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吞酸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膈有痰熱。

吞酸與吐酸不同,吞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飲食入胃,氣虛不能運化,鬱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故作酸也。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譬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雜心煩,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症也。

白話文:

吞酸和吐酸是不一樣的。吞酸是指舌頭感到酸澀,心臟不適;吐酸是指吐出酸水。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飲食進入胃裡,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長時間積聚後,濕氣中產生熱量,濕熱交蒸,所以產生了酸味。可以用香砂平胃散等方劑來治療。就像穀物和肉類放在容器裡,濕熱環境下容易變酸一樣。如果吞酸吐酸,胸悶心煩,長期不治療,會發展成膈噎翻胃症。

吞酸者,濕熱在胃口,上為酸也。

清郁二陳湯,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各一錢),蒼朮(制,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錢),神麯(炒,五錢),枳實(麩炒,八分),黃連(炒),梔子(炒。各一錢),白芍(炒,七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陳皮,半夏(用薑汁炒過),茯苓(各一錢),蒼朮(經過處理的,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錢),神曲(炒過的,五錢),枳實(用麩子炒過的,八分),黃連(炒過的),梔子(炒過的。各一錢),白芍(炒過的,七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治吞酸吐酸。(方見傷食。)依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吳茱萸、去枳殼木香;有因心痛服熱藥過多,後患吞酸病,本方加炒黃連,有因熱藥過多,湧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汁者,心痛既愈,乃頻作酸,塊痞自胸築上咽喉甚惡,炒黃連煎濃汁,常服一二匙自安。

白話文:

香砂平胃散

用於治療反胃吐酸。(藥方請參閱傷食條目。)

在原藥方基礎上,加入以下藥材:炒雞骨草、梔子、吳茱萸,並去除枳殼和木香。

如果因為服用過多溫熱藥物引起心痛,後患反胃吐酸症狀,可加入炒雞骨草。

如果因為服用過多溫熱藥物,導致嘔吐出酸苦黑水,類似爛木耳汁,在心痛好轉後,仍然經常反酸,胸中痞塊自胸腔上升到喉嚨,非常難受,可將炒雞骨草煎濃汁,每次服用一、兩匙,自行緩解。

平肝順氣保中丸,治鬱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鬱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悶。常服順氣和中、開胃健脾、進食化痰消痞。

白話文:

「平肝順氣保中丸」

功效:

治療因為肝氣過旺導致脾胃受傷,導致中氣運行不良,形成胃中虛火,鬱積生痰,引起嘔吐、反酸、胃部嘈雜、心腹脹悶等症狀。

長期服用可以順氣和中,增進食慾,健脾化痰,消散腫痞。

香附米(童便浸三日,炒,三兩),小川芎(二兩),陳皮(去白,三兩),白朮(土炒,四兩),枳實(麩炒,二兩),黃連(薑汁炒,二兩),吳茱萸(湯泡,一兩),神麯(炒,一兩),麥芽(炒,七錢),木香(三錢),梔子(薑汁炒,一兩),萊菔子(炒,一兩),半夏(薑汁炒,一兩半),白茯苓(去皮,一兩),砂仁(炒,四錢),乾生薑(一兩),竹茹(一兩),甘草(炙,四錢),一方加山楂(去核,一兩)、青皮(清油炒,六錢),去吳茱萸、竹茹。

白話文:

香附(用童尿浸泡 3 天,然後炒乾,3 兩),小川芎(2 兩),陳皮(去除白色部分,3 兩),白朮(用土炒過,4 兩),枳實(用麩炒過,2 兩),黃連(用薑汁炒過,2 兩),吳茱萸(用熱水泡過,1 兩),神曲(炒過,1 兩),麥芽(炒過,7 錢),木香(3 錢),梔子(用薑汁炒過,1 兩),萊菔子(炒過,1 兩),半夏(用薑汁炒過,1 兩半),白茯苓(去除外皮,1 兩),砂仁(炒過,4 錢),乾生薑(1 兩),竹茹(1 兩),甘草(炙過,4 錢),另一個方子額外添加山楂(去核,1 兩)、青皮(用清油炒過,6 錢),去掉吳茱萸和竹茹。

上為細末,竹瀝打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一日進二次。

白話文:

將細末的藥材研磨成粉,用竹瀝混合神麴糊製成丸子,大小約為梧桐樹種子的尺寸。每次服用八九十顆,用白開水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吐酸者,吐出酸水,肝木之味也。

蒼連湯

蒼朮(米泔制),黃連(薑汁炒),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去皮),神麯(炒。各一錢),吳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黃連(用薑汁炒),陳皮,半夏(用薑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各一錢),吳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治吐清水

