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1)

回本書目錄

(11)

1. 陽明經證解

按陽明一經,以燥為本**(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故也),太陰為中氣(脾與胃為表裡),陽明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里症、有腑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上太陽經)**太陽之寒邪未盡,勢必傳於陽明,則治陽明,必兼治太陽,若全不見太陽之經症、腑症病情,獨見陽明之經症、腑症,則專治陽明,方為合法。

白話文:

根據陽明經來說,它是以乾熱為特點,太陰經是中間氣(脾胃表裡),陽明經是外在氣(主要在外,是陽明經的標、本、中三種氣)。有經絡症狀、有裡症(臟腑問題)、有表症(外在問題),這一點必須知道。

承接上文太陽經,太陽經的寒邪沒有完全消除,一定會傳到陽明經,所以治療陽明經,一定要兼治太陽經。如果完全沒有太陽經的經絡症狀、表症,只有陽明經的經絡症狀、表症,那麼就專門治療陽明經,這樣做纔是合乎規律的。

當知寒邪走入燥地,即從燥而化為燥邪,乃氣機勢時之使然也**(寒邪化燥,乃本經病機主腦)。經症者何?前額連眼眶脹痛,鼻築氣而流清,發熱不惡寒,此際寒邪初入陽明之經,寒氣尚有一線未化盡,故還見築氣流清涕之寒形,漸漸發熱不惡寒(不惡寒三字,便是寒邪俱化為熱也)**。

白話文:

要知道寒邪進入燥熱的部位,就會從燥熱中轉化為燥邪,這是氣機勢頭變化的結果(寒邪化燥,是本經病機發展的主線)。有哪些經脈症狀呢?前額連接眼眶的地方脹痛,鼻中有氣流堵塞而流出清涕,發熱但不畏寒。此時,寒邪剛剛進入陽明經絡,寒氣還有一分未完全化解,所以仍有鼻中有氣流堵塞而流出清涕的寒象。逐漸地發熱,不再畏寒(不畏寒這三個字,説明寒邪已完全轉化為熱)。

邪在經尚可解肌,故用葛根湯以解肌,俾邪從肌肉而出**(陽明主肌肉,故也),此本經淺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邪若解,則病愈。設若不解,有傳少陽之經,而不傳本經之腑,有傳本經之腑,而不傳少陽之經者出矣(便是分途處)**。若本經經症,合少陽之經症,名二陽合病,即以二陽之法治之,如葛根湯合柴胡湯是也。

白話文:

邪氣如果還在經絡中,還可以通過解肌的方式排除,所以使用葛根湯來解肌,讓邪氣從肌肉中排出**(陽明經主治肌肉,因此也適用),這是解肌法最淺的一層原理。服用此方後,如果邪氣解除,則疾病痊癒。如果邪氣沒有解除,可能會轉移到少陽經,而不轉移到陽明經的臟腑,或者轉移到陽明經的臟腑,而不轉移到少陽經(這是分途的分界點)**。如果陽明經的症狀與少陽經的症狀同時出現,稱為二陽合病,即用二陽的治療方法,例如葛根湯合併柴胡湯。

若本經經症,而傳入本經之里,則現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這便是里症情形)**。此刻全無一點寒形,儘是一團燥熱之邪氣,盤據胃中,兼之胃乃多氣多血之府,邪熱之氣,又合胃中之氣,二火交煽於中,則邪熱熾矣。熱甚則血虧,故口燥心煩,熱蒸於外,故汗出,內熱太甚,則乞救於外之水而欲為之撲滅,故大渴飲冷,仲景用白虎湯以救之,有不使邪熱歸腑之意,深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則病愈。

白話文:

如果是經脈的症狀,而傳入經絡的內部,就會出現口乾、心煩、出汗、怕熱、想喝冷飲的情況。此時不會有任何寒氣的表現,完全是一團燥熱的邪氣,盤踞在胃部。加上胃是氣血豐富的地方,邪熱之氣又與胃中的氣息相結合,形成兩股火氣在體內焚燒,導致邪熱更加猛烈。邪熱太甚,就會損耗血液,所以會口乾、心煩。熱氣蒸發到體外,所以會出汗。體內的熱氣太過,所以需要外來的水來撲滅,所以會非常口渴想喝冷飲。

