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

1. 肺癰脈證第七十五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

肺癰色白,脈宜短澀,不宜浮大,唾糊嘔血。

《金匱要略》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又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衛,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又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又云: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又云: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又云: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以上數條,《金匱要略》辯肺痿、肺癰之所成不同也。其言熱在上焦者,痿癰皆有熱也。

其言咳者,痿癰皆有咳也。其言亡津液者,痿癰皆亡津液也。其言脈數者,痿癰皆脈數也。但痿屬肺氣虛,虛則雖有熱而不烈。熱不烈,則雖亡津液,不至燥涸,故雖咳而口中反有濁唾涎沫。熱雖客肺,亦不致腐良為膿,惟肺臟痿萃而已,其脈雖數而必虛。癰則不然,乃肺臟氣壅邪實。

實則熱烈。熱烈,則津液亡而更加乾涸,故口中辟辟燥。烈熱迫肺,肺將腐傷,故氣逆而咳。咳即胸中隱痛也。津液既涸,脈應澀滯,而反滑數者,蓄熱腐化,挾有膿血之象,即謂之數實亦可。次條云:寸口脈微而數者,以衛疏故微,邪郁故數。衛疏邪郁,故汗出表熱而且惡寒也。

此言風之初襲,邪猶在表,不入於裡,惟隨呼出。中於衛而外傷皮毛,鬱而為熱,其熱則不出於外,惟隨吸入,過於榮而內傷血脈。夫衛者,主表,主皮毛,陽也。風客之,則內關於肺。肺氣壅逆,故咳而喘滿。衛主氣,肺亦主氣。口咽為氣之門戶。氣不通調,則津液不周布,故口乾咽燥,或有時反唾濁沫。

以熱不在胃,故不渴。衛疏邪客,時為振寒,此皆風中於衛,激動肺氣之證驗也。榮主裡,主血脈,陰也。熱迫之,則內及於脈。肺朝百脈而行榮衛,況邪自皮毛始。皮毛者,肺之合。由合入肺,肺受其熱,血為之凝結。久則腐敗為膿,隨吐而出如米粥。此皆熱過於榮,敗傷肺體之證驗也。

始萌則在陽,在衛,屬氣分,故云可救。久則入陰,傷血脈,傷臟體,故云膿成則死。三條所云肺痿者,虛寒之痿,痿之變也。肺虛而寒則液不流布,故亦吐涎沫。無熱迫肺,則肺氣不逆,故不咳。無熱,故不渴。肺居最上,為諸氣之總司,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遺尿小便數者,肺氣虛冷,有失通調之職,所謂不能制下也。

氣虛於上,故眩。治以甘草乾薑湯者,姜以溫冷,草以補虛。草補土而不補金者,虛則補其母耳。服此溫劑而渴者,肺中必熱。是知遺尿、便數,非痿證,乃消渴也。即氣厥論所謂飲一溲二,肺消之屬。下四條所載已成癰、未成癰,皆肺氣壅塞之有餘者。前二條論中,頗悉其義。

而皂角、葶藶、桔梗輩亦皆下氣、瀉壅、開結之藥,以方合證,理可想見,故不重解也。本文云: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者,即要略所謂脈數實者為肺癰。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者,即要略所謂脈數虛者為肺痿。必候於寸者,以肺居最上也。肺癰色白,脈宜短澀者,言其面色白為肺色,短澀為肺脈。

色脈與證相符,故宜也。若脈浮大,是為火象。唾如米糊,嘔見膿血,是火剋金。肺臟已傷,宜乎?

2. 附方

金匱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咳不得臥,或鼻塞清涕,不聞香臭酸辛,上氣迫塞,服此湯。可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此。(小青龍湯方見第十六。)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桔梗湯,亦治血痹。今人用此為咽喉諸證要藥。(見第三十二。)

炙甘草湯(見第三十三)

千金甘草湯,治同桔梗湯。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分溫再服。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去蘆),貝母(去心,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粒),瓜瓣(半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瀉白散,治肺癰。

桑白皮(炒,二錢),地骨皮(去骨),甘草(炙),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當歸(酒拌,各一錢),栝蔞仁(一錢半)

作一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立齋云:此方乃瀉肺邪消毒之劑也。若喘咳唾痰沫,肺脈浮數者,用之有效。

四物湯,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去心),紫菀(去苗土),桔梗(炒,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時,稍冷服。如咳嗽甚,加去皮尖杏仁三枚同煎。小兒量減。

肺癰神方

用薏苡米為末,糯米飲調下,或入粥內煮吃亦可。一方用水煎服,當下膿血便愈。

濟生排膿散,治肺癰。得吐膿後,以此排膿補肺。

生綿黃耆二兩,細末。每二錢,水一碗,煎五分服。

排膿散

黃耆(鹽水拌炒),白芷五味子(炒、杵),人參(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肺癰收口方

肺癰收斂瘡口,只有合歡樹皮,或白蘞煎湯飲之。然不可飲於未吐膿血之先也。

肺癰方(又)

野毛慄根二兩,水二鍾,煎五分服。覺肺中微有聲,數次即愈。

治吐膿血方

吐膿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湯下。兩服。

治肺癰方(又)

百合搗汁,酒和服。六、七次愈。

試肺癰法

凡人覺胸中隱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