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3)

1. 瘰癧門主論

《寒熱》篇。帝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白話文:

《寒熱》篇。黃帝問:脖子和腋下長寒熱瘰癧,是受了什麼邪氣引起的?岐伯回答:這些都是鼠瘻寒熱之毒,它停留脈中不消散。鼠瘻的根源,都存在於臟腑,發作時浮現於脈中,尚未深入肌肉,而只是在皮膚表面形成膿血,那麼治療起來就容易。黃帝問:治療的方法是什麼?岐伯回答:可以按壓鼠瘻根源部位,引出毒氣,讓寒熱之毒衰減以斷絕其根源。要按照規律進行治療,促進毒氣慢慢消除,慢慢消滅。如果鼠瘻初起如麥粒大小,刺入一根針就能知道症狀,再刺兩針即可治癒。

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白話文:

帝皇問:判斷人的生死,具體該怎麼做呢?岐伯回答說:逆著病人的目光觀察他的眼睛,其中如果有赤色的脈絡,上下貫穿瞳孔,見到一條脈絡,則一年內死亡;見到一條半脈絡,則一年半內死亡;見到兩條脈絡,則兩年內死亡;見到兩條半脈絡,則兩年半內死亡;見到三條脈絡,則三年內死亡。另外,見到赤色脈絡沒有貫穿瞳孔,則可以治療。

《外臺秘要》曰:肝腎虛熱,則生瘰癧。

《病機》云:瘰癧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以益氣養榮之藥,調而治之,其瘡自消,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白話文:

《病機》一書中說:瘰癧不與膏粱丹毒火熱的病變相聯繫,但總與虛勞氣鬱的病症有關。只要用益氣養榮的中藥,調治就可以治好,瘡也會自然消失,不必再用發汗、通便的藥物來治療。

朱丹溪曰:瘰癧必起於足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足陽明經,食味之厚,鬱氣之久,曰毒、曰風、曰熱,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欲食淡,神醫不能療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瘰癧必定起源於足少陽經,如果不遵守禁忌,就會蔓延到足陽明經,飲食味道濃厚,鬱氣積聚已久,就會產生毒、風、熱三種邪氣,這三種邪氣交錯影響,變化多端,必須分清虛實,實證的比較容易治療,虛證的則令人擔憂。足少陽經主決斷,又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患了這個病,如果月經不調,寒熱交作,時間稍長就會轉為潮熱,如果不戒除房事,飲食清淡,即使是神醫也無法治癒。

又曰:灸瘰癧法,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一穴,(即手陽明經肩髃、曲池二穴也。)各灸七壯,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云附髎,似未的也。

白話文:

又有一種方法,是灸瘰癧法,在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取一穴,(即手陽明經的肩髃、曲池二穴 ),各灸七壯,在左邊灸左邊,在右邊灸右邊,如果左右兩邊都患病,就都灸。我經常使用此方法,效果很好。(薛氏認為曲池是附髎,似乎不夠準確)

薛立齋曰:凡男子婦人,若因恚怒傷肝,氣血壅遏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經絡。如取此穴,當以指甲掐兩肘兩肩四所患處,覺有痠麻,方是其穴。此治瘰癧之秘法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無論男女,如果因為憤怒傷害到肝臟,以致於氣血壅塞而無法痊癒,應該灸這個穴位來疏通經絡。如果要取這個穴位,應該用指甲掐兩肘兩肩四個患處,直到感覺到痠麻時,就是這個穴位了。這是治療瘰癧的祕方。

戴復庵曰:瘰癧之病,皆氣血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頸項之間,累累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爛,此沒而彼起。

白話文:

戴復庵說:瘰癧是氣血瘀結,根源在臟腑,大多結在頸部,大小不一,發作時會發燒畏寒,膿血潰爛,此處還沒好,其他地方又長了。

王肯堂曰:單窠癧者,生一個也。發於頸項最難治,或發於囟骨,亦難治。用毒藥療之,勿令浸漬日久。(《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單獨生的一個毒瘡,長在頸部最難治,或者長在囟骨上,也難治。用毒藥治療它,不要讓它浸泡太久。(《準繩》)

又曰:蓮子癧,一胞裹十數枚,生於項之左右,以手觸則能轉動,尚可用藥治療;如堅硬挨不動者,乃不可生,憎寒發熱躁渴,凡遇此證,至難治,雖神聖亦無如之何也已。

白話文:

另外,還有蓮子癧,一顆胞囊中包著十幾顆,生長在脖子的左右兩側,用手觸摸就能轉動,還可以在早期用藥物治療;如果已經變得堅硬難以移動,那就不能再治療了,病人會怕冷發熱煩渴,凡是遇到這種情況,都很難治好,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