仲景使用白虎湯來治療這種情況,用意是防止邪熱進入內臟,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治療方法。服用這個方劑後,如果症狀緩解,則病情好轉。

設若白虎力輕,未能撲滅其邪熱,邪即入腑,便見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大便閉塞等情,此際邪已歸腑。邪至腑中,熱已過盛,熱盛必將腸胃中之血液灼盡,即腸胃中所存宿谷糟粕中之津液,亦必灼盡。胃中枯槁,陰氣不得上交,所以張目不眠,胃火旺極,故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腸胃此際,無一毫血液運其糟粕,故大便閉塞,通身上下不啻一盆烈火。

白話文:

如果白虎湯藥力不夠強,無法撲滅體內的邪熱,邪熱就會侵入內臟,此時會出現:瞪大眼睛睡不著、說話聲音洪亮、口臭、體重減輕、怕熱、大便不通等症狀,這表明邪熱已經進入內臟。邪熱到了內臟,熱氣會過盛,過盛的熱氣會灼傷腸胃中的血液,甚至連腸胃中殘留的食物殘渣中的液體也會被灼乾。胃部乾涸,陰氣無法上升,所以會瞪大眼睛睡不著;胃火旺盛,所以說話聲音洪亮、口臭、體重減輕、怕熱;此時腸胃中沒有任何血液輸送殘渣,所以大便不通,全身上下就像一盆烈火一樣。

若不急為撲滅,頃刻將周身血液灼盡,臟腑有立壞之勢也,主以大、小承氣湯,苦寒陡進,推盪並行,火邪一滅,正氣庶可復生。即有痞滿實燥堅訁嚴語狂走等情,皆緣熱邪所致,俱當以此法為主,不可因循姑惜,釀成脫症之禍矣**(陽旺極,而陰必立消)**。

白話文:

如果不及時撲滅熱邪,頃刻間全身血氣會被灼燒殆盡,臟腑也將很快受損,因此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大、小承氣湯,它的藥性苦寒,可以迅速發揮作用,將熱邪排出體外,火邪一滅,正氣才能得以恢復。即使出現痞滿(腹脹)、實燥(大便不通)、堅(脈絡不通暢)、語(言)狂(亂)、走(動)等情況,也都是由於熱邪所致,都應該以這個方法為主,不能因為心疼病人而猶豫不決,以免釀成脫症(危症)的禍患。(陽氣過於旺盛,而陰氣必將徹底消亡)

附解:病緣是傷寒為本,至於用大黃芒硝石膏之藥,全不見傷寒面目,學者至此,每多茫然莫解,由其不知化機與六經所主耳。萬病不出陰陽兩字,陽極化陰,陰極化陽,自然之理。陰陽分佈六經,六經各有所主之氣,寒主太陽,燥主陽明,火主少陽,濕主太陰,熱主少陰,風主厥陰。須知寒邪至燥地,寒氣即化為燥邪,一定不易之理也(譬如一團冷物,放於熱物之中,頃刻冷物亦化為熱物。一團熱物而放於冷物之中,頃刻熱物亦化為冷物。知此化機,便得傷寒一貫之旨,庶可識仲景步步立法之苦心也) 。他經化機仿此。仲景以傷寒二字冠首者,寒居正冬子令,一陽初生,為一歲之首,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一歲之氣機,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氣機,又可以一日盡之,生生化化,循環不已,學者宜知。

白話文:

說明: 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傷寒。至於使用大黃、芒硝、石膏這些藥物,完全看不出與傷寒有何關聯。許多學者看到這裡,常常感到茫然不解,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轉化的機理和六經的主氣所屬。

天地萬物的變化不外乎陰陽兩字,陽極轉陰,陰極轉陽,這是自然規律。陰陽分佈在六經之中,六經各有自己的主氣:太陽屬寒,陽明屬燥,少陽屬火,太陰屬濕,少陰屬熱,厥陰屬風。

必須瞭解,寒邪進入燥熱的部位,寒氣就會轉化為燥邪,這是一個不變的道理(就像一團冷物放進熱水中,冷物很快也會變成熱物。一團熱物放進冷水中,熱物也會很快變成冷物)。明白這個轉化機理,就能抓住傷寒治療的要領,體會仲景立法遣方的良苦用心。其他各經的轉化機理也類似。

