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0)

回本書目錄

(10)

1. 太陽經證解

按太陽一經,以寒為本**(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故也)。少陰為中氣(腎與膀胱為表裡),太陽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太陽一經為病,有經病(本經自病),有傷風症(經症中之兼證),有傷寒症(經症中之兼症),有兩感症(經症中之兼症),有腑症(太陽中之里症)。腑症之中,又有蓄尿症、蓄熱症、蓄血症、癃閉症(腑症中恆有之病也)**。

白話文:

按照太陽經絡的理論,這個經絡的根本是寒氣**(因為太陽經絡的上方主要有寒氣)。少陰經絡是中間的氣(腎經與膀胱經是表裡關係),太陽經絡是外層的氣(主外,是這個經絡的標、本、中三種氣)。太陽經絡一旦生病,有經絡本身的疾病(經絡自己生病),有受風邪的病症(經絡症狀中的兼症),有受寒的病症(經絡症狀中的兼症),有兩種原因導致的病症(經絡症狀中的兼症),有內臟的病症(太陽經絡中的裡症)。內臟的病症中,還有蓄尿症、蓄熱症、蓄血癥、小便不通症(內臟病症中經常出現的疾病)**。

不可不知也。經症者何?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發熱是也。**(經病情形)兼自汗而惡風者,則為傷風症,是太陽之衛分為風邪所傷也,主以桂枝,協和營衛,驅風邪外出,淺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則病愈(此刻節令之氣寒,客風亦寒,故曰風寒。

白話文:

大家一定要知道這一點。什麼是經症呢?就是脈搏浮起、頭頸強痛、怕冷、發熱。(經脈的病症)如果還有自汗和怕風的症狀,那就屬於傷風症,是太陽經的衛分被風邪所傷,主要用桂枝這個藥,調和營氣和衛氣,驅風邪外出,這是比較淺的一層治療方法。服用了這個藥方如果症狀解除,那病也就好了。(此時節氣寒冷,入侵的風邪也是寒冷的,所以稱為風寒。)

寒氣即是風氣,風氣即是寒氣。仲景以風寒冠旨(旨字應是首字、校正)**,一示厥陰循環之意,一示風輪主持大世界之意,風字宜活看)。經症而兼無汗者,則為傷寒症,是太陽之營分為寒邪所傷也,主以麻黃湯,大開腠里,俾營分之寒邪,盡從汗出,深一層立法也。

白話文:

寒氣就是風氣,風氣也就是寒氣。張仲景把風寒放在首位,一方面說明厥陰之氣的循環,另一方面說明風輪主宰大千世界(風字應解釋為運動)。如果出現了經絡症狀,同時不發汗的,就判斷為傷寒,這是太陽經的營分被寒邪所傷,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麻黃湯,打開皮膚表面的腠理,讓營分中的寒邪全部通過發汗排出,這是更加深層次的治療方法。

服此方而若解,則病愈**(此際若不知發汗,則病進從實;若過發汗,則症變從虛;若妄下,則症變從誤)。經症而兼壯熱煩躁脈浮緊者,則為兩感症,是太陽之營衛,為風邪寒邪所傷也。主以大青龍湯,營衛兩解,風寒並驅,又深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則病愈(兩感症,又有一日太陽,而與少陽同病,亦名兩感症。

白話文:

服用這個藥方後,如果症狀減輕,表示病情好轉**(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發汗,病情會從實證轉化;如果發汗過度,病情會從虛證轉化;如果錯誤地使用瀉藥,病情會從誤治轉化)**。

如果症狀伴有發熱煩躁,脈象浮緊,那麼就是兩感症,是由於太陽經的營衛被風邪寒邪所傷。主要使用大青龍湯,既能解營衛之邪,又能驅逐風寒,這是一種更深入的治療方法。服用這個藥方後,如果症狀減輕,表示病情好轉**(兩感症中,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也叫兩感症。

三陽症與三陰症同見,亦名兩感,用藥即當解表溫經,再看表裡重輕。以上兼症三法,系本經恆有之候,非傳經之謂也。傳經法詳附解)。設若不解,不傳經則必傳腑(傳經則現經症,傳腑則現腑症)**。腑症者何?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也。是邪由太陽之經,而轉入太陽之腑也,主以五苓散,化太陽之氣。

白話文:

三陽症和三陰症同時出現,也稱為兩感,用藥應當疏散表邪,溫暖經脈,再觀察表裡虛實的輕重。以上兼夾的症狀,都是經脈本來就有這樣的變化,而不是傳經所致。(傳經的詳細方法,請參照附錄的說明。)如果不解表,不傳經,那麼邪氣必定傳入腑臟。(傳經就會出現經脈的症狀,傳腑就會出現腑臟的症狀。)腑臟症狀是什麼?口渴而小便不利。這是邪氣從太陽經轉入太陽腑,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化解太陽之氣。

