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傷風傷寒

傷風與傷寒相似,陰症與陽症宜知。若不辨明,殺人多矣。雖仲景張公有傷寒專門之書,我可不必再傳,然而各有不同,正不可不傳也。傷寒之異於傷風者,何以辨之?一在感之輕,一則感之重也。傷風者,傷寒之輕者也;傷寒者,傷風之重者也。原無大分別,苟不急治之,則傷風者即變為傷寒矣。

蓋人之元氣最惡外邪,人身一感風邪,則元氣必然與邪相戰。元氣旺者,邪不能深入;不能深入,邪自然留於皮毛之間,而不敢入於腠理之內。不過一二日而邪散者,正氣以祛邪之易也。若正氣虛者,則入於內而變為傷寒矣。非傷風傷寒之有異,也有異於人之元氣虛弱而已矣。

然則遇風邪之侵人者,開手即用補正祛邪之藥,何至傷風之變為傷寒哉?若既已風入於腠理之內,則邪即有陰邪陽邪之分矣。大約入於腑則為陽邪,入於臟則為陰邪矣。是邪亦無陰陽之分,亦分於人之臟腑之陰陽也。然而腑又不同,臟又各異,又從何處以辨之哉?我有一法辨症最易。

大約身熱而煩躁者,陽症也;身熱而安靜喜睡者,陰症也。雖陰症陽症中各有分別,而此法終為千古不易之論也。倘一遇風寒之侵體,無論是傷寒傷風,一劑即愈斷,不須二劑也。方名「轉春丹」。此治初起之傷寒傷風也。倘三日後身有不涼者,此成傷寒之症矣。亦不必問其陰症陽症,吾有一方治之,隨手而回春矣。

方即名「回春丹」。一劑身即涼而邪即退,再一劑全愈矣。倘不聽吾言,則變症蜂起矣。可查仲景專門治之。二方之妙,各有深意。轉春丹用桂枝麻黃,此胡可並用?使邪入太陽者速散,而邪不敢入於少陽之間。且邪原未入內,故可用補藥以和解之。方中所以用芍藥,先去平肝,使邪之門路速斷。

茯苓又引邪從膀胱太陽下行,自然隨手奏功,轉一陽於頃刻也。回春丹之妙,妙在不用芍藥桂枝。蓋邪已入里,已離太陽之經,何必又用桂枝?況邪由衛而入於少陽之經,倘更用芍藥,不特不能平肝,而且引邪入肝矣。蓋肝最惡邪侵,於未近邪之時,可以未雨綢繆而已。近邪之頃,難於及時杜絕,余方中所以不敢用之也。

石膏麻黃青蒿之類,純是入衛祛邪之聖藥,單攻一府而邪自難留,不得不從外而入者,仍從外而出矣。況方中又多調濟之品,有不奏功如響者乎?世人細思吾方,即授之以治傷寒之症,又安有殺人而比之刀刃者哉?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麯(一錢) 蘇葉(八分) 水煎服

回春丹

麻黃(一錢) 石膏(二錢) 青蒿(五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2. 中風

中風之症,世人以風治之,誤之甚矣。蓋中風之症,乃人陽氣虛與陰氣涸而中之也。何嘗有風哉?人見其疾之忽然而來,有如暴風疾雨,遂以風名之。其實乃中氣而作中風也。治之法一,治風無不死者。必須治氣始能有效。然而中氣不同也。內有中陽氣之虛,有中陰氣之涸,又不可不辨也。

中陽氣之虛者,奈何?其人一時卒倒,口吐白沫,痰聲如鼾,目直視,胡言亂語者,陽症也。若中陰氣之涸者,亦一時卒倒,目不知人,時而躁,時而靜,欲睡不能言,痰如鋸吐不絕,口中流涎不止,蓋陰症也。二症亦相同者,均不知人,最難辨而最易辨也。易辨者,何辨之眼而已矣!眼直視者,氣虛也。

眼雙閉不開者,陰虛也。二症皆能遺尿手撒,皆不治之症也。然而遺尿手撒亦可治之,大約十人中亦可救四五者,非盡不可救也。倘陽虛而中者,用三生飲,必須用人參二兩或三兩始可回生。與其日後用之,不若乘其欲絕未絕之頃,多用人參,可轉死回生之易也。至治陰虛而中者,又不可純用三生飲。

古無專方留下,我今酌一奇方,以救世人之陰虛中風者,神效方,名十寶丹,一劑即回春也。此方俱是純陰之劑,然又何以兼用人參?不知無陽則陰無以生,必須加參為佐使,則陰生於陽之中,而陽回於陰之內,兩相須而兩相成也。苟或舍三生飲以救陽虛之中風而改用祛風祛痰之藥,我未見能生者。

即或用三生飲矣,而少用人參,多加祛痰之品,即或不死,未有不成半支風與偏枯等症。以三生飲治陰虛中風亦無不死者。苟聽吾言,用吾之方,自慶生全。倘怪吾藥品之多,改重為輕,恐難免半支偏枯之症矣。願人敬守吾訓。蓋吾之方必須照吾分兩以治初中之時,不可妄自加減。

或用此方之後,以病人脾胃之弱量為加減亦未為不可,但切不可加入風藥,一味以殺人於俄頃也。慎之慎之!

十寶丹

麥冬(三兩) 熟地(三兩) 山萸(二兩) 白芥子(二錢) 人參(五錢) 菖蒲(一錢) 茯苓(五錢) 沙參(五錢) 五味(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