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3)

回本書目錄

中集 (3)

1. 潮熱

潮熱者。不惡寒。但惡熱。其來如潮之至。不失其時。謂之潮熱。其證屬裡而不屬表。凡惡寒發熱屬太陽。至少陽則往來寒熱。此之潮熱則屬陽明。往往發於日晡。日晡未申之時。陽明居中土。王於未申。邪入中土。無所復傳。

白話文:

潮熱是一種不畏寒,但怕熱的症狀。它像潮汐一樣,有規律地發作,且不失其固定時間。這種情況稱為潮熱。其病因屬於內在,而非外感。凡是畏寒發熱的症狀,都屬於太陽經的範疇;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但是,潮熱則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它往往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發作。下午三點到五點,陽明經當令,邪氣侵入中土之後,就沒有地方可傳了。

故郁為實熱。隨王而潮。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惟其屬陽明。則胃實為可下之證。故曰潮熱者實也。

白話文:

所以鬱積化為實熱。隨著太陽潮汐而發作。經書上說:「下午發作的潮熱,是屬於陽明的。」正因為屬於陽明,那麼胃有實證就可以攻下之。所以說潮熱是實證。

潮熱固可下而下法要有次第。經云。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此因胃已實而熱未潮。故但用調胃承氣。微利之而已。又云。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白話文:

潮熱固然可以透過下法來治療,但下法必須要有次第。經典醫書中說:「太陽病第三天,發汗之後熱度不退,蒸蒸發熱的,是胃氣所致。」這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這是因為胃中已經實熱,但熱氣尚未外溢,所以只用「調胃承氣」來輕微通便即可。

又說:「陽明病,脈搏遲緩,雖然出汗卻不畏寒的,其人身體必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有潮熱的症狀。」此時如果想讓病情好轉,則應該攻裡。如果手腳汗出淋漓,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的緣故。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按三承氣俱用大黃。大承氣重用枳樸。兼以芒硝。上承邪熱而下。用以攻堅破結。盪滌腸胃。乃峻下之劑。小承氣去芒硝而輕用枳樸。止取通利腸胃。

白話文:

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汗液較多,微熱發冷怕冷。外界病邪還沒有完全消解。體內熱度沒有起潮,不能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是腹部脹大不通的,可以服用小承氣湯。輕微和胃氣,不要讓它大量腹瀉。觀察三承氣都用了大黃。大承氣著重應用枳實和木香,並加用芒硝。向上承接邪熱而向下調理,應用它來攻破堅硬的結塊。蕩滌腸胃,是峻下攻下的良劑。小承氣去掉了芒硝而輕用了枳實和木香,只取通利腸胃。

其下較輕。調胃承氣。佐以甘草。又於下中兼和。三承氣各有所主。仲景下法。不敢妄施。其慎細如此。又云。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夫病至心下及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則勢已劇甚。此又非大承氣所能勝任。

白話文:

較輕的腹證稱作霍亂。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再佐以甘草。調和讓下面的藥效更加平緩。三種承氣湯各有不同的主治。仲景所定的下法,不敢輕率施行。如此小心謹慎。又說:太陽病,大汗之後又再下之。舌面乾燥而口渴。黃昏時分稍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不能靠近。使用大陷胸湯為主治。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了心下及少腹硬滿疼痛,不能靠近的程度,那麼病情已經十分嚴重。這種情況大承氣湯也無法勝任。

宜兼破胸膈之結。以下通於腸胃。則必主以大陷胸湯而無疑矣。

其有陽明病潮熱未去。而已趨入少陽者。經云。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此非小柴胡湯之能治潮熱也。胸脅滿不去。已具少陽證。且大便已溏。雖潮熱未罷。未可再攻也。

白話文:

他的陽明病潮熱尚未消除,但已經趨向少陽證。經文裡說:「陽明病發發潮熱,大便溏瀉,小便自然通暢,只有胸脅滿痛一直未消除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並非指小柴胡湯能夠治癒潮熱,而是說胸脅滿痛一直未消除,已經具備少陽證的特徵。而且大便已經溏瀉,雖然潮熱尚未停止,但也不可再用攻法治療。

