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9)

回本書目錄

(9)

1. 問症

探病須細問,疼痛何由生。

寒熱分新久,痞滿判重輕。

喜飲冷和熱,二便黃與清。

婦女胎產異,經信最為憑。

【闡釋】問症主要是求知病人的自覺癥狀,及病程經過,歷來甚被重視。《內經》已有記載,《疏五過》、《正四失》兩篇,尤反覆言及。明李梴列五十餘問,張景岳省為十問,繁簡雖各不同,要以求得病者的病因、病勢、病情及其經過為主旨。《景岳全書·十問篇》,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能使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最後還結合望聞問而察陰陽,亦可供臨症參考。

白話文:

闡釋:

詢問病症主要是為了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和病情經過,歷來受到重視。《內經》就有記載,《疏五過》、《正四失》兩篇更是反覆強調。明代李梴提出五十多個詢問項目,張景嶽簡化為十個。雖然繁簡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探求患者的病因、病勢、病情及其經過。

《景嶽全書·十問篇》中,十個詢問項目分別為:詢問寒熱、詢問汗液、詢問頭身、詢問大便、詢問飲食、詢問胸部、詢問耳聾、詢問口渴,並且都要辨別清楚。再根據脈象顏色觀察陰陽,最後結合望診、聞診、問診來判斷陰陽,這些方法都可用於臨牀參考。

鄭氏所舉各端,亦極常見而明晰,要言不煩,甚便實用。

2. 切脈

脈分上、中、下,浮、沉、遲、數衡,有力與無力,虛、實自然明,大、小兼長、短,陰陽盛衰情,二十八脈象,堪為學者繩**(脈之一途,千變萬化,總在這陰陽兩字上求之,其要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耳。李士材之二十八脈,雖說繁冗,然逐步以言病,亦大費苦心,初學原不可少,此特明其要)**。

白話文:

脈搏分上、中、下,浮、沉、遲、數衡,有力與無力,虛、實自然明瞭,大、小兼長、短,陰陽盛衰的情態,二十八種脈象,堪為學者準繩。

(脈象千變萬化,總歸於陰陽兩字探究,其關鍵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李士材提出的二十八脈,雖然繁瑣,但逐步說明疾病,也煞費苦心,初學者不可或缺,此處特說明其要點。)

【闡釋】脈學自《內經》、《難經》以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明李士材二十八脈最為流行,至清周學海著脈學四書,精詳條暢,可謂集脈學之大成。其說謂:“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八者為之提綱,得其綱則中有主宰,乃可應於無窮。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遲也;促、數也;濡、弱、細、微,虛也;洪(促、牢、滑、動),實也;弦、緩,長也;動、結、滑、澀、緊、散,短也”。並說這些都是脈的位、數、形、勢,而其根源則在於陰陽、血氣、寒熱、虛實的病機。

白話文:

說明: 自《內經》、《難經》以來,歷朝醫學家都對脈象學進行論述。明代李士材提出的二十八脈最為流行,清代周學海所著《脈學四書》,內容精詳通暢,堪稱脈學大成之作。

周學海認為:"總括脈象的根本要素是浮、沉、遲、數、虛、實、長、短,一旦掌握這些要素,就能對脈象進行分類和解釋,從而應對各種疾病。因此,芤脈、革脈表示浮脈;牢脈、伏脈表示沉脈;代脈表示遲脈;促脈表示數脈;濡脈、弱脈、細脈、微脈表示虛脈;洪脈(促脈、牢脈、滑脈、動脈)表示實脈;弦脈、緩脈表示長脈;動脈、結脈、滑脈、澀脈、緊脈、散脈表示短脈。"

周學海還指出,這些脈象反映了脈位的深淺、跳動的快慢、脈形的變化以及脈勢的強弱,而其根本原因則在於陰陽、血氣、寒熱、虛實等病理機制。

察脈即所以察病機,必須察脈準而後辨病始真。鄭氏切脈詩大體與周氏相近,而極簡明扼要,便於應用。並謂二十八脈雖繁冗,但初學原不可少,亦屬切當之論。較鄭氏稍後的蜀中名醫家唐宗海,除著《中西匯通五種》外,還著有《醫學一見能》一書,以示初學。其中對二十八脈的脈象與病機,有扼要的敘說,特轉錄以資參考。