仲景在醫書中將「傷寒」二字放在書名最前面,是因為「寒」對應正冬的子月,此時陽氣初生,是一年的開始。一年分為六氣,六氣與六經相配應,一年的氣機變化可以用六天來概括,六天的氣機變化又可以用一天來概括,生生不息,循環不已。學者應當理解這個道理。

【闡釋】本節所論陽明經症、里症、腑症,皆以寒邪化燥為主腦,依次指出其病象、病機及所用方藥,均極切當。惟其所謂里症的病情,“儘是一團燥熱之邪氣盤據胃中”,可見邪已入於陽明胃腑。復謂“仲景用白虎湯以救之,有不使邪熱歸腑之意”,似不如不立里症之名,直以白虎湯為治腑症之較輕者,較為適當。

白話文:

【解釋】這一段論述的陽明經證、裏證、腑證,都以寒邪化燥為主要原因,依序指出它們的症狀、病機和所使用的方藥,都很確切。不過,所謂的「裏證」病情,是「一團燥熱邪氣盤據在胃中」,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陽明胃腑了。又說「仲景使用白虎湯來治療,是不讓邪熱歸腑」,好像不如直接不設立「裏證」這個名稱,而是將白虎湯用於治療較輕的腑證,會更恰當。

如病勢再進,由胃及腸,通身上下全是一團烈火,則必須主以大、小承氣湯,苦寒推盪,滅火救陰,決不可因循姑惜,釀成脫症。又本萬病不出陰陽,陽極化陰,陰極化陽之理,以釋傷寒要用硝、黃等藥,均具卓見,可使懼用硝、黃者受到啟發,附解中又提出六經各有所主之說,並謂“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一歲之氣機,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氣機,又可以一日盡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由胃部擴散到腸道,全身上下都像團烈火一樣燥熱,那麼必須主要使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利用它們苦寒的藥性來推動、驅散燥熱,撲滅虛火,保護陰液。決不可因為顧慮而猶豫不決,導致病情惡化而出現脫症。

此外,這段古文秉承了「萬病不出陰陽」的道理,認為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氣,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氣。因此,治療傷寒時使用硝石、黃連等藥物,都是基於這個原理。這具有卓見遠識,可以讓那些害怕使用硝石、黃連的人受到啟發。

附解中還提出了「六經各有所主」的說法,並稱「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一歲之氣機,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氣機,又可以一日盡之。」

”關於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依冬至一陽生,以冬令太陽寒水居首,次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各占兩個月四個節氣。其次序雖與傳經之始太陽而終厥陰剛好相反,而天人合一,自然與人身陰陽相通之氣機,實寓於此。故六經各有所主,各有所化之說,從整體觀點及時間醫學著眼,亦具有一定價值。

白話文:

一年分為六種氣候,六種氣候對應六條經絡。冬至時,陽氣開始生長,因此冬令的太陽寒水居首。接著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每種氣候佔據兩個月四個節氣。

雖然這個順序與經絡傳導從太陽開始到厥陰結束的順序正好相反,但天人合一,自然界與人體的陰陽之氣相通。因此,六條經絡各有其主治,各有所化。從整體觀點和時間醫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理論也有一定的價值。

2. 少陽經證解

按少陽一經,以火為本**(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也),厥陰為中氣(肝與膽為表裡),少陽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腑症,有半表半里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陽明經)**如陽明之邪未罷,勢必傳於少陽,則治少陽,必兼治陽明;如全不見陽明之經症、腑症,而獨見少陽之經、腑症者,則專治少陽,方為合法。

白話文:

依據少陽經絡,以火氣為根本**(少陽之上,相火主導,因此如此),厥陰經為中氣(肝與膽互為表裡),少陽經為表氣(主外,是本經的表、本、中三種氣息)。有經絡症狀,有臟腑症狀,有半表半里的症狀,不可不知。(以下承接陽明經)**例如陽明經的邪氣尚未消除,勢必會傳播到少陽經,因此治療少陽經時,必須兼顧陽明經;如果完全不見陽明經的經絡症狀、臟腑症狀,而僅出現少陽經的經絡、臟腑症狀,則專門治療少陽經纔是合法的。

經症者何?頭痛在側,耳聾喜嘔,不欲食,胸脅滿,往來寒熱是也。夫寒邪之客氣,每至陽明燥地而化為燥邪,燥邪之客氣未盡,遂傳入少陽**(客寒至陽明,從燥而化為燥邪,燥邪入少陽,為病機主腦)**。

