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中暑條辨第五

中暑吐瀉,四肢逆冷,吐蛔者,用為梅安胃丸,肝胃兩和也。

按仲景謂蛔厥無陽症。又厥陰篇云:氣上撞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亦由中陽大損,厥濁上泛而然,故蛔乃平人皆有。惟胃氣調和,不得上湧,且狂不犯厥陰,亦不上出,茲因吐瀉已多,四肢厥冷,中焦陽氣大傷,厥濁乘虛上泛,故蛔自吐出。凡厥陰為病,必錯雜不一,用藥亦難純粹。

白話文:

根據仲景的說法,蛔厥沒有陽氣不足的症狀。但在厥陰病篇中,記載了氣上衝心,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出蛔蟲的症狀。這也是因為中焦的陽氣嚴重受損,導致陰氣上逆而引起的,所以蛔蟲是所有人都有的。只有當胃氣調和時,蛔蟲才能不被上湧。而且狂病不侵犯厥陰經,蛔蟲也不會上逆嘔出。而當吐瀉過多,四肢厥冷,中焦陽氣嚴重受傷時,陰氣就會乘虛而上,導致蛔蟲自己嘔吐而出。凡是厥陰病,病情錯綜複雜,用藥也不能純粹單一。

故用黃連之苦寒降其逆,梅芍之酸寒制其肝,又合椒姜之辛辣驅其陰濁,參歸桂附之甘溫溫補真陽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黃連的苦寒特性來降低它的逆行,梅子和芍藥的酸寒特性來制御它的肝,而將椒姜的辛辣特性結合在一起,驅散它的陰濁,而參歸桂附的甘溫特性溫暖並滋補真正的陽氣。

2. 中暑條辨第六

中暑吐瀉後,汗多肢冷,舌潤而黑,並不渴飲,此水極如火。宜用回陽救急湯,驅陰復陽也。

白話文:

中暑後嘔吐腹瀉,出汗過多,四肢冰冷,舌頭濕潤發黑,卻不覺得口渴,這是體內的水分過度流失,就像火一樣灼熱。此時宜使用回陽救急湯,以驅除體內的陰寒,恢復陽氣。

此條全以辨舌為要,不可以舌黑而遽為熱極。蓋凡黑而焦者,果火極如水,今吐瀉之後,汗多肢冷,陰症昭然,況雖黑而潤,並不渴飲,的是水極如火。系陰盛既劇,一線之陽,杳杳欲脫,非藉六君子湯補中州,兼姜附歸桂,助陽驅陰,其不致危殆者幾希矣。

白話文:

這一條以辨別舌象為關鍵,不能根據舌頭發黑就急忙認為是熱性體質過重。因為凡是黑色而焦枯的,確實是火氣極盛像火苗一樣,而現在吐瀉之後,汗多肢體寒冷,陰證明顯。況且雖然舌頭發黑但是潤澤,並沒有口渴需要喝水,是水氣極盛像火一樣。這是因為陰盛過於嚴重,一線陽氣,十分微弱,快要消失了。如果不使用六君子湯補益中焦,再加姜、附子、桂枝,幫助陽氣驅除陰寒,恐怕難以避免危險。

3. 中暑條辨第七

中暑吐瀉後,身反熱,舌焦赤無苔,口渴不欲食,此邪去陰傷。宜用金匱麥門冬湯,加白芍烏梅穀芽荷葉等味,兩濟其陰也。

白話文:

中暑後出現嘔吐、腹瀉,接著身體又發燒,舌頭又乾又紅沒有舌苔,口乾但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已經散去,但陰氣受到損傷所造成的。這時適合服用金匱麥門冬湯,再加入白芍、烏梅、穀芽、荷葉等藥材,這樣就能同時調和陰氣。

吐瀉傷陰,故身反熱,舌乾赤無苔,口渴不欲食,皆胃津大傷,不得化液上升。且胃為陽土,非柔莫濟。故用金匱麥門冬湯合烏梅、白芍之酸,穀米之甘,化陰和陽也。

白話文:

嘔吐腹瀉會傷到體內的陰氣,因此身體反而發熱。舌頭乾燥發紅且無苔,口渴、食慾不振,都是因為胃液嚴重受損,無法轉化為水液上升。而且胃屬陽土,必須以柔軟的物質才能幫助它恢復。所以使用金匱麥門冬湯,搭配酸味的烏梅、白芍,以及甘甜的穀米,以化陰和陽。

4. 中暑條辨第八

中暑之後,舌淡不渴,身痛,脈軟,不食,此邪去陽傷。宜用黃耆五物湯,加麥芽穀芽木瓜藿香等味,甘溫扶陽也。

白話文:

中暑後,舌頭淡白,不口渴,身體疼痛,脈搏虛弱,沒有食慾。這種情況是邪氣散去,損傷了陽氣。應使用黃耆五物湯,再加入麥芽、穀芽、木瓜、藿香等藥材。這些藥材甘溫,可以扶助陽氣。

上條邪去陰傷,治以甘酸。此條邪去陽傷,主以甘溫。況身痛脈軟,表陽亦傷。故用黃耆五物,合藿香、益智、麥芽、穀芽,甘溫之味,固表扶陽,庶為合例。

白話文:

原文:

上條邪去陰傷,治以甘酸。此條邪去陽傷,主以甘溫。況身痛脈軟,表陽亦傷。故用黃耆五物,合藿香、益智、麥芽、穀芽,甘溫之味,固表扶陽,庶為合例。


當風寒等邪氣從上部進入身體,會損傷陰氣,應當使用甘酸的藥物治療。而當風寒等邪氣從下部進入身體,會損傷陽氣,應當使用甘溫的藥物治療。

此外,如果出現身體疼痛、脈搏無力等表陽虛損的症狀,則需要進一步兼顧表陽的治療。

所以,可以選用黃耆、藿香、益智、麥芽、穀芽等甘溫之味的藥物,既能固攝表氣,又能扶助陽氣,纔是符合治療原則的。

5. 中暑條辨第九

中暑惡寒發熱,肢節痠疼,頭痛頸強,此暑風襲表,防發痙。宜用桂枝杏仁黃耆防風、蒺藜、鉤藤、海風藤桑葉防己地龍等味,祛風宣絡也。

白話文:

中暑後感到惡寒發熱,四肢痠痛,頭痛脖子僵硬,這是因為暑熱之氣侵襲肌表,需要預防出現痙攣。適合使用的藥物有桂枝、杏仁、黃耆、防風、蒺藜、鉤藤、海風藤、桑葉、防己、地龍等,可以祛除風氣,疏通經絡。

夏間暑炎,汗多氣泄,風邪易襲,以致頭痛項強,惡寒發熱,骨節不和,乃虛中挾風。故宜桂枝、黃耆固表,防、杏、二藤、地龍、桑葉祛風,俾表和風熄,則不致延為痙厥之患。夫痙者,仲景原有剛痙、柔痙之異,猶恐後人虛實難明,故以有汗、無汗為辨。然愚意言之,無汗惡寒發熱,頭項強痛,手足抽搐,角弓反張,此風自外來,即無汗為剛痙也。

白話文: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和氣虛,風邪容易侵襲,導致頭痛、脖子僵硬、怕冷、發燒、關節不適,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又受了風邪。因此,應該使用桂枝、黃耆來固護身體表層,用防風、杏仁、葛根、地龍、桑葉來祛風,這樣表層的風就可以消除,就不會演變成痙攣的毛病了。痙攣這種病,仲景原先把牠分為剛痙和柔痙,擔心後人難以分清虛實,所以用有汗、無汗來區分。但我認為,如果沒有出汗、怕冷、發燒、頭痛、脖子僵硬、手腳抽搐、身體像弓一樣反張,這種風邪是從外面來的,即使沒有出汗也算是剛痙。

