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2)

回本書目錄

中集 (2)

1. 惡寒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惡寒乃太陽病一定之證。始而惡寒。繼且發熱矣。其惡寒與發熱相兼。非如寒熱往來之熱時自熱。寒時自寒也。所謂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此也。凡風寒客於營衛之中。而灑淅惡寒者。其脈必浮。浮為在表。故曰惡寒者表未解也。雖里證悉具。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病症:脈象浮浮,頭頸僵硬疼痛,惡寒。這種惡寒是太陽病的確定症狀。開始的時候是惡寒,不久就發熱了。這種惡寒和發燒同時存在,不像是寒熱往來的病症,在熱的時候自發發熱,在冷的時候自發惡寒。所謂「全身發熱卻不願意脫掉衣服」的情況就是太陽病的表現。凡是風寒侵犯了營衛之間,而出現惡寒的,脈象一定是浮的。浮脈是表證,所以說惡寒是表證未解。即使是裡證的症狀都齊全了,表證仍然沒有解除。

而表未解。不可攻裡。必俟外解已。乃可攻也。若太陽病傳入陽明者。則惡寒將自罷。即濈濈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矣。此太陽病初起發熱惡寒之大概也。惡寒屬表者脈必浮。其有不浮而沉者陰病也。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病在表。

白話文:

表證尚未解除,不可攻裡。一定要等到表證解除以後,纔可以攻裡。如果太陽病傳入陽明,那麼就會逐漸不惡寒,身體潮濕出汗,但不再怕反而怕熱。這些就是太陽病在初發時,會發熱惡寒的大概表現。如果惡寒屬於表證,脈象一定是浮的。如果脈象不浮而且沉,那就是陰病。經書上說,有發熱惡寒的症狀,是陽證;沒有發熱但有惡寒的症狀,是陰證。陽證的病在表,陰證的病在裡。

宜解表為主。發於陰者病在裡。宜溫里為主。若陰病而誤發其汗。則陽亡之變。頃刻即至矣。陰病惡寒。以手足溫者易治。手足逆冷者難治。故經云。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又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又曰少陰病下利。若利止惡寒而蜷臥。

白話文:

應該以解表為主要治療方法。由陰虛造成的疾病在裡。應該以溫補裡氣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治療陰虛的疾病而錯誤地發汗,那麼很快就會出現陽氣虛脫的變化。陰虛的疾病怕冷,如果手腳溫暖的容易治癒,手腳冰冷的難於治癒。所以經典中說:「少陰病惡寒而蜷臥,時常煩躁,想脫掉衣服被子的可以治癒。」又說:「少陰病惡寒,身體蜷臥,腹瀉,手腳冰冷的,不治。」又說:「少陰病腹瀉,如果腹瀉停止,惡寒,蜷臥,可以治療。」

手足溫者可治。此其義也。

惡寒屬表者。在未汗以前。是謂表實。若既發汗之後。當不惡寒矣。而反惡寒者。則又不屬實而屬虛。故經云。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蓋以芍藥甘草兩和營衛。而必藉附子以溫經。則同一惡寒。而未汗以前。與既汗以後。又各不同如此。

白話文:

惡寒是表證,在沒有出汗之前,是表實。如果已經出汗之後,就不應該惡寒了。但是,如果仍然惡寒,那就不是表實而是表虛了。所以經典上說,發汗後病沒有好轉,反而惡寒的,是表虛的緣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芍藥、甘草可以調和營衛,必須藉助附子來溫暖經絡。所以,都是惡寒,但是在出汗之前和出汗之後,就分別不同了。

更有裡熱郁盛。致陽氣不得宣泄。而外惡寒者。此即內經所謂諸病惡寒。皆屬於火者是也。辛溫發表。大屬非宜。而表陽被遏。其脈又多沉。與陰病相似。而又不可誤於溫里。其外顯假寒。內實真熱。一經誤用。反掌生殺。其辨之之法。則不以脈辨而以證辨。蓋風寒之邪。未經入里。

白話文:

