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感冒章 (1)

回本書目錄

感冒章 (1)

1. 感冒章

一人感冒風邪,咳嗽多痰,右寸關浮滑,《脈法》云:浮則風客於表,滑則痰滯於中。蓋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故丹溪謂:濕土生痰,痰生熱。且風客於表,則邪熱奎遏,所以生痰發咳。治宜和利表間之風,兼健脾土以制濕,保肺以寧嗽。

白話文:

某人感冒風邪,咳嗽伴隨大量痰液,右寸關二脈浮滑。根據《脈法》理論,浮脈表示風邪客於體表,滑脈表示痰液停滯於體內。痰液的本源是津液,源於腎臟;痰液的運化與濕氣有關,受脾臟主導。因此丹溪派認為:脾濕生痰,痰熱互生。而且風邪客於體表,會使邪熱內鬱,導致生痰咳嗽。因此,治療應當兼顧以下幾方面:散發表間風邪,同時健脾除濕,益氣保肺以止咳。

方:前胡荊芥陳皮防風桔梗甘草,貝母,茯苓蘇子,麥冬,半夏

白話文:

配方:

  • 前胡
  • 荊芥
  • 陳皮
  • 防風
  • 桔梗
  • 甘草
  • 貝母
  • 茯苓
  • 蘇子
  • 麥冬
  • 半夏

一人大熱惡寒,心煩身痛,發表罔效,治熱無功。此緣質弱,表症失解,傳人臟腑。蓋寒邪人臟,沉滯於陰,陰虛不能越陽,寒蓄內也;熱邪傳腑,浮達於陽,陽虛不能和陰,熱玩內也。故曰:陰陽不和,惡寒發熱;邪正交攻,從勝所化。陽亢則生熱。熱勝則生煩耳。先宜和通表裡,次當和陽挽陰,消煩而已。

白話文:

一個人感到發熱但又怕冷,心煩意亂,全身疼痛。發汗藥物和清熱藥物都沒有效果。這是因為體質虛弱,表面的病症沒有解除,寒邪進入臟腑所致。

寒邪進入臟腑,沉積在陰分,陰虛無法勝過陽氣,導致寒邪積聚在內部;熱邪傳入腑臟,浮動在陽分,陽虛無法調和陰氣,導致熱邪排不出去。

所以說,陰陽不調和,就會出現惡寒發熱;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會根據哪一方強而轉化具體的表現。如果陽氣過剩,就會產生熱。如果熱邪過剩,就會產生煩躁。

治療時,應先兼顧調和表裡,再調和陽氣,挽回陰氣,消除煩躁即可。

方:藿香柴胡黃芩,甘草,白芍,陳皮,香附羌活

白話文:

藥方:

  • 藿香
  • 柴胡
  • 黃芩
  • 甘草
  • 白芍藥
  • 陳皮
  • 香附
  • 羌活

一人胃脈緊滑,左脈沉虛。《內經》曰:脈滑主風,脈沉主寒,乃風寒客於皮毛,內舍於肺而為咳、為嗽也。宜和解外邪,清潤肺金。

白話文:

某人胃脈緊而滑,左脈沉而虛弱。《內經》說:脈滑主風,脈沉主寒,這是由於風寒入侵皮毛,內宿於肺而導致咳嗽和喘鳴。應當調和並驅散外來的邪氣,清潤肺金。

方:前胡,柴胡,桔梗,天花粉,陳皮,枳殼,桑皮,杏仁,麥冬,甘草

白話文:

藥方:

  • 前胡
  • 柴胡
  • 桔梗
  • 天花粉
  • 陳皮
  • 枳殼
  • 桑皮
  • 杏仁
  • 麥冬
  • 甘草

一人肝脈虛軟,胃脈、肺脈皆數而浮,乃肝血不足,肺胃經有火有痰也。今患咳嗽咯痰,由感冒而起,曾服以蔥湯發汗風寒之劑,邪雖散而痰嗽未除。據《明醫論》云: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咳謂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外邪雖散,而鬱未清利。所以熏於脾胃則生痰,薰於華蓋則生咳嗽,甚則痰帶血絲也。須清潤肺金,消化濕痰。