又曰重臺癧,生於頸項,或左或右,初則單窠結在上,或在下,重疊見之,是名重臺癧。此證藥不可療,不可針灸。若是毒行其腫痛,發渴生痰,百死一生,害人極速。初覺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白話文:

還有一種叫做重臺癧的病,長在頸項上,可能在左邊或右邊,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個腫塊長在上端或下端,後續又長出第二個腫塊,重疊出現,這就是重臺癧。這種病吃藥不能治,針灸也不能治。如果毒性擴散,腫痛難忍,口乾舌燥、產生痰液,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對人的危害極大。一旦發現這種病,要趕快使用小犀角丸、粉金散來治療。

又曰:燕窠癧,形似燕窠不可治。

陳遠公曰:有生痰塊於項,堅硬如石,久則變成瘰癧,流膿流血,一塊未消,一塊復長,未幾又潰,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脅下,有串走之狀,故名鼠瘡,又名串瘡,如鼠之穿也。人謂食鼠竊余以成此證,而不盡然也。蓋此證多起於痰,痰塊之生,多起於郁,未有不鬱而生痰,無痰而成瘰癧者也。

白話文:

陳遠公說:有的人會在脖子上長出痰塊,堅硬如石頭,長時間後就會變成瘰癧,流膿流血,一塊還沒消下去,另一塊就又長出來了,沒多久又會潰爛,有時長在耳下,有時長在鎖骨窩,有時長在肩膀或肋骨下,並且有蔓延擴散的趨勢,所以又稱之為「鼠瘡」,或是「串瘡」,就像老鼠到處穿梭一樣。人們都說吃老鼠的剩餘食物就會得這種疾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種疾病多是由痰引起的,痰塊的生成通常是由於情緒鬱結所致,從來沒有不鬱結而生痰,又沒有痰而得瘰癧的。

故治法必以開鬱為主。然郁久氣血必耗,況流膿血則氣血更虧,消痰而不解鬱,解鬱而不化痰,皆虛其虛也。消串丹白芍一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片,甘草一錢,天花粉三錢,紫貝天葵五錢。水煎服,八劑痰塊漸消,又十劑盡化,又一月全愈。

白話文:

因此治療方法必須以舒緩憂鬱為主要目標。然而憂鬱久了氣血必定消耗,加上膿血流出,氣血更虧,只化解痰而不舒緩憂鬱,只舒緩憂鬱而不化解痰,都是虛上加虛。消串散:白芍一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片、甘草一錢、天花粉三錢、紫貝天葵五錢。水煎服,八劑痰塊漸漸消失,再十劑完全化解,又過一個月完全痊癒。

愈後服六君子湯為善後計,不再發也。此方妙在蒲英、天葵為消串神品,然非佐以柴、芍,則肝木不平,非助以苓、術,則脾胃土不健,又何能攻痰破塊哉!惟其有攻有補,又得附子之力引各味直搗中堅,所以能除夙痰於旦夕耳。(《冰鑑》)

白話文:

在痊癒後服用六君子湯以預防復發,是很好的保養方法。此方最妙的地方在於蒲英和天葵具有消除痰塊的神奇功效,但如果不輔以柴胡和芍藥,肝木就無法平復,如果不用茯苓和白術來輔助,脾胃之土就不能強健,那又怎麼能攻破痰液,消除病塊呢!只有攻補兼施,再輔以附子的引導之力,才能將各種藥味直達病竈核心,所以能在一夜之間消除宿痰。(出自《冰鑑》)

又曰:有久生瘰癧,頸間盡爛,且及於胸膈,無非痰塊,以至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瘦,不思飲食,自汗盜汗,驚悸恍惚。此證原難醫治,然治得法,亦在可救也。夫此證初起,宜解鬱為先,佐之補虛,以消其毒;倘執尋常治法,以祛痰敗毒為事,鮮不速之亡矣。用轉敗丹:人參二兩,柴胡二錢,白芍三錢,金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半夏五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

白話文:

又說:有的人患了長久不癒的瘰癧,頸部全部潰爛,甚至波及胸膈,無非是痰塊堆積,以至於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瘦,不思飲食,盜汗自汗,驚悸恍惚。這種病癥本來很難醫治,但如果治療得法,也是可以挽救的。在這種病癥的初期,宜先理氣解鬱,輔以補虛,以消除毒素;如果一味採用尋常的治療方法,以祛痰敗毒為事,很少有不很快死亡的。可以使用轉敗丹:人參二兩,柴胡二錢,白芍三錢,金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半夏五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痰塊在胸者盡消,又四劑,頸上潰爛亦愈;將方減半,再服十劑,瘡口漸平,不再發也。此方補多於消,而開鬱寓於中,化痰存於內,從未有知此治法,但一味攻毒,所以愈壞也。殺運無窮,神方難信,人見此方,無不訕笑者,誰知乃祛病之仙丹,奪命之異藥哉!余不勝掩卷嘆息也。

