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桔梗

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考證

排膿湯,證闕。

桔梗白散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白話文:

桔梗白散證的症狀是:吐出帶有腥味的濁液,反覆吐出膿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排膿散,證闕。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兩、或一兩、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也,不載其證。今乃歷觀其用桔梗諸方,或肺癰、或濁唾腥臭、或吐膿也。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排膿也明矣。

白話文:

上文記載的各個中醫處方都出自張仲景之手,其中「排膿湯」以桔梗為主要藥物,但並未記載它的適應症。我查閱了張仲景使用桔梗的各種處方發現,它們多用於治療肺癰(肺部化膿)、濁痰腥臭、或咳出膿液的情況。既然以桔梗為主要藥物的處方叫做「排膿」,那麼它具有排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互考

排膿湯之證雖闕,而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吐膿多,則排膿湯。

白話文:

雖然「排膿湯」的證候不完整,但可以參考「桔梗湯」來瞭解它的主治。

「桔梗湯」的證候是:吐出帶腥臭味的濁痰,長久以來都吐膿。董仲景說:喉嚨疼痛的,可以服用甘草湯,若無效,則使用桔梗湯;甘草湯能夠緩解毒素急迫的症狀。但濁痰吐膿不是甘草湯的主治,因此無效時,纔要加入桔梗。

由此可知,如果腫脹疼痛急迫,可以使用桔梗湯;如果濁痰、膿液很多,則使用排膿湯。

辨誤

排膿湯及散,載在《金匱》腸癰部。桔梗湯及白散,亦有肺癰之言。蓋腸癰肺癰之論,自古而紛如也。無有明辨,欲極之而不能也。人之體中,不可見也。故謂無肺癰腸癰者妄也,謂有肺癰腸癰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膿者,其病在胸也,而為肺癰。其病在腹也,而為腸癰,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為名所拘,而隨其證,是為仲景也。

白話文:

「排膿湯」和「排膿散」這兩種方劑,記載在《金匱要略》的「腸癰」篇中,而「桔梗湯」和「白散」也提到「肺癰」的說法。關於腸癰和肺癰的爭論,從古至今一直眾說紛紜。沒有明確的界定,想要弄清楚也十分困難。因為人的身體內部無法直接觀察到,所以說沒有肺癰和腸癰的說法是錯誤的,說有肺癰和腸癰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凡是嘔吐或腹瀉出帶有臭味的膿液,其病症在胸部,就稱為肺癰;其病症在腹部,就稱為腸癰,這也是可以的。治療的方法,不拘泥於名稱,而是根據具體症狀,這是仲景的治療原則。

品考

桔梗,處處出焉。藥鋪所鬻者,淅而白潔,脫其氣味也,不可不擇焉。唯去其土泥,而不殺其真性,是為良也,銼用。

白話文:

桔梗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藥店出售的桔梗,經過清洗後呈白色,但卻失去了其氣味,這是購買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只有去除泥土而不破壞其天然成分的桔梗纔是好桔梗,可以切成塊狀使用。

2.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證

天雄散,證闕(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術八兩。

桂子附子去枝加朮湯證曰:小便自利。

白話文:

桂枝附子去掉枝葉,加入朮的湯藥證狀:小便會自然流出。

麻黃加朮湯證曰:身煩疼。

越婢加朮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術皆四兩。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證曰:小便不利。

人參湯證曰:喜唾。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術皆三兩。

甘草附子湯證曰:小便不利。

真武湯證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薑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心下有痰飲,又云頭眩。

澤瀉湯證曰:其人苦冒眩。

枳朮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戎鹽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術皆二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術十八銖,而三兩之例。

上歷觀此諸方,無論小便之變。其他曰飲、曰痰、曰身煩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證者,用術而小便通,則諸證乃治。由是觀之,術之利水也明矣。

白話文:

前人所記載的方法,都沒有提及小便的變化。其他症狀如口渴、多痰、身體煩熱疼痛、愛吐口水、頭暈,這些都是水病的表現。凡是小便不順且有上述症狀的,使用利水藥讓小便通暢,其他症狀就都會好了。由此可見,利水藥的利尿作用是非常明確的。

互考

天雄散。《金匱要略》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條後,而不載其證。而李時珍作《本草綱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則舊有此證,而今或脫也。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下當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觀之,時珍之見,而豈以朮、附為治失精夢交乎?此則觀於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夢交,水氣之變也,故以術為主藥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裡的「白朮附子湯」,就是《傷寒論》中的「桂枝附子湯」,只除了去掉桂枝加上白朮,劑量也減半。因為白朮是後世纔有的藥材,古時候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稱呼方名,還是沿用《傷寒論》的叫法。 《金匱要略》白朮附子湯,即《傷寒論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而分量減其半也。蓋術別蒼白,非古也。故今稱方名,從《傷寒論》焉。《外臺秘要》朮附湯,亦同方。而分量非古也,皆不可從焉!

