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木。)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患者原本就受到風邪的傷害,後來又受到熱邪的侵襲,風熱交相煎熬,於是發作了風溫。四肢不能伸展自如,頭痛,身體發熱,經常出汗且無法停止,治療重點在於少陰經和厥陰經(少陰經屬火,厥陰經屬木)。不可發汗,如果發汗,患者就會說胡話,內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容易受驚嚇,目光渙散。如果治病的方法導致患者再次發汗,那麼這個醫生就是謀殺了患者。

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方在溫病噦方論中。)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證者,名曰風溫,,知母石膏湯,。

白話文:

當人感受風熱之邪,發病時脈象浮動,汗出而身體沉重,呼吸一定會喘,總是哼哼唧唧地想睡覺。如果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小便困難;如果用發汗法治療,會出現言語不清和胡言亂語;如果再使用溫熱針灸,會導致耳聾和言語困難;但只要嘔吐和瀉下後,就會遺尿。此時應使用葳蕤湯(詳細方劑見《溫病噦方論》)。

由於發汗後,患者身體不再惡寒,反而惡熱,沒有瀉下證狀,這種情況稱為風溫。應使用知母石膏湯治療。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

白話文:

知母(50克),石膏(75克),葛根、葳蕤(各15克),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25克)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通口與之取汗。

病人素傷於寒,因復傷於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白話文:

病人原本就受過寒邪的侵襲,後又再次受寒,導致變成溫熱型的瘧疾(溫瘧),寒邪較多,發熱較少,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華佗的赤散來治療。(這是在治療寒疫的方法中。)

寒熱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間日瘧子。)

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者),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葉湯,吞下二三十丸,發前三服。中病則吐,或身習習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間日發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白話文:

藥丸要弄得非常細小,如梧桐樹子的體積,用煎煮竹葉的湯藥送服,每次吞服二十到三十丸,發作前三次服用。服藥後,如果出現嘔吐,或者身體有麻木感,說明用藥藥量已足夠;如果沒有反應,就把用量增加到四十丸。間日發作時,按照這個方法服用藥丸,服藥後只要出現反應,就停止服用。

溫瘧內熱甚,昏昏嘿嘿者,麥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門中。)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㕮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藥,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溫瘧之為病,先熱後寒。

病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患者曾經受過濕邪的侵襲,後來又感受了暑熱,濕熱相互作用,於是發作了濕溫病。

症狀表現為:雙小腿發冷,腹部脹滿,同時胸部、頭部、眼睛疼痛,胡言亂語。治療應針對少陰經,不能發汗。

如果患者發汗,就會出現以下症狀:不能說話,耳朵失聰,不知道疼痛部位,身體發青,面色改變,這種情況稱為「重暍」,是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

治濕溫如前證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傷寒厥陰門中。)

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

細末,漿水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龐曰:愚醫昧於冷熱之脈,見足脛冷,多行四逆輩,如此醫殺者不可勝計。濕溫脈小緊,有如傷寒脈,但證候有異,數進白虎,則脛自溫而瘥也。

白話文:

龐安時說:庸醫不瞭解寒熱脈象,看到患者小腿冰冷,就大量使用四逆湯等藥物,這樣被庸醫害死的病人不計其數。濕熱病的脈象細小而緊,類似傷寒的脈象,但症狀不同。多次服用白虎湯,小腿就能溫熱而痊癒。

病人素傷於熱,因復傷於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小柴胡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數滑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鬱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幹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復發汗,令陽氣盛不周;復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大渴,過經成壞病。(巢氏亦載此一候,今列入證中,經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證。

白話文:

寸口脈搏跳動得強勁有力,並且跳動快速且流利。強勁有力代表氣血旺盛,跳動快速且流利說明胃氣充足。氣血旺盛就容易陽氣亢盛,導致情緒抑鬱不舒暢;胃氣充足就容易形成便祕,大便乾結,導致三焦不通暢,津液運行不暢。醫生再次讓病人發汗,導致陽氣過於亢盛,加重便祕,導致小便也不通暢。氣血交爭,導致五心煩熱,雙眼發紅如火,鼻子乾燥,面部發紅,舌頭乾燥,牙齒發黃,並感到極度口渴,久而久之會形成難以痊癒的慢性病。巢氏也有記載此一症狀,現在把它歸入證型中,有經手神效的方劑附在後。治療方法同前述證型。

石膏(一兩,研),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

白話文:

石膏(60 克,研磨成粉),黃連、黃柏、黃芩(各 30 克),香豉(150 克),梔子(5 枚),麻黃(15 克)

㕮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劑,其效如神。

《深師方》曰:傷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熱,其脈滑數,昏憒,身熱沉重拘急,或時呻吟。欲攻內則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古方無表裡兼療者,思以三黃湯解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黃石膏湯。

白話文:

《深師方》上說:傷寒已經到了八、九天,三焦生熱,脈象滑數,神志昏亂,身體發熱、沉重、僵硬,時而呻吟。想要攻裡熱,但又會加重沉重、拘急的症狀,因為外感病邪還沒有解除。直接使用發汗藥物,則會導致病情加重。古代方劑中沒有既能治表證又能治裡證的藥方。考慮用三黃湯來治療裡熱,再在藥方中有所加味,來治療外感病邪,所以用了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下或誤,後三焦熱,脈候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血,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黃,狂躁欲走,宜三黃石膏湯

白話文:

古文解釋:

談到傷寒治療,如果發汗、下泄或誤治,導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熱盛,出現脈搏洪大數快,說胡話不止,晝夜喘息,鼻中反覆出血,病情卻沒有好轉,身體和眼睛發黃,狂躁不安想要亂跑,這種情況適宜使用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謂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同,溫瘧與傷寒脈同,濕溫與中濕脈同,溫毒與熱病脈同,唯證候異而用藥有殊耳,誤作傷寒發汗者,十死無一生。

白話文:

以上四種溫病,就像王叔和所說的,同病異名,同脈異經。風溫和中風脈象相同,溫瘧和傷寒脈象相同,濕溫和中濕脈象相同,溫毒和熱病脈象相同,只是症狀不同,因此用藥也不同。如果誤認為傷寒而發汗治療,十個人中就死九個。

2. 敗壞別行方

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譫語,其脈沉細,眾狀之中,無一可救,決計,附子鱉甲湯,。(不可作煮散。)

白話文:

若天行疾病症狀持續超過七天,體溫持續升高,大便不通暢,心腹脹滿,無法進食,精神混亂恍惚,出現胡言亂語等症狀,其脈象沉細。在所有症狀中沒有一項可以緩解,在這種決絕的情況下,使用附子鱉甲湯治療。(不可煎煮成散劑服下。)

鱉甲,白蘚皮,茵陳(各半兩),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白話文:

鱉甲、白蘚皮、茵陳(各 15 克),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 3 克),大黃(9 克),生薑(30 克)

㕮咀,水三升,煮一升,溫作三服。

傷寒將理失節,服冷藥太多,伏熱在臟,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陽氣漸衰成陰毒氣,踟躕之間,變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錦紋,,木通桂枝湯,。

白話文:

傷寒治癒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服用過多寒涼藥物,會導致熱氣潛藏在體內。手腳冰冷發黑,指甲略帶青色,擔心陽氣逐漸衰竭轉變成陰毒之氣。猶豫徘徊之間,病勢變化成狐惑之症,面色斑駁像錦緞上的花紋一樣。此時應使用木通桂枝湯治療。

木通,桂(各一兩),吳茱萸,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莖),棗(九個),

白話文:

木通、桂枝(各 30 克),吳茱萸、細辛(各 3 克),甘草(15 克),蔥白(6 根),大棗(9 顆)

㕮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溫作四服。

傷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勞痟不歇,熱毒不止,乍熱乍寒,乍瘥乍發,動作如瘧,,鱉甲恆山湯,。

白話文:

若傷寒拖延到三七或四七天,疲勞和發燒持續不斷,忽冷忽熱,時好時壞,像瘧疾一樣反反覆覆,此時可使用鱉甲恆山湯治療。

鱉甲,恆山,牛膝(各三分),大青,牡丹(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葉,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二合半),

白話文:

龜甲、鱉甲、牛膝(各3錢),大青、牡丹(各1錢),石膏(2錢),烏梅肉、甘草(各1錢),淡竹葉、豆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2錢半)

㕮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溫飲一盞。

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敗傷寒,諸藥不能治者,,鱉甲犀角湯,。

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白話文:

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 15 克),甘草(7.5 克),生地黃(75 克)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敗傷寒,頭痛骨肉痛,荒言妄語,醫所不能療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證中。)

白話文:

得了傷寒,頭痛全身痠痛,又胡言亂語,醫生束手無策的,使用前黑奴丸為主方治療。(此方在雜汗證中。)

龐曰:有人患時氣,經六七日,因發狂,遂眼瞪不瞬,手攣膕曲,口噤或有張口者,冥冥不知人事,口鼻氣絕,但心頭溫,面色和,六脈皆動,一如屍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敗計,救用風引湯加附子,灌下兩服遂省。

白話文:

龐安時說:有位病人得了時氣,過了六七天,忽然變得瘋狂,兩眼瞪得很大不眨眼,手腳抽搐彎曲,嘴巴合不上,有時又張著,神思昏迷,不知人事,呼吸和脈搏都停止了,只有心窩還有些溫暖,面色安詳,六脈也跳動著,就像屍體一樣,這樣昏迷不醒持續了五六天。於是開出一個治療大敗的方子,用風引湯加附子,灌服兩次就甦醒了。

風引加附子湯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

白話文: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 30 公克) 附子(1 枚) 龍骨、大黃、乾薑(各 20 公克) 甘草、牡蠣粉(各 10 公克) 桂枝(15 公克)

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