氣化一行,小便亦利,邪亦可從此而出,病亦可從此解矣**(此處便是太陽首尾界限)。至於腑症之中,另有蓄尿一症(病形小腹滿,便短赤不利,口渴)**,蓋膀胱乃儲水之區,今為寒氣所束,太陽之氣微,不足以勝其寒邪之氣,氣機於是乎不運矣,氣機一刻不運,則所儲之水,即不能出,勢必上涌,而小腹作滿,故名之曰蓄尿,主以五苓倍桂。桂本辛溫,力能化太陽之寒氣,氣化一行,小便得出,病亦立解,此法中之法也。

白話文:

當人體氣機通暢運轉時,小便也會通暢排出,邪氣也能從此排出體外,疾病也就能因此解除**(這便是「太陽病」的開始與結束的分界線)。至於臟腑疾病中,另有「蓄尿證」(症狀為小腹脹滿,小便少而赤黃不利,口渴)**,這是因為膀胱是儲存水液的地方,此時被寒氣所阻,陽氣不足以戰勝寒邪之氣,氣機因此不能運行。氣機一旦不通暢,膀胱中儲存的水液就無法排出,勢必向上湧動,導致小腹脹滿,故稱之為「蓄尿證」,治療方法以「五苓散」加倍「桂枝」。桂枝性辛溫,能溫通太陽經的寒氣,使氣機通暢,小便排出,疾病也就立時解除,這是治療蓄尿證的經典方法。

另有蓄熱一症**(病形小腹不滿,口渴溺赤)**,由寒邪入腑,從太陽之標陽而化為熱。熱甚則必涸其所註之水,故小腹不滿而便不利,故名之曰蓄熱,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以清利其熱。熱邪一去,腑自立安,亦法中之法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稱作「蓄熱」的病症。

症狀: 小腹不滿、口渴、小便赤紅。

病理: 由於寒邪侵入臟腑,從太陽經的陽氣化為熱。熱氣過盛,必定會消耗掉它所困住的水液,因此會導致小腹不滿但不排便。因此稱之為「蓄熱」。

治療方法:

  • 主方:五苓散(去掉桂枝)
  • 加上滑石,以清熱利濕。

熱邪一除,臟腑就會安定,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一種方法。

另有蓄血一症**(病形小腹硬滿)**,緣由寒邪入腑,阻其太陽之氣機,而循行本經之血液,失其常度,不得歸經,流入腑中,聚而不散,少腹硬滿,故名之曰蓄血,主以五苓散中,加桃仁紅花當歸、萬年霜之類,從小便以逐其瘀,即可移危為安,皆不易之法也。另有癃閉一症,與熱結膀胱不同。

白話文:

還有一種「蓄血」症狀(症狀是小腹硬而脹滿),其原因是寒邪侵入臟腑,阻礙陽氣規律運行,使得原本循行經絡的血液失去了規律,無法歸於經絡,反而流入臟腑中,聚積而不散,導致小腹硬滿,故稱之為「蓄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使用五苓散,再加上桃仁、紅花、當歸、萬年霜等藥材,從小便中排出瘀血,即可化險為夷。此外,還有一種「癃閉」症狀,與熱結膀胱不同。

熱結者,尿常可出一二點,此則脹翻出竅,尿不得出,由三焦氣機不運,水道壅塞太甚,法宜升提,俾壅者立開**(此下陷從上治法也),尿即得出,病亦可解,此皆不易之法也(此太陽一經,經腑症形如是,至於傳經,詳附解)**。

白話文:

熱結型水腫的患者,通常會排出少量尿液。但這種情況下,水腫嚴重到凸出體外,尿液排不出來。這是因為三焦氣機不運行,水道阻塞得很嚴重。治療方法應該是提升氣機,讓阻塞解除(這就是「從上治療下陷」的方法)。尿液就能排出,病情也能好轉。此法百試不爽(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經腑症狀,至於經氣傳變,請參閱詳細解說)。

