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仙

《知醫必辨》~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1)

回本書目錄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1)

1. 論倪涵初先生瘧痢三方

(附錄王子聖大歸芍湯、張潔古芍藥湯,附論噤口痢)

白話文:


王子聖大歸芍湯

本方由當歸、芍藥、大棗、人參、甘草組成。

功效:補氣血,活血化瘀。

主治:氣血兩虛的痢疾,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大便黏液血膿,舌淡苔白,脈沉細。

張潔古芍藥湯

本方由芍藥、白朮、神麴、白扁豆、砂仁、生薑、大棗組成。

功效:健脾化濕,清熱止瀉。

主治:脾虛濕熱的痢疾,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大便黏稠黃色,舌紅苔黃,脈滑數。

噤口痢

噤口痢是一種痢疾,其特點是患者閉口不語,腹痛頻繁,大便黏液血膿。

病因:感受寒邪、濕邪或疫毒,導致脾胃失運化、氣血運行不暢。

治療原則: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活血化瘀。

可用方劑:

  • 吳氏溫脾湯:附子、乾薑、黨參、白朮、茯苓
  • 邵氏濕痢湯:蒼朮、白朮、茯苓、半夏、乾薑

涵初生瘧、痢三方,真有閱歷,煞具苦心,足以活人濟世,非吳又可粗率成書之比也。時氣之病,瘧、痢最多,夏秋之間,患者尤眾。二者之病,以瘧為輕,然必治之得法,如不合法,亦頗傷人。蓋瘧論《內經》最詳,然其時專用針法,不論藥餌,並無醫方。後世醫方之多,無有過於瘧門者。

白話文:

涵初先生所著的《治瘧痢三方》,內容豐富,充滿了智慧和關懷,足以救死扶傷,遠非吳又可草率寫成那樣。時令流行的疾病中,瘧疾和痢疾最為常見,尤其是在夏秋季節,患者眾多。這兩種疾病中,瘧疾較輕,但如果治療方法不當,也會對人體造成較大傷害。關於瘧疾的論述,《黃帝內經》是最詳細的,但書中主要講述針灸療法,沒有提到藥物治療,也沒有提供藥方。後世醫書中關於瘧疾的藥方之多,是其他疾病所無法比擬的。

如《外臺秘要》集魏晉以來諸方,不啻百首,內稱《千金方》、《肘後方》,似乎擇取最精,幾於仙傳之意。其他崔氏、深師所謂名方者,不可枚舉。大率皆云:其效如神。然其方多以常山為君,竟鮮有不用常山者。今人之體,安能當此常山之吐耶?故方雖多而不適用也。至《景岳全書》,則又以補為主,意在補正祛邪。

白話文:

《外臺祕要》收集了魏晉以來的各種方劑,數量超過百首,其中《千金方》、《肘後方》最為精選,內容近似神仙傳授。崔氏和深師等名醫記載的方劑數不勝數,他們大多稱讚這些方劑效力神奇。然而,這些方劑大多以常山為君藥,幾乎沒有不用常山的。現代人的體質,哪裡能承受得了這麼多的常山呢?所以雖然方劑很多,卻不實用。到了《景嶽全書》,則以補益為治療原則,目的是補正驅邪。

無如補反助邪,而邪更難去。吾鄉有某醫,固守其書,見人病瘧,至有不吃補藥不診之說,於是經其治而死者不少。某醫後自病瘧,亦服補藥,以致邪不出而死。夫景岳雖偏於補,其方不盡補方,乃不善看書者,遂至害人自害,如此豈不冤哉!再如葉氏《臨症指南》,治瘧之方不下數百,而不用一分柴胡

白話文:

沒有什麼比進補反而幫助了邪氣更難根除的。我老家有一個醫生,固守著醫書,看到病人得了瘧疾,竟然信奉不吃補藥就不看診的說法。於是經他治療而死亡的人不少。這個醫生後來自己也得瘧疾,也服用補藥,結果邪氣不出而死亡。

景嶽雖然偏向進補,他的藥方並不全都是補方。只有不會看書的人,才導致害人害己,這樣難道不冤枉嗎?再如葉氏的《臨症指南》,治療瘧疾的藥方不下數百種,卻沒有一分使用柴胡。

夫柴胡為少陽經發散之品,舍此並無二味,瘧發少陽,豈能不一用柴胡?果瘧偏於熱重者,可用葉氏青蒿鱉甲桑葉、丹皮、知母、花粉,加減酌用;若寒重者,斷無不用柴胡。乃葉氏因毀薛氏有瘧疾不可用柴胡一語,以後治瘧竟不復用。至今吳人患瘧,皆不用柴胡,以致纏綿難愈,有數月不起者。

白話文:

柴胡是少陽經疏通散發的藥物,除了它沒有其他藥物能代替。瘧疾發作於少陽經,怎麼能不使用柴胡呢?如果瘧疾偏於熱重的,可以使用葉天士的青蒿、鱉甲、桑葉、丹皮、知母、花粉,根據病情加減使用。如果瘧疾偏於寒重的,絕對不能不使用柴胡。但是葉天士因為反對薛己認為瘧疾不能使用柴胡的說法,以後治療瘧疾就不再使用柴胡。直到現在,吳地的醫生治療瘧疾都不用柴胡,導致瘧疾纏綿難愈,有的甚至數月不起。

然則《指南》之方,又烏足用哉!