白話文:

某位患者的肝脈虛弱,胃脈和肺脈都浮數有力。這是因為肝血不足,肺胃經絡中有火有痰。

患者目前咳嗽咳痰,是由感冒引起。之前服用了以蔥湯發散風寒的藥物,邪氣雖然已經散去,但痰咳仍然未除。

根據《明醫論》的說法,痰液的產生與濕有關,主要與脾有關。咳嗽有聲音,說明肺氣受損不清利。雖然外在的邪氣已經散去,但身體的鬱積尚未徹底清除乾淨。因此,鬱氣燻蒸到脾胃,就會產生痰;鬱氣燻蒸到咽喉,就會產生咳嗽。嚴重時,痰中還會帶有血絲。

需要清潤肺金,化解濕痰。

方:陳皮,麥冬,玄參,桔梗,甘草,紫菀知母,花粉

白話文:

藥方:

  • 陳皮:化痰止咳,理氣健脾
  • 麥冬: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 玄參:滋陰降火,清肺利咽
  • 桔梗:宣肺止咳,利咽排膿
  •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紫菀:潤肺止咳,化痰平喘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肺
  • 花粉:補氣養血,安神益智

一人風邪傳衛,咳嗽鼻塞,流濁黃涕,牙癢喉痛,發熱,脈息浮澀,雖系傷風,又兼鬱結之火也。宜解風開鬱主之。

白話文:

一位患者受到風邪侵襲,外衛受到影響,出現了咳嗽、鼻塞、流黃色的濃鼻涕、牙齒癢、喉嚨痛、發熱等症狀。脈象浮澀,雖然是傷風感冒,但也夾雜著鬱悶化火的因素。應該以解風散鬱為主的治療方法。

方:前胡,防風,川貝,玄參,連翹,陳皮,知母,黃芩,荊芥,香附

一人人迎脈浮,氣口脈盛於人迎一部,此勞碌內傷,兼風邪外襲也,是以痰多咳嗽,而頭痛身熱。宜調五內,略佐以解邪之劑。

白話文:

某人的人迎脈浮,氣口脈比人迎脈盛,這是勞累內傷,又受風邪侵襲,因此痰多咳嗽,頭疼發熱。應調養五臟,輔以驅邪的方劑。

方:陳皮,芍藥,茯苓,桑皮,前胡,桔梗,杏仁,紫菀,骨皮

一人感冒夾食,曾服消導發散之劑。汗雖已出,漸及神昏譫語,身發斑疹,汗出過多。手足俱攣,錯語撮口,六脈全無。一友用牛黃二分。此係營弱衛強,陰陽潛伏,關格閉塞之象也。宜用和解表裡之藥。

白話文:

有人得了感冒,還伴有食滯,曾經用過幫助消食、發散風寒的藥物。雖然已經出汗了,但逐漸出現神志不清、說胡話,身上長出紅疹,汗出過多。手腳抽筋,說話錯亂,嘴巴緊閉,六脈全無。一位朋友用牛黃兩分。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陰陽潛伏,關格閉塞。應該用調和表裡兩方面的藥物。

方:桂枝,芍藥,陳皮,甘草,秦艽,羌活,牛膝,生薑大棗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
  • 芍藥
  • 陳皮
  • 甘草
  • 秦艽
  • 羌活
  • 牛膝
  • 生薑
  • 大棗

一人脈浮而緩,惡風自汗,頭痛鼻塞,發熱咳嗽,流涕。《脈法》云:浮則為風,緩則為弱,風傷於衛,衛氣不能鼓也。衛為陽,風能散之,陽無所附,浮散子外,故令發熱惡風,自汗而流涕。風者,天之陽氣也。人身六陽之氣,皆聚於頭,復感於風,是重陽而實也,故令頭痛;鼻氣通於天,清陽往來之竅,風盛則氣壅,故令鼻塞也。其咳嗽者,以肺主氣,又主皮毛,腠理不密,風邪客之。