白話文:

觀察脈象就是用來探究疾病的機理,必須準確地察脈纔能夠真正辨別疾病。鄭氏關於切脈的詩歌大體上與周氏相似,但更加簡明扼要,便於實用。同時,他認為雖然二十八種脈象比較繁雜,但初學者不能缺少,這也是恰當的論述。比鄭氏稍晚的蜀地名醫唐宗海,除了撰寫《中西匯通五種》之外,還寫有《醫學一見能》一書,用以啟發初學者。書中對二十八種脈象的脈象特點和病機作了簡要的論述,特地摘錄出來以供參考。

浮脈,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

沉脈,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

遲脈,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在臟之病。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虛脈,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實脈,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餘。

大脈,應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緩脈,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

長脈,過於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滑脈,往來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飲為病。

澀脈,往來艱滯,主血虛,亦主瘀血凝積。

洪脈,涌沸有力,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緊脈,勁疾無定,主寒實,亦主身體疼痛。

細脈,窄小不粗,主冷氣,亦主血脈不足。

微脈,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

芤脈,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

革脈,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牢脈,沉極有力,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濡脈,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

弱脈,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促脈,數中時止,主鬱熱,亦主邪氣內陷。

結脈,遲中時止,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代脈,止有定候,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脈,去來繚亂,主氣散,亦主產婦之凶。

浮沉分表裡,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乘脾經。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脈法多端,此為總索。

白話文:

脈象浮沉分清表裡,脈搏遲緩或數快判斷寒熱,脈象虛實反映身體盛衰,脈搏跳動緩慢或急促辨別進補或治療。脈形細長有餘而脈搏短促不足,脈象滑利流暢或澀滯困難,寒、熱、緊、洪脈都屬於實脈,細、微、氣血虧虛總認為是虛脈。脈象浮腫空虛說明氣血空虛,脈象緊實而有力說明肝木旺盛侵犯脾經。革脈是陽氣外露,牢脈是陰寒內結。濡脈氣虛,弱脈血虛,虛脈各有不同表現;動脈氣血搏動,伏脈氣血閉阻,氣脈總是不調和。脈象結實阻滯陽氣,辨別遲與數;脈象微弱散亂或氣血流失,有去無回。脈象的診斷方法有很多,這是其中主要的取脈方法。

3. 六經定法貫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太陽為寒水之區,居坎宮子位,人身之氣機,日日俱從子時發起。子為一陽,故曰太陽。太陽如天之日**(日從東海而出,海為儲水之區,水性主寒,故曰太陽寒水)**,無微不照,陽光自內而發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畢照焉。所以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

白話文:

當疾病剛進入人體時,一定會經過太陽經。太陽經是寒水的區域,位於坎宮子位,人體的氣機每天都從子時開始運行。子時是一陽,所以稱為太陽。太陽經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太陽從東海升起,海水是儲蓄水的地方,水的屬性為寒涼,所以太陽經稱為寒水),無處不照耀,陽光從內往外發散,照亮身體上下左右各處。因此,太陽經主司皮膚,統管營衛之氣,是人體的綱領。

然太陽底面,即是少陰腎經**(相為表裡也)**,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故有亡陽之虞。所以近來醫家病家,畏桂麻二湯發汗,等於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湯,非發汗之劑,乃協和營衛之方也。營衛協和,則向之伏於皮毛肌肉間者,今皆隨汗而盡越於外矣。

白話文:

雖然太陽經在表面的方向,實際上是少陰腎經的表裡關係。如果得了太陽病(傷寒),過度發汗,就會損傷少陰腎中真正的陽氣,所以有陽氣衰竭的危險。因此,近來的醫師和患者都害怕使用桂枝麻黃湯來發汗,認為它像砒霜一樣毒,一點都不敢用。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桂枝麻黃湯並不是發汗的藥物,而是調和營衛的方劑。當營衛調和後,原來伏藏在皮毛肌肉之間的病邪,現在隨著汗液全部排出體外了。

邪出於外,則表氣疏,里氣暢,病所以立解矣。至若發汗而致亡陽者,豈真麻桂之為害哉?不知由其人內本先虛,復感寒邪,今得桂麻協和陰陽,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腎中一線之元陽,乘氣機之鼓動,而與汗俱出,實氣機勢時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陽也。觀於氣實之人發汗,毫不為害,從可識矣。

白話文:

當邪氣出現在體表時,體表的衛氣就會變得疏鬆,體內的氣機就會通暢,所以疾病因此而解除。至於發汗後導致陽氣耗盡的人,難道真是麻黃桂枝這兩味藥的過錯嗎?這是不知其人原本體內就虛弱,又感受了寒邪,現在用桂枝麻黃調和陰陽,將邪氣排出體外,大汗淋漓,而腎中那一點元陽之氣,隨著氣機的鼓動,也隨著汗液排出,實際上這是氣機和時間作用的結果,並不是桂枝麻黃一定會讓人耗盡陽氣。看看氣血旺盛的人發汗,卻毫無損害,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了。

然則仲景又豈不知內虛之人不可發汗乎?觀於食粥、與不食粥,微發汗、更發汗,中病即止諸句,仲景已於內虛之人,早為籌畫矣。真是步步規矩,處處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經當以一貫解之,章旨太多,恐學者易倦,仍將六經分解,參以附解,〔須〕知分解還是貫解,附解不在分貫之列,分貫是六經大旨,附解是補六經未發之大意。

白話文:

然而張仲景豈不知體質虛弱的人不宜發汗嗎?從「服稀粥」與「不服稀粥」、「微微發汗」與「更濃重發汗」、「病情到了某個程度就停止」這些句子中,仲景早為體質虛弱的人預留了方案。確實是步步規矩,處處苦心,可惜知道的人很少呢。六經應該用貫通的方法來理解,但各章的內容繁多,恐怕學習者容易感到疲倦,所以我把六經分開,再添加一些附註的解釋,〔必須〕知道分開解釋依舊是貫通的解釋,附註的解釋並不在分開解釋和貫通解釋的範疇內,分開解釋和貫通解釋是六經的大要,而附註的解釋是補充六經沒有講到的重要意思。

附解:按六經以太陽為首,厥陰為終。經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陽,原寄於腎,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為里,膀胱為表),真陽之氣機發動,必先行於太陽經,而後行於諸經,晝夜循環,周而複始。然太陽四面皆水,寒氣布護,故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刻初生,陽氣甚微,若太陽經病過發汗,則傷腎中之真陽**(表陽被奪,里陽立消)** ,故有亡陽之虞。須知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故太陽之經症作。二日陽明,陽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氣,自太陽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為燥邪,燥邪入陽明經,而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陽明之經症作。餘仿此,學者務宜留心,六經各有表裡,即有病經不病里處,詳太陽〔經〕附解。

白話文:

根據中醫六經理論,太陽經是開始,厥陰經是結束。經絡是人體正常的運行途徑,先天的真陽之氣原本寄存在腎臟。腎臟和膀胱表裡相應(腎為裡,膀胱為表),真陽之氣的運作發動,必然先從太陽經開始,然後運行到其他經絡,晝夜循環,周而復始。但是,太陽經周圍都是水,寒氣環繞,所以說「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時剛剛開始發動,陽氣非常微弱。如果太陽經發病,過度發汗,就會損傷腎臟中的真陽之氣(表陽被奪走,裡陽也會隨之消散),因此會有虛脫的危險。要知道太陽經的屬性是寒冷,如果再受到外來寒邪的侵襲,就會阻礙真陽之氣的運行,因此出現太陽經的病症。第二天陽明經,陽明經的屬性是燥熱,外來的寒氣從太陽經進入燥熱的環境,寒邪就會轉化為燥邪。燥邪進入陽明經,阻礙其真陽之氣的運行,於是出現陽明經的病症。其他經絡也以此類推,學習者務必注意,六經都有表裡之分,因此會有病經不病裏處的情況。詳細內容請參閱太陽經〔經絡〕的附解。