白話文:

煎服熱藥,四劑之後,胸口的痰塊都消除了,又服四劑,頸上的潰爛也好了。將藥方減半,再服十劑,瘡口逐漸平坦,不再發作了。這個藥方以補為主,兼具消痰、舒緩心情的作用,從來沒有人知道這種治療方法,只一味地攻毒,所以情況才越來越惡化。殺運無窮無盡,神方難以相信,人們看到這個藥方,無不嘲笑,誰知它是祛除疾病的仙丹,是挽救生命的奇藥啊!我不禁掩面嘆息。

陳實功曰:夫瘰癧者,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癧、痰癧、筋癧之殊,當察而治之。風毒者,乃外受風寒,搏於經絡,先寒後熱,結核浮腫,治當散其風,除其濕;熱毒者,乃天時亢熱,暑中三陽,或內食膏粱厚味,釀結而成,色紅微熱,結核堅硬,治當清其脾,瀉其熱;氣毒者,乃感冒四時殺厲之氣而成,其患耳項胸腋,驟成腫塊,令人寒熱頭眩,項強作痛,治當調其血,和其氣;瘰癧者,累累如貫珠,連接三五枚,其患先小後大,不作寒熱,初不覺疼,日久漸痛,堅硬如棋子,大小如梅李,繞頸延腋,得之於誤食蟲蟻鼠殘之物,又或汗液宿水陳茶,混入而餐,乃食毒鬱結之久病也,最難消散,治當散其堅,和其血;痰癧者,初起如梅如李,生乃遍身,久則微紅,後必潰破,易於收斂,此乃飲食冷熱不調,飢飽喜怒不常,多致脾氣不能傳運,遂成痰核,治當豁其痰,行其氣;筋癧者,生於項側筋間,形如棋子,堅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則虛羸,多生寒熱,勞怒則甚,此乃憂愁思慮,暴怒傷肝,故令筋縮,結蓄成核,治當清其肝,解其鬱。(《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關於淋巴結腫大,可以分為風毒、熱毒、氣毒三種不同的類型;還有瘰癧、痰癧、筋癧的區別,所以要辨證論治。風毒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是風寒從外襲來,在經絡中搏擊,一開始是寒冷,漸漸升高了以後轉為發熱,淋巴結腫成核,浮腫,治療應該祛散風邪,同時去除濕邪;熱毒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是天氣炎熱,陽氣蒸騰,或內部飲食肥甘,膏粱厚味,久而久之化成熱毒積聚而成,淋巴結腫大發紅,還有微熱,淋巴結核堅硬,治療應該清脾瀉熱;氣毒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是感染了季節殺伐之氣而造成的,淋巴結腫大發生在耳項、胸部腋下,突然長出腫塊,頓時會感到發冷發熱,頭暈眼花,脖子僵硬疼痛,治療應該調和氣血;瘰癧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淋巴結一顆顆像連接起來的珠子,常常串連二、三顆,一開始小,然後逐漸變大,不發冷發熱,開始沒有疼痛感,時間長了以後才漸漸疼痛,腫核堅硬如棋子,大小如梅子李子,繞著脖子延伸至腋下,這是吃了蟲子、螞蟻、老鼠咬過的食物,或汗液、宿水、陳茶混在一起吃所造成的,是食物中毒鬱結所致的慢性病,最難消散,治療應該祛散淋巴結硬塊,調和氣血;痰癧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開始長得像梅子、李子,全身佈滿,時間久了會微紅,最後一定會潰破,容易收斂,這是飲食冷熱不調,飢餓和飽足、喜怒不常,導致脾氣不能運行,於是形成痰核,治療應該化解痰氣,運行氣血;筋癧引起的淋巴結腫大,生長在頸部兩側的筋間,形似棋子,堅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時間久了人會虛弱消瘦,時常發冷發熱,勞累憤怒就會更加嚴重,這是憂愁思慮,暴怒傷肝,所以筋縮,積蓄成核,治療應該清肝解鬱。

又曰:如寡婦尼僧,鰥夫庶妾,志不得發,思不得遂,積想在心,過傷精力,此勞中所得者,最難調治。有此先養心血,次開鬱結,益腎安神,疏肝快膈,如歸脾湯益氣養榮湯,俱加香附青皮、山梔、貝母、木香之類是也。

白話文:

另外說:寡婦、尼姑,喪偶的丈夫以及妾,心願無法發洩,思念無法完成,積聚在心中的想法,超過傷害精力;這是勞倦中得到的疾病,最難調理。有此病的人,首先是養心血,其次是疏通鬱結,增益腎臟功能以安神,疏通肝臟以調整隔膜。像歸脾湯、益氣養榮湯均加上香附、青皮、山梔、貝母、木香類。

