湯,輕的可以服導赤散。

脾虛者,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黃連枳實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白話文:

脾氣虛弱者,可以用甘草、大棗等來補氣。脾氣鬱滯者,可以用黃連、枳實等來瀉去鬱滯。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益黃散來治療。脾氣虛弱時,要補脾的「母親」,也就是心,可以用炒鹽來補心。脾氣鬱滯時,要瀉脾的「兒子」,也就是肺,可以用桑白皮來瀉肺。

肺虛者,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主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大棗補脾。實則瀉其子,腎者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白話文:

肺氣虛弱的人,可以使用五味子來補肺。

肺氣實滯的人,可以使用桑白皮來瀉肺。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服用錢氏阿膠散來調理。

肺氣虛弱時,需要補益其母,脾是肺的母親,可以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脾。

肺氣實滯時,需要瀉其子,腎是肺的兒子,可以使用澤瀉來瀉腎。

腎虛者,熟地黃、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藥。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白話文:

腎功能虛弱的人,可以用熟地黃和黃柏來補腎。腎臟沒有實證,不能瀉下。錢氏的著作中只有補腎的地黃丸,沒有瀉腎的藥。虛證要補它的母臟,肺是腎的母臟,可以用五味子來補肺。

已上五臟補瀉,《素問·藏氣法時論》備言之矣,欲究其詳,看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