【闡釋】如前所述,《傷寒論》的六經,與《素問·熱論》的六經不同,是區分六區地面(也有說是疾病的六種層次或證候群的)。太陽為寒水之區,陽明為燥金之區,少陽為相火之區,太陰為濕土之區,少陰為君火之區,厥陰為風木之區。據《素問·六微旨大論》,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即風、寒、濕、熱、燥、火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

白話文:

解說:

如前面所說,《傷寒論》的六經與《素問·熱論》的六經不同,它將身體分為六個區域(也有人認為是疾病的六種層次或證候羣)。

  • 太陽經:寒水之區
  • 陽明經:燥金之區
  • 少陽經:相火之區
  • 太陰經:濕土之區
  • 少陰經:君火之區
  • 厥陰經:風木之區

根據《素問·六微旨大論》,六經各自分為標氣、本氣和中氣:

  • 本氣:風、寒、濕、熱、燥、火
  • 標氣:三陰、三陽
  • 中氣:本、標氣之間的證狀

如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太陽一經,以寒為本,少陰為中氣,太陽為標,他經以此類推。故本節特別指出,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以太陽為寒水之區,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與少陰為表裡。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而有亡陽之虞。

白話文:

比如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少陽經和厥陰經是表裡關係。表裡相通,互相作為其中的氣息。太陽經這一條經絡,以寒為主要特徵,少陰經作為其中的氣息,太陽經作為標誌,其他經絡都以此類推。所以本章節特別指出,凡是病邪剛進入人體,一定會經過太陽經,因為太陽經是寒水所在的地方,它主司皮膚,統領營衛,是一身之主帥,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如果太陽經的病邪過分出汗,就會損傷少陰經腎中的真陽,而有亡陽的危險。

一般醫家更畏麻黃桂枝二湯發汗如砒毒,不敢用,實由不知麻桂二湯是協和營衛之劑。又指出因發汗而致亡陽,多為內虛之人,故診斷時要特別留意,必須因病人體質而於用藥的輕重緩急上化裁,始不致誤。附解中又指出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太陽之經症作。

白話文:

一般醫生更害怕麻黃湯和桂枝湯發汗像毒藥一樣,不敢使用,實際上是不知道麻黃、桂枝兩劑藥是協調表裡氣血的藥方。又指出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虛脫的,大多是身體虛弱的人,所以診斷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在用藥的輕重緩急上調整,纔不會出錯。附解中又指出太陽經脈所轄的部位主寒,再次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阻礙了正陽運行的機能,就會出現太陽經的症狀。

此寒邪如走入陽明地界,即化為燥邪;走入少陽地界,即化為火邪;走入太陰地界,即化為濕邪;走入少陰地界,即化為熱邪;走入厥陰地界,即化為風邪。此即後面所說:“六經所主氣機乃為本,客氣所生乃為病,客氣往往隨主氣而化為病,故一經一經病形不同。”常表現為種種熱性病以至諸般雜證,而多可用傷寒方治之。

白話文:

這種寒邪如果深入到陽明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燥邪;如果深入到少陽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火邪;如果深入到太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濕邪;如果深入到少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熱邪;如果深入到厥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風邪。這就是後面所說的:“六條經脈所主導的氣機是根本,客氣在體內產生的變化會導致疾病,客氣常常會隨著主氣的變化而化生為疾病,因此每條經脈的病症表現各不相同。”通常表現為各種熱性疾病,甚至各種雜症,而且大多可以採用治療傷寒的方劑來醫治。

故有人謂《傷寒論》不止為傷寒立法,善用之一方可以推廣治療多種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