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吐症

大吐吐症多是胃氣之傷,然而胃氣不同,有陰陽之別。如吐而有聲或痛者,陽症也。倘吐而無聲,又純是清水,或今日飲食而明日盡情吐出者,乃陰症也。或腹中不痛,或遇寒即發,無非陰症。倘辨之不清,妄自用藥,必致殺人。我亦更傳一法,以辨陰陽之殊,亦看舌之滑與燥而已矣。

大約陽症口必渴而舌必燥,陰症口不渴而舌且滑也。治之法:陽症之吐,用方名為引火止吐湯。此方之妙,妙在茯苓至一兩。蓋火勢之上衝,由於水道之下閉。用茯苓以健胃,又利水下行。黃連止心火,余俱調和得法,自然火不逆而水下通,又何至吐逆之生耶?至於陰虛作吐,實為難治,不比陽吐一劑便可奏功也。蓋陰虛而吐,乃腎中之火虛也。

腎火既衰,則脾無火養食,留脾中,成為陰寒世界,下不能化,自然上湧而吐矣。法當溫補命門之火,使火生水中,然後土生火內。方用濟火神丹。服後即用飲壓之一劑,輕二劑更輕,十劑愈,三十劑全愈矣。蓋陰病之吐,其來非一日矣。不大補之,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

或求速效,再加人參三錢於方中,可減十分之二,然終不若原方之妙。蓋病是純陰,不必再借陽藥。況方中原有白朮陽藥在其中矣,又何必更用參之多事哉?人不知生病之重,惟求速愈,或改用吾方,或別求治病,未必不反害之也。

引火止吐湯

黃連(一錢) 茯苓(一兩)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麥冬(一錢) 人參(二錢)砂仁(一粒) 藿香(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濟火神丹

肉桂(三錢)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五味(二錢) 茯苓(五錢) 山藥(一兩) 肉果(二枚)白朮(一兩) 芡實(五錢) 水煎服

2. 瀉症

瀉症瀉有傾腸而出者,最可畏之病也。倘治之少遲,必至氣絕而亡。但瀉中有陰陽之分,不可不急辨之也。如大瀉五六十次,或百餘次,或數百次,純是清水,完穀不化,人以為寒也。然其中亦有熱症。但寒症水瀉,心腹不痛,大腸不後重作楚。若熱症之瀉也不然,必腹痛不可按,有後重之苦。

倘不辨明而用藥下喉,必死矣。吾今傳二方,一治陰症,一治陽症也。陽症用車前茯苓,最是利水之品。而白朮又是健脾去濕之藥。加入肉桂,以取其氣,引入膀胱,同澤瀉同群共濟,自然定亂扶危,轉禍為福。又何必用人參以救絕哉?倘富貴之人不妨用人參五錢或一兩為妙。

我傳方不入參者,欲救貧窮之客也。方名導水止流湯。其治陰症之瀉則又不同。雖此方亦可相通,而終不可執之以概治也。另傳方者,名為扶火消水湯。二方之妙,各有深意。前方瀉水而不耗其氣,後方補火而培其氣也。

導水止流湯

車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一分) 陳皮(一錢) 白朮(五錢)神麯(五分) 澤瀉(五錢)水煎服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 車前(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薏仁(五錢) 肉桂(三錢) 五味(二錢)茯苓(五錢)水煎服

3. 瘧疾

瘧疾皆起於外來之風邪,然而內無痰與食,終不能成瘧也。雖然無痰不成瘧,與無食不成瘧,雖感於外來之風邪,然亦內之陰陽之氣各有不足,三者始能相合而成瘧,然則烏可不辨陰陽乎?若陽症之瘧也,必發於晝,或一日一發,或兩日一發,必寒多而熱少,其勢若盛而其病實輕,蓋陽氣能與邪氣相戰,故作戰慄之狀而齒擊有聲也。

若陰症之瘧,亦有一日一發者,或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然發之時必發於夜,發必寒少而熱多,齒不戰擊,身痛亦不甚,口必不十分大渴,其症似輕而實重。雖二症皆是邪侵而成,而治之法均不可徒治其邪,但補其正,均能愈瘧,原不必更為逐邪之計也。然而補正之中而少帶散邪之品,未為不可用之,得當,病去如掃。

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瘧,一治陰瘧。陽瘧方名為「扶陽散邪丹」,一劑輕,二劑全愈,不必三劑也。凡陽瘧,不論一日二日,無不全愈,神方也。陰瘧方名為「益陰辟邪丹」,不論一日二日三日,四劑全愈。倘四日兩頭髮之瘧,久經歲月者,方中藥料加一培,增入人參五錢,亦四劑全愈。

但愈後必須多服十全大補湯,不致再感而重發也。倘人不信吾言,動用祛邪之品,置陽氣陰氣於不問,雖心欲去瘧,適所以堅瘧鬼之城也。

扶陽散邪丹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柴胡(二錢) 半夏(三錢) 青皮(一錢) 鱉甲(三錢) 當歸(三錢)生何首烏(三錢) 山楂(二十粒) 甘草(一錢)水煎服

益陰辟邪丹

熟地(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何首烏(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鱉甲(一兩) 白芥子(五錢) 柴胡(一分) 山楂(十粒)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