蒼朮(壁土炒),白朮(炒),陳皮,白茯苓(去皮),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

2. 嘈雜

嘈雜者,俗謂之心嘈也。有胃中痰因火動而嘈者,用大棗加減;有心血少而嘈者,用當歸補血湯加減;有因食鬱而嘈者,用香砂平胃散治之。

白話文:

心嘈:俗稱的「心煩意亂」。

  • 有的是因為胃中有痰,由於熱火而躁動導致心嘈,可以使用大棗加減治療。
  • 有的是因為心血不足而心嘈,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加減治療。
  • 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胃氣鬱結而心嘈,可以使用香砂平胃散治療。

嘈雜有痰因火動者多也。

化痰清火湯

南星(薑汁炒),半夏(薑汁炒),陳皮黃連黃芩梔子知母石膏蒼朮(米泔浸),白朮(去蘆),白芍(各等分),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南星(用薑汁炒過) 半夏(用薑汁炒過) 陳皮 黃連 黃芩 梔子 知母 石膏 蒼朮(用米湯浸泡過) 白朮(去皮) 白芍(以上藥材份量均等) 甘草(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二陳湯,治痰火而嘈。(方見痰症。)一依本方加炒山梔、黃連、竹茹人參當歸、白朮、酸棗仁、辰砂、烏梅大棗、生薑一片,水煎,竹瀝調辰砂末同服。

白話文:

二陳湯

適應症: 治療痰火上擾,導致不安煩躁的症狀。

組成: 與「二陳湯」相同,額外添加炒山梔、黃連、竹茹、人參、當歸、白朮、酸棗仁、辰砂、烏梅、大棗和生薑片。

用法: 將所有藥材煎煮後取汁,加入竹瀝調勻的辰砂末一同服用。

心血虛而嘈雜者,宜養血以清火也。

當歸補血湯,治心血少而嘈,兼治驚悸怔忡。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三錢),人參(五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山梔仁(炒),陳皮(各八分),甘草(三分),辰砂(研末,臨服入二分),烏梅(一個,去核),炒米(百粒)

白話文: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 15 克) 人參(2.5 克) 白朮(去蘆,8 克) 茯苓(去皮,8 克) 麥門冬(去心,8 克) 炒山梔子仁(8 克) 陳皮(8 克) 甘草(1.5 克) 研磨辰砂(每次服用時加入 1 克) 烏梅(一個,去核) 炒米(100 粒)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

食鬱而作嘈者,宜消食以開鬱也。香砂平胃散治食鬱而嘈。(方見傷食。)依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川芎、白芍、辰砂,去枳殼藿香

白話文:

因飲食不節而腹脹煩躁的,宜消食以疏通鬱結。香砂平胃散可用於治療飲食不節而引起的腹脹煩躁。(具體藥方請參閱消化不良的治療。)根據此藥方,添加炒黃連、山梔、川芎、白芍、辰砂,去掉枳殼和藿香。

交泰丸,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不思飲食。

白話文:

交泰丸,用於治療胸口悶脹嘈雜,大便稀時胸口稍微舒暢,大便硬時胸口悶脹難耐,不想吃飯。

黃連(一兩,薑汁浸,黃土炒),枳實(一兩,麩炒),白朮(去蘆,土炒,一兩),吳茱萸(湯泡微炒,二兩),歸尾(酒洗,一兩三錢),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膝各一兩煎水,洗大黃一晝夜,切碎曬乾,仍以酒拌曬之,九蒸九曬,用四兩。)

白話文:

黃連(一兩,用薑汁浸泡,用黃土炒乾) 枳實(一兩,用麩皮炒乾) 白朮(去皮,用土炒乾,一兩) 吳茱萸(用熱水泡軟,稍微炒一下,二兩) 歸尾(用酒洗淨,一兩三錢) 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薑各一兩煎水,將大黃浸泡一晝夜,切碎晾乾,再用酒拌勻曬乾,蒸煮九次,晾曬九次,用四兩)

上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水送下。

白話文:

以細末藥材作為原料,用薑汁將碎米糊拌勻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八十丸,不拘時間,用白開水送服。

消食清郁湯,治嘈雜悶亂、噁心、發熱頭痛。

陳皮,半夏(薑汁炒),白茯苓(去皮),神麯(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麥芽(炒),枳殼(麩炒),梔子(炒),黃連(薑汁炒),蒼朮(米泔浸),藿香,甘草

白話文:

  • 陳皮
  • 半夏(用薑汁炒過)
  • 白茯苓(去皮)
  • 神曲(炒過)
  • 山楂(去核)
  • 香附米
  • 川芎
  • 炒麥芽
  • 枳殼(用麩炒過)
  • 梔子(炒過)
  • 黃連(用薑汁炒過)
  • 蒼朮(浸泡過米湯)
  • 藿香
  •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