又曰:男子不宜太陽青筋,潮熱咳嗽,自汗盜汗;女人忌眼內紅絲,經閉骨蒸,煩熱後必變為癆瘵。忌用巴霜、牽牛、斑蝥大黃追蝕等藥,往往克伐太過,致其危亡者多矣。切宜戒之慎之。

白話文:

此外說:男性不適合太陽穴青筋浮起、潮熱咳嗽、盜汗或自汗;女性忌諱眼睛內有紅血絲、月經閉止和骨蒸潮熱,煩熱後一定會變成癆瘵。忌用巴豆霜、牽牛子、斑蝥、大黃等瀉下藥,往往克伐過度,由此危及生命的人很多。一定要謹慎小心地戒除。

又曰:蛇蟠癧,繞項起核者是。

又曰:耳項胸腋,驟成腫核,色紅微熱,寒熱頭痛,此乃風寒暑熱之暴病也。此證易於消散,宜用荊防敗毒散加貝母、夏枯草,不應,再加軟堅開鬱之品。

白話文:

又說:耳朵、脖子、胸部和腋下,突然長出腫塊,顏色發紅並伴有輕微發熱、寒熱、頭痛等症狀,這是由於風寒暑熱引起的急性疾病。這種病症容易消散,應使用荊防敗毒散加上貝母、夏枯草,若症狀沒有好轉,再添加能夠軟堅開鬱的藥物。

又曰:瓜藤癧,自頸項延及胸腋者是。

馮魯瞻曰:凡頸項眉頰,結核久凝,皆為氣血太虛,切勿攻克。(《錦囊》)

又曰:瘰癧者,先賢名曰九漏,是由其人陰虛火盛,衝擊關津管束之處,而又過食煿炙,風痰熱毒,相搏而結成頑核,鬱滯不散,久則內潰而為瘰癧。治宜養陰和肝,理脾舒郁,化痰清利,切勿徒事克伐,以損真元。若夫嬰兒產下,因胎毒而即患者,此稟母之肝膽二經火鬱氣滯,亦宜平肝滋腎化毒為主。

白話文:

又說:患有瘰癧的人,古人稱之為「九漏」,是由於陰虛火盛,衝擊關津要道,又因過度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導致風痰熱毒相互作用而形成頑固的核,鬱結不散,時間一長就會潰爛化膿,形成瘰癧。治療時應該滋陰養肝、調和脾胃、舒緩鬱悶、化痰清熱,切忌一味攻伐,以免損傷正氣。如果嬰兒出生後,因胎毒而患有瘰癧,這是由於稟承母體肝膽二經之火鬱氣滯而造成的,治療時應該以平肝滋腎、化解毒素為主。

蓋瘰癧之源,雖由於肝,實根於腎;夫肝火之有餘,乃腎陰之不足也。故其本在臟,其末上出頸腋之間,若浮於脈中,未著於肌肉而為膿血者,易去也。若反其目而視之,赤脈貫於瞳人,如見一脈,即一歲死;見一脈半,即歲半死;二脈三脈亦如之,若赤脈不見,庶可治也。其始必發一枚,次必連生大小十數,纏繞項下,先腫作膿,穿破難乾,故名漏項。

白話文:

瘰癧的根源,雖然在於肝,但實際上是腎的陰虛所致;肝火過旺,是因為腎陰不足引起的。所以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而最終會在頸部和腋下出現。如果只是浮在脈中,還沒有形成膿血,那麼就容易治療。如果情況相反,在眼睛的瞳孔中可以看到一條紅色的脈絡,如果只有一條脈絡,那麼就表示一年後會死亡;如果有一條半的脈絡,那麼就表示一年半後會死亡;兩條脈絡或三條脈絡也是如此。如果看不到紅色的脈絡,那麼就有可能治癒。瘰癧一開始只會長一顆,然後逐漸長出十幾顆大小不一的瘰癧,纏繞在脖子上,先腫脹化膿,穿破後很難癒合,所以叫做漏項。

若在胸旁,或兩脅者,此名馬刀。至若其口深黑,內潰蝕爛,穿透咽喉,飲食不進,目腫舌出,耳出黃膿者,不治。更有無故寒熱,身體頸項結核如癧,及心胸腹背皆有堅核而不痛者,此名為結風氣腫也。審其是風是火,或虛或實治之。

白話文:

如果在胸部旁邊或兩側,這種病症叫做「馬刀」。假如患處又深又黑,潰爛腐蝕,穿透咽喉,飲食不能進,眼睛腫脹,舌頭伸出,耳朵流出黃膿,這種病症是沒有辦法治癒的。此外,還有無緣無故發冷發熱,身體頸項有結核像腫瘤,以及心胸腹背都有堅硬的核,卻不疼痛的,這種病叫做「結風氣腫」。要仔細判斷是風是火,或者是虛是實,根據情況來進行治療。

