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3)

1. 病可水八條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眠。其人慾得飲水者。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又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又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風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則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仍然畏寒怕冷,不嘔吐,但心下痞滿。這是因為醫生下劑量過重。如果病人不下劑量,不畏寒反而口渴,表示病邪轉入陽明經。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結,不願更換衣服。十天內沒有其他痛苦。口渴想喝水,應少量給予。但主要用藥物治療。口渴的,可以用五苓散。

又曰。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營氣長。滑數則胃氣實。營氣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身。胃實則堅難。大便則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氣不周。復重下之。胃燥蓄熱。大便遂燥。小便不利。營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焦。

白話文:

又說,寸口的脈搏洪大而快而滑。洪大則血氣充盈。滑數則胃氣充盛。血氣充盈,則陽氣盛而鬱積,不能發散。胃氣充盛,則堅硬難以消化,大便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能流通。醫生發了他的汗,陽氣不流通。再加重下瀉,胃燥蓄熱,大便更加乾燥。小便不利。血液和衛氣相搏擊,心煩發熱。兩眼發紅發熱。鼻子發乾,面孔發紅。舌頭發乾,牙齒發黃發焦。

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令汗出。表裡通然。其病即除。形脈都不同。此愈非治法。但醫所當慎。妄犯傷營衛。

白話文:

因此大口大口地喝了許多水。過了一段時間變成惡性腸胃症狀,針灸草藥都無法治癒。灌入的水分被枯乾的身體吸收,身體的陽氣慢慢散失,身體冰冷。用溫暖的衣服覆蓋,使其出汗,表裡都通路,疾病就馬上消除了。假如直接用溫暖的衣服覆蓋,使其出汗,結果是身體明顯消瘦,脈象也和原本大不相同。因此這樣的治癒方法不是正確的。但是醫生應該當心,不要胡亂用藥而損害身體的元氣和營氣。

又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豬苓散。飲水亦得也。千金亦曰。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余同)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嘔吐的病症可能在膈膜之上,如果病人特別想喝水,可以讓他們喝豬苓湯來緩解。也可以喝一些煮餅,如果病人強烈想喝水,可以讓他們喝五苓湯來緩解。(餘同)

又曰。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飲水者。屬五苓散。

龐氏曰。病人水藥入口則吐。或渴而嘔者。或汗後脈尚浮而煩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或嘔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皆主之。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難治。

白話文:

龐安時說:病人喝了水藥就吐,或者口渴嘔吐,或者出汗後脈象還浮,煩渴的人,或者腹瀉口渴小便不利的人,或者嘔吐小便不利的人,都可以服用五苓散來治療。或者由於口渴,水分停留在心下,呼吸短促,難以治療。

又曰。若頭痛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不與人相當。勿以火導之。但以豬苓散方寸匕服之。當連飲新水三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而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以藥吐之。不爾。更致危病。若當吐。不時以豬苓散吐之。其死殆速矣。亦可針之佳。水飲膈實難治。此三死一生也。(千金之文)

白話文:

又說:如果頭痛沒有發熱,只是狂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與常人不同。不要用熱藥來治療。只要服用豬苓散一寸匕的藥量。隨後連喝三升新水。然後手指刺激喉嚨,把水吐出來。病情會隨之好轉。如果不能吐出來而強迫喝水,喝的水停留在體內會結成心下的水飲。這時應該用藥物催吐。否則,將會導致更危重的疾病。如果應該吐而沒有及時用豬苓散催吐,那麼死亡就會很快到來。也可以用針灸治療,效果也很好。水飲停留在膈上很難治癒。這是十分兇險的疾病,十個人中九人會死亡。

2. 病不可火十一條

仲景曰。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雍曰。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五苓散

白話文:

仲景說:太陽中風,用熱藥引發出汗。邪風被熱所激迫,血氣流溢,超出常規。陰陽相交煎,身體變黃。陽氣盛則容易吐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就枯槁。只頭部出汗,汗至頸部就止住了。腹部飽脹,稍微喘氣,口乾舌爛,有時大便不通。時間長了就會說胡話,嚴重的會嘔吐,手腳煩躁,拉扯衣服,撫摸牀鋪。小便通暢的,可以救治。雍曰: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加上蜀漆、牡蠣、龍骨的救逆湯和五苓散。

又曰。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雍曰。發熱惡寒。宜小柴胡湯。心下痞者。生薑瀉心湯。火逆。宜救逆湯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醫生讓他發汗,結果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又服用了瀉藥,便造成心下痞滿的症狀。這是因為表裡俱虛,陰陽之氣都已經耗竭。沒有了陽氣,就只剩下陰氣,更再施加燒灼針灸,由此而引起胸中煩悶,臉色青黃,皮膚焦枯的人難以治癒。而現在臉色微黃,手腳溫暖的人,容易治癒。雍氏說,發熱惡寒,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心下痞滿的,服用生薑瀉心湯。出現火逆症狀,應該服用救逆湯。