《外臺祕要》裡的「朮附湯」,方子雖然一樣,但劑量不是古法,因此不可依循。

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於真武湯,倍加朮、附,以參代姜者也。而真武湯證,有小便不利、或疼痛、或下利。此方倍加朮、附,則豈可無若證乎?其證闕也明矣。

白話文:

附子湯的適應證,並沒有記載。這個方劑與真武湯相比,加倍了朮和附子,並用人參代替了生薑。而真武湯的適應證,有小便不利、或疼痛、或下利。這個方劑加倍了朮和附子,難道能沒有這些症狀嗎?它的適應證缺少這一點很明顯。

枳朮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二方《金匱要略》所載。同其因與證,而不可別焉;今審其方劑,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其方合桂枝去芍藥,及麻黃、附子、細辛也。而桂枝去芍藥湯,主頭痛、發熱、惡風、有汗等證,而腹中無結實者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曰:少陰病,發熱。為則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

白話文:

枳朮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這兩個方劑都記載在《金匱要略》中。它們的病因和症狀相同,因此無法區分它們。

方劑詳情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的方劑組成為:桂枝(去除芍藥)、麻黃、附子、細辛。其中,桂枝去芍藥湯主要治療頭痛、發熱、惡風、有汗,但腹中並無實結之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證狀為:少陰病,發熱。注釋中說明:所謂少陰病指的是惡寒很嚴重,因此使用附子。

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主之。術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堅大而小便不利者,枳朮湯主之。夫秦張之治疾也,從其證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決事,秦張所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證矣,斯不知其方意,則未能中其證也。

白話文:

附子主要治療惡寒。根據二湯的證候推論,心下堅硬腫大,惡寒,發熱上逆的人,可以用桂薑棗草黃辛附湯。術藥主要利水,因此心下堅硬腫大,小便不利的人,可以用枳朮湯。秦張治療疾病,是根據病人的證候而不是想像。想像是指憑空猜測,秦張不贊成這種做法,因此他能治好疾病。方劑中已經體現了證候,如果不理解方劑的用意,就不能準確地對症下藥。

其知其方意,在知藥能也,能知藥能,而後始可與言方已。

辨誤

《本事方》許叔微曰:微患飲澼三十年,後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自揣必有澼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六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諸藥,只以蒼朮麻油大棗丸,服三月而疾除。自此常服,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

白話文:

《本事方》記載:許叔微說,我患有積飲三十年,後來左側下腹部有聲音、肋骨疼痛、食慾減退、胸中嘈雜,喝半杯酒就會停止。十幾天後,一定會嘔吐酸水好幾公升,炎熱的夏天只右邊流汗,左邊完全沒有。我自己推測一定有積水囊,就像水中有個水瓢一樣,水瓢沒滿就不能流動。但是清澈的水可以流動,而渾濁的水會停滯,沒有管道可以排除它,所以積到五、六天後一定會嘔吐排出。脾臟喜燥惡濕,而水就是流動的濕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乾燥脾臟來去除濕氣,填滿水瓢來填滿積水囊。所以我全部停止服用其他藥物,只服用蒼朮麻油大棗丸,服用了三個月後,疾病就痊癒了。從此經常服用,不再嘔吐疼痛,胸膈寬鬆通暢,飲食也恢復正常。

為則按:仲景用術治水,而不云去濕補脾也;許氏則以術為去濕補脾,而不云其治水。何其妄哉?許氏之病水變,故得術能治也。人云許氏能治其濕痰,余戲之曰:非許自能治其病,而術能治許病也。何則?許氏之所說,以不可見為見,而以不可知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則不然,有水聲吐水,則為水治之。

白話文:

為則點評說:仲景是用鍼灸技術治療水腫,並沒有提到去溼補脾;許氏卻認爲針灸技術是去溼補脾的,而沒有提到治療水腫。這真是太荒謬了!許氏的疾病是因爲水邪變證,所以鍼灸技術才能治好他。有人說許氏能治好自己的溼痰,我開玩笑地說:不是許氏自己能治好他的病,而是鍼灸技術治好了許氏的病。爲什麼呢?許氏所講述的,都是把不可見的病症看得見,把不可確定的當作確定的。空洞的理論只能用來參考,古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水聲吐水,那就當作水來治療。

是可知而知之,可見而見之實事。惟為此謂知見之道也,故有許氏之病者,用朮、附以逐其水,其效如神。嗚呼!仲景之為方也,信而有徵。由是觀之,許之病已也,非許之功,而術之功也。

白話文:

這都是可以知道見到的具體事實。因此將此稱為知見之道,所以有許氏的病人,用茯苓和附子來驅除水氣,效果神速。唉!仲景所開的藥方,果然有依據。由此可見,許氏的病好了,並不是許氏的功勞,而是茯苓附子的功勞。

品考

術,宗奭曰:古方及《本經》,止單言術,而未別蒼白也。陶隱居言有兩種,而後人往往貴白朮而賤蒼朮也。為則曰:華產兩種,其利水也,蒼勝於白,故余取蒼朮也。本邦所出,其品下而功劣也。銼用。

白話文:

關於術,宗奭說:古代方劑和《本經》中,只單純提到術,而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陶弘景說有兩種,但後人往往重視白朮而輕視蒼朮。裴汶說:中國產兩種,利水方面,蒼朮優於白朮,所以我取蒼朮。本國所產的品質較差,功效也差。研成粗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