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行痹者。病處行而不定。走注歷節疼痛之類。當散風為主。禦寒利氣。仍不可廢。更須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痛痹者。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故痛有定處。俗名痛風是也。治當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更須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疼痛麻木是也。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治當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蓋土強自能勝濕。而氣旺自無頑麻也。骨痹者。即寒痹痛痹也。其證痛苦攻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筋痹者。即風痹行痹也。其證遊行不定。與血氣相搏。

聚於關節。筋脈弛縱。或赤或腫。脈痹者。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證肌肉熱極。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肌痹者。即著痹濕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蟲行狀。以上諸證。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非行痹痛痹著痹外。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肺痹則肺氣不清。胃熱上逆。故煩喘而嘔。心痹則脈道不通。心火內衰。濕氣凌心。故恐。肝痹則血液阻滯。水飲客之。故上為引急。如有所懷也。腎痹則胃之關門不利。故善脹。濁陰濕邪傷其陽氣。所以腳攣不能伸。身僂不能直也。脾痹則陽氣不運。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腸者。兼大小腸而言。腸間病痹。則下焦之氣不化。故雖數飲。而小便不得出。則本末受病。故與中氣喘爭。蓋其清濁不分。故時發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氣閉。則水道不行。故按之內痛。若以熱湯沃之。小便得外熱之助。方得稍通。而猶滯澀不利。則治宜溫助氣化。可知膀胱之脈。從巔入絡腦。故上為清涕。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又須溫補無疑。蓋緣精泄之後。寒氣乘虛入於膀胱之內。而致小便淋瀝不通。

莖中痛引穀道。甚則臍腹脹痛此。屬津液枯竭之故。誤與利水藥。必致喘逆脹急而死。老人陰虛泉竭。多有此證。曾見膀胱脹破。淋瀝無度。時雖暫寬。不久即斃。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凡痹之類。

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寒從中生者。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能凍慄。是人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素腎氣勝。言稟氣本充也。以水為事。言嗜欲無節。傷其真陽。無陽則陰無以生。故腎脂枯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陰受濕氣。故入陰則命曰痹。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悶同。)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膚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以醇灑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

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內。納同。謂溫其經。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淬之。即近世針挑艾熨之類。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匱云。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今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血痹者。寒濕之邪。痹著於血分也。辛苦勞勩之人。皮腠緻密。筋骨堅強。雖有風寒濕邪。莫之能客。惟尊榮奉養之人。肌肉豐滿。筋骨柔脆。素常不勝疲勞。行臥動搖。或遇微風。則能痹著為患。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上條言脈自微澀。而關寸小緊。為濕痹血分。

所以陽氣不能外行。故宜針引陽氣以和陰血。下條言陰陽俱微。而尺中小緊。為營衛俱虛。所以身體不仁。故宜藥通營衛。行散其痹。則緊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內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仲景直髮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脈自微澀。然或寸或關或尺。其脈見小急之處。

即風入之處也。故其針藥所施。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此證乃濕邪中腎之外廓。與腎臟無預也。雖腰中冷如坐水中。實非腎臟之真氣冷也。今邪著下焦。飲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與腸胃之府無預。況腎臟乎。此不過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但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甘溫淡滲行濕足矣。又何取暖腎壯陽哉。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即總治三焦痹之法。頭眩短氣。上焦痹也。溫溫欲吐。中焦痹也。腳腫如脫。下焦痹也。肢節疼痛。身體尫羸。筋骨痹也。由是觀之。當是風寒濕痹其營衛筋骨三焦之病。然濕多則腫。寒多則痛。風多則動。用桂枝治風。麻黃治寒。白朮治濕。防風佐桂枝。附子佐麻黃、白朮。

其芍藥、生薑、甘草。亦如桂枝之和其營衛也。知母治腳腫。引諸藥下行。附子以行藥勢。開痹之大劑也。

戴人云。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其脈沉澀。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分表裡。便作寒濕腳氣。烏之附之。乳之沒之。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以致便溺澀滯。前後俱閉。虛躁轉甚。肌膚日削。

