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肩臂背痛

右,陽明脈絡空虛,風陽竄絡。背痛不止,偏右頭痛。去年咯吐見紅。亦屬木火亢甚。平肝泄熱勿望一蹴而幾也。

白話文:

現在陽明經絡氣血虛弱,風陽在經絡中亂竄。背部疼痛不斷,偏向右側的頭部疼痛。去年咳血吐血。這也屬於肝火旺盛過度。平定肝火,瀉去熱氣,不要希望一下就能奏效。

粉丹皮,黑山梔,白蒺藜甘菊花,炒香玉竹,細子芩,烏賊骨,當歸炭,地榆

白話文:

  • 粉丹皮:一種乾燥的菊苣根
  • 黑山梔:一種中藥,具有降火解毒的功效
  • 白蒺藜:一種帶刺植物的果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甘菊花:菊花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炒香玉竹:一種經過烘焙的植物,具有滋陰補氣的功效
  • 細子芩:一種細葉的植物,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 烏賊骨:烏賊的內殼,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 黨參炭:一種經過烘焙的植物根,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
  • 地榆炭:一種經過烘焙的植物根,具有清熱止血的功效

右,脘痛已止,腰背不舒。

旋覆花湯加,橘皮絡,鬱金絲瓜絡香附,炒枳殼,白蒺藜,縮砂仁,土炒白芍,川斷肉,厚杜仲

白話文:

旋復花湯加上:

  • 橘皮絡:去除白色部分的橘皮
  • 鬱金:姜科植物的根莖
  • 絲瓜絡:絲瓜果實中乾燥的網狀纖維
  • 香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
  • 炒枳殼:炒過的枳實的果皮
  • 白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
  • 縮砂仁: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
  • 土炒白芍:在泥土中炒過的芍藥根
  • 川斷肉:川斷草藥的韌皮
  • 厚杜仲:杜仲樹的樹皮或根

二診,腰背作痛。其為痰濕熱入絡,確然可見。

半夏,赤白苓,炒枳實,川萆薢,建澤瀉,上廣皮,生熟薏仁,水炒竹茹,酒炒桑枝絲瓜

白話文:

半夏:用生薑汁浸泡後切片、研磨成粉

赤白茯苓:赤茯苓切碎,白茯苓研磨成粉

炒枳實:炒熟枳實,研磨成粉

川萆薢:炒熟後,研磨成粉

建澤瀉:用建州產的澤瀉,研磨成粉

廣皮:用廣陳皮,研磨成粉

薏仁:生薏仁與熟薏仁混合研磨成粉

竹茹:用沸水燙過後,與水一起炒,再研磨成粉

桑枝:用酒炒熟,研磨成粉

絲瓜絡:曬乾後,研磨成粉

胡(左),背脊作痛,牽引腰膂不舒,不時寒熱。此肝腎不足,絡隧失和。

桂枝,炙綿耆,生於術,酒炒桑枝,左秦艽木防己,全當歸,澤瀉

白話文:

  • 川芎: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 桂枝:溫經散寒,通陽止痛。

  • 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

  • 生於術:祛濕利尿,清熱消炎。

  • 酒炒桑枝:補肝腎,強筋骨。

  • 左秦艽:驅風除濕,通絡止痛。

  • 木防己:利水消腫,祛風濕。

  • 全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澤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孔(左),背腧牽掣不舒,不時眩暈。脈象細弦,舌紅苔白而渴。陽明絡虛,風陽上僭。宜通補陽明,參以熄肝。

白話文:

患者後背疼痛、緊繃不適,時常感到頭暈。脈象細小、弦緊,舌頭紅、苔白,並且口渴。這是陽明經脈氣血不足,導致風熱侵犯上半身。治療上宜疏通補益陽明經脈,同時平息肝火。

炙綿耆(二錢),酒炒當歸(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滁菊花(一錢五分),石決明(四錢),川石斛(四錢),生甘草(五分),酒炒女貞子(三錢),鉤鉤(三錢),黑豆衣(三錢)

白話文:

燒焦的綿毛龍眼(2 錢)

與酒一起炒的當歸(1 錢 5 分)

白刺果(3 錢)

菊花(1 錢 5 分)

石決明(4 錢)

川石山藥(4 錢)

生甘草(5 分)

與酒一起炒的女真子(3 錢)

勾勾菜(3 錢)

黑豆皮(3 錢)

王(左),膺肋作痛已止,然肩臂又復痛楚。絡隧尚未宣和。再擬宣通,參以和絡。

川桂枝,秦艽,旋覆花桑寄生,酒炒桑枝,川萆薢,獨活,真猩絳,絲瓜絡,青蔥

白話文:

川芎、秦艽、旋覆花、桑葚、炒桑枝、川芎、獨活、紅花、絲瓜絡、青蔥

惲(左),肝氣偏旺,濕痰復盛,以致肝氣挾痰入絡,左肩臂痠痛。脈象弦滑。宜化痰以宣絡隧。

製半夏(二錢),川桂枝(三分),白殭蠶(一錢五分),左秦艽(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橘紅絡(各一錢),茯苓(三錢),酒炒木防己(一錢五分),指迷茯苓丸(五錢分二次服)

白話文:

製法:

半夏(2 錢)

川桂枝(5 分)

白殭蠶(1 錢 5 分)

左秦艽(1 錢 5 分)

白蒺藜(3 錢)

橘紅絡(各 1 錢)

茯苓(3 錢)

酒炒木防己(1 錢 5 分)

指迷茯苓丸(5 錢,分兩次服用)

二診,宣通絡隧,搜逐濕痰,濁氣下行,大便暢解,右肩臂痠痛大退。脈弦稍柔。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炒於朮(二錢),海風藤(三錢),白茯苓(三錢),川獨活(一錢),秦艽(一錢五分),橘紅絡(各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木防己(一錢五分),白殭蠶(一錢五分),片薑黃(四分酒炒),指迷茯苓丸(五錢分二次服)

白話文:

將以下藥材炒至焦黃:

  • 白朮 (10 克)
  • 海風藤 (15 克)
  • 白茯苓 (15 克)
  • 川獨活 (5 克)
  • 秦艽 (7.5 克)
  • 橘紅絡 (各 5 克)
  • 製半夏 (7.5 克)
  • 木防己 (7.5 克)
  • 白殭蠶 (7.5 克)
  • 片薑黃 (2 克,用酒炒過)

將指迷茯苓丸 (25 克) 分為兩次服用。

三診,肩臂作痛漸定,而濕痰不能悉化,肺氣為痰所阻,行動氣覺短促。脈象沉弦。痰飲內盛,不流於彼,即聚於此,其病雖殊,其源則一。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治,肩部和手臂的疼痛逐漸緩解,但體內的濕痰還不能完全化解,肺氣被痰液阻滯,導致呼吸感到短促。脈象沉穩而有力。痰液在體內大量積聚,不能流向別處,只好聚積在這裡。雖然症狀不同,但根源都是一樣的。

製半夏(一錢五分),川桂枝(五分),煨石膏(二錢),炒於潛術(一錢五分),廣橘紅(一錢),白茯苓(三錢),甜葶藶(四分),淡乾薑(四分),桑寄生(三錢),指迷茯苓丸(三錢先服)

白話文:

  • 炮製半夏(1.5克)
  • 川桂枝(0.5克)
  • 煅石膏(2克)
  • 炒於術(1.5克)
  • 廣陳皮(1克)
  • 白茯苓(3克)
  • 甘葶藶(0.4克)
  • 乾薑(0.4克)
  • 桑寄生(3克)
  • 指迷茯苓丸(3克,先服)

四診,辛溫寒以開飲降肺,肺腎之氣,已得交通,肩臂作痛亦覺稍退。然肌肉有時跳動,內經謂風勝則動。河間謂曲直動搖,風之象也。丹溪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血本流行,所以不行者,痰阻之也。故治風必當治血,治血仍當化痰。

白話文:

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使用辛溫之藥開提飲水,宣降肺氣,促進肺腎之氣的通暢,這樣肩臂疼痛也會逐漸減退。但患者有時會出現肌肉跳動的情況,根據《內經》的說法,這是風邪盛行的表現。張子和認為肢體曲伸搖動是風證的徵象。朱丹溪主張治療風證首先要治療血證,血行通暢了,風證自然就會消失。血本應流動,現在之所以無法流動,是由於痰液阻滯所致。因此,治療風證一定要治療血證,而治療血證又必須化解痰液。

製半夏(二錢),廣橘紅(一錢),桑寄生(三錢),白茯苓(三錢),炒於朮(二錢),白殭蠶(一錢五分),左秦艽(一錢五分),川桂枝(三分),酒炒桑枝(四錢),指迷茯苓丸(三錢先服)

白話文:

製作藥丸:

  • 半夏:2錢
  • 廣陳皮:1錢
  • 桑寄生:3錢
  • 白茯苓:3錢
  • 炒白芷:2錢
  • 白殭蠶:1錢5分
  • 左歸尾:1錢5分
  • 川桂枝:3分
  • 酒炒桑枝:4錢
  • 指迷茯苓丸:3錢(先服用)

程(左),攝納其下,行動仍然氣逆痰多,左肩臂痛。腎水空虛於下,腎陰不收,痰氣憑凌於上,流竄經絡。攝下之中,參以化痰。

白話文:

程(病人的姓氏),服用了攝納下方劑之後,仍然氣往下走逆,痰液增多,左肩和手臂疼痛。這是因為腎水虛弱,腎臟陰氣收斂不住,痰氣上沖,在經絡中流竄。在攝納下方的基礎上,加入了化痰的藥物。

