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4)

回本書目錄

中集 (4)

1. 煩熱

煩熱者。因熱而煩。與發熱異。發熱者但身熱而不煩。此則為熱所煩。故謂之煩熱。經云。病人煩熱。汗出則解。此證得之於陽熱者居多。欲作汗而未能遽汗。往往先有此候。故經又云。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浮為在表。在表者宜汗。故汗出則解也。

白話文:

煩熱:因熱而煩,與發熱不同,發熱只是身體發熱而不煩躁,而煩熱則是因熱而煩躁,所以稱之為煩熱。經典上說,病人煩熱,出汗就會緩解。這個症狀大多是因為陽熱引起的。想要出汗,但又無法馬上出汗,往往會先有這種症狀。所以經典上又說,想要自自然然地好轉的人,必定會先煩躁,然後出汗後緩解。怎麼知道呢?脈搏浮起,所以知道出汗會緩解。浮是代表在體表,在體表的宜出汗,所以出汗就會緩解。

凡風寒之邪。由太陽而入者。不即發煩也。至煩而熱。為汗解之佳兆。發其汗則熱解而煩亦除矣。故經云。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又云。傷寒發汗已半日許。

白話文:

凡是風寒外邪,由太陽經入侵的,不會立即發燒。等到發燒,才代表汗液將要排出,是汗解的良好徵兆。發出汗來,燒就會退,煩躁也會消除。所以《傷寒論》說:「太陽病,脈浮緊,沒有汗,發燒,身體疼痛,八九天不解除,表證還在。這時應該發出汗來。」服了藥,病情已經稍有好轉,病人開始發燒煩躁,眼睛閉著,情況嚴重的病人還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另外,《傷寒論》又說:「傷寒發汗,已經半天了。」

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此皆邪之在太陽者也。太陽病。當汗不汗。或誤與以冷水。或誤下者。仲景又施種種救逆諸法。如經云。傷寒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又云。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

白話文:

再發高燒,脈搏浮而且快,可以再發汗,適合服用桂枝湯。這些都是邪在太陽經的表現。太陽經的病,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或是誤服冷水,或誤服瀉藥。仲景又施種種救逆的各種方法。例如經書說,傷寒如果服用瀉藥,而感到煩熱、胸中窒息,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又說,病在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使它解除,反用了冷水灌之,其熱被阻卻而不能散去,更加煩躁,皮膚上出現粟粒般的疹子。

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與五苓散。蓋一因誤下而陽氣陷入胸中。則必解去其胸中之邪。一因誤與冷水。而其邪由太陽之經。轉入太陽之府。故不從經解而從府解也。更有太陽證未罷。已轉屬陽明者。如經云。傷寒表裡俱熱。舌上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口渴想喝水,但是喝了反不渴者,可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後沒有好轉,再服用五苓散。一種情況是服藥錯誤,導致陽氣陷在胸中,必須把胸中的邪氣消除。另一種情況是誤喝冷水,邪氣從太陽經轉入陽明經,所以不從經脈來解除,而從腹中來消除。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經的病證沒結束,已經轉屬於陽明經了。正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傷寒表裡都熱,舌頭乾燥煩躁,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此由表裡俱熱。則必以甘寒徹熱。使表裡俱和。自然得汗而解。又法之變也。

凡稱煩熱者。因熱而煩。煩在外者也。若煩在內者。另立虛煩一門詳後。

2. 虛煩

虛煩者。其人無大熱。心中溫溫欲吐。而又不能吐。致內擾而煩。然名為虛煩。而其證有因於虛者。亦有因於實者。皆邪熱傳裡之候。宜分別施治。有邪熱傳入少陽而發煩者。經云。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主之。蓋少陽既不可發汗。而里未實又不可下。故以小柴胡湯兩和其表裡。表裡俱和。則煩自除矣。

白話文:

虛煩:患者沒有明顯發熱,心中溫溫熱熱,想吐又吐不出來,內心煩躁不安。虛煩的證候,既有虛症,也有實症,都是邪熱傳入體內的徵兆。治療時應當辨別病因,分別施治。如果邪熱傳入少陽經而發作煩躁的,根據《傷寒論》所說,傷寒五六天,寒熱往來,心中煩躁,想吐或胸中煩悶不吐,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因為少陽經既不能發汗,內臟又沒有實熱,所以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表裡。表裡調和,煩躁自然就會消除。

又有陽熱之氣。下陷入胸中。而作虛煩。宜用吐法以宣其熱。如經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又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

白話文:

另外,陽熱之氣向下侵入胸中,而產生虛熱煩悶的症狀,應當使用吐法來發散它的熱氣,正如經典上所說,發汗、吐下後,虛熱煩悶得不能入睡,如果病情嚴重,一定反覆顛倒,心中煩悶懊惱,應當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氣虛應當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如果嘔吐應當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應當用梔子厚朴湯治療。另外,傷寒時,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