飲食不下。雖遇扁華。亦難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間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於醫之誤也。

景岳全書云。觀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壽夭剛柔論又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何也。蓋三氣之合。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曰在陽為風。在陰為痹。又分言表裡之有殊也。如風之與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

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裡。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經曰。邪入於陰則痹。正謂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

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

行痹者。走注無定。風之用也。經言病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越婢加朮附湯。輕則羌、防、歸、艽、葛、桂、赤茯、甘草、威靈仙蒼朮黃柏。若病久大虛。非大補氣血不可。如日從事乎散風清火。則脾肺必敗。終致不起。痛痹者。痛有定處。

乃濕氣傷腎。腎不生肝。肝風挾濕。流走四肢。肩髃疼痛。拘急浮腫。金匱烏頭湯羌活、官桂。服後啜熱稀粥助其作汗乃解。身體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千金附子湯。著痹者。痹著不仁。經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靈樞云。衛氣不行。

則為麻木。東垣治麻痹。必補衛氣而行之。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宜神效黃耆湯。皮膚間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本方去蔓荊倍黃耆加防風。如肌肉麻。營氣不行也。去蔓荊加桂枝、羌防。手足麻痹。臂痛不能舉。多眠昏冒者。

支飲也。氣口脈滑。指迷茯苓丸。脈浮者。二陳湯加桂枝、枳、桔。若手麻乃是氣虛。十指麻乃是濕痰死血。手指麻木是氣不行。有頑痰死血也。導痰湯烏藥、蒼朮。風吹手足痠疼而腫。是寒濕。桂枝附子湯。因於風者。百節走痛。烏藥順氣散加羌活、南星、蒼朮。因於濕者。

天陰即發。身體沉重痠疼。除濕蠲痛湯。在上痛者。加桂枝、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多汗。加黃耆、防風。自汗身重。防己黃耆湯。寒濕不可屈伸者。烏頭湯、活絡丹選用。並外用摩風膏。因火者。五苓散加酒芩、黃柏、竹瀝、薑汁。因濕熱者。肢節疼痛。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下注足脛痛腫。當歸拈痛湯。熱毒流入肢節疼痛。患處必熱。千金犀角散。血瘀者。芎、歸、桃仁紅花、威靈仙。煎成入麝少許。血痹者。邪入於陰也。經云。人臥則血歸於肝。汗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是也。黃耆桂枝五物湯。晝輕夜重。加當歸。痹而身寒如從水中出者。

屬寒濕。附子丸。血氣凝滯。手足拘攣疼重。風寒濕三氣雜至者。改定三痹湯。周痹者。真氣不能周於身。故周身痹痛。用蠲痹湯。行痹上半身甚。用烏藥順氣散。下半身甚。用虎骨散。痛痹。用烏頭湯。著痹。用除濕蠲痛湯。不應。用補中益氣加熟附子、羌活、蒼朮、黃柏。

有痹遍身走痛無定。二陳湯加羌活、風化硝。薑汁糊丸服。痹在骨。安腎丸。痹在筋。羚羊角散。痹在脈。人參丸。痹在肌肉。神效黃耆湯。痹在皮。越婢湯加羌活、細辛白蒺藜。痹在腸。吳茱萸散。痹在胞。腎瀝湯。虛寒。茯苓丸。虛寒甚者。巴戟丸。熱痹。千金犀角散。

冷痹。巴戟天湯。寒痹。宜以蜀椒、乾薑、桂心各四兩。醇酒五斤。絮四兩。布五尺。馬矢火煨一伏時。將絮布曝乾收盡。炙熱熨之。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澀者。不治。

凡治痹證。不明其理。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醫之過也。夫痹證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營衛。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藥之內。非顓發表明矣。至於攻裡之法。

則從無有用之者。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多矣。可無明辨而深戒歟。

〔診〕脈大而澀為痹。脈急亦為痹。肺脈微為肺痹。心脈微為心痹。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左關弦緊而浮沉有力為筋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