又曰。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虛則筋急。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雍曰。和營衛。宜柴胡桂枝湯。因燒針煩躁者。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也。

白話文:

另外說,陽脈浮起,陰脈微弱,就是血虛;血虛的話,筋會緊張。脈搏沉隱,表示營氣不足;脈搏浮起,而且汗水像流動的珠子,表示衛氣衰弱。營氣不足的人,如果再使用燒針止血,血流就會不通暢,更加發熱煩躁。雍(作者)說:想要調和營衛之氣,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燒針治療後,出現心煩躁熱的人,應該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又曰。傷寒脈浮。醫以火劫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白話文:

另外提到,傷寒脈象浮起,醫生使用火藥逼迫它。這樣會讓陽氣喪失,必定神志驚恐狂亂,躺著起來都不安穩,這類情況屬於桂枝去芍藥湯加上蜀漆、牡蠣、龍骨,治療逆亂的湯劑。

又問曰。得病十五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已。後如師言。何以知此。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陽浮為風。陰濡為弱。為少血。(一作虛)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加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罷。客熱因火而發。

白話文:

有人又問。得病十五六天,身體發黃,腹瀉,發狂想要逃跑。醫生為他把脈,說應該放清血,顏色像豬肝纔好。後來如醫生所說。怎麼知道這樣?醫生說,寸口脈浮陽而陰濡。浮陽是風,陰濡是虛弱,是血虛。浮虛又受風邪,血虛則發熱惡寒,灑淅。頸項強直,頭暈。醫生用火燻,鬱而令汗出,惡寒才止。外來的熱因為火而發作。

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於膀胱。蓄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不下。心亂迷憒。奔走赴水。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他無禍患。微輕者得愈。重極者不治。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怒火鬱積蒸騰,皮下組織及肌肉發黃,小便有點困難、氣短,並且從鼻子出血,再停了又流,胃裡沒有液體,腹瀉停不下來。熱毒瘀積在膀胱裡,積聚成像豬肝一樣的樣子,如果不趕快治療,心神就會混亂,連走路都走不好,可能跳水自殺。如果把積蓄的血液清除掉,就可以恢復視力,心神清醒。這些都是因為醫師沒有盡到責任,所以才會有這些問題。稍微輕微的可以治癒,嚴重的就沒有辦法治了。雍氏說:「應該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

又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雍曰。宜救逆湯。

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雍曰。宜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太陽病,用火燻治之法。如果使用了火燻法後,還是不出汗的話,這個病的人就會感到煩躁。到經絡不通還是沒有辦法解除的時候,就會大便帶有血液。雍說:這種情況應該用犀角地黃湯。

又曰。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常氏云。可茵陳湯、五苓散。

白話文:

又說,陽明病,被火傷,額頭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疸。常氏說,可用茵陳湯、五苓散來治療。

又曰。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體重。發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雍曰。宜桂枝甘草龍牡蠣湯。若誤下者。梔子豉湯。龐氏曰。脈浮緊。不可下。恐變風溫。宜詳之。

白話文:

另說,陽明病,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喘氣,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是怕熱,身體沉重,發汗後會煩躁不安。神志不清,且胡言亂語。加上溫熱針灸,病人更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雍(名醫)說,應該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如果誤用瀉下藥,則使用梔子豉湯治療。龐(名醫)說,脈象浮緊,不能用下法,否則恐轉變為風溫病,需詳細診斷。

又曰。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謂被火氣劫也。故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常氏云。宜用救逆湯解其火氣。五苓散通其小便。

白話文:

又說,少陰病,咳嗽,腹瀉,胡言亂語,這是被火熱之氣劫持的緣故,因此小便一定困難,這是由於強行逼迫少陰汗出的緣故。常氏說,宜用救逆湯來解除火熱之氣,五苓散來通利小便。

又曰。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其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此外還說,太陽病在第二天又感到煩躁不安,身體發熱。過了一會兒汗水大量流出,這時陽氣進入腸胃,腸胃裡的水分全部乾枯,覺得心煩意亂,必定說胡話。十多天後,發生惡寒、腹瀉的症狀,這是即將好轉的徵兆。所以,汗液從腰部以下不能流出,病人想小便卻不能小便,反而會嘔吐,小便不想排。腳底怕風,大便乾硬,小便本應多次排放,但反而減少或增多。大便排完後,頭部疼痛劇烈,患者的腳心一定發熱,這是津液下流的緣故。

雍曰。大便堅及煩躁譫語者。宜調胃承氣湯以和其胃。不得小便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雍氏說:如果大便乾燥、煩躁、胡言亂語,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來和胃。如果無法小便,應該服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