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帶下

江(右),曾經血崩,營血虧損,不能養肝,肝木剋土。不時便泄,臍下氣聚不舒,四肢節骱痰核結聚,咽中如阻,心悸帶下。脈虛弦,舌心光剝。水虧木旺,土弱肝強。養血柔肝,為治本之道。

白話文:

江(某人),曾經出血不止,氣血虧損,不能滋養肝臟,肝氣過盛剋制脾胃。經常腹瀉,臍下有氣聚集不散,四肢關節有痰核結塊,咽喉感覺堵塞,心悸白帶。脈搏虛弱而弦緊,舌苔中間光禿。體內水液不足,肝火旺盛,脾胃虛弱,肝氣旺盛。滋養氣血,軟化肝氣,是治療的根本方法。

阿膠珠(二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炒黃川貝(一錢五分),生山藥(三錢),炒木瓜皮(一錢),海蛤粉(三錢),炙甘草(三分),生牡蠣(五錢),杜仲(三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鹽水炒竹茹(一錢)

白話文:

阿膠珠(6 克),炒白芍(4.5 克),炒川貝(4.5 克),生山藥(9 克),炒木瓜皮(3 克),海蛤粉(9 克),炙甘草(0.9 克),生牡蠣(15 克),杜仲(9 克),鹽炒潼沙苑(9 克),鹽炒竹茹(3 克)

粱(右),帶下腰痠,小便不禁,心悸火升。帶脈不固,肝腎空虛,陽氣上逆也。

黨參(三錢),生山藥(三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菟絲子(鹽水炒三錢),阿膠珠(二錢),生牡蠣(五錢),桑螵蛸(二錢炙),杜仲(三錢),杞子(三錢),芡實(三錢)

白話文:

  • 黨蔘(15克)

  • 山藥(15克)

  • 潼沙苑(用鹽水炒過的,15克)

  • 菟絲子(用鹽水炒過的,15克)

  • 阿膠珠(10克)

  • 生牡蠣(25克)

  • 桑螵蛸(炒過的,10克)

  • 杜仲(15克)

  • 枸杞子(15克)

  • 芡實(15克)

二診,帶下大減小便亦能約束,心悸火升。的是陽升而奇脈不固。效方進退。

阿膠珠(三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甘杞子(鹽水炒三錢),煅牡蠣(五錢),厚杜仲(三錢),桑螵蛸(三錢炙),蓮鬚(八分),菟絲子(三錢),於朮(一錢五分),肥玉竹(三錢)

白話文:

阿膠丸(三錢)

潼沙苑(用鹽水炒過,三錢)

甘草子(用鹽水炒過,三錢)

煅牡蠣(五錢)

厚杜仲(三錢)

桑螵蛸(炙過,三錢)

蓮鬚(八分)

菟絲子(三錢)

於朮(一錢五分)

肥玉竹(三錢)

三診,帶脈漸能約束,火升亦定,然寐醒舌乾口燥。陰液耗損不復。前法參入甘涼。

石斛(四錢),牡蠣(五錢),天冬(二錢),山藥(三錢),蓮鬚(八分),炒阿膠(二錢),沙苑(三錢),杞子(三錢),桑螵蛸(炙一錢五分),菟絲子(鹽水炒三錢),杜仲(三錢)

白話文:

石斛(16克),牡蠣(20克),天冬(8克),山藥(12克),蓮鬚(3克),炒阿膠(8克),沙苑(12克),枸杞(12克),桑螵蛸(炙烤後15克),菟絲子(用鹽水炒後12克),杜仲(12克)

莫(右),從少腹作痛,以致帶下腰痛。沖氣不和,帶脈因而不固矣。

丁香(三分),炙艾葉(七分),潼沙苑(鹽水炒三錢),酒炒白芍(一錢五分),香附(鹽水炒二錢),菟絲子(鹽水炒三錢),炒小茴香(五分),炒山藥(三錢),杜仲(三錢),干橘葉(一錢五分)

白話文:

  • 丁香:三分

  • 艾葉(炙):七分

  • 潼沙苑(炒鹽水):三錢

  • 白芍(炒酒):一錢五分

  • 香附(炒鹽水):二錢

  • 菟絲子(炒鹽水):三錢

  • 小茴香(炒):五分

  • 山藥(炒):三錢

  • 杜仲:三錢

  • 幹橘葉:一錢五分

王(右),淋帶不止,氣撐腹痛,裡急而欲解不解。衝任損傷,不能固攝,圖治不易也。

白芍(一錢五分),烏賊骨(四錢),阿膠珠(二錢),川斷肉(三錢),當歸炭(二錢),生地(四錢),茯苓(三錢),艾炭(五分),丁香(三分),砂仁(五分)

白話文:

白芍(1.5克),烏賊骨(4克),阿膠珠(2克),川斷肉(3克),當歸炭(2克),生地(4克),茯苓(3克),艾炭(0.5克),丁香(0.3克),砂仁(0.5克)

二診,帶下不止,氣撐而下墜則痛,大便閉阻。再溫潤大府,疏泄肝木,略參固澀法。

烏賊骨(四錢),金鈴子(一錢五分),當歸炭(二錢),香附(三錢),光杏仁(三錢),炒椿皮(一錢五分),鮮蓯蓉(六錢洗),栝蔞仁(四錢打),磨沉香(五分),砂仁(五分)

白話文:

烏賊骨(20克),金鈴子(7.5克),當歸炭(10克),香附(15克),杏仁(15克),炒椿皮(7.5克),鮮蓯蓉(30克,洗淨),栝蔞仁(20克,打碎),沉香粉(2.5克),砂仁(2.5克)

顧(右),赤帶綿下,遍體作痛,小便烙熱,甚則微痛,頭空昏暈。脈象帶數。肝火濕熱淪陷於下,帶脈從而不固矣。

白話文:

腰部(右側)疼痛劇烈,延伸到腿部,全身痠痛,小便灼熱,嚴重時會有輕微疼痛,頭昏腦脹。脈象頻數。由於肝火濕熱下陷,導致帶脈鬆弛,無法約束腰部。

吉林參(五分研末麥冬湯下),白茯苓(三錢),川雅連(三分),池菊花(一錢五分),生於術(二錢),車前子(鹽水炒二錢),黑豆衣(三錢),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愈帶丸(二次服三錢)

白話文:

  • 吉林參(研末,用麥冬湯送服,5 克)
  • 白茯苓(3 錢)
  • 川雅連(3 分)
  • 池菊花(1.5 錢)
  • 生於術(2 錢)
  • 車前子(用鹽水炒過,2 錢)
  • 黑豆衣(3 錢)
  • 酒炒白芍(1.5 錢)
  • 愈帶丸(每次服用 3 錢,共兩次)

劉(右),帶下色黃,噁心欲嘔。脾胃濕熱淪陷。擬和中而化痰濕。

半夏(一錢五分),廣皮(一錢),赤白芍(各二錢),萆薢(一錢五分),竹茹(一錢),炙艾葉(五分),公丁香(三分),白蔻仁(七分)

白話文:

半夏(0.75 克),廣皮(0.5 克),赤芍(1 克),白芍(1 克),萆薢(0.75 克),竹茹(0.5 克),艾葉(0.25 克),丁香(0.15 克),白蔻仁(0.35 克)

汪(右),帶下如注,腹滿不舒。脾胃濕熱,盡行下流。深恐元氣難支。

製半夏,金鈴子,海蛤粉,赤白苓,炒椿皮,廣皮,澤瀉,萆薢,生薏仁,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愈帶丸

白話文:

製作半夏、金鈴子、海藻粉、赤芍藥、炒焦黃芪皮、廣皮、澤瀉、白朮、生山藥、伏龍肝(用一兩煎煮湯汁代替水,用來浸泡藥丸)。

二診,和中分利濕熱,帶下仍然不減,遍體作痛。虛肝縱橫,脾胃虧損,不能收攝。勉擬柔和肝木,雙培脾腎。

當歸,川斷肉(鹽水炒),菟絲子,芡實,醋炒青皮,白芍,潼沙苑(鹽水炒),破故紙蓮子,伏龍肝

白話文:

當歸、川斷肉(用鹽水炒過)、菟絲子、芡實、醋炒青皮、白芍、潼沙苑(用鹽水炒過)、破故紙、蓮子、伏龍肝

三診,帶下稍減,而肝氣縱橫脹滿,右乳作痛。再益脾腎而疏肝木。

香附,破故紙,白芍,菟絲子(鹽水炒),潼沙苑(鹽水炒),枳殼,川斷肉,木香,金鈴子,杜仲,伏龍肝(八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香附:理氣活血,舒肝解鬱

破故紙 :活血化瘀,消散血塊 白芍 :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菟絲子(鹽水炒) :補腎強腰,固精縮尿 潼沙苑(鹽水炒)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枳殼 :理氣健胃,行氣導滯 川斷肉 :補腎強腰,舒筋活血 木香 :理氣止痛,消脹止瀉 金鈴子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杜仲 :補腎強腰,強筋壯骨 伏龍肝(八錢煎湯代水) :補腎陽氣,溫暖身體

張(右),肝火時升時降,頭脹目澀,帶下赤白相兼。再清化濕熱,兼泄肝火。

元參,川雅連(吳萸二分煎汁炒),香附,白芍,柴胡(鹽水炒),丹參,龜甲心(先煎),椿根皮(炒黑),青皮,澤瀉,牡蠣(鹽水炒)

白話文:

元參,川連翹(將吳茱萸兩分煎煮出汁液,拌入川連翹中炒製),香附子,白芍藥,柴胡(用鹽水炒製),丹參,龜甲心(先煎煮),椿根皮(炒製至呈黑色),青皮,澤瀉,牡蠣(用鹽水炒製)

嚴(右),肝脾腎並虧,攝納無權,經淋帶下,血虛陽升,腰痠悸眩。濕熱盡從下溜,不能急切圖功。

西潞黨(元米炒),茯苓神,炒椿皮,厚杜仲,香附(醋炒),菟絲子(鹽水炒),女貞子,金毛脊,於朮炭,愈帶丸

白話文:

  • 元米炒黨蔘
  • 茯苓
  • 炒椿皮
  • 厚杜仲
  • 醋炒香附
  • 鹽水炒菟絲子
  • 女貞子
  • 金毛脊
  • 炒於朮炭
  • 愈帶丸

右,久帶不止,腰府酸楚。脈形滑大。此肝火濕熱淪下。恐損而難復。

法半夏(二錢),川石斛(四錢),海蛤粉(四錢包),女貞子(三錢),橘白(一錢),茯苓神(各二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椿根皮(三錢炒),穭豆衣(三錢),愈帶丸(先服三錢)

白話文:

半夏:2錢

川石斛:4錢

海蛤粉:4錢(包裹)

女貞子:3錢

橘白:1錢

茯苓、神曲:各2錢

潼沙苑:3錢(用鹽水炒)

椿根皮:3錢(炒過)

穭豆衣:3錢

愈帶丸:一開始服用3錢

右,久帶液虛,頭暈心悸腰楚。惟有暫時調理而已。

炒於朮(二錢),潼沙苑(鹽水炒三錢),椿白皮(炒黑二錢),炒菊花(一錢五分),炒棗仁(二錢研),鉤鉤(後下三錢),朱茯神(三錢),煨天麻(一錢五分),厚杜仲(三錢)

白話文:

炒白朮(2 錢)、炒潼沙苑(用鹽水炒,3 錢)、炒椿白皮(炒至發黑,2 錢)、炒菊花(1.5 錢)、炒棗仁(2 錢,研磨成粉)、鉤藤(最後放入,3 錢)、朱茯神(3 錢)、煨天麻(1.5 錢)、厚杜仲(3 錢)

湯(右),帶下腰楚,中脘作痛。脈象濡軟。八脈不固,濕熱淪下也。

海蛤殼(四錢),川萆薢(二錢),澤瀉(一錢五分),厚杜仲(三錢),煅決明(四錢),茯苓神(各二錢),炒菊花(一錢五分),鉤鉤(後下二錢),椿根皮(炒黑三錢),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蛤蜊殼(20克),川牛膝(10克),澤瀉(7.5克),杜仲(15克),炒決明子(20克),茯苓、炒菊花(各10克),鉤藤(後加入10克),椿根皮(炒黑後15克),龜甲(50克煎湯代替水)

