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二、藥物 (12)

回本書目錄

二、藥物 (12)

1. 24.柴胡解

柴胡:味微苦,性平。稟少陽生髮之氣,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其樞轉以透膈升出之,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誠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

白話文:

柴胡:味道微苦,性質平和。具有少陽生發之氣,是足少陽經的主要藥物,還可以兼治足厥陰經的病症。肝氣不舒的,柴胡可以疏通;膽火太旺盛的,柴胡可以散解。對於少陽外感,柴胡還可以幫助樞轉,透膈升出邪氣。因此,《神農本草經》中說它主治寒熱,寒熱就是少陽外感邪氣。還說它主治心腹腸胃中的結氣,飲食積聚,這是因為根據五行道理,木能疏土,柴胡能疏通少陽之木氣,那麼少陽之氣就能疏通胃土的鬱結,結氣和飲食積聚自然就消散了。

《神農本草經》柴胡主寒熱,山茱萸亦主寒熱。柴胡所主之寒熱,為少陽外感之邪,若傷寒瘧疾是也,故宜用柴胡和解之,山萸肉所主之寒熱,為厥陰內傷之寒熱,若肝臟虛極忽寒忽熱,汗出欲脫是也,故宜用山萸肉補斂之。二證之寒熱雖同,而其病因判若天淵,臨證者當細審之,用藥慎勿誤投也。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記載,柴胡可以治療因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疾病,而山茱萸也可以治療因內傷陰虛引起的寒熱症狀。

柴胡所治療的寒熱,是指少陽經外感風寒或風熱的邪氣,比如傷寒或瘧疾等。因此,需要使用柴胡來調和疏散。而山茱萸所治療的寒熱,是指厥陰經內傷陰虛引起的寒熱,比如肝臟虛弱極度虛寒或虛熱,導致出汗不止的情況。因此,需要使用山茱萸來滋補斂陰。

雖然這兩種疾病的症狀都是寒熱,但其病因完全不同。在臨牀診斷時,醫生需要仔細辨別,並慎用藥物,避免誤投藥物。

柴胡非發汗之藥,而多用之亦能出汗。小柴胡湯多用之至八兩,按今時分量計之,且三分之(古方一煎三服,故可三分)一劑可得八錢。小柴胡湯中如此多用柴胡者,欲借柴胡之力升提少陽之邪以透膈上出也。然多用之又恐其旁行發汗,則上升之力不專,小柴胡湯之去渣重煎,所以減其發汗之力也。

白話文:

柴胡不是發汗藥,但是用量多也能出汗。小柴胡湯中柴胡用量很多,現代計量大約有八錢,也就是一劑可得三份之一的柴胡。小柴胡湯中大量使用柴胡,是要借用柴胡的力量把少陽的病邪向上提,透過隔膜而透出。但是用量過多又擔心它會橫向發散出汗,這樣上升的力量就不專注了。小柴胡湯除去渣滓重煎,就是為了減低它的發汗作用。

或疑小柴胡湯既非發汗之藥,何以《傷寒論》百四十九節服柴胡湯後有汗出而解之語?不知此節文義,原為誤下之後服小柴胡湯者說法。夫小柴胡湯,系和解之劑,原非發汗之劑,特以誤下之後,脅下所聚外感之邪,兼散漫於手少陽三焦,因少陽為遊部,手、足少陽原相貫徹也。

白話文:

有人會疑問,小柴胡湯並非發汗的藥物,為何《傷寒論》第 149 條記載服用小柴胡湯後有出汗而痊癒的說法?其實,這段文章的意思是在說誤服瀉藥後,再服用小柴胡湯的結果。小柴胡湯是一種調和的藥物,本身並不具有發汗的作用。只是在誤服瀉藥後,外邪會集中在脅下,同時散佈到手少陽和三焦。由於少陽經絡是運行的地方,手少陽和足少陽經絡原本就貫通相連。

此時仍投以小柴胡和解之,則邪之散漫於三焦者,遂可由手少陽外達之經絡作汗而解,而其留於脅下者,亦與之同氣相求,借徑於手少陽而汗解,故於發熱汗出上,特加一卻字,言非發其汗而卻由汗解也。

白話文:

此時仍然用小柴胡湯來調解,那麼散佈在三焦的邪氣,就會通過手少陽經絡向外發散成汗液而得以解除,而滯留在脅下的邪氣,由於與外出的邪氣同屬一氣,也借用手少陽經絡排出體外而消失。所以,在「發熱出汗」上面特別加了一個「卻」字,表示這並不是發汗,而是一種通過出汗的方式解除邪氣。

