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真

《外科集驗方》~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腸癰痔瘻論

大腸癰者,乃陰陽偏勝,喜怒無時,伏於臟腑之中,結在腸胃之內,血凝氣滯,迴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結成癰,致生腫痛。孫真人云,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庸醫治之,錯則殺人。腸癰之為病,初起覺腹中微痛,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澀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緊急如腫之狀,而按之濡,或發熱無汗,灑淅惡寒皆其候也。其脈洪數者為有膿也,可下。

白話文:

大腸癰是陰陽偏勝,喜怒無常,積聚於臟腑,結在腸胃,血凝氣滯,迴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結成癰,導致腫痛。孫思邈說,突然得了腸癰,卻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庸醫治療,就會錯殺人才。腸癰的發病,開始時感覺腹部微微疼痛,小腹腫脹,用力按壓就會疼痛,小便澀痛,像淋病一樣,時而汗出,又怕冷,皮甲錯亂,腹部皮膚緊張,就像腫脹一樣,用手按壓感覺濡濕,或發熱無汗,畏寒都是它的症狀。脈搏洪數的,有膿液,可以通便治療。

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不可下也。甚者腹肚脹大,轉側聞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下膿血,凡此皆為惡證。若夫胃脘癰者,何以別之。《內經》云:人病胃脘癰者,當論胃脈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反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治法亦與腸癰頗同。

白話文:

如果脈搏遲緩而緊迫,表示病患沒有膿瘡,因此不可用瀉藥。嚴重的病患,肚子會脹大,翻身時會聽到水聲,或者肚臍周圍生出瘡口,或者膿從肚臍流出,或者大便帶有膿血,這些症狀都是比較惡劣的徵兆。至於胃脘部位出現癰瘡,根據《內經》記載的病理,是必須同時檢視病患的胃部脈象是否沉細。如果脈象沉細,表示氣機逆亂,逆亂則人迎穴位會變得飽滿,導致熱氣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流通,最終形成胃脘部位的癰瘡。治療方法與腸癰類似。

初以疏利之藥導其滯,次用排膿消毒托裡之藥調之,此其大法也。若夫痔瘻之疾,與腸癰不同,其狀初起於肛門邊,或如鼠乳,或結小核,癢痛注悶,甚者身熱惡寒,此證皆由酒色過度,久嗜肥甘,醉飽入房,勞擾血脈,腸澼滲漏,沖注下部,發於肛邊,遂成痔疾。其名有五,一曰牝痔,二曰牡痔,三曰氣痔,四曰血痔,五曰酒痔。

白話文:

一開始用疏通排便的藥物緩解症狀,接著使用排膿、消毒和補益中氣的藥物來治療,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痔瘡和瘻管的疾病與腸癰不同,痔瘡的症狀一開始出現在肛門周圍,有的像老鼠的乳房,有的則形成小硬塊,伴隨有瘙癢、疼痛和悶脹感,嚴重的還會發熱、怕冷。這種情況都是由過度飲酒、過度縱慾、長期嗜好肥甘美食、常常喝醉後行房、勞累過度、損傷氣血,導致腸道功能失常,腸道中的腐液滲漏,沖刷肛門周圍,最終形成痔瘡。痔瘡的名稱有五種:一叫做牝痔,二叫做牡痔,三叫做氣痔,四叫做血痔,五叫做酒痔。

又曰腸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也。日久不愈,遂成瘻瘡則難治矣。具方於後,審而用之。

大黃湯

治腸癰小腹堅硬,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如脈數則膿已成。

白話文:

治療腸癰,症狀是小腹堅硬,腫大如手掌般大小且發熱,按壓時感到疼痛,腫大部位的顏色或紅或白,小便頻繁且顏色混濁,會出汗且畏寒,脈搏遲緩且緊繃表示膿還沒形成,如果脈搏快速則表示膿已形成。

大黃(銼炒),牡丹皮,硝石(研),芥子桃仁(湯泡,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

白話文:

  • 大黃(切碎並炒過)

  • 牡丹皮

  • 硝石(研磨成粉末)

  • 芥子

  • 桃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和尖端,然後將兩粒仁一起炒至半熟,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四聖散

(一名神效栝蔞散)

治腸癰癰疽,生於腦、髭、背、腋、乳,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研末,四錢),沒藥(研末,三錢),乳香(研末,一錢)

白話文:

  • 生黃栝蔞 (1 個,去皮)

  • 粉草 (研磨成粉末,4 錢)

  • 沒藥 (研磨成粉末,3 錢)

  • 乳香 (研磨成粉末,1 錢)

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後服;若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於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妙。

白話文:

取上好的紅酒兩大碗,用慢火煎煮至一碗的量,分作兩次服用,兩天之內服完。如此能讓大便順暢,將體內的毒素排出,效果很好。如果加入適量栝蔞(一種草藥),則只需一劑就可以治癒。如果患病的部位在上,則在飯後服用;如果患病的部位在下,則在飯前服用。毒素如果已經凝聚成膿,就會化為膿水排出體外;如果毒素還沒有凝聚成膿,則會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再服藥一次,讓病情好轉纔是最好的。

牡丹散

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木香當歸川芎,官桂,桃仁(去皮尖,各三分),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二分)

白話文: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木香、當歸、川芎、官桂、桃仁(去皮尖,各三分),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梅仁湯

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閉澀。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三分),冬瓜仁(四兩),芒硝(二兩半),犀角(鎊,一兩半)

白話文: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等於約13公克。

大黃(三兩),等於約90公克。

牡丹皮(一兩三分),等於約39公克。

冬瓜仁(四兩),等於約120公克。

芒