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丸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腎經 25%
心經 21%
肺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6%
肝經 4%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丸」

附子丸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具有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砒石:是一種劇毒的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驅蟲殺蟲、外用治瘡的功效。然而,砒石也具有毒性,使用不當容易引起中毒,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砒石不宜久服,也不宜與其他有毒藥物同服。

附子丸組成:附子、巴豆、砒石。

附子丸功效:下焦吐食:是指食物停滯在胃腸道下部,引起嘔吐的症狀。 朝食暮吐:是指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 暮食朝吐:是指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來。 大便不通:是指排便困難或不通暢。

總結: 附子丸是一種中醫經典方劑,具有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等功效。其主要成分為附子、巴豆、砒石。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等功效。砒石具有清熱瀉火、驅蟲殺蟲、外用治瘡的功效。附子丸在臨牀應用中具有良好的療效,但由於其含有毒性成分,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大黃(銼,炒)3分,常山1兩1分,蜀漆1兩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米飲送下。末發1服,臨發再1服。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巴豆具有通利大便的作用,可以緩解大便不通的症狀;砒石具有攻毒殺蟲的作用,可以消除寒邪,緩解吐食的症狀。三味藥合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附子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大便秘結麻痺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 組成:附子半兩(生用),馬夜眼1枚(炙令乾)。 主治:牙痛。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黃丹1兩(炒),附子1兩(炮)。 主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多不減。

附子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附子(炮)5錢,巴豆霜1錢,砒半錢(研細)。 主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組成:附子1枚(以豬脂如雞子黃大,煎,候制,削去上黑皮)。 主治:五勞,及飽食房室傷胃,令人大便數,至溷而不能便,日數十行,劇者下血;婦人産後餘疾,腹內絞痛。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引《朱氏博濟方》。 組成:大附子10兩(用黑豆1升,水5升,不犯鐵器,慢火煮,候豆熟、附子軟爲度,切作片子,焙令乾),川芎6兩,木瓜末、牛膝半斤,羌活4兩。 主治:大壯筋骨,補益丹元,進飲食,化氣。主治:腳氣,腰膝乏力,行步艱難,或即疼痛,或下注成瘡。

附子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附子(炮,去皮)2兩,人參2兩,川芎半兩,乾薑2兩半,礬石1兩(煉),皂莢(炙,去皮子)5分,半夏(洗)5分,桂心5分,礬石5分(燒),吳茱萸3分,茯苓3分,黃芩3分,當歸1兩,細辛1兩,蜀椒(汗,去目、閉口者)1兩,芍藥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甘草(炙)1兩半。 主治:胸膈中寒溫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飲食,氣滿噓吸,乾噫吞酸,胸背中冷,兩脅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聲,繞臍痛,頭眩滿悶,身體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