然足少陽之由汗解原非正路,乃其服小柴胡湯後,脅下之邪欲上升透膈,因下後氣虛不能助之透過,而其邪之散漫於手少陽者,且又以同類相招,遂於蓄極之時而開旁通之路,此際幾有正氣不能勝邪氣之勢,故必先蒸蒸而振,大有邪正相爭之象,而後發熱汗出而解,此即所謂戰而後汗也。觀下後服柴胡湯者,其出汗若是之難,則足少陽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益可知也。

白話文:

但是足少陽經由汗液解除病症本就不是正途。這是因為患者服用了小柴胡湯後,脅下的邪氣想要上升穿透橫膈膜,但因為下瀉後氣虛無法幫助邪氣穿透,而邪氣散佈在手少陽經的部位,又因為同類相吸,所以在邪氣蓄積到極點時,會另開一條旁通之路。此時正氣幾乎無法戰勝邪氣,所以必須先蒸發振作,呈現邪正相爭的跡象,然後發熱出汗才能解除,這就是所謂的「戰而後汗」。觀察下瀉後服用柴胡湯的人,出汗如此困難,由此可知足少陽經由汗液解除病症,並不是正途。

是以愚生平臨證,於壯實之人用小柴胡湯時,恆減去人參,而於經醫誤下之後者,若用小柴胡湯必用人參以助其戰勝之力。

白話文:

因此,我多年來臨牀觀察,對於身體強健的人使用小柴胡湯時,常常減去人參。另一方面,如果患者在其他醫生誤用藥物之後,若要使用小柴胡湯,則必須加入人參來增強其抵抗力。

用柴胡以治少陽外感之邪,不必其寒熱往來也。但知其人純系外感,而有噁心欲吐之現象,是即病在少陽,欲借少陽樞轉之機透膈上達也。治以小柴胡可隨手奏效,此病機欲上者因而越之也。又有其人不見寒熱往來,亦並不喜嘔,惟頻頻多吐黏涎,斯亦可斷為少陽病,而與以小柴胡湯。

白話文:

使用柴胡治療少陽經外感邪氣,不一定需要考慮寒熱交替。只要知道患者純粹是外感,並且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那就是病在少陽經,需要藉助少陽經樞轉的作用,透膈上行發散。治療上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可以立即見效,這是因為病邪欲上升,所以順勢引導它發散。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患者沒有寒熱往來,也不喜歡嘔吐,但經常吐出黏涎,也可以診斷為少陽病,同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蓋少陽之去路為太陰濕土,因包脾之脂膜原與板油相近,而板油亦脂膜,又有同類相招之義,此少陽欲傳太陰,而太陰濕土之氣經少陽之火鑠煉,遂凝為黏涎頻頻吐出,投以小柴胡湯,可斷其入太陰之路,俾由少陽而解矣。又:柴胡為瘧疾之主藥,而小心過甚者,謂其人若或陰虛燥熱,可以青蒿代之。

白話文:

少陽經的傳播路線是經過太陰的濕土,因為包裹脾臟的脂肪膜原本和網膜很相似,而網膜也是脂肪膜,而且有同類相吸引的道理。所以少陽經想要傳到太陰經,而太陰經濕土之氣經過少陽經之火熔煉,就凝結成黏稠的痰涎頻繁吐出。如果給予小柴胡湯,可以切斷它進入太陰經的途徑,讓它從少陽經散解。另外:柴胡是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但過於小心的人認為,如果患者陰虛發熱,可以用青蒿代替。

不知瘧邪伏於脅下兩板油中,乃足少陽經之大都會,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瘧邪透膈上出,而青蒿無斯力也。若遇陰虛者,或熱入於血分者,不妨多用滋陰涼血之藥佐之;若遇燥熱者,或熱盛於氣分者,不妨多用潤燥清火之藥佐之。是以愚治瘧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其氣分虛者,又有重用參、耆治愈者,然方中無不用柴胡也。

白話文:

不知道瘧疾潛伏在脇下兩塊油中(指肝臟),那是足少陽經的匯聚之地,柴胡可以進入其中,升提瘧疾透出膈肌,排出體外,而青蒿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遇到陰虛的人,或熱氣進入血分的情況,可以使用滋陰涼血的藥物輔助治療。如果遇到燥熱的人,或熱氣盛於氣分的情況,可以使用潤燥清火的藥物輔助治療。