更有癉瘧者。但熱不寒。發作有時。此亦陽明經熱。其熱止在於經。未入於府。且病不從傷寒來。故名之曰癉瘧。仲景不立方。而但曰以飲食消息之。

白話文:

還有一種症狀是瘧疾。只有發熱沒有怕冷的症狀。發病沒有規律,這種病也是陽明經的熱症,但熱症只在經絡中,沒有深入臟腑。而且這種病不是因為外感風寒引起的。所以取名為瘧疾。張仲景沒有制定固定方劑,只是說用飲食來調節。

要之甘寒徹熱。與治陽明經熱同法也。

2. 寒熱

寒熱往來者。主半表半裡。其病屬少陽。蓋少陽當陰陽出入之樞。邪至其地。與正氣相爭。相爭則寒。爭勝則熱矣。此與惡寒發熱有別。惡寒發熱者。寒熱互見。此則寒時自寒而不見熱。熱時自熱而不見寒也。又與寒熱如瘧者有別。寒熱如瘧者。作止有時。此則寒已而熱。熱已而寒。

白話文:

寒熱交替出現的人,主要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況。這種病症屬於少陽。因為少陽是陰陽出入的樞紐。邪氣侵犯少陽,與正氣相爭。相爭的時候,就會出現寒症。爭鬥獲勝的時候,就會出現熱症。這與惡寒發熱不同。惡寒發熱的人,寒熱交替出現。這種情況是,寒的時候只有寒症,沒有熱症。熱的時候只有熱症,沒有寒症。這種情況還與寒熱如瘧疾的人不同。寒熱如瘧疾的人,發作和停止都有規律。這種情況是,寒症結束後出現熱症,熱症結束後出現寒症。

一日三五發。甚者十數套。與瘧狀有以異也。小柴胡湯專治往來寒熱。蓋以柴胡治半表。半夏治半里。黃芩生薑交除寒熱。而加以人參甘棗扶正逐邪。蓋病至少陽。發汗攻裡。皆所不宜。故以是為和解之劑。乃少陽病之定法也。

白話文:

發作每天三到五次,嚴重的十幾次,和瘧疾的症狀有些不同。小柴胡湯專門治療反覆發生的寒熱病症。柴胡治療半表(寒邪在表裡之間),半夏治療半裡(寒邪在裡表之間),黃芩和生薑交替使用來祛除寒熱,再加入人參和甘棗來扶正祛邪。因為病症至少陽,發汗攻裡的方法都不合適,所以使用這種和解之劑。這是治療少陽病的固定方法。

柴胡湯主治往來寒熱。人皆知之。此特半表證。而半里證。人多忽焉不講。所謂半里者。如口苦心煩喜嘔胸脅滿痛之類是也。凡邪從太陽而來。其人仍發熱。而少陽半里證已見。雖未往來寒熱。即當從少陽和解。如經云。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

白話文:

小柴胡湯可以治療往來寒熱。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小柴胡湯還可以用於治療半表半裡證。半裡證的症狀包括口苦、煩躁不安、胸脅滿悶疼痛等。當疾病通過太陽經而來時,患者仍會發熱,但少陽半裡證的症狀已經出現。即使還沒有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也應該從少陽和解入手進行治療。就像《傷寒論》中說的那樣,傷寒四五天後,患者仍然發燒,惡風,頸項強直,脅下滿,手足溫。

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又云。傷寒後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是也。至少陽病。來路自太陽。而其去則入陽明之府。其來自太陽者。如經云。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心煩者。

白話文:

身體感到口渴的狀況,可以藉由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若傷寒已過六七天,仍然有發燒、輕微畏寒、四肢關節疼痛、心下悶結不舒暢的症狀,且外在的表症尚未完全消除,則可服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至少陽病的病邪是從太陽經來的,但其病邪消除的去路卻是經由陽明經的部位。病邪是從太陽經來的,就像經典中所說的,傷寒經過五六天,已經發汗過,但是又再受寒而下利,導致兩脅部位脹滿、微有硬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煩躁不安的症狀。

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是也。其欲入府而猶未入者。如經云。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是也。

白話文:

這些都無法解決。應該使用柴胡、桂枝、生薑煎的湯藥。病邪想要進入腹府,但尚未進入的,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發病十幾天了,熱邪鬱結在裡頭,寒熱交替出現的,應該使用大柴胡湯。

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裡證。然有由表而里者。又有由里而表者。不可不辨也。大凡風寒之邪。多自表而里。濕熱之邪。多自里而表。風寒法。仲景論中詳矣。至濕熱之邪。伏於募原。其起病即見嘔渴。胸腹滿。不大便諸里證。及其發熱。往往熱已而寒。寒已而熱。此其里證重於表證。

白話文:

寒熱交替出現,這屬於半表半裡的證候。然而,有的由表而裡,有的由裡而表,這不能不加以區分。一般來說,風寒之邪多從表而入裡;濕熱之邪多從裡而發表。治療風寒的方法,仲景的論述中已經很詳細了。至於濕熱之邪,潛伏在募原(指胃脘)。這種病一開始就會出現嘔吐口渴、胸腹飽脹、不大便等裡證;到了發熱的時候,往往是熱已而寒,寒已而熱,這表明裡證比表證更嚴重。

宜察其里證之輕重。使里先和。則表自解。蓋病自里而表。少陽正當往來出入之界。故其始往來寒熱。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至晝夜壯熱。而譫妄煩渴畢見。此病之由輕入重也。至於由重出輕。則必使譫妄煩渴諸里證先罷。身熱漸和。其時邪氣已退。正氣未復。又復相爭而為往來寒熱。

白話文:

應該觀察裏證的輕重,讓身體內部先和諧穩定,那麼身體外部的症狀就會自然解除。因為疾病是由內而外發展的。少陽正介於陰和陽的交界處,所以一開始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之後高熱的現象會多於畏寒,再之後就會只有高熱而沒有畏寒。等到晝夜發高燒,並出現譫妄、煩渴等症狀時,就說明病情由輕入重了。如果要使病情由重轉輕,就必須使譫妄、煩渴等裏證的症狀先消失,身體的熱度也逐漸降低。這時邪氣已經退去,但正氣尚未恢復,正邪交戰,就會再次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

此乃病出入之大機。而前之寒熱往來為病進。後之寒熱往來為病退。總視其里證之輕重有無為據也。其有邪氣全退。表裡俱和。而仍寒熱未去。往來如瘧者。此因正氣未復。宜調其飲食。和其營衛。自然漸愈。切不可驟與峻補。恐餘邪為戀。反增其害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疾病的出入有很多機制。疾病的早期,寒熱交替是疾病加重的表現。疾病的後期,寒熱交替是疾病好轉的表現。總的來說,要根據病人的裡證(內在症狀)的輕重和有無來判斷。如果邪氣完全退去,表裡都和順,但仍然有寒熱往來,就像瘧疾一樣,這是因為正氣還沒有恢復。治療時要調整飲食,調和營衛,自然會慢慢康復。不要突然給予大補之藥,以免餘邪戀留,反而加重病情。

又傷寒往來寒熱。與瘧相似而實非。凡瘧當未作之時。飲啖如平人。至瘧作而始作。此則默默不欲飲食。兼有口苦心煩喜嘔胸脅痛諸里證。以此為辨。

白話文:

又有一種病症是寒熱往來,與瘧疾的症狀相似,但實際上並不是瘧疾。一般來說,在瘧疾發作之前,病人的飲食和正常人一樣。但是,在瘧疾發作後,病人就會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口苦、心煩、喜歡嘔吐、胸脅疼痛等症狀。這就是瘧疾與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