更有吐瀉之後,或產後血虛,或熱極傷津,汗多液虧,而身熱口噤,頭搖直視,抽搐反張,斯風自內作,即有汗為柔痙也。是則風有內外,病有虛實,外來者,宜散宜清,內作者,宜柔宜補,宜清宜散者,用小續命湯加減,宜柔宜補者,用復脈湯加減。此為治痙之權衡,明理者裁之。

白話文:

此外,在吐瀉之後、產後血虛、或是因為過熱而傷津液、汗液過多導致液體不足,而出現身熱、口不能說話、頭搖動且眼睛直視、抽搐和反弓的身體姿勢,這種風是由內而發作,如果同時出汗就是「柔痙」。因此,風邪有內外之分,疾病有虛實之別。由外而來的風邪,宜用疏散清熱的方劑;由內而發的風邪,宜用柔補的方法。需要清熱疏散的,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加減;需要柔補的,可以使用「復脈湯」加減。這是治療痙症的權衡之策,明白道理的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

6. 中暑條辨第十

中暑過汗,肢冷脈微,息淹神疲,狀如欲脫,小便黃赤,此濕留氣脫。宜用歸蓍建中湯,加赤苓、車前滑石萆薢等味,護陽利濕也。

白話文:

中暑過度出汗後,四肢冰冷,脈象微弱,呼吸急促,精神疲憊,就像快要死了,小便呈黃紅色。這是濕氣滯留,陽氣耗散的症狀。應該使用歸耆建中湯,再加入赤苓、車前草、滑石、紫蘇葉等藥材,既可以保護陽氣,又能利濕。

汗多肢冷脈微,神倦,氣脫之象已著,但小便黃赤,則濕熱內蘊之形昭然。故用歸蓍建中護陽氣,合車前、赤苓、滑石、萆薢清濕熱,庶得邪正兩清之妙。若一路扶補,則濕熱翕盛,慎之可也。

白話文:

出汗過多、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精神疲倦,已經顯示出氣虛脫的跡象。但是小便黃赤,則說明濕熱內蘊。因此使用歸耆建中湯來保護陽氣,並與車前子、赤苓、滑石、萆薢等藥物一起清利濕熱,這樣才能達到邪正兩清的最佳效果。如果只一味扶補,那麼濕熱就會更加嚴重,這一點需要謹慎。

7. 中暑條辨第十一

中暑汗之清之,旬外不解,漸致神迷,默默不知飲食,面反淡,肢反冷,脈微如絲,身僵如死,此邪入厥陰,與血沉混。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加柴胡、殭蠶、廣鬱金、鮮菖蒲、連翹心、元參心、紫雪丹等味,從血透表也。

白話文:

中暑後大量出汗,若超過十天仍未痊癒,逐漸出現神志不清、不思飲食、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如絲、身體僵硬如死,表示邪氣已進入厥陰經絡,與血液混濁。此時應使用吳又可的三甲散,再加入柴胡、殭蠶、廣鬱金、新鮮菖蒲、連翹心、元參心、紫雪丹等藥材,透過活血化瘀,將邪氣從體內排出。

此邪熱入絡,與血混淆,非清涼攻瀉可解。故宜土炒山甲、醋炒鱉甲、酒浸地鱉蟲,俾潛竄入絡,以攻隱伏之邪。合柴胡、殭蠶、紫雪丹疏透宣泄,由內達表,用得其宜,可救萬一,否則幾無法矣。

白話文:

這種邪熱侵入經絡,與血液混淆,用清涼瀉下的方法不能治癒。所以要用土炒山甲、醋炒鱉甲、酒浸地鱉蟲,讓它們暗中潛入經絡,攻打隱藏的邪氣。配合柴胡、僵蠶、紫雪丹疏通宣泄,由內達表,運用得當,可以挽回性命,否則幾乎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