所以,我治療瘧疾時,有重用生地、熟地而治癒的,也有重用生石膏、知母而治癒的。如果氣血虛弱的,還有重用參、耆而治癒的。但無論哪種方子中,都少不了柴胡。

【附案】,一人年過四旬,脅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行,醫者投以大承氣湯,大便未通而脅下之疼轉甚。其脈弦而有力,知系肝氣膽火恣盛也,投以拙擬金鈴瀉肝湯加柴胡、龍膽草各四錢,服後須臾大便通下,脅疼頓愈。審是,則《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腸胃中飲食積聚,推陳致新」者,誠非虛語也。且不但能通大便也,方書通小便亦多有用之者,愚試之亦頗效驗。蓋小便之下通,必由手少陽三焦,三焦之氣化能升而後能降,柴胡不但升足少陽實兼能升手少陽也。

白話文:

附註:一個人年過四十,肋部疼痛,大便七八天沒有通暢。醫生給他開了大承氣湯,但大便還是不通,肋痛反而加劇。他的脈搏強而有力,知道是肝氣膽火太盛所致。於是換了一副我自創的金鈴瀉肝湯,並加入柴胡和龍膽草,各四錢。服後不久,大便通暢,肋痛也立即痊癒。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中提到「柴胡主治腸胃中食物積聚,促進新陳代謝」這句話,確實不假。而且柴胡不僅能通大便,在方書中也有很多用柴胡通小便的記載。我試驗過,效果也很好。因為小便的通暢必須通過手少陽三焦,三焦的氣化作用能上升然後才能下降。柴胡不僅能升足少陽,還能升手少陽。

2. 25.桂枝解

桂枝:味辛微甘,性溫。力善宣通,能升大氣(即胸之宗氣),降逆氣(如沖氣肝氣上衝之類),散邪氣(如外感風寒之類)。仲景苓桂朮甘湯用之治短氣,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湯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黃、桂枝、大小青龍諸湯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農本草經》論牡桂(即桂枝),開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氣,似又以能降逆氣為桂枝之特長,諸家本草鮮有言其能降逆氣者,是用桂枝而棄其所長也。

白話文:

桂枝:味道微辛微甜,性質溫和。它的特性是疏通宣散,可以提升胸中宗氣,降下逆氣(如肝氣上衝),散發外邪(如外感風寒)。

張仲景的「苓桂朮甘湯」中使用桂枝治療氣短,是因為桂枝可以提升宗氣;「桂枝加桂湯」中使用桂枝治療心悸不寧,是因為桂枝可以降逆氣;「麻黃、桂枝、大小青龍湯」等方劑中使用桂枝治療外感,是因為桂枝可以散邪。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牡桂(即桂枝),一開始就提到它主治咳嗽、氣逆、上氣,似乎是認為桂枝最擅長降逆氣。然而,其他本草書籍鮮少提及桂枝的降逆氣功效,這表明人們只重視桂枝的宣散作用,忽略了它降逆氣的優點。

小青龍湯原桂枝、麻黃並用,至喘者去麻黃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誠以《神農本草經》原謂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則不能定喘矣。乃醫者皆知麻黃瀉肺定喘,而鮮知桂枝降氣定喘,是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橫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條達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原本就同時使用桂枝和麻黃。對於喘症患者,去掉麻黃,加入杏仁,但不能去掉桂枝。這完全是因為《神農本草經》中原本就說桂枝能夠治療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就是喘症),如果去掉桂枝就不能治療喘症了。但是大多數醫生都知道麻黃可以瀉肺、平喘,卻鮮有人知道桂枝也可降氣、平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過《神農本草經》的緣故。桂枝擅長抑制肝氣過旺,讓它不至於太過放肆,也擅長疏通肝氣鬱結,讓它通暢。

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上升,胃氣之逆者下降,脾胃調和則留飲自除,積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熱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涼藥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嚮導者),惟上焦有熱及恆患血證者忌用。

白話文:

因為它的味道甘甜,所以也能很好地調理脾胃,能讓下陷的脾氣上升,讓上逆的胃氣下降,脾胃調和後,體內積存的水液就會自然消除,積食也會自行消化。它暢通氣血的作用,還能引導三焦下通膀胱,利於小便(因熱氣導致小便不利的患者禁用,但也可以用涼藥利小便,再少加本品作引導),只有上焦有熱或經常患有血證的人忌用。