惟涵初先生治瘧三方,既不用補,亦不克削,其藥平平無奇,而用之自有神效,真為治瘧之宗主也。其三方之中,二方最妙。其一方雖善,但瘧症有寒有熱,其寒未必不由太陽、陽明而來,邪從汗解,必從陽明、太陽而去。太陽為頭門,陽明為二門,少陽為三門,柴胡開少陽之門,而太陽、陽明之門不開,則汗不易透,而邪不得解。

白話文:

惟涵初先生治瘧疾的三個方子,既不滋補,也不瀉下,藥物平淡無奇,但用上後卻有神奇的效果,堪稱治瘧疾的宗師。三方中,有兩個方子最妙。

其中一個方子雖好,但瘧疾有寒熱之分,寒症不一定不是由太陽經、陽明經引起。邪氣從汗液排出,必定從陽明經、太陽經排出。太陽經是頭門,陽明經是二門,少陽經是三門。柴胡能打開少陽經之門,但太陽經、陽明經之門不打開,汗液就不能順利排出,邪氣便無法排出。

予往往用其初方,必加羌、防、葛、芷,先開太陽、陽明,一二劑後,始用柴胡,而去羌、防、葛、芷,口渴仍用葛根,而汗無不透,邪自漸輕。威靈仙初亦不用,其藥截瘧甚靈,而屢用反覺不靈,竟留待二方中用之,往往一服即止。至二方予亦不驟用,必瘧勢已衰,照方製藥,分毫不加減,煎成露一宿,大早空心服之,瘧竟鮮有不止者。此予佩服先生之方,而用之別有心得,我後人牢牢記之,雖初學亦能治瘧矣。

白話文:

我一開始使用張先生的配方時,一定會加入羌活、防風、葛根、芷草,先疏通太陽、陽明經。一兩劑後,才開始使用柴胡,並去掉羌活、防風、葛根、芷草。如果口渴,仍然會使用葛根,而發汗的症狀一定會減輕。威靈仙一開始也不使用。這味藥治療瘧疾很靈驗,但反覆使用會發現效果變差。我把它留到第二個階段使用,一劑通常就能止瘧。至於第二個階段,我也不是隨便就用。等到瘧疾的勢頭減弱,我才按照方子配藥,分毫不差。煎好後放置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空腹服用,幾乎沒有瘧疾治不好的。這個方子,我深信張先生的良方,但使用時有所領悟。我的後輩們要牢牢記住,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治好瘧疾。

至治痢三方,則初方最善,其分兩亦不可加減。其微理妙論,一曰忌溫補,二曰忌大下,三曰忌發汗,四曰忌分利,皆精切無疑,而溫補之忌,尤不可忽。予近見治瘧死者尚少,而治痢死者獨多。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於溫補也。吾鄉有大富戶,得血痢症,其為熱症無疑,此三黃湯或加生地黃湯症。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三種藥方中,第一種藥方最好,其配藥比例不可隨意增減。其細微道理和精妙論述如下:

四忌:

  1. 忌溫補,

  2. 忌大下,

  3. 忌發汗,

  4. 忌分利。

這些忌諱都精確無疑,而忌溫補尤其重要。

我最近看到治療瘧疾的死亡案例較少,而治療痢疾的死亡案例卻很多。詢問其致死原因,大多是因為溫補。我的家鄉有一戶富裕人家,得了血痢,這無疑是一種熱症,應該用三黃湯或加上生地黃的湯劑。

乃醫者泥於景岳專事溫補,其家人參甚多,於是人參、附子屢進不休,不過九日,直至腸胃腐爛,所下如爛魚腸而死。溫補之害為何如,能不以為大忌哉!設使佩服涵初之訓,何至放肆如此?予四十餘年以來,治痢甚多,亦無死症,未嘗不得力於涵初之論也。先生方論不多,而精妙絕倫,學者其用心玩索,毋負前賢之暗度金針哉!