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此皆取吐之劑。宜按其兼證。分別加減。其吐中有發散之義。足以升舉下陷之陽邪。此乃吐虛煩之大法。至於煩之實者。非大吐不能除。如經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下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久不退,又有輕微煩躁症狀,可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這些藥方都是催吐的藥劑。應該根據患者的兼症,分別加減藥物。催吐有發散的含義,可以升舉下陷的陽邪。這是一種治療虛煩的常用方法。至於實證煩躁,如果不大量催吐是不能消除的。比如醫書上說,病人手腳冰涼,脈搏沉細緊促,邪氣積結在胸中,心中滿悶煩躁,飢餓也不能吃東西,是因為疾病在胸中,應該催吐。這種情況可以用瓜蒂散來治療。

則同一取吐。而輕重又不同矣。

病在胸中者當吐。其胃實者。又非吐法所能除。經云。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調胃承氣湯主之。所謂陽明病者。胃家實是也。與調胃承氣以滌其煩。是於微利之中。仍寓和解之義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胸中,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胃裡有實熱,那麼單用催吐的方法是無法除去的。經典上說,陽明病不吐不瀉,而心煩的,應使用調胃承氣湯。所謂的陽明病,是指胃裡有實熱。用調胃承氣湯來清除實熱,使煩躁得以緩解。在微微通利之中,仍然包含著和解的意義。

煩熱者。因熱而煩。其所患皆陽熱之證。無陰證也。至虛煩。則有陽病。又有陰病。經云。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蓋少陽為陽中之樞。少陰為陰中之樞。

白話文:

煩熱的人,是指因熱而感到煩躁。他們所患的疾病都是陽熱證,沒有陰證。極度虛弱的煩躁,則既有陽病,又有陰病。《傷寒論》上說,少陰病二三天,心中煩躁不能入睡的,服用黃連阿膠湯為主。少陰病胸滿心煩的,服用豬膚湯為主。又說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能入睡的,服用豬苓湯為主。少陽是陽中之樞紐,少陰是陰中之樞紐。

熱傷少陰。津液被耗。邪熱內擾。故各以其兼證。施種種存陰滌煩之法。亦和解之義也。至陰寒證。則反以煩為可轉陽之機。故又云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為可治也。

白話文:

熱症損傷了少陰經,津液消耗,邪熱在體內擾亂,所以根據兼證,施用各種各樣的滋陰清熱的方法,這也是調和陰陽的意思。到了極度陰寒的證候,反而把煩躁當作可以轉化為陽的契機。所以又說少陰病惡寒而蜷縮,時常煩躁想要去掉衣被的人,是能夠治癒的。

少陽病有煩而悸者。此屬胃。胃不和則煩而悸。和胃為主。又有悸而煩者。如經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是也。大凡先煩而後悸者。屬實。先悸而後煩者。屬虛。補虛泄實。治各不同矣。

白話文:

少陽病有煩躁、心悸的癥狀。這與胃有關。胃的功能失調,就會煩躁、心悸。所以,治療的重點是調理胃。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心悸後煩躁。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傷寒二三天後,出現心中悸動煩躁的癥狀。這種情況,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一般來說,先煩躁後心悸,屬於實證。先心悸後煩躁,屬於虛證。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別有所謂懊憹者。比煩而甚者也。宜因證而分別吐下。如經云。陽明病。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宜梔子豉湯。此宜吐者也。又經云。陽明病。心中懊憹而煩。胃有燥矢者。可攻。此宜下者也。更有因蛔厥而時自煩者。經云。傷寒蛔厥者。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叫做煩悶的症狀。相比一般煩躁症狀更嚴重。醫師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比如《傷寒論》中說:陽明病,表層有熱,手腳溫暖,胸中不憋悶,心中煩悶,饑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的,宜用梔子豉湯。這種情況宜採用催吐治療。又如《傷寒論》中說:陽明病,心中煩悶,胃中有燥矢的,可以採用攻下治療。還有一種是由蛔蟲引起的煩悶,時常自己煩躁不安。醫書上說:傷寒伴隨蛔厥的患者。

其人當吐蛔。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此得之於時煩時止。得食復煩。與熱鬱者不同。臨證時當細辨也。

白話文:

這個人應該吐蛔蟲。病人有時覺得安靜,有時又感到煩躁的。這是由於體內藏著寒氣。蛔蟲會爬到橫膈膜上,所以感到煩躁。不久之後就會停止。一吃食物就嘔吐,並且又感到煩躁的。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爬出來。這個人應該自己吐出蛔蟲。治療蛔厥的藥方是烏梅丸。這類蛔蟲症狀在有時煩躁,有時停止,吃東西後又煩躁。這與熱鬱症不同。在臨牀診斷時應該仔細辨別。

有病已愈而猶煩者。經云。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又云。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脾胃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即愈。此可勿藥。即藥亦不過平調脾胃。慎勿再與泄熱。重傷胃氣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疾病已經痊癒,仍然感到煩躁不安。《黃帝內經》中說過,如果患者已經吐瀉過,發出過汗,脈搏已經平穩,仍然煩躁不安,那是因為患者的身體虛弱,不能勝任穀氣的運化。又說,如果患者的脈搏已經平穩,但是在傍晚的時候仍然感到微熱煩躁,那是因為患者的脾胃功能還很弱,不能消化穀物,所以會感到微熱煩躁。如果患者減少穀物的攝取,煩躁不安的症狀就會消失。這種情況下,患者不必服用藥物,即使服用藥物,也不宜超過平調脾胃的藥物。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再服用泄熱的藥物,以免加重胃氣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