桂枝非發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轉於表裡之間,能和營衛、暖肌肉、活血脈,俾風寒自解,麻痹自開,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補,其功用在於半散半補之間也。故服桂枝欲得汗者,必啜熱粥,其不能發汗可知;若陽強陰虛者,誤服之則汗即脫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白話文:

桂枝既不能發汗,也不能止汗。它的宣發疏散之力,作用於人體表裡之間,可以調和營衛、溫暖肌肉、促進血脈通暢,讓風寒自然消散,麻痹症狀自然解除。因為它味道辛甘,辛能發散,甘能補益,它的作用介於發散和補益之間。因此,服用桂枝想要發汗的人,一定要喝熱粥,不然無法發汗;而陽氣旺盛、陰液虛弱的人,誤服桂枝就會出汗不停,所以它也無法止汗。

按:,《傷寒論》用桂枝,皆註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當年新生嫩枝,折視之內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見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陳修園之侄鳴岐曾詳論之。

白話文:

注意:中醫古籍《傷寒論》中記載的桂枝,都要事先去除掉樹皮,這裡的去皮並不是去除枝條上的樹皮。古代醫家使用桂枝時,只採擷當年的新長嫩枝。折斷嫩枝後,內外顏色一致,皮和木質難以區分。如果有明顯的皮層和木質,則需要去除後再使用。這就是「去皮」的真正含義。中醫學家陳修園的侄子陳鳴岐曾經詳細討論過這個問題。

徐靈胎謂,受風有熱者,誤用桂枝則吐血,是誠確當之論。憶曾治一媼,年六旬,春初感冒風寒,投以發表之劑,中有桂枝數錢,服後即愈。其家人為其方靈,貼之壁上。至孟夏,復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藥服之,遂致吐血,經醫治療始愈。

白話文:

徐靈胎說,感染了風熱的病人,誤用了桂枝就會吐血,這是一個正確的論述。我記得曾經治療過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婦人,春初時感染了風寒,我給她開了發表的藥方,其中有幾錢桂枝。服藥後,病情馬上好轉。她的家人認為這個方子很靈驗,就把它貼在牆上。到了初夏,老婦人再次感冒,她自己根據牆上的方子抓藥服用,結果導致吐血。經過醫生的治療才康復。

蓋前所受者寒風,後所受者熱風,故一則宜用桂枝,一則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湯以治溫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誤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醫案》中載,治一婦人外感痰喘證,其人素有血證,時發時止,發則微嗽(據此數語斷之,其血證當為咳血),因痰喘甚劇,病急治標,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白話文:

因為先前的症狀是寒風引起,後來的症狀是熱風引起,所以用桂枝治療適當,而避免用桂枝治療也合乎道理。那些用桂枝湯治療溫熱病的人,難道不用戒慎恐懼嗎?特別是,徐氏既然知道誤用桂枝可能導致吐血,但在他的《洄溪醫案》中卻記載了一個案例:治療一名婦女的感冒痰喘症狀,這個人平時就有咳血的毛病,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發作時會輕微咳嗽(根據這些話判斷,她的咳血癥狀應該是咳血)。因為痰喘非常嚴重,為了緊急治療症狀,給她服用了小青龍湯,症狀就治好了。

用小青龍湯治外感痰喘,定例原去麻黃加杏仁,而此證則當去桂枝留麻黃,且仿《金匱》用小青龍湯之法,再加生石膏方為穩安。蓋麻黃、桂枝,皆能定喘,而桂枝動血分,麻黃不動血分,是以宜去桂枝留麻黃,再借石膏涼鎮之力以預防血分之妄動,乃為萬全之策,而當日徐氏用此方,未言加減,豈略而未言乎?抑用其原方乎?若用其原方,病雖治愈,亦幾等孤注之一擲矣。

白話文:

在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因外感而引起的痰喘時,通常會去掉麻黃而加入杏仁。但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去掉桂枝而留下麻黃,並仿照《金匱要略》使用小青龍湯的方法,再加入生石膏才會穩妥。

因為麻黃和桂枝都可以緩解喘氣,但桂枝會影響氣血運行,而麻黃不會。因此,應該去掉桂枝,留下麻黃。再借助生石膏的清涼鎮定的作用,以預防氣血運行的異常。這是一個萬全之策。

而當天徐氏使用這個方劑時,沒有說明加減,可能是略而不提,也有可能是使用原方。如果使用原方,雖然疾病可以治癒,但這種做法類似於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