白話文:

這名醫師墨守景嶽的溫補學說,經常給家人服用人參。於是,人參、附子不斷進補。不到九天,腸胃腐爛,排泄物如腐爛的魚腸,最後不幸死亡。溫補帶來的危害竟如此嚴重,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如果聽從涵初的教導,怎麼會如此肆無忌憚?我行醫四十多年,治療過許多痢疾患者,都沒有出現死亡的案例,都受益於涵初的論述。先生的方論不多,但精妙絕倫,學者們應該用心探討,不要辜負前賢的指點。

涵初治瘧第一方:

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白茯苓(一錢),威靈仙(一錢),柴胡(八分),蒼朮(八分),黃芩(八分),厚朴(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陳皮(5克),半夏(5克),白茯苓(5克),威靈仙(5克),柴胡(2克),蒼朮(2克),黃芩(2克),厚樸(2克),青皮(1.5克),檳榔(1.5克),甘草(0.75克)

第二方:

生首烏(三錢),陳皮(八分),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炒白朮(二錢),黃芩(八分)歸身(一錢),威靈仙(一錢),鱉上甲(二錢,醋炙炒),知母(二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首烏(三錢),陳皮(八分之一兩),柴胡(八分之一兩),白茯苓(八分之一兩),炒白朮(二錢),黃芩(八分之一兩),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鱉甲(二錢,用醋炙炒過),知母(二錢),甘草(三分之一兩)

生薑三片,河井水各一碗,煎至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數滾,夜露一宿,於瘧期清早空心服。

白話文:

加入三片生薑,各加入一碗河水,煮到八分熟。再加入五分的無灰酒,再煮幾滾。冷藏一晚,在瘧疾發作的清晨空腹服用。

第三方:

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二分)

歸身(一錢二分),白朮(一錢),陳皮(八分),柴胡(八分),升麻(四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 熟地黃(一錢二分)
  • 白術(一錢)
  • 陳皮(八分)
  • 柴胡(八分)
  • 升麻(四分)
  • 甘草(三分)

或加:何首烏(二錢),炒知母(一錢)

又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涵初治痢第一方:(第二、三方不錄)

黃連(一錢二分),生黃芩(一錢二分),白芍(一錢二分),山楂肉(一錢二分),枳殼(八分),川樸(八分),檳榔(八分),青皮(八分),歸身(五分),甘草(五分),地榆(五分),紅花(三分),桃仁(一錢),木香(二分)

白話文:

生黃連(0.6 克),生黃芩(0.6 克),白芍(0.6 克),山楂肉(0.6 克),枳殼(0.4 克),川樸(0.4 克),檳榔(0.4 克),青皮(0.4 克),歸身(0.25 克),甘草(0.25 克),地榆(0.25 克),紅花(0.15 克),桃仁(0.5 克),木香(0.1 克)

如滯下之甚,加大黃二三錢。

涵初治痢之方,固甚妙矣,然亦尚有虛弱之體,而得痢症,腹痛裡急後重,勢不得不通因通用,不得不用大黃,而又恐其難受,將奈何?乃聞前輩王子聖者,治痢頗有名,不論虛實皆極效,刊有瘧痢一書,但不甚行。予於金幕友書匣中見之,翻閱一過,其治瘧總合司天歲會,用藥未免拘執,故治瘧不甚效。

白話文:

涵初治療痢疾的方法固然很精妙,但也有虛弱的身體患痢疾,腹痛、裡急後重,不得不通便,不得不使用大黃,但又擔心患者難以忍受,該怎麼辦呢?

聽說前輩王子聖治療痢疾很有名氣,不管虛實,療效都很顯著,還出版了一本叫《瘧痢》的書,但銷量不大。我在一位金陵摯友的書箱中看到了這本書,翻閱了一遍。他治療瘧疾的方法是根據天文時令,用藥有些拘泥,所以治療瘧疾的療效並不好。

惟治痢有大歸芍湯,其方雖虛人痢疾,無不一劑而通,二、三劑而愈。予知其方乃從潔古老人芍藥湯變化而來,深合《內經》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意。不獨虛人可恃無恐,即不甚虛者,亦未嘗不宜。故予治痢,或用涵初方,或用大歸芍湯,頗獲效驗。今並錄出,以聽後人之取裁!

白話文:

治療痢疾有一個很有效的古方叫做「大歸芍湯」。這個方子即使是身體虛弱的人得了痢疾,服一劑藥就能見效,兩三劑藥就能痊癒。我知道這個方子是從古代潔古老人研製的「芍藥湯」演變而來的,它非常符合《內經》中「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的理念。不僅虛弱的人可以放心服用,即使身體不太虛弱的人,用這個方子也是非常適宜的。因此,我在治療痢疾的時候,有時候會使用涵初方的方子,有時候會使用大歸芍湯的方子,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我把這兩個方子都記錄下來,供後人參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