又曰:瘰癧者,手足少陽蘊熱結滯而致也。二經多氣少血,所以結核堅而不潰,延蔓串通。若陽明經則氣血多而潰矣,即俗名爛癧。惟少陽起者,當從本治,俗醫不知,概以毒藥攻之,如負薪救火,為害更甚,元氣弱者,反成癆瘵矣。

白話文:

另外又說:瘰癧的原因,是手足少陽經蘊藏的熱邪結聚而導致的。這兩條經脈,氣多血少,所以結核堅硬而不破潰,延展蔓生,互相串通。若是陽明經發生的,則氣血充足而破潰,就是俗稱的爛瘡。只有由少陽經引起的,才應從本源治療。民間醫生不瞭解,概用毒藥攻治,如同背著柴火救火,害處更大,元氣虛弱的人,反而會變成癆病、瘵病。

又曰:夏枯草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儘可用之;若實者佐以行散之藥,外施艾灸,亦漸取效。

白話文:

夏枯草能夠疏散結氣,又有補養血脈的功效,可以退熱,體質虛弱的人都可以使用。如果體質強健的人則需要搭配行氣散結的藥物,再輔以艾灸治療,也能逐漸見效。

又曰:凡結核或在項,或在臂,或在身,或在耳後,或在頂門,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皆是痰注,氣滯不散,不外乎曰痰、曰氣、曰熱三者,久而不已,則成瘰癧。宜早治之。大抵因七情之氣鬱結,或因飲食之時,觸犯惱怒,遂成此疾,婦人女子患此最多,治宜開鬱順氣,利膈化痰,清肺。然未有不由陰虛火旺而有癆瘵根腳者,更宜兼乎補陰,乃其治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凡是結核生長在脖子上、胳膊上、身體上、耳朵後面或頭頂上,腫起來像毒瘡,但既不紅腫、也不疼痛,也不化膿,這些都是痰注的表現,是氣體停滯不散造成的,不外乎是痰、氣、熱三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時間一長,就會形成瘰癧。所以要及早治療。這種疾病主要是由於七情之氣鬱結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在飲食的時候,受到了惱怒的刺激而引發的。婦女和女孩子得這種疾病的最多。治療的方法是:疏通鬱結之氣,順暢氣息,利於食道,化解痰液,清肺。但是,沒有哪一種結核不是因為陰虛火旺而導致肺癆的,所以治療時還要兼顧補陰,這纔是治本之法。

周文採曰:癧生於頭項上交接,名蛇蟠癧。宜早治之。(《啟玄》)

李東垣曰:瘰癧結核,寒熱發渴,經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黃,潮熱上蒸,已成膿也。(《十書》)

申鬥垣曰:九漏癧名曰狼漏,其根在肝,因所欲不遂,蓄怒而得。曰鼠漏,其根在胃,因食鼠飧之物,胃受毒而播於肝。曰膿漏,其根在膽,因志不遂而得之。曰螻蛄漏,其根在大腸,因食螻蛄及蠍虎所傷之物,誤食之而得。曰蜂漏,其根在脾,因食蜜物及蜂毒得之。曰蜈蚣漏,其根在肺,因食蜈蚣所遊之物而得之。

白話文:

申鬥垣說:九漏的名稱依次分別是:狼漏、鼠漏、膿漏、螻蛄漏、蜂漏和蜈蚣漏。狼漏的根源在肝,由於慾望不得滿足,積聚怒氣而得。鼠漏的根源在胃,由於吃了老鼠吃過的食物,胃部中毒,毒素傳播到肝臟而得。膿漏的根源在膽,由於志向不得實現而得。螻蛄漏的根源在大腸,由於吃了螻蛄和蠍虎吃過的食物,誤食後而得。蜂漏的根源在脾,由於吃了蜂蜜和蜜蜂毒素而得。蜈蚣漏的根源在肺,由於吃了蜈蚣爬行過的食物而得。

曰蠐螬漏,其根在心,因喜之太過而得之。曰瘰癧漏,其根在腎,因食血發及諸腎得之。曰轉脈漏,其根在小腸,因驚恐失枕而得之。故瘰癧古人稱為九漏,此之謂也。

白話文:

所謂蠐螬漏,其根源在於心臟,由於過於喜悅而導致。所謂瘰癧漏,其根源在於腎臟,由於食用血發(指動物的血液)及其他腎臟疾病而導致。所謂轉脈漏,其根源在於小腸,由於驚恐不安而導致。因此,瘰癧在古代被稱為九漏,這就是所謂的九漏。

竇漢卿曰:獨形者為結核;續連結者為瘰癧。此證原非膏粱之變,乃虛勞氣鬱所致。宜服益氣養榮之劑,忌用金石暴悍之法,徒傷氣血。

白話文:

竇漢卿說:單獨形成的腫塊稱為結核;連續相連的腫塊稱為瘰癧。這種疾病原本不是由於暴飲暴食引起的,而是由於虛弱勞累、氣機鬱結導致的。應該服用益氣養血的藥物,忌用金石藥物,以免損傷氣血。

又曰:潰後宜十全大補湯加貝母、香附、遠志

白話文:

又說:潰瘍之後宜十全大補湯加入貝母、香附、遠志。

汪省之曰:瘰癧初起者,用四稜鐵環按定,針一孔,以紙捻紝之,勿令合口,以絕其源,功效甚速。(《理例》)

白話文:

汪省之說:瘰癧一開始發作的時候,用四稜鐵環按住固定,刺一個小孔,用紙捻填塞,不要讓傷口癒合,這樣可以斷絕它的根源,效果非常快。(《理例》)

胡公弼曰:夫瘰癧者,乃頸項堅結之核也。或在耳前,或在耳後,或在耳下,皆屬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之患也。初如豆粒相似,不覺疼痛,及後長如桃榴梅李之狀,方見疼痛,頭眩昏悶,四肢作痛作脹,寒熱往來如瘧。書云:有痰核,有氣瘰,有風癧,有筋癧,有血癧,有串頸鼠尾癧。

白話文:

胡公弼說:瘰癧就是頸項間堅硬的結核。有的長在耳前,有的長在耳後,有的長在耳下,這些都屬於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引起的疾病。初期像豆粒一樣大,不覺得疼痛。後來長到像桃、榴、梅、李一樣大,才會感到疼痛;頭暈、昏悶,四肢疼痛、腫脹,寒熱交替發作,就像瘧疾一樣。醫書上說,瘰癧有痰引起的,有氣引起的,有風引起的,有筋引起的,有血引起的,還有像串連在一起的老鼠尾巴那樣的瘰癧,叫做鼠尾瘰癧。

頭未破時,如彈丸相似,或一枚,或三五枚,或多不計其數,累累連連,貫串沿漫,血脹皮薄,而自破出膿者有之;浸淫潰爛者有之;或醫家以刀針爛藥刺破者亦有之;年深日久,竟不能痊者,亦有之。殊不知此證原是七情傷於內,血氣淫於外,氣多血少,痰多壅盛,致傷於肝。

白話文:

頭部還沒有破裂時,就像彈丸一樣,一個、三個、五個,或者多到數不清,一個個連著一個,貫穿延伸了整個頭,皮肉被血液撐得薄薄的,自己破裂流膿的有;慢慢潰爛的有;還有醫生用刀刺、針刺、用藥腐爛傷口而刺破膿瘡的;時間久了,拖延很久都無法痊癒也大有人在。然而不知道的是,這種病症原本是七情所傷於內,血氣邪熱所傷於外,氣血不調,痰多氣滯,進而傷及肝臟。

肝主筋,故此毒結於胸膈上焦之處,結於耳前及頤頦至缺盆者,名曰瘰癧,此手少陽三焦經證也。凡看瘰癧,不宜過心,過心者必死。只問推之動與不動,不問大小枚數,破與不破,須察推之動者易治,不動者難醫;辨明五善七惡,不可一例混治。大法宜用火針,針破其核,將藥線插入六七次,看瘡大小,大則多換,小則少換;量核淺深,務潰其根,或爛斷血筋。

白話文:

肝臟主導筋,所以這種毒性會聚集在胸膈上部,聚集在耳前、下巴到後腦勺的部位,稱為瘰癧,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證狀。一般察看瘰癧,不要過於憂慮,過度憂慮的人必死無疑。只要詢問是否容易推動,不問大小數量、破損與否,需要觀察容易推動的比較好治,不動的難以治療;要分清五善七惡,不可一律混淆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火針,用針刺破瘰癧核,把藥線插入六七次,觀察瘡的大小,大的就多換藥,小的就少換藥;依照瘰癧核的深淺程度,務必把根部潰爛,或把血筋腐爛斷裂。

血流不止者,速以百草霜摻之;病人若血去多而暈,治當補血,外用敷藥,敷癧四圍,其核自脫,脫後換用生肌藥,長肉收功。(《青囊》)

白話文:

如果有患者因血流不止,應立即以百草霜敷抹於患處。若因失血過多而昏迷,此時必須補血,在患處周圍敷上外用藥膏,這樣可以促使癧核自行脫落。癧核脫落後,更換外用藥,使患處長出新肉,最終使病情痊癒。(出處:《青囊》)

劉河間曰:結核者,乃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須潰發,但熱氣散則自消。

朱丹溪曰:結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皮裡膜外,不紅不腫,不硬不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當問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散核。

白話文:

