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米穀部

大麻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

海藏云: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經云: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子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麻油

丹溪云:香油須是炒熟麻,乃可取之。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飴糖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之甘,以緩中也。

海藏云:此即濕餳糖也。以其色紫,如深琥珀色,故謂之膠飴。色白而枯者,即干餳糖也,不入藥。中滿者不宜用。嘔家切忌之。為太陰藥。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飴屬土,成之於火。大發濕中之熱。《衍義》云其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薑、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耶。又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

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膨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粟米

丹溪云:粟屬水與土。陳者硬而難化,惟得漿水則易化。

粳米

成聊攝云: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海藏云:粳米與熟雞頭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胃為陽明之經,色為西方之由,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有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也。又云: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小麥

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饑年用以代谷。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赤皮,煮以為飯,食之則無面熱之後患。

神麯

潔古云。味甘,純陽,暖。益胃氣,消食。治食不化,須用於脾胃藥中,少加之。

海藏云: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動搶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氣。入足陽明經。

丹溪云:神麯性溫,入胃。麩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丹溪云:大麥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大麥櫱

潔古云: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海藏云:治產後腹中膨脹不通。此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熱水穀。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丹溪云,麥櫱行上焦之滯血,腹中鳴者用之。

成聊攝云:香豉味苦,寒。助梔子以吐虛煩。

潔古云:苦,陰。去心中懊憹。生用之。

東垣云:豉苦,寒,純陰。

成聊攝云,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丹溪云:醋酸漿甘,以之調和諸藥,儘可適口。若和魚肉,其致疾以漸,人所不知,酸收也,甘滯也。人能遠之,亦卻疾之一端也。

2. 菜部

瓜蒂

海藏云:納鼻中,出黃水,除偏頭痛有神。頭因有濕者,宜此瓜蒂。苦以治胸中寒。與白虎同例,俱見知母條下。與麝香同為使。治久不聞香臭,仲景鈐方瓜蒂十四枚,丁香一枚,黍米四十九粒,右為末,含水搐一字取下。

丹溪云:瓜蒂俗呼為苦丁香。性急,損胃氣。吐藥不為不多。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之證,以它藥代之可也。病後產後,尤宜深戒之。仲景有云: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

冬瓜

丹溪云:冬瓜性急而走,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以其分散癰疽毒氣,有從於走而性急也。

丹溪云:本草分六種,而馬莧在其數。然馬莧自是一種,余莧皆人所種者。下溫而又入血分,且善走。紅莧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時煮食之,易產。

萊菔(並子)

丹溪:萊服根屬土,而有金與木。本草言煮食之,大下氣。往往見煮食之多者,停膈間,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其子有推牆倒壁之功。

蔥莖白

成聊攝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

海藏云:味辛,溫,以通上下之陽氣也。《活人》書云:傷寒頭痛如破,連須蔥白湯主之。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

丹溪云:韭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研取真汁冷飲,細細呷之,以下膈中瘀血,甚效。

海藏云:瀉痢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四逆湯薤白,以瀉氣滯。入手陽明經。

香薷

丹溪云: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效也。

荊芥

潔古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勞。冷搗和醋,封腫毒。東垣云:主清利頭目。

薄荷

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海藏云: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手太陰兼手厥陰藥也。

東垣云:主清利頭目。荊芥亦然。

大蒜

丹溪云: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善化肉,故食肉者喜用之。多在暑月。其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有志於養生者,宜自思之。

茄子

丹溪云: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腑易動者忌之。實之裂者,燒灰以治乳裂。蒂、本燒灰,以治口瘡。皆甘緩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