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蓄血

蓄血一症。治之非難。而辨之為難。辨之非難。而辨之之早為難也。當其發作時。與外感無異。醫者從而治之。竟不得愈。何故。蓋血病而氣不病也。其人或勞倦。或跌撲。或閃挫。或鬱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蓄之久必發而寒熱乃作。節庵謂表邪當汗不汗。熱毒內積所致。

則未必然也。又曰。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健忘。煩躁。漱水。驚狂。譫語。鼻衄。吐紅。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小便數。皆瘀血症。雖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症主張。此言最為得之。非節庵心體熟識。烏能辨此。治之維何。

實者桃仁承氣湯肉桂。虛者六味地黃湯加肉桂。蓋瘀血。死血也。寒則凝。熱則行。自然之理。又或用破血理氣之藥而效者。又或用犀角地黃湯治上焦。抵當丸治下焦。總之下盡黑物則愈爾。

按蓄血症。面色削瘦。白而無神。四肢無力。遍身發熱。用他藥不效者。必是此症。以小柴胡湯加丹皮生地澤蘭鉤藤治之。甚則加桃仁紅花。如血去多而中氣寒者。以理中湯加歸芍調之。

治驗

一徽商年十八。從遠歸。當晚忽暈倒。遍體俱冷。醫一作火治。一作痰治。俱不效。余診之。脈虛而芤。動則眩暈。不能起坐。忽吐出紫血。予曰。此瘀血症也。下出為順。用人參二錢。肉桂一錢。澤蘭二錢。丹皮當歸廣皮各一錢。一劑而血下行。三劑而身漸暖。數劑乃痊。

一男子發熱。面白無神。脈得微澀欲絕。大便黑。時頭眩。余曰此瘀血症而脈如此。何敢攻之。連進地黃湯四劑覺安甚。又加桂四劑。所去瘀血不計。但口乾舌燥。加五味子四劑。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脈與舌猶故。痰中見血。以門冬貝母生地丹皮等漸愈。蓋此症兼內傷元氣。賴溫補而效。肺經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

和血導瘀湯

澤蘭(一錢五分),牡丹皮(一錢),當歸尾(一錢),陳皮(一錢),鉤藤鉤(一錢),懷生地(一錢),桃仁(七粒研),紫厚朴(七分薑製),炙甘草(三分),紅花(五分)

生薑一片。水煎。甚者加蘇木。虛者去桃仁紅花。

乾薑湯,治去血而嘔逆肢冷。

炮姜(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三分),當歸(一錢),澤蘭(一錢),廣陳皮(一錢),半夏(一錢),鉤藤(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水煎。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錢),生地黃(四錢),牡丹皮(一錢),芍藥(一錢)

水煎。

抵當湯

水蛭虻蟲,桃仁(各十枚),大黃(八錢)

水煎。

2. 發癍

癍者。陽明胃經邪熱所化。不發於表而發於里。不發於初而發於後。故陽明當汗不汗。當下不下。不當下而下。其蓄熱皆能成癍。點有大小稀密。色有紅淡紫黑。或隱或現。或易出易收。或不易出不易收。總以熱之微甚。為毒之輕重。無論粗者為癍。細者為疹。稀少為蚊跡。

必須葛根托透為主。若仲景治赤癍。用阿膠大青湯。豆豉為君主發。而大青阿膠甘草。乃解毒化熱者也。治溫毒發癍嘔逆。用黑膏。生地倍豉。又加豬膏。純於解毒。入雄黃麝香為使。則又兼乎發者也。學者雖不可執其方。得此意而通之。則癍之宜托與化。治法從可推矣。余治一婦。

夏月飲火酒。發癍面赤煩熱。診其脈絕無。予曰。此火鬱而熱極。用梔子豆豉湯加葛根厚朴黃連清之。癍大出而脈遂見矣。又一人傷寒。過經不解。遍體黑癍。唇口焦枯。脈大便結。以三黃石膏湯飲之痊。又一婦熱入血室。後發癍點。以小柴胡湯加生地丹皮獲愈。又一友嗜菸酒。

常腹痛嘔逆。身發大塊。余以枳殼厚朴等平其濕熱。逾日忽變頭粒成癍。用解毒涼血而安。凡此皆火熱之變也。至於胃邪未清而發癍者。尤多。必脹悶不堪。則當內消為主。不可驟進寒涼。恐癍不出而邪反結也。如癍既出而熱不甚。無火症。則又不必化而自愈。切勿更投涼藥以傷之。

學者其可執乎。

乾葛厚朴湯,治胃實胸膈脹滿。身發紅點。脈大有力。不可服涼藥。

葛根,厚朴(薑製),枳殼(麩炒),陳皮桔梗(各一錢),山楂(一錢半),甘草(三分)

煩躁。加豆豉。實滿。加萊菔子。加姜。水煎。

阿膠大青湯,治赤癍。

大青,阿膠,甘草(各一錢),豆豉(三錢)

水煎。

黑膏,治溫毒發癍嘔逆。使毒從皮中出。

生地黃(二兩六錢),好豉(一兩六錢)

豬膏十兩。合露煎之。令三分減一。絞去渣。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和。分三服忌蕪荑

陽毒升麻湯,治陽毒赤癍。狂言。吐膿血。

升麻(一錢五分),犀角(磨),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

水煎。入犀角汁服。

玄參升麻湯,治咽痛發癍。

玄參,升麻(各一錢五分),甘草(八分)

水煎服。

白虎人參湯(一名化癍湯)治赤癍。口燥煩渴。中暍。

知母石膏(各三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粳米(一撮)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