右,淋帶不止,小溲作癢。肝火濕熱內郁也。

龍膽草,澤瀉,細生地炭,川萆薢,當歸炭,車前子,黑山梔,甘草梢,赤白苓

白話文:

  • 龍膽草:具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除濕。
  • 生地炭:滋陰降火、養血涼血。
  • 川萆薢:利水消腫、通淋利尿。
  • 當歸炭:補血活血、止痛調經。
  • 車前子: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 黑山梔:清熱瀉火、降肝火。
  • 甘草梢:益氣健脾、調和藥性。
  • 赤白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右,帶下稍減。血不熱,何至淋瀝,而且先期。木無火,何至生風。涼營熄肝為法。

桑葉(一錢),炒白薇(二錢),樗白皮(炒黑二錢),煅決明(四錢),黑豆衣(四錢),金鈴子(一錢五分),女貞子(酒炒三錢),炒菊花(一錢五分),炒地骨皮(二錢),丹皮(二錢),愈帶丸(三錢)

白話文:

桑葉(5克),烘炒過的白薇(10克),炒成黑色的臭樗皮(10克),煅燒過的決明子(20克),黑豆衣(20克),金鈴子(7.5克),用酒炒過的貞子(15克),炒過的菊花(7.5克),炒過的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愈帶丸(15克)

右,不時氣喘,喘則欲厥。偏右頭痛,帶濁綿下。脈象弦滑。此飲阻肺下,痰水之氣上則逆射於肺,下則淪陷於脾。用丹溪法。

白話文:

右(邊),不時出現氣喘,喘息時幾乎昏厥。偏右側頭痛,帶有混濁的白色分泌物從陰道排出。脈象弦滑。這是飲水阻滯在肺部下方,氣化為痰水向上逆行到肺,向下陷入脾臟。採用丹溪的治療方法。

於朮炭,枳實,柴胡,焦蒼朮,製半夏,炙升麻豬苓,廣陳皮

白話文:

對於濕氣重,可以使用朮炭、枳實、柴胡、焦蒼朮。對於痰濕,可以使用製半夏。對於頭暈、頭痛,可以使用炙升麻。對於體內水濕停滯,可以使用豬苓。對於脾胃虛弱,可以使用廣陳皮。

右,半產之後,繼以血崩,崩則八脈損傷,帶脈不固,帶下連綿,按月經來甚多,維護皆失其職,不能急切從事也。

白話文:

產後,如果出現崩漏,會損傷八脈,帶脈也不牢固。這樣一來,白帶連續不斷,月經量也會明顯增加。維護氣血的臟腑功能失調,因此不能急於求成。

西黨參,烏賊骨(炙),破故紙(鹽水炒),茯苓神,蓮子,阿膠珠,菟絲子(鹽水炒),潼沙苑(鹽水炒),巴戟肉

白話文:


  • 西洋參
  • 烏骨雞骨(烤焦後磨成粉)
  • 懷山藥(用紙包裹後,在加了食塩的水中烤熟)
  • 蓮子
  • 阿膠珠
  • 續斷(用食塩水炒熟)
  • 杜仲(用食塩水炒熟)
  • 巴擊肉

右,肝經之脈環陰器。所見之象,形非棗核,似未可作陰茄論,仍是陰腫痛而已。按方書皆外治之法居多,至於內服之方,未必大備,今臆擬逍遙散法以舒木鬱,略參宣暢氣血之品。以備商榷。

白話文:

前面一段文字指出了肝經經脈繞過陰器。所看到的癥狀,形狀不像棗核,也不太可能當作陰茄來論述,仍屬於陰部腫痛。根據方書,治療方法大多以外用為主,至於內服的方劑,可能不夠全面。現在我試擬逍遙散法來疏肝解鬱,適當加入疏通氣血的藥材,供大家參考。

柴胡(五分),炒赤芍(一錢五分),沒藥(五分去油),枳實(一錢),當歸(二錢),茯苓(二錢),橘皮(一錢)

白話文:

柴胡(3克),炒過的赤芍(7.5克),去油的沒藥(3克),枳實(6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橘皮(6克)

陰腫一門目錄未列姑附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