附解:太陽經,有經症初見,不傳本經之腑,而傳陽明、少陽,三陽經症同見者,名三陽並病,即以三陽之法治之,如桂枝湯加葛根柴胡是也。有經症初見,傳陽明而不傳少陽者,名二陽為病,即以二陽之法治之,如桂枝加葛根湯是也。又有三陽經症同見,而見太陰之腹滿自利,即於三陽表藥中,合理中之法治之。有經症初見,轉瞬而見少陰之身重欲寐者,腎與膀胱為表裡,表病而及里也,當從少陰之法治之,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至於當汗而不汗,表裡不通,壯熱煩躁者,大青龍是也。經症誤下遂利者,桂枝加葛根湯是也(誤下邪陷於內,故加葛根以舉之) 。過汗而至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湯是也。下後而至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是也。仲景之法,總在活法圓通,並無死法,方方皆有妙義,輕重大有經權,學者先將六經提綱病情熟記於心,方能見病知源。六經所主氣機乃為本,客氣所生乃為病,客氣往往隨主氣而化為病,故一經一經病形不同,雖雲傷寒二字冠首,因寒在子,故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病症一開始出現時,可能不會轉移到本經腑臟,而是轉移到陽明經和少陽經,三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叫三陽合病,用治療三陽的方法,比如桂枝湯加葛根、柴胡。有的病症一開始出現時,轉移到陽明經但不轉移到少陽經,叫二陽合病,用治療二陽的方法,比如桂枝加葛根湯。還有三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同時伴有太陰經的腹脹腹瀉,這時在治療三陽表證的藥物中,加入治療腸胃的藥物。病症一開始出現,轉眼就出現少陰經的身體沉重、想睡覺的症狀,腎和膀胱是表裡關係,表證影響了裡證,這時要用治療少陰的方法,比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表裡不通,壯熱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病症誤服瀉藥,導致腹瀉,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誤服的邪氣陷入體內,所以加葛根來升提)。出汗過多導致汗不止,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腹瀉後導致脈搏急促、胸悶,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總的來說是靈活變通的,沒有固定的法則,每一個方劑都有其妙用,輕重緩急各有權衡。學習者先把六經的提綱和病情熟記於心,才能看見病症明白其來源。六經所主導的氣機是根本,外來的邪氣所引起的纔是病症,外來的邪氣往往會隨著主氣而演變成病症,所以一經一經的病症表現不同,雖然統稱為傷寒,是因為寒氣在子時最盛。

【闡釋】本節所論太陽經症中之傷風症、傷寒症、兩感症,腑症中之蓄尿症、蓄熱症、蓄血症及癃閉症,對其病機、病象及處方用藥,論述均極切當。惟癃閉症只說法宜升提,未有處方,宜用補中益氣湯治之。癃閉還有由於濕熱下註,或瘀血內結,膀胱氣化不利而致之實症;亦有因腎氣虧損、膀胱氣化無權,水液不能下註之虛症。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文討論了太陽經中傷風、傷寒和兩感等症狀,以及腑臟中蓄尿、蓄熱、蓄血和癃閉等症狀。它詳細分析了這些症狀的病因、病徵和治療方法。

但是,關於癃閉症,文中只提到需要提升氣機,但沒有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法。對於癃閉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癃閉症還可能是由於濕熱下注、瘀血內結或膀胱氣化不利造成的實證;也可能是由於腎氣不足、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導致水液無法下注的虛證。

實症小便量少、熱赤、頻急、而滴瀝不暢,甚至尿閉不通,小腹脹滿,或疼痛、口渴、便秘、苔黃膩、脈滑、數,宜清利濕熱,宜豬苓湯八正散加減治之。虛症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或不通,面白、腰冷、舌質淡、脈沉細,宜補腎溫陽通竅,以濟生腎氣丸加減治之。

白話文:

實證

  • 小便量少,顏色發紅發熱
  • 經常想小便,但尿液困難,甚至尿閉
  • 小腹脹滿或疼痛
  • 口渴,便祕
  • 舌苔黃膩,脈搏滑數

治療原則: 清熱利濕 常用方藥: 豬苓湯或八正散加減

虛證

  • 小便淋漓不盡,排尿困難,甚至不通
  • 面色蒼白,腰部發冷
  • 舌質淡白,脈搏沉細

治療原則: 補腎溫陽,通利水道 常用方藥: 濟生腎氣丸加減

附解中論及二陽並病,三陽並病,及兼見太陰、少陰病癥,與汗下失宜的諸種變症,俱選用傷寒論方而各得其當。歸結為“仲景之法,總在活法圓通,並無死法,方方皆有妙義,輕重大有經權。”這是鄭氏最得力處,故於《醫理真傳》之後,更著《醫法圓通》一書,詳加闡發,這裡只示其要點。

白話文:

在古籍《中論》中,提到了陽明和少陽病同時發生的情況,陽明、少陽、太陽病同時發生的情況,以及兼見太陰、少陰病症狀的情形,此時應當選擇《傷寒論》中的方劑來治療,效果非常好。

鄭氏認為:"仲景的治療方法,總是在於靈活變通,沒有固定的準則,每個方劑都有特殊的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有不同的效果。"這是鄭氏最得意的見解,因此他在《醫理真傳》之後,又寫了《醫法圓通》這本書,詳細闡述了這一觀點。這裡只簡略地介紹一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