製半夏,歸身,茯苓,淮牛膝,都氣丸,大生地,橘紅,蘇子車前子

白話文:

製作半夏、歸身、茯苓、淮牛膝,這些藥材都具有除濕利尿、健脾和胃的作用。此外,還加入了生地黃、橘紅、蘇子、車前子等清熱化痰、理氣止咳的藥材,組成一個丸劑。

二診,腎臟封固失職,冬令收藏,氣不收攝,遂至痰飲憑凌於上,腎氣不收於下,絡隧為痰所阻,肩臂為之作痛。再標本並顧。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腎臟固攝無力,冬季應儲藏精氣,但氣卻無法收斂,導致痰飲上侵,腎氣無法回收,經絡被痰阻滯,因此肩臂才會疼痛。治療時,要同時兼顧標本。

製半夏(一錢五分),蘇子(三錢),海蛤粉(三錢),鹽水炒車前子(三錢),橘紅(一錢),茯苓(三錢),猩絳(五分),鹽水炒牛膝(三錢),旋覆花(三錢),青蔥管(三莖),都氣丸(四錢分二次服)

白話文:

半夏(1.5錢),蘇子(3錢),海蛤粉(3錢),鹽水炒車前子(3錢),橘紅(1錢),茯苓(3錢),猩絳(0.5錢),鹽水炒牛膝(3錢),旋覆花(3錢),青蔥管(3根),都氣丸(4錢分兩次服用)

三診,氣逆咳嗽,尚屬和平,左肩臂作痛未止。下虛上實,痰飲流入絡中。仍標本並治。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紫蛤殼(五錢),炒萸肉(一錢五分),鹽水炒橘紅(一錢),炒蘇子(三錢),酒炒牛膝(三錢),巴戟肉(三錢),鹽水炒車前子(二錢),都氣丸(三錢空心服),指迷茯苓丸(三錢下午服)

白話文:

竹瀝半夏(1.5錢),白茯苓(3錢),紫蛤殼(5錢),炒萸肉(1.5錢),鹽水炒橘紅(1錢),炒蘇子(3錢),酒炒牛膝(3錢),巴戟肉(3錢),鹽水炒車前子(2錢),都氣丸(3錢,空腹服用),指迷茯苓丸(3錢,下午服用)

四診,向有腸紅,此次兼肛門熱痛。歷投和陰泄熱,腸紅肛痛雖止,而天氣驟寒,封藏不固,氣不收藏,咳嗽氣喘復發。腎陰不足於下,而痰氣則有餘於上,左肩臂作痛。上實下虛。宜虛實兼顧。

白話文:

四診中,向來都有腸道充血的症狀,這次還伴有肛門灼熱疼痛。過去使用和緩藥物來瀉火,雖然腸道充血和肛門疼痛已經緩解,但天氣突然轉寒,導致身體無法順利收藏陽氣,因此咳嗽和氣喘又復發了。腎臟陰液不足,所以下半身虛弱;而痰濕之氣卻在上半身過於充盛,因此導致左肩臂疼痛。這是上盛下虛的狀況,因此治療時應兼顧虛和實的症狀。

黨參(三兩),製半夏(一兩),炙生地(十兩),酒炒桑寄生(一兩五錢),於朮(二兩炒),紫蛤殼(五兩),炙甘草(四錢),牛膝(鹽水炒三兩),白茯苓(二兩),厚杜仲(三兩),萸肉(三兩炒),全當歸(酒炒一兩),制首烏(四兩),甘杞子(三兩),川貝母(一兩),東白芍(酒炒二兩),生山藥(三兩),蘇子(二兩炒),海風藤(二兩),絲瓜絡(酒炒七錢),車前子(鹽水炒二兩),橘紅(八錢),杏仁泥(一兩五錢),玉竹(一兩五錢),縮砂仁(七錢另煎湯收膏時衝入)

白話文:


  • 黨參(150克)
  • 製半夏(50克)
  • 炙地黃(500克)
  • 酒炒桑寄生(75克)
  • 炒於朮(100克)
  • 紫蛤殼(250克)
  • 炙甘草(20克)
  • 鹽水炒牛膝(150克)
  • 白茯苓(100克)
  • 厚杜仲(150克)
  • 炒萸肉(150克)
  • 酒炒全當歸(50克)
  • 制首烏(200克)
  • 甘杞子(150克)
  • 川貝母(50克)
  • 酒炒東白芍(100克)
  • 生山藥(150克)
  • 炒蘇子(100克)
  • 海風藤(100克)
  • 酒炒絲瓜絡(35克)
  • 鹽水炒車前子(100克)
  • 橘紅(40克)
  • 杏仁泥(75克)
  • 玉竹(75克)
  • 縮砂仁(35克,另煎湯做膏劑時沖入)

阿膠三兩,龜板膠二兩,鹿角膠二兩,收膏。

白話文:

加入三兩阿膠,兩兩龜板膠和兩兩鹿角膠,煉製成膏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