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8)

1. 丹溪治心痛活套

心痛即胃脘痛,雖數日不食,亦不死,若痛止便食物,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可食物。若真心痛者,必死不治。其胃脘痛,當分新舊而治。

白話文:

心痛就是胃脘痛,即使好幾天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但如果疼痛停止進食,就會復發。一定要連續服用三到五次藥物後,纔可進食。如果真的是心痛,則必定無藥可救。胃脘痛應區分是新發的還是舊疾,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

如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冷物而作痛者,初得之時,宜以辛溫之劑散之。如病久鬱而成熱,又不可執以辛溫之劑,必須用苦寒之藥為君,如山梔之類,再佐以辛熱之劑為嚮導,如豆蔻、附子之類。

白話文:

如果明知身體受到寒氣侵襲,吃了生冷的食物而導致疼痛,剛開始發作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寒氣。如果病的時間久了,寒氣積聚化熱,就不能堅持使用辛溫的藥物,必須要用苦寒的藥物為主藥,例如山梔子之類,再搭配辛熱的藥物作為輔助,例如豆蔻、附子之類。

凡痛甚者脈必伏,尤宜用附子辛熱之藥,不可遽用參朮,不可執泥無變。如胃口有熱作痛,非山梔不可,佐以薑汁,多用臺芎以開之。如痛發者,或二陳湯川芎蒼朮,倍加炒山梔。痛甚者,加炒乾姜為末,薑汁和,蒸餅丸,每以熱薑湯送下五七十丸。此乃從治反治之法也。

白話文:

每當疼痛劇烈時,脈搏必定會隱伏不顯,此時特別需要使用附子辛熱類的藥物,不能急於使用人參朮類的補氣藥。也不能拘泥於不會改變的原則。例如,如果胃部發熱疼痛,不能只用梔子,還需要搭配薑汁,多用臺芎來疏通。如果是疼痛發作,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並加倍炒梔子。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炒乾薑研成粉末,用薑汁和勻,蒸製成餅狀丸劑,每次用熱薑湯送服五七十丸。這是一種根據疾病的相反發展趨勢進行治療的方法。

輕者,用川芎、蒼朮各一兩,炒梔子仁二兩,共為細末,用薑汁蒸餅丸,每以熱辣薑湯送下八十丸。

白話文:

症狀較輕者,使用川芎、蒼朮各一兩,炒過的梔子仁二兩,研磨成細末。加上薑汁蒸製成藥丸,每次用熱騰騰的薑湯服用八十顆藥丸。

重者用麻黃桂枝、石𨢑各等分,薑汁和餅丸,以熱辣薑湯送下七十丸。

白話文:

嚴重的症狀,用麻黃、桂枝、石膏各等份,用薑汁和成丸子,用熱辣的薑湯送服七十丸。

如因素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脘作痛者,宜桃仁承氣下之,輕者用韭汁、桔梗開提其氣血。

白話文:

如果因為經常食用辛辣食物,導致死血滯留在胃部而疼痛,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通便,如果症狀較輕,可以使用韭菜汁或桔梗來疏通氣血。

如以物按住而痛者,乃挾虛,宜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

如蛔作痛,面上必有白斑,唇紅能食,宜以苦楝、錫灰治之。如緊實不大便者,下之。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蛔蟲引起的腹痛,臉上一定會有白斑,嘴脣紅潤有食慾,可以使用苦楝和錫灰來治療。如果腹脹便祕,需要用藥物通便。在農曆上半月,蛔蟲的頭朝上,比較容易治療。在農曆下半月,蛔蟲的頭朝下,比較難以治療。

如心痛已用過山梔,並劫藥止之,復又發,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

白話文:

如果心臟疼痛治療後服用山梔子並服用其他藥物來控制,但是症狀再次出現,那麼之前的藥物可能無效。此時,可以使用玄明粉,服用一次即可立即止痛。

左手脈數,熱多;如脈澀,有死血。

右手脈實,有痰積。

如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川芎、山梔仁共為末,以辣薑湯調服,或牡蠣粉酒調服。

白話文:

如果脾痛,可以使用海粉治療。輔以香附、川芎、山梔仁,研磨成細末。可以用辣薑湯或牡蠣粉酒調服。

如脾痛大小便不通者,乃是痰隔中焦,氣塞下焦。

如腎氣上攻心痛,用生薑搗汁,和五苓散為丸,每空心以茴香煎湯送下。

白話文:

如果腎氣上衝導致心痛,可以使用生薑搗爛取汁,與五苓散混合製成藥丸。每次空腹時,用茴香煎水送服藥丸。

2. 治心痛方

木香散氣飲

治一切氣鬱濕壅,以致胃脘作痛,心腹痞硬,治宜疏壅滯清濕熱可也,故用木香陳皮生薑半夏厚朴青皮等苦辛疏壅散郁,吳萸、益智、茯苓、草蔻、蒼朮澤瀉等以消痞滿,升麻柴胡清熱,人參養氣,當歸調血。

白話文:

針對一切氣鬱和濕氣壅積,導致胃腹疼痛、心腹脹硬的狀況,治療方法應以疏通壅滯、清除濕熱為主。因此使用木香、陳皮、生薑、半夏、厚朴、青皮等苦辛味的藥材來疏通壅滯、散發鬱氣;用吳萸、益智、茯苓、草蔻、蒼朮、澤瀉等藥材來消除腫脹滿悶;用升麻、柴胡來清熱;用人參來補氣;用當歸來調血。

木香(苦辛溫,一錢。另研末,臨時入藥),陳皮(苦辛溫,去白,八分),生薑(辛溫,三片),半夏(苦辛溫,六分),厚朴(辛溫,七分),青皮(苦辛溫,七分),吳萸(辛溫,七分),益智(辛溫,七分),茯苓(甘平,一錢),草蔻(辛溫,七分),蒼朮(辛溫,七分),澤瀉(鹹寒,一錢),升麻(苦寒,七分),柴胡(苦寒,七分),人參(甘溫,錢半),當歸(辛甘溫,一錢),水煎,食後熱服。

白話文:

添加藥材:

  • 木香(苦、辛,溫,1錢。另外研磨成粉末,在需要時加入藥中)
  • 陳皮(苦、辛,溫,去白色,8分)
  • 生薑(辛,溫,3片)
  • 半夏(苦、辛,溫,6分)
  • 厚朴(辛,溫,7分)
  • 青皮(苦、辛,溫,7分)
  • 吳茱萸(辛,溫,7分)
  • 益智(辛,溫,7分)
  • 茯苓(甘,平,1錢)
  • 草蔻(辛,溫,7分)
  • 蒼朮(辛,溫,7分)

之後添加以下藥材:

  • 澤瀉(鹹,寒,1錢)
  • 升麻(苦,寒,7分)
  • 柴胡(苦,寒,7分)
  • 人參(甘,溫,半錢)
  • 當歸(辛、甘,溫,1錢)

用清水煎煮,在飯後熱服。

治心氣久郁成熱作痛,治宜散郁清熱可也。經云:辛以散之,寒可勝熱。是以用附子之辛散郁導滯,梔子之寒清熱。

白話文:

治療心氣長時間鬱積,導致發熱疼痛,治療方法應以疏散鬱氣、清熱祛火為原則。經書上說:辛味能疏散,寒氣能剋制熱氣。因此使用附子的辛味疏散鬱滯,使用梔子的寒性清熱降火。

附子(辛熱,用童便、甘草汁煮,六錢),梔子(苦寒,四十九枚,炒黑色),共為細末,每用熱酒調服三五錢。

白話文:

藥方:

  • 附子(辛熱,用童便、甘草汁煮,用量六錢)
  • 梔子(苦寒,四十九顆,炒至黑色)

將兩種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三到五錢,用熱酒調服。

白螺丸

治痰積鬱於胃脘作痛,法當疏郁豁痰,行滯導積,是以用枳殼香附等以疏郁,南星、半夏等以豁痰,用青皮、木香、砂仁等以行滯,白螺殼、莪朮等以導滯積,用梔子以清熱,滑石以利濕。或問:治心氣之病何多佐以分利小水之劑?蓋心與小腸乃相為表裡,若是小腸氣通,則心氣自然暢矣。

白話文:

治療痰液積聚在胃腑導致疼痛,方法是疏通鬱滯,化解痰液,幫助氣血運行動,清除積聚。因此,使用枳殼、香附等疏通鬱滯,南星、半夏等化解痰液,使用青皮、木香、砂仁等幫助氣血運行,白螺殼、莪朮等清除積聚。用梔子清熱,滑石利濕。

有人問:治療心氣疾病為什麼常常搭配有助於排尿的藥物?這是因為心臟和小腸相表裡,如果小腸氣機通暢,那麼心氣也會自然順暢。

枳殼(苦辛溫,七錢),香附(辛溫,一兩),南星(苦辛溫,八錢),半夏(辛溫,一兩),青皮(苦辛溫,一兩),木香(苦辛溫,五錢),砂仁(辛甘溫,一兩),螺殼(火煅,一兩),莪朮(苦辛溫,五錢),梔子(苦寒,炒褐色,一兩),滑石(甘寒,一兩),共為末,用薑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食後以姜白湯送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枳殼(苦、辛,溫熱,七錢),香附(辛、溫熱,一兩),南星(苦、辛,溫熱,八錢),半夏(辛、溫熱,一兩),青皮(苦、辛,溫熱,一兩),木香(苦、辛,溫熱,五錢),砂仁(辛、甘,溫熱,一兩),螺殼(經過火煅,一兩),莪朮(苦、辛,溫熱,五錢),梔子(苦、寒,炒至褐色,一兩),滑石(甘、寒,一兩)。全部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蒸熟做成像綠豆一樣大的丸子。每次飯後,用生薑加白湯送下三五十粒。

治胃脘久痛,乃濕熱為害,法當疏郁清熱可也,故用黃連之苦寒清熱,佐附子之熱散郁,用黃連之寒,不為鬱熱所忤,乃從治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胃部長期疼痛,是濕熱相侵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疏通鬱結,清熱降火,所以用黃連的苦寒性質清熱,用附子的熱性散寒,用黃連的寒性,不會受到鬱結和熱性的阻礙,這樣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黃連(苦寒,炒焦褐色,六錢),附子(辛熱,童便煮,一錢),為一劑,加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白話文:

使用黃連(苦寒性,炒焦褐色,用量六錢),配上附子(辛熱性,用童便煮,用量一錢),作為一劑藥。加入三片生薑,三枚大棗,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治大寒犯心作痛,法當逐散寒邪可也。經曰:辛以散之,熱可勝寒。是以用赤石脂導心氣,引烏頭、附子、乾薑、蜀椒諸辛熱以散心經之寒。

白話文:

治療寒氣侵入心臟導致疼痛,方法應該是驅逐寒邪。醫書上說:辛味的藥物具有發散的作用,熱性可以祛除寒性。因此,使用赤石脂引導心臟氣血,再加入烏頭、附子、乾薑、蜀椒等辛熱藥物來驅散心經的寒氣。

赤石脂(甘酸寒),烏頭(辛熱),附子(辛熱),乾薑(辛熱),蜀椒(辛熱),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食後用白薑湯下七十丸。

白話文:

將赤石脂(味道甘酸、性涼)、烏頭(味道辛、性熱)、附子(味道辛、性熱)、乾薑(味道辛、性熱)和蜀椒(味道辛、性熱)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黍米。每次餐後,將70顆丸劑用白薑湯送服。

治一切冷氣心痛,法當散寒為主,故用鬱金薑黃、附子諸辛熱以散寒。

白話文:

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胸痛,治療原則應以散寒為主,因此使用鬱金、薑黃、附子等辛熱藥物來祛除寒氣。

鬱金(辛溫,一兩),薑黃(辛熱,一兩),附子(辛熱,五錢),共末,用醋打糊丸,如酸棗大。男子用酒,婦人用醋,每送下一二丸。

白話文:

鬱金(味辛、性溫,一兩),薑黃(味辛、性熱,一兩),附子(味辛、性熱,五錢),將這三味藥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糊狀,製成酸棗般大小的丸藥。男性服用時搭配酒送服,女性服用時搭配醋送服,每次服用一兩丸。

濟生愈痛散

治因寒冷泣血於內而作心痛。法當散寒行瘀為主。是以用良薑以散寒,歸梢以散血,莪朮、玄胡、五靈等行逐瘀血。

白話文:

治療因受寒導致內部出血而引起心痛。治療方法應以驅散寒氣和疏通血瘀為主。因此,使用良薑散寒,歸梢散血,莪朮、玄胡、五靈等藥材疏通並排出瘀血。

良薑(辛熱),歸梢(辛溫),莪朮(苦辛溫),五靈脂(辛甘溫),玄胡索(辛溫),等分為末,每醋湯調服二三錢。

白話文:

良薑(性質辛熱)、歸梢(性質辛溫)、莪朮(性質苦辛溫)、五靈脂(性質辛甘溫)、玄胡索(性質辛溫),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醋湯送服二到三錢。

治症同前。用草果溫胃散寒,玄胡索、五靈脂、沒藥行瘀血以止痛。

白話文:

治療方法同前述。使用草果溫補胃部、祛除寒氣,再搭配玄胡索、五靈脂、沒藥,化瘀行血以止痛。

草果(辛溫),玄胡(苦辛溫),靈脂(苦辛溫),沒藥(苦辛溫),等分為細末,每以熱酒調下二三錢。

又方

治心頭久痛。此乃濕熱鬱於胃脘所致。法當散鬱滯清濕熱可也。是以用吳萸之辛散郁,黃連、梔子清熱,滑石利竅滲濕以瀉火,荔枝核以止心疼。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胸痛。這是因為濕氣和熱氣鬱結在胃部所致。治療方法應該是疏散鬱滯、清除濕熱。因此,使用吳萸辛散鬱滯,黃連、梔子清熱,滑石利尿排水以瀉火,荔枝核止心疼。

吳萸(辛熱,炒,二錢),黃連(苦寒,炒,五錢),山梔子(苦寒,炒,一兩),滑石(甘寒,五錢),荔枝核(甘酸平,燒存性,五錢),共末,薑汁糊丸,每以炒鹽湯送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吳萸 (辛熱,炒兩錢),黃連 (苦寒,炒五錢),山梔子 (苦寒,炒一兩),滑石 (甘寒,五錢),荔枝核 (甘酸平,燒成粉末) 五錢,全部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成丸子,每次用炒鹽水送下五十到七十顆。

又方

治榮衛不調,中氣虧敗,運動失常,以致熱鬱胃脘作痛,治宜調中氣和榮衛為主,疏郁清熱為標。是以用人參、白朮益氣調中,歸、芎、白芍滋養榮血,陳皮、吳茱萸以散郁,黃連以清熱。

白話文:

治療身體機能失調,消化功能下降,運動異常,導致胃脘熱痛,治療應該以調理腸胃功能和平衡氣血為主要目標,疏散鬱結和清熱降火為輔助。因此使用人參和白朮來益氣健脾,當歸、川芎和白芍來滋養氣血,陳皮和吳茱萸來疏散鬱結,黃連來清熱去火。

人參(甘溫,三錢),白朮(苦甘溫,三錢),歸梢(辛甘溫,三錢),川芎(辛溫,二錢),白芍(苦酸寒,二錢),陳皮(苦辛溫,二錢),吳萸(苦辛熱,二錢),黃連(苦寒,二錢),共為末,每以鹽湯調下。

白話文:

人參(甘甜溫和,三錢),白朮(苦甘溫和,三錢),歸梢(辛辣甘甜溫和,三錢),川芎(辛辣溫和,二錢),白芍(苦酸寒冷,二錢),陳皮(苦辛溫和,二錢),吳茱萸(苦辛燥熱,二錢),黃連(苦寒,二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用鹽水送服。

又方

治鬱熱心疼。法當散郁清熱,故用香附、吳茱萸散郁,山梔清熱。

香附(苦辛溫,一錢),吳茱萸(苦辛熱,一錢),山梔子(苦寒,六錢),共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以酒洗生地,同生姜煎湯,送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香附(苦、辛、溫,一錢),吳茱萸(苦、辛、熱,一錢),山梔子(苦、寒,六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蒸過的餅做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綠豆。每次用酒洗淨生地,與生薑一起煎煮成藥湯,服用時用藥湯送服三、五十顆藥丸。

又方

治心脾脈澀,此乃濕痰食積鬱於胃脘,寒入經絡所致。法當消食積,導濕痰,健脾疏郁。是以用茯苓、半夏、蒼朮等以導濕痰,枳實、神麯等以消食積,白朮健脾,臺芎、香附以疏郁。