朱丹溪說:結核可能長在脖子上、脖子上、手臂上、身上,皮膚和肌肉的外面,既不發紅也不腫脹,既不堅硬也不疼痛,大多是痰液積聚在體內形成的核而不消散,應該詢問平常喜歡吃什麼東西,催吐後,用藥來消散結核。

又曰:結核在頸項,用白殭蠶、炒大黃酒浸、青黛膽南星各等分,蜜丸噙化。核在下頦,用二陳湯加酒炒大黃、柴胡、桔梗連翹。核在臂,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酒芩、蒼朮、皂角針、白殭蠶、麝香,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風熱結核,用大連翹飲加白殭蠶、牛蒡子。如風核以去風消核散常服消之。

白話文:

又說:如果結核長在頸項,可以準備等量的白殭蠶、炒過的大黃酒、青黛和膽南星,之後將這些材料混合後做成蜜丸,含化即可。如果結核長在下巴,可以服用二陳湯,並加入炒過的大黃、柴胡、桔梗和連翹。如果結核長在手臂,可以服用二陳湯,並加入連翹、防風、川芎、黃芩、蒼朮、皁角針、白殭蠶和麝香,這樣可以消除太陰和厥陰經絡中的痰液,使結核自行消除得更快。如果是風熱引起的結核,可以使用大連翹飲,並加入白殭蠶和牛蒡子。如果是由風引起的核,則可以常服去風消核散來消除。

又曰:凡一切風核疼痛,用大蕎麥根、葫蘆根磨末,半泔半醋暖塗之。

蔣示吉曰:如瘰癧證,男子骨蒸,女人經閉,已成壞證,若專攻其癧,是速其斃也。理宜調理脾胃,補養氣血,使根本既固,然後再理其瘡,庶有可生之機也。(《說約》)

白話文:

蔣示吉說:像瘰癧這種疾病,骨頭腐爛,女性經期閉止,已經成為難以治癒的慢性疾病,如果只專注於治療癧瘡,是會加速患者的死亡的。合理的做法是調理脾胃,補養氣血,使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然後再治療瘡口,這纔有可能讓患者存活下來。

又曰:瘰癧之作,七情六慾,痰飲鬱熱,積久而成,實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當以益氣養榮為主,而佐以治瘰之品。蓋恐榮衛一衰,變證蜂起,雖欲治癧,而不可得矣。

白話文:

另外說:瘰癧的發生,是七情六慾、痰飲鬱熱,長時間積累而成的,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因此,治療瘰癧應該以益氣養血為基礎,同時輔助治療瘰癧的藥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擔心如果正氣衰弱,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來,即使想治療瘰癧也無濟於事了。

又曰:凡遇瘰癧等證,須察虛實,不得盡劑攻伐,損傷元氣,致成壞病者,十有八九。此非患者之命,自出醫人之手,不得不留心斟酌。

白話文:

又說:凡是遇到癧癤等證狀,必須辨別虛實,不可以全劑攻伐,損傷元氣,導致變成壞病的,十有八九。這不是患者的命,而是出自醫生的手,所以一定要留心診斷。

《聖濟總錄》曰:瘰癧在耳後頤項缺盆,乃手少陽三焦經主之。

《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

《病機》云:瘰癧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則犯經禁、病禁。虛虛之禍,如指諸掌。

劉河間曰:瘰癧生於耳後及項間,一名九子包,又名者鼠瘡。其突起者,瘰癧也,多起厥陰少陽之二經,以其多氣少血故也。由嗜欲太甚,飲酒太過,食味太厚,思想太窮,所願不遂,意淫於外,內蘊七情,中傷六慾,或傳染,或誤治,種類不同,為害則一。男子患此,潮熱頓生;女子患此,月經不調,漸漸不治,神仙難救。

白話文:

劉河間說:瘰癧長在耳後和頸部,有一個名字叫九子包,又叫老鼠瘡。那些凸出來的,就是瘰癧,多半是厥陰少陽兩條經絡引起的,因為這兩條經絡氣多血少。由於過於嗜好慾望,飲酒過量,飲食過於油膩,思慮過多,願望不能實現,心思淫亂,內心蘊藏著七情,傷害了六慾,或者傳染,或者誤治,雖然種類不同,但危害都是一樣的。患了這種病的男子,潮熱突然出現;患了這種病的女子,月經不調,漸漸地不治,神仙也難以挽救。

神方:於初起或二三核時,耳後項下有連珠,就於初起大核之上,著艾炷灸之,每核上各灸六七壯,或十餘壯,更於肩並、風池、肺俞、缺盆穴上各灸三壯,真起死回生之妙法,可收全功。今人不行艾灸之法,而聽下工敷貼鉤割,多取喪亡之咎。治宜養血清神,化痰散郁,更宜清心養性,淡味節食,可保終吉。

白話文:

神奇的偏方:在初起或二三個腫核時,耳後頸項下有連珠狀的腫核,就在初起的腫核上,用艾灸灸之,每個腫核上各灸六七壯,或十餘壯,再在肩井、風池、肺俞、缺盆穴上各灸三壯,這是真正起死回生的妙法,可以收到全功。現在的人不行艾灸之法,而聽從庸醫敷貼鉤割,多取傷亡的禍端。治宜養血清神,化痰散鬱,更宜清心養性,淡味節食,可保終吉。

此證生於富貴膏粱之人,多費調理,以味厚欲深故也;生於藜藿之人,可保無虞,以味淡欲少故也。古云;膏藿不同治,正此義也。

白話文:

這種症狀多發生在富貴人家的人身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調理,這是由於他們飲食口味濃厚、慾望深重所致。而發生在貧寒人家的人身上,則可以保證沒有這種症狀,這是由於他們飲食口味清淡、慾望較少所致。古人說:「膏粱之家與粗茶淡飯之家,治療方法不同。」正是這個道理。

《心法》曰:瘰癧小者為瘰,大者為癧,當分經絡。如生項前,屬陽明經,名為痰瘰;項後屬太陽經,名為濕瘰;項之左右兩側,屬少陽經,形軟遇怒即腫,名曰氣癧。堅硬筋縮者,名為筋癧;若連綿如貫珠者,即為瘰癧;或形長如蛤,色赤而堅,痛如火烙,腫勢甚猛,名曰馬刀瘰癧。又有子母癧,大小不一;有重臺癧,癧上堆累三五枚,盤疊成攢。

白話文:

《心法》說:瘰癧小的稱為瘰,大的稱為癧,應分清經絡。如果是生長在脖子前部,屬於陽明經,名叫痰瘰;生長在脖子後部,屬於太陽經,名叫濕瘰;生長在脖子左右兩側,屬於少陽經,形狀柔軟,生氣時就腫大,名叫氣癧。堅硬,筋縮的,名叫筋癧;如果連綿不斷像貫穿的珠子,就叫做瘰癧;或者形狀細長像蛤蜊,顏色紅而堅硬,疼痛像火烙,腫勢十分迅速,名叫馬刀瘰癧。還有子母癧,大小不一;有重臺癧,癧上堆積了三五個,盤疊成一堆。

有繞項生者,名蛇盤癧;如黃豆結莢者,又名鎖項癧;生左耳根者,名蜂窩癧;生右耳根者,名惠袋癧;形小多癢者,名風癧;頷紅腫痛者,名為燕窩癧;近及胸腋者,名瓜藤癧;生乳旁軟肉等處者,名𤷍瘍癧;生於遍身,漫腫而軟,囊內含硬核者,名流注癧。獨生一個在囟門者,名單窠癧;一包生十數個者,名蓮子癧。

白話文:

  • 繞項而生者,叫做蛇盤癧。

  • 像黃豆結莢一樣的,也叫做鎖項癧。

  • 生在左耳根的,叫做蜂窩癧。

  • 生在右耳根的,叫做惠袋癧。

  • 形狀小而多癢的,叫做風癧。

  • 頷部紅腫疼痛的,叫做燕窩癧。

  • 接近胸腋的,叫做瓜藤癧。

  • 生在乳旁軟肉等處的,叫做𤷍瘍癧。

  • 生於遍身,遍佈腫脹而柔軟,囊內含硬核的,叫做流注癧。

  • 獨生一個在囟門的,叫做單窠癧。

  • 一包生十數個的,叫做蓮子癧。

堅硬如磚者,名門閂癧;形如荔枝者,名石癧;形如鼠形者,名鼠癧,又名鼠瘡。以上諸癧,推之移動,為無根,屬陽,外治宜因證用針灸、敷貼、蝕腐等法;推之不移動者,為有根且深,屬陰,皆不治之證也。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如妄用之,則難收斂。瘰癧形名各異,受病雖不外痰濕風熱,氣毒結聚而成,然未有不兼恚怒氣鬱幽滯,謀慮不遂而成者也。

白話文:

堅硬如磚塊的,稱為門閂癧;形狀像荔枝的,稱為石癧;形狀像老鼠的,稱為鼠癧,又稱為鼠瘡。以上類型的癧,推擠時可以移動,表示這種癧沒有根,屬於陽性,外在治療應根據證狀,使用針灸、敷貼、蝕腐等方法;推擠時不能移動的,表示有深根,屬於陰性,都是不治之症。切記不可針刺、刮除,或使用追蝕的藥物,如果胡亂使用藥物,可能會難以收斂。瘰癧形狀和名稱各有不同,導致瘰癧的病因不外乎是痰濕風熱,以及毒氣聚集而成,然而沒有不伴隨忿怒的情緒鬱結,思慮不順暢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