還有內部熱量旺盛,導致陽氣無法宣洩,而外部畏寒的。這就是《內經》所說的「諸病惡寒,皆屬於火」的意思。辛溫藥物發散,大都不可取,而且表陽被抑制,其脈象又大多沉伏,與陰病相似,但又不可誤認為是溫裏。其外在表現假寒,內在實際是實熱。一旦誤用,就會立刻造成死亡。辨別的方法,不是以脈象辨別,而是以證候辨別。因為風寒之邪,尚未侵入裡部。

口中必和。此則口中先干。其舌上燥白如積粉。甚或兼黃黑色。胸膈痞滿。不大便。或下利如深醬色。其兼厲氣者。口中必有穢氣。此即熱甚陽郁之候。治宜宣發伏邪。使裡氣通而鬱陽發。則惡寒自罷。反大熱而煩渴矣。然熱作之後。人皆信為熱。而當惡寒時。鮮有識其為熱者。

白話文:

口裡一定很乾,舌頭上乾燥呈白色,像積了很多粉一樣,甚至還有黃黑色。胸口和橫膈膜有堵塞感,大便不暢,或腹瀉,糞便呈深醬油色。如果還伴有邪氣,口中一定有異味。這都是熱盛陽氣鬱結的徵兆。治療時應宣發潛伏的邪氣,使體內氣血流通,鬱結的陽氣得以發散。這樣,惡寒自然就會消失,反而會出現高熱和口渴。但是,熱症發作後,人們都認為是熱證,而在惡寒時,很少有人知道是熱證。

不可不細心體認也。

又有背惡寒者。夫惡寒則一身皆惡。何以止稱背惡寒。內經云。人身之陰陽。腹為陰。背為陽。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陰寒之氣盛。陽虛不足御之。則背為之惡寒。經云。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論中口中和三字。最宜著眼。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背部惡寒。惡寒的話,那麼全身都會感到寒冷。為什麼只稱背部惡寒呢?《內經》說,人體的陰陽是,腹部是陰,背部是陽。背部是胸部的府臟,諸陽之氣在胸部受到氣,然後轉行到背部。陰寒之氣盛,陽氣虛弱不足以抵禦,那麼背部就會感到惡寒。經典中說,少陰病一、兩天,口和。背部惡寒的話,應該灸背部,服用附子湯治療。經典中的「口和」二字,最值得注意。

惟其口中和。故可放膽用附子。又或乘陰氣不足陽氣內陷入陰中。而不轉行於背。則背亦為之微惡寒。經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二者治法天淵。於何辨之。亦辨之於口之渴與不渴而已矣。

白話文:

只有舌苔是正常的。所以可以用附子治療。或者因為陰氣不足,導致陽氣在人體內部,無法輸佈到背部,導致背部感到些微的寒意。經典上說,傷寒不會出現體溫很高、口乾渴、心煩、背部略微感到寒冷的狀況。治療這種狀況時,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兩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從何處判斷呢?只需要根據口乾渴與否就可以判斷了。

2. 惡風

惡風與惡寒異。惡寒者。不待風而自寒。雖置之密室之中。幃帳之內。甚至覆被向火。而猶不能禁其寒也。惡風者。風至斯惡。一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而即坦然自若矣。故惡寒者未有不惡風。而惡風者不必皆惡寒。惡風屬表者。風邪客於衛也。經云。太陽病。發熱汗出。

白話文:

惡風和惡寒是不同的。惡寒的人,即使身處密室之中,帷帳之內,甚至蓋上被子、靠近火爐,仍然會感到寒冷。而惡風的人,只要一遇到風就會不舒服。但是,身處密室之中,帷帳之內,就會感到坦然自在。因此,惡寒的人一定會惡風,但惡風的人不一定會惡寒。惡風是屬於表證的,風邪侵襲衛氣所致。經典上說,太陽病,發熱汗出。

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又云。太陽中風。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此有風者必惡風也。而寒邪亦有惡風。以有汗無汗為辨。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太陽病初起風寒異治不易之定法。

白話文:

怕風脈搏緩慢的人,這被稱為中風。又說,太陽病的中風患者,常常怕冷怕風,體溫略微上升,鼻子內有聲音且乾嘔的,可用桂枝主治。凡是患有風的證候,一定怕風。但寒邪也有怕風的,但可透過是否有出汗來分辨。經書上說,太陽病的患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不出汗且喘的,用麻黃湯主治。這是太陽病剛開始的風寒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可以隨便更改。

其有太陽病循經下入。其勢未趨入陽明。而猶戀於太陽之表。致頭痛已瘥。惡風仍在者。如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又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則仍以有汗無汗為辨也。亦有太陽病其勢徑趨入少陽。而惡風證仍未罷者。

白話文:

順著經絡而傳入陽明經的太陽病,其病勢尚未進入陽明經,還留戀在太陽經的表證,導致頭痛已經痊癒,但惡風的症狀卻依然存在。如經文所說:「太陽病,項背強直,無汗惡風的,用葛根湯為主藥。」又說:「太陽病,項背強直,又有汗出惡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為主藥。」所以,還是以有汗無汗來辨證。另外,還有一種太陽病,其病勢直接進入少陽經,但惡風的症狀仍然未停止。

經云。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是其里證已具。而惡風為表未解。故以半表半裡治之也。蓋惡寒有屬於陽者。有屬於陰者。惡風則主表而專屬於陽。此皆治表之大略也。

白話文:

《傷寒論》說:傷寒四五天後,身體發熱厭惡風寒,頭頸強硬,脅部以下脹滿,手足溫暖而口渴的病人,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因為病人的裡證已經具備,但是表證的惡風症狀還沒有解除,所以用半表半裡的方法來治療。引起惡寒的原因,有的屬於陽證,有的屬於陰證。惡風則是主表證,專屬於陽證。這些都是治療表證的大致原則。

其有發汗太過。致漏不止而惡風者。經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蓋汗出既多。即召亡陽之變。故於桂枝湯中加附子以扶陽固衛。同一惡風。而前宜和衛以解肌。此宜固衛以實表。其治法又各不同矣。

白話文:

有些人發汗過多,導致小便不止,怕風。經文說:「太陽病發汗,導致小便不止,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這時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因為汗出的太多,就會造成陽氣虛弱的變化,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以扶助陽氣,鞏固衛氣。即使都是怕風,但前者應該和解衛氣,以舒緩肌肉,而後者應該鞏固衛氣,以充實身體表面。這兩種治療方法是不同的。

更有裡熱熾甚。而外反惡風者。經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蓋必直撤其熱。則表裡俱和。而惡風自止。又非解表所能愈也。又有風濕相搏而外惡風者。經云。風濕相搏。骨節煩疼。

白話文:

還有一些由於裡熱熾盛,而反惡風的人。醫經上說,傷寒如果嘔吐下利後,七八天熱不退,熱凝聚到體內,裡外都熱,就會出現時時惡風、口渴,舌頭乾燥而感到煩躁,就想喝好幾升水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湯來治療。必須直接去除熱,裡外才能和解,惡風症狀自然會消失。僅用解表的方法是不能治好的。還有一些是風濕相搏而惡風的人。醫經上說,風濕相搏,就會骨節疼痛,煩悶難受。

掣痛。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其所謂濕。蓋寒濕。非濕熱也。寒濕之內郁者。自里而搏乎表。風邪之外入者。自表而搏乎里。其相搏在骨節之間。則陽氣被遏。遂惡風不欲去衣。必以甘草附子湯宣達陽氣。則風與濕俱去。

白話文:

刺痛。接近患處就會疼痛加劇,伴隨出汗、氣喘,小便不利,不願脫衣怕風。或身體微腫,以甘草附子湯作為主方治療。所謂的濕,是指寒濕,而不是濕熱。寒濕鬱積在體內,從裡面衝擊表面。風邪從外面侵入,從表面衝擊內部。寒濕和風邪在骨節之間相搏擊,導致陽氣被阻遏,所以怕風不願脫衣。一定要用甘草附子湯宣通陽氣,才能讓風邪和濕氣一起去除。

痛止而惡風自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