白話文:

治療心脾脈絡不通暢的情況,這是因為濕痰和食物積滯在胃部,寒氣進入經絡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當消除食物積滯,導出濕痰,健脾疏肝。因此使用茯苓、半夏、蒼朮等來導出濕痰,枳實、神麴等來消除食物積滯,白朮來健脾,川芎、香附來疏肝。

茯苓(甘淡平,七錢),半夏(苦辛溫,八錢),蒼朮(辛溫,五錢),神麯(辛溫,五錢),枳實(苦辛溫,五錢),白朮(苦辛溫,一兩),臺芎(辛溫,五錢),香附(辛溫,五錢),共為末,神麯糊丸。每食後,薑湯送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 茯苓(甘淡平,七錢)
  • 半夏(苦辛溫,八錢)
  • 蒼朮(辛溫,五錢)
  • 神曲(辛溫,五錢)
  • 枳實(苦辛溫,五錢)
  • 白朮(苦辛溫,一兩)
  • 川芎(辛溫,五錢)
  • 香附(辛溫,五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曲糊成丸劑。每次飯後,用薑湯送服五十到七十顆。

扶陽益胃湯

治寒氣客於腸胃,以致胃脘當心作痛。法當溫胃散寒。故用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等以溫胃,乾薑、附子、肉桂等以散寒,佐白芍以收陰,人參、白朮、陳皮、炙草等以益陽氣。

白話文:

治療寒氣滯留在腸胃,導致胃脘(胃部)和中焦(心臟區域)疼痛。治療原則是溫暖胃部、驅散寒氣。因此使用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等溫暖胃部,乾薑、附子、肉桂等驅散寒氣,佐以白芍收斂陰氣,人參、白朮、陳皮、炙草等補益陽氣。

草蔻(辛溫,一錢),吳萸(苦辛熱,一錢),白芍(苦酸寒,一錢),乾薑(辛熱,錢半),肉桂(辛溫,一錢),附子(辛熱,二錢半),炙草(甘溫,五分),人參(甘溫,二錢),白朮(苦甘溫,一錢),陳皮(苦辛溫,六分),益智仁(辛溫,六分),生薑(辛溫,三片),大棗(甘溫,一枚),水煎,溫服。

白話文:

草蔻(辛辣溫暖,一錢),吳萸(苦味辛辣溫熱,一錢),白芍(苦味酸性寒冷,一錢),乾薑(辛辣溫熱,半錢),肉桂(辛辣溫暖,一錢),附子(辛辣溫熱,二錢半),甘草(甜味溫暖,五分),人參(甜味溫暖,二錢),白朮(苦味甘味溫暖,一錢),陳皮(苦味辛辣溫暖,六分),益智仁(辛辣溫暖,六分),生薑(辛辣溫暖,三片),大棗(甜味溫暖,一枚),用水煎煮,溫熱服下。

治中氣虧敗,腸胃虛冷,蛔蟲攻痛,以致胃脘當心作痛。法宜益氣血,殺蛔散寒。是以用人參益氣,當歸調血,烏梅、黃連、黃柏細辛、肉桂、蜀椒、乾薑、附子以散寒。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敗、腸胃虛寒、蛔蟲作痛,導致胃脘、心窩疼痛的病症。治療方法應該補氣血,驅蛔止寒。因此使用人參補氣,當歸調血,烏梅、黃連、黃柏、細辛、肉桂、蜀椒、乾薑、附子來驅寒散寒。

人參(甘溫),當歸(辛甘溫),烏梅(甘酸平),黃連(苦寒),黃柏(苦辛寒),細辛(辛熱),肉桂(辛甘熱),蜀椒(辛熱),乾薑(辛熱),附子(辛熱),共為末,煉蜜丸,每空心鹽湯下七十丸。

白話文:

人蔘(甘溫),當歸(辛甘溫),烏梅(甘酸平),黃連(苦寒),黃柏(苦辛寒),細辛(辛熱),肉桂(辛甘熱),蜀椒(辛熱),乾薑(辛熱),附子(辛熱),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加蜂蜜煉製成藥丸,每天空腹用鹽水送服 70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