白話文:

某人脈象浮緩,怕風且自汗,頭痛、鼻塞、發燒、咳嗽、流鼻涕。《脈法》說:脈象浮主風,脈象緩主弱,風邪傷及衛氣,使衛氣不能鼓動。衛氣屬陽,風邪能使之散失,陽氣無處附著,漂浮於體外,所以導致發熱怕風、自汗、流鼻涕。風邪屬天之陽氣。人身六陽之氣都匯聚於頭部,再次受到風邪侵襲,就是陽氣過盛,所以導致頭痛;鼻子與天相通,是清陽往來出入的孔竅,風邪旺盛就會氣機壅塞,所以導致鼻塞。咳嗽是因為肺主氣,又主皮毛,腠理不密緻,風邪乘虛而入。

肺氣傷而不清也。此感冒輕症,但當和里解表。

方:陳皮,蘇葉,川芎,半夏,乾葛,柴胡,黃芩,甘草,桔梗,藿香

一人脈息陽浮陰弱,數數傷風,鼻塞流涕,頭痛噴嚏,是脾肺兩虛,腠理不密也。宜神中益氣,稍加和解之劑。若過於表散則金愈虛,虛則愈感矣。

白話文:

某人脈搏跳動快且浮,脈搏微弱,經常傷風感冒,鼻塞流涕,頭痛打噴嚏,這是因為脾肺氣虛,身體表面腠理不密造成的。應該使用補益氣血、疏通經絡的中藥。如果過分使用驅散外邪的藥物,反而會加重肺氣虛,虛弱則會更容易生病。

方:人參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防風,蔓荊子

白話文:

藥方:人參、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防風、蔓荊子

一人平素內火熾盛,刑剋肺金,或因重衣厚被,壅熱於上,熱極生風,脈息浮數無力。症見身熱聲重,鼻塞流涕,痰嗽,咽乾音啞。宜以辛涼苦寒,兼升散之劑解之。

白話文:

某位患者平常內火旺盛,剋制了肺氣,或者因為穿著厚重衣被,導致上半身氣血閉塞過熱,過度熱氣生風,脈搏浮動、快而無力。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聲音沙啞、鼻塞流鼻涕、咳嗽有痰、喉嚨乾燥、聲音嘶啞。適合用辛辣涼爽苦寒,兼具提升和擴散氣血的藥方來治療。

方:前胡,薄荷,甘草,桔梗,乾葛,黃芩,杏仁,花粉

一人人迎,氣口脈俱大,頭痛身熱,惡寒拘急,胃口肚腹脹痛。此為挾食感冒,手足太陰兩經受病也。宜先發散以治其本,次消導以治其標。

白話文:

一個人出現頭痛、發熱、惡寒、肌肉拘急、胃口肚腹脹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感冒,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都受到了病邪的影響。治療時,首先要發散風寒,以清除病根;然後,再消食導滯,以消除症狀。

方:青皮砂仁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藿香,蒼朮,廣皮,厚朴,桔梗,半夏,炙甘草

白話文:

處方:

  • 青皮
  • 砂仁
  • 大腹皮
  • 白芷
  • 茯苓
  • 紫蘇
  • 藿香
  • 蒼朮
  • 廣皮
  • 厚朴
  • 桔梗
  • 半夏
  • 炙甘草

一人脈浮有力,為風乾衛也,又為骨間疼痛,氣居於表。今鼻塞,額與眉稜不爽,時或咯疾惡心,喉不清利,如窒塞之狀,此肺感風寒也。或衣少則肌畏風寒,此衛氣為風所傷也。須出入避風,溫寒中節,痰漸去矣。

白話文:

有個人他的脈搏浮而有力,這是風乾傷衛的表現,也會導致骨節疼痛,氣血停留在體表。現在鼻塞,額頭和眉毛之間不舒服,有時還會咳嗽、噁心,喉嚨也不順暢,就像被堵住了一樣,這是肺部受了風寒引起的。或者穿得少,肌肉畏寒,這是衛氣被風邪侵襲所致。要注意出入避風,保暖適宜,痰液會逐漸消散。

方:陳皮,防風,枳殼,半夏,荊芥,薄荷,玄參,香附

一人脈息寸浮兼數,此肺感風寒,內火鬱遏,客風傷風池、風府,而為頭痛鼻塞。方書云;咳嗽者,因傷肺氣。又曰:火燃肺金則咳。宜用和解保肺藥。

白話文:

某一個人脈搏浮沉而數,這是肺部受到風寒,體內鬱火無法宣發,外來的風邪侵襲風池、風府穴位,導致頭痛鼻塞。醫書上說:咳嗽是由於肺氣受傷。又說:火氣灼傷肺金就會咳嗽。應該使用和解藥物來保護肺部。

方:前胡,蘇子,陳皮,花粉,荊芥,桔梗,玄參,黃芩,枳殼,紫菀,防風

一人脈左右俱浮面五至,乃肺中有火,傷風咳嗽,熱則生痰也。宜用清肺平嗽藥。

方:玄參,桔梗,花粉,前胡,陳皮,甘草,知母,薄荷

一人氣口、人迎脈俱緊而盛,此內傷外感之病。宜清胸腹之滯,和解肌表之邪。

方:山楂麥芽,玄胡索,陳皮,青皮,紫蘇,羌活,柴胡

白話文:

配方:山楂、麥芽、玄胡索、陳皮、青皮、紫蘇、羌活、柴胡

杜儒仲,壬午夏四月,初染時疫,身熱頭痛不止。第二日,不能耐煩,遂服薑湯幾杯。素因表虛,服薑湯後而汗遂至,熱勢仍不少減。至第六日,又復大解,去宿垢甚多,熱復仍舊,煩燥口乾,不可當,身有細斑如蚊口者。至第八日,汗又不求而自至,熱勢覺少減,至晚又復大熱,語言不論,如發狂狀。

白話文:

杜儒仲在壬午年的四月,一開始染上了時疫,全身發熱頭疼不止。第二天,他已經忍無可忍,於是喝了幾杯薑湯。他平時體質虛弱,喝了薑湯後出汗了,但還是無法減輕發熱的症狀。到了第六天,他又再次大便,排出了很多宿便,但發熱的情況卻沒有好轉,反而煩躁口乾難忍,身上還出現了像蚊子咬的細小紅斑。到了第八天,他又開始出汗,發熱的症狀有所減輕,但到了晚上又再次發高燒,說話顛三倒四,就像發瘋一樣。

此時或疑為越經也,或疑為陽毒也,或疑為蓄血也。予獨謂此屬大虛症。急覓人參,而參不可得,即令濃米湯碗許灌下,少頃,即神氣清爽而熱頓除。蓋因予坐在病人身旁兩日,視其病勢汗而又汗,解而又解,唇無紅色,出言懶怯,不時小便,俱屬大虛症,故敢即與以粥湯,即令其進食,不至後復發熱耳。豈可同傷寒後脾土未堅,一粒未可進等類觀哉。

白話文:

此時有人懷疑是經水不調,有人懷疑是陽氣有毒,有人懷疑是蓄積著血液。我獨自認定這是大虛症。急找人參,但人參找不到,於是命令灌下濃稠的米湯一碗。過了一會兒,病人神氣清爽,體熱頓消。因為我坐在病人身邊兩天,看到他一直出汗,解了又解,嘴脣沒有血色,說話懶洋洋沒精神,時不時小便,這些都屬於大虛症。因此,我敢於立即給他喝米湯,讓他進食,不至於是後又發熱。難道可以與傷寒後脾胃虛弱,不能進食相提並論嗎?

師至於此,以見醫道之不可拘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