白話文:

經症症狀是什麼?頭痛在一側,耳聾容易嘔吐,沒有食慾,胸部和肋骨之間感覺脹滿,交替出現發冷和發熱。寒邪的外侵之氣,常常到達陽明經屬燥的地區而轉化為燥邪,燥邪的外侵之氣還沒完全消失,就傳入少陽經(寒邪到達陽明經,從燥熱而轉化為燥邪,燥邪進入少陽經,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蓋少陽主樞,有樞轉陰陽之道,今因燥邪之客氣乾之,阻其少陽條達之氣機,正邪相擊,故兩側頭痛作矣**(耳前後兩側,俱屬少陽),膽脈入耳,燥邪乾之,清竅閉塞,耳遂驟聾;木原喜乎條達,嘔則氣動,木氣稍泄,病故喜嘔;木氣不舒,上克脾土,土畏木克,故不欲食;胸脅者,肝膽所主之界限也,肝膽不舒,脹滿並作(即此便可悟客氣之過也。客氣詳附解)**。

白話文:

少陽經的主管部位是樞,樞紐有運轉陰陽之氣的作用,現在受到燥邪之氣的侵襲,阻礙了少陽經氣機的運行,正氣和邪氣相互交擊,因此兩側頭部**(耳前後兩側均屬少陽經)出現疼痛。膽經進入耳部,燥邪之氣使膽經受阻,清竅閉塞,耳朵因此突然失聰。肝膽經好暢通,嘔吐會讓氣機運行,肝膽之氣稍有宣洩緩解,因此患者喜歡嘔吐。肝膽之氣不順暢,向上剋制脾胃,脾胃害怕肝膽之氣的侵犯,因此患者不想吃東西。胸脅是肝膽經統轄的區域,肝膽不順暢,就會同時出現脹滿。(從這裡就可以推斷出外來邪氣的過度)**

少陽與太陰接壤,系陰陽交界之區,故曰半表半里。邪附於膽,出與陽爭則熱,入與陰爭則寒**(陽指陽明,陰指太陰)**,故有寒熱往來也。主以柴胡湯,專舒木氣,木氣得舒,樞機復運,邪自從樞轉而出,此本經淺一層立法也。

白話文:

少陽膽經和太陰脾經相鄰,是陰陽交界的地方,所以說它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邪氣侵犯膽經,如果外散與陽明經爭奪就會發熱,如果內侵與太陰經爭奪就會發寒**(陽明指陽明經,太陰指太陰經)**,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主要用柴胡湯治療,專門疏通肝膽之氣,肝膽之氣疏通了,樞機運作恢復正常,邪氣自然從樞機轉化排出,這是本經治療淺層疾病的原則。

用藥未當,邪不即出,則必入腑,即現口苦、咽乾、目眩**(六字乃本經腑症提綱)**,此際燥邪入腑,合本經標陽,燥與熱合成一家,熱甚則膽液泄,故口苦、咽乾;肝開竅於目,與膽為表裡,表病及里,里熱太甚,必傷肝中所藏之血液,故目眩。主以黃芩湯,清其里熱,里熱一解,邪自滅亡,此本經深一層法也。

白話文:

如果用藥不恰當,邪氣無法立刻去除,必定會侵入內臟,就會出現口苦、喉嚨發乾、眼睛眩暈(這六個字是本經內臟症狀的概括)。此時,燥邪侵入內臟,結合本經標榜的陽氣,燥邪與熱邪合而為一,熱氣太盛,膽汁就會外洩,導致口苦、喉嚨發乾;肝臟的孔竅通向眼睛,與膽臟是表裡關係,表面的病症影響到內在,內部的熱邪太盛,必然會損傷肝臟儲藏的血液,因此導致眼睛眩暈。主要使用黃芩湯來清解體內的熱氣,熱氣一解除,邪氣自然就會消失,這是本經更深一層的治療方法。

所謂半表半里症者何?即其所處之界,分而言之也。邪在三陽,俱以表稱;邪在三陰,俱以里論。半表者從陽分**(少陽與陽明太陽為一家也),半里者從陰分(少陽與太陰接壤,太陰與少陰厥陰為一家也),故諸書言瘧病不離少陽,因其寒熱之往來而決之於少陽也(表邪之為病,寒熱無定候;瘧邪之為病,寒熱有定候。以此別之)**。

白話文:

什麼叫做半表半里的症狀呢?就是它的位置範圍,分開來說。邪氣在三陽經,都稱之為表症;邪氣在三陰經,都稱之為裡症。半表是從陽經(少陽和陽明太陽屬於同一系統),半裡是從陰經(少陽和太陰相鄰,太陰和少陰厥陰屬於同一系統),所以各家醫書都說瘧疾離不開少陽經,這是因為看寒熱往來的症狀來判斷是少陽經出了問題(表症的特點是寒熱沒有固定的時間;瘧疾的特點是寒熱有固定的時間,以此來區分)。

邪在少陽,不能從樞轉而出,直趨陽明地界。陽明主燥,故病者發熱**(即熱瘧也);邪苟不趨陽明,而專趨太陰。太陰主寒,故病者發寒(即寒瘧也)**。學者能於寒熱二字,探其輕重,則治瘧不難也。

白話文:

病邪侵襲少陽經絡,無法順利從陽明經進入,直接轉移到陽明經的區域。陽明經主熱,因此患者會發熱(即熱瘧);病邪若不轉到陽明經,而轉到太陰經。太陰經主寒,因此患者會發冷(即寒瘧)。學醫者能從「寒熱」二字辨別病情的輕重,治療瘧疾就不困難了。

附解: 有少陽經症初見,而合三陰為病者,即合三陰之法治之。須知傷寒有傳經不傳腑,傳腑即不傳經的,更有直中太陰、少陰、厥陰,切切不可拘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上搜尋,總在這六經提綱病情上體會,即誤治變逆,亦可知也。即本經自受之風,自受之寒,自受之熱,皆可以辨也。傷寒一書,通體就在這邪正二字。正氣乃六經之本氣也,寒為太陽之本氣,燥為陽明之本氣,火為少陽之本氣,濕為太陰之本氣,熱為少陰之本氣,風為厥陰之本氣。六經之本氣,乃一定不易之氣也。六經只受得先天之真氣,受不得外來之邪氣,邪氣即客氣也。客氣者何?風、寒、暑、濕、燥、火是也。此六客者,天地常有之客也,正氣旺者,客氣不得而乾之,正氣弱者,客氣即得而入之。六客皆能損人之氣血,戕人之性命,故仲景首以寒客立論,先提出六經本氣,後指出寒邪之客氣,或在三陽、或在三陰,或病於經、或病於腑,或病於衛、或病於營,或隨燥化、或隨熱化、或隨濕化、或從火化、或從風化。或邪在表,誤下而入內;或邪在里,誤汗而變逆。出入變化、往來盛衰,皆客氣流行自然之道,實因人身五臟六腑之偏盛致之也。學者務要識得六經本氣、病情、提綱,即能明客氣之所在,而用藥有據,則不惑也。仲景雖未將六客,逐位立論,舉傷寒一端,而六客俱在也。即外之屍氣、瘴氣、疫氣、四時一切不正之氣,亦皆可仿此而推也。

白話文:

當少陽經的症狀剛出現,同時合併三陰症狀,就按照對應三陰經的方法治療。

要注意,傷寒傳播可能只在經絡間,不會傳到藏腑;或者傳到藏腑,就不再傳播經絡。有些傷寒會直接入太陰、少陰、厥陰經,切記不能拘泥於「第一天在太陽經、第二天到陽明經」的原則。要由這六條經絡的脈絡來體察病情,如果誤治導致病情轉變,也能從中得知原因。

另外,傷寒也可能來自於自己接觸的風寒熱,這些都可以辨別出來。傷寒論的核心在於「邪正」兩個字。

「正氣」指六經的本氣:太陽經的本氣是寒,陽明經的本氣是燥,少陽經的本氣是火,太陰經的本氣是濕,少陰經的本氣是熱,厥陰經的本氣是風。六經的本氣是固定的。

六經只能接受先天的真氣,無法承受外來的邪氣。邪氣就是「客氣」。

「客氣」是什麼?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天地間本來就有這六種客氣,正氣旺盛的人,客氣無法入侵;正氣虛弱的人,客氣就會趁虛而入。

這六種客氣都能損傷人的氣血,危害人的生命,所以仲景在傷寒論中首先以寒邪為例,先提出六經的本氣,再指出寒邪的客氣。寒邪可能在三陽經,也可能在三陰經,可能病在經絡,也可能病在藏腑,可能病在衛氣,也可能病在營氣,可能會隨燥邪化,可能會隨熱邪化,可能會隨濕邪化,可能會隨火邪化,也可能會隨風邪化。

邪氣可能在表,誤用下法導致入裏;也可能在裏,誤用汗法導致病情加重。邪氣的出入變化、盛衰,都是客氣自然運行的規律,其實是由於人體五臟六腑偏盛造成的。

學習傷寒論的人,一定要辨識出六經的本氣、病情和綱領,才能明白客氣所在,據此用藥,就不會迷惘了。

雖然仲景沒有逐一論述六種客氣,但以傷寒為例,六種客氣都包括在內。像是外在的屍氣、瘴氣、疫氣,以及四季中所有不正之氣,都可以仿照這個原則來推論。

【闡釋】少陽主相火,故邪入少陽即從火化。有經症,有腑症。又因少陽與太陰接壤,為三陰三陽交界之區,故有半表半里之稱。如受客邪所犯,致少陽不能樞轉陰陽,即出現胸脅不舒,寒熱往來之象,輕症主以小柴胡湯,邪即樞轉而外出。重症則因邪已入腑,燥熱相煽,傷及肝膽,則須主以黃芩湯清其里熱,始能治愈。

白話文:

少陽主宰相火,因此邪氣進入少陽後就會引發火熱。少陽有經脈證候和臟腑證候。

由於少陽與太陰接壤,是三陰三陽的交界處,因此有半表半里的說法。如果受到外邪侵犯,導致少陽不能調和陰陽,就會出現胸脅不適、寒熱往來的症狀。

輕症可用小柴胡湯為主,讓邪氣排出體外。重症則表示邪氣已進入臟腑,燥熱相互煽動,損傷肝膽,這時需要用黃芩湯清除裡熱才能治癒。

瘧病之邪,亦在少陽,亦有寒熱往來之象,但有定候,與表邪之寒熱往來無定候是不難分的,而用藥則須視其寒熱之輕重為準。筆者治瘧疾之經驗方,如寒熱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蠣茯苓陳皮常山草果甘草。發熱時間長,熱重則加知母石膏。發冷時間長,寒重則加生薑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也在少陽經,也會有寒熱交替的症狀,但瘧疾的寒熱交替是有規律的,與外感邪氣造成的寒熱交替沒有規律是很容易區分的。用藥則需要根據寒熱的輕重來確定。我治療瘧疾的經驗方,如果寒熱相等,就使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蠣、茯苓、陳皮、常山、草果、甘草。發熱時間長,熱重,就加知母、石膏。發冷時間長,寒重,就加生薑。

此我治瘧,屢用屢驗之方也。

附解中指出六經本氣是本身所主之真氣、正氣,正氣旺則風、寒、暑、濕、燥、火六客都不能為害,正氣弱則各邪都得侵入而為病。即以寒邪而論,就有在陽、在陰、在臟、在腑、在衛、在營之不同,化燥、化熱、化濕、化火、化風之各異。其餘各邪犯人為病,亦復如此。

白話文:

六經所發生的病,就是經絡中的真氣。正氣強健,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就無法入侵。正氣虛弱,各種邪氣都能侵入體內致病。即便是寒邪,也會依據侵入部位的不同,在陽經的病症、在陰經的病症、在臟腑的病症、在衛氣的病症、在營血的病症有所差異,還會轉化成燥、熱、濕、火、風等不同的性質。其他外邪入侵人體致病的情況也類似這樣。

解:

六經本氣是指經絡中固有的真氣,也就是正氣。正氣強盛,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就無法侵害。正氣虛弱,各種外邪都能侵入體內致病。寒邪入侵人體後,會根據侵入的部位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病症,例如在陽經、在陰經、在臟腑、在衛氣、在營血。此外,寒邪還會轉化成其他性質的邪氣,如燥、熱、濕、火、風等。其他外邪入侵人體致病的情況也類似這樣。

錶面現象,錯雜紛紜,必須識得六經本氣,病情、提綱,仔細辨認,始能明客邪所在而用藥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