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暑症

暑症有中熱中暑之分。大約中暑則陰症居多,而中熱多是陽症。何以辨之?中暑之人,半皆居於高堂大廈,雖暑氣明是熱氣,如何說是陰經之病?不知陰氣之虛而後陽邪來犯,仍作陰症治之,其症必然腹痛頭暈吐瀉兼作,甚則角弓反張,霍亂吐瀉。法當以健脾為主,而佐之祛暑之藥,實為得之。

方用卻暑仙丹。倘角弓反張,加入肉桂五分,否則不可加也。此治陰症之法如此。若中熱陽症若何?必得之肩挑負販之人,於烈日火輪之下,汗出如雨,一時暴中,當速以解暑為先,而利水為次,不可仍補其氣也。方用化熱仙丹。此方妙在亦用青蒿。蓋青蒿最能去暑,暑去而利其膀胱,是暑從小便而出一劑而即愈也。

此治陽症之中熱又如此。

卻暑仙丹

青蒿(五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香薷(一錢)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化熱仙丹

青蒿(一兩) 香薷(三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2. 喘症

喘症之宜分別也。喘症一時而來者,感外來之風邪也。必氣急不能喘息,聲如酣聲,肩必抬上,背心寒冷,熨之火而不見其熱,吐痰如湧泉,人不得臥。此乃陽症之喘也。用參蘇飲一劑而輕,再劑而愈。或用小柴胡湯加減用之,亦無不奏功如響,故不必更立方法也。惟陰喘之症,最為可畏,而又最難治療也。

其症亦作喘狀,人亦不能臥,得食則少減,太多則䐜脹,咳嗽不已,夜必更甚。此等之喘,乃似喘而非真喘,氣之有餘,實氣之不足也。蓋腎氣大虛,欲離其根,惟此一線元陽,挽回於臍之上下,欲絕而不遂絕之時也。法當大補其氣,而竣補腎中之陰,使木火既濟,始可成功。

否則氣斷而速斃矣。方用回絕神奇湯一劑而喘輕,再劑而喘定,一連四劑,自有起色,而後始可加入桂附之品,少少用之,不可多用以劫奪之也。蓋氣絕非參不能回於無何有之鄉,腎虛非熟地山藥不能濟其匱乏。然腎虛之故,終由於肺氣之虛。肺氣既虛,腎水不能速生,故又助肺氣之旺,而後金能生水,子母有相得之宜,自然肺氣下行而腎氣上接,何至有喘病之犯哉。

回絕神奇湯

人參(三兩) 熟地(四兩) 麥冬(三兩) 山茱萸(二兩) 玄參(一兩) 牛膝(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3. 中邪

邪有陰邪有陽邪,雖辨之不清,無致大害,然而亦不可不辨者,辨之清,用藥得當,自然易於奏功也。陽邪之中,大約罵詈之聲不絕於口,發狂而走,不欲安靜,或呼見大頭之鬼,或喊見金甲之神,眼直視而口吐白沫者是也。倘以熱藥投之,立時死矣。法當用醒邪湯治之,自愈。

或疑陽症而何以仍用陽藥,不知陽藥可以祛陽邪,非人參之助正氣則邪不能退也。陰邪之中,雙目必閉,安臥無聲,或自言自語,聲必低微,或遺尿手撒,或痰響如酣,或身子發熱,不喜見明者是也。倘以寒藥投之,亦立時身喪。法當用扶正蕩邪湯治之。此方之妙,妙在用人參為君而佐之生棗仁為臣。

棗仁生用,實有妙理。蓋中邪之病昏昏欲睡,不以棗仁生用,則其氣更昏而不能醒。生棗仁得人參,更有殊功,所以相佐而相合也。陰寒非桂附不能祛邪,然非參苓甘術一派扶正之藥,亦不能奪魂於俄頃,返魄於須臾也。論理此方去附桂,亦可兼治陽症之中邪;終不若二方分治之更妙。

猶願人細為消息之耳。

醒邪湯

人參(三錢) 石膏(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黃連(一錢)水煎服

扶正蕩邪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麥冬(三錢) 丹參(一錢) 當歸(五錢) 肉桂(一錢) 生棗仁(三錢)水煎服

4. 吐血

吐血宜分陽症陰症者,尤宜細辨。蓋吐血犯人濁道,不比衄血之犯清道也。清道者氣道也,濁道者食道也。胃中無血,而胃中有血,吐血從口中而出者,非胃中之血而何?此血也,因胃中有竅不閉,而血乃妄行。然而此血非止胃經一經之血也,蓋心肝肺脾腎之血俱奔騰於胃腕之外,而滲入於胃中,胃不能藏,所以上湧而吐也。然五臟之血俱不可傷,而腎經尤甚。

一傷腎則經年累月而不可止遏矣。蓋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閉,而腎中之血自然上升於胃,又理之易知者也。然同是五臟之失血,又何以辨其為陰為陽?此又有故。蓋吐血無火不能吐血,而無水亦不能吐血也。無火吐血人能知,無水吐血人難測其故。又何也?吾先言其有火者,胃本土也,而實有火在胃。

無土氣則吐變為火。火存胃中,自然挾血而上奔。此陽火之焚,非水不能相濟。然而血乃有形之物,一時傾盆而出,欲急補其水,一時既難收功,不得不益其氣,使氣生。夫血氣生則氣行,氣行則血止,實有妙理存乎其間。其症必口渴齒痛喉干目赤身熱,便可知為陽症之吐血也。

治之法須用獨參湯一兩飲之最妙。其次莫若當歸補血湯之為更神。倘二方之中能調之三七根末各三錢,再加入荊芥炒黑者為末,同前二方飲之,立止斷不再吐。無奈世人不知妙法,使吐血者致成癆瘵,未必非吾輩天醫過於珍重方法,不肯傳人之咎也。至於陰症何以辨之?或一日而數口,或經年而咳嗽,或痰中見絲,或夜重而日無血跡,或聲啞而聲嘶者是也。治之法又不可專用參歸黃耆之品,當改用純陰之味。

世醫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最為相宜。但此等之病,非一二劑可以速效。人見六味湯之迂緩而無近功也,往往棄而不用,遂至輕變重而重變亡。吾今憐惜酌定神方,可以長服,而不必如六味丸之必須服至三年也。此方大半補陰,少加陽藥以生胃氣,又用歸經止漏之品以塞其竅,較六味湯為更神。

且此藥味平妥,無有動性。蓋血症最惡動也。

熟地(五錢) 山茱萸(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三錢) 天冬(一錢) 車前子(三錢) 荊芥(炒黑三分) 人參(三分) 山藥(五錢) 薏仁(一兩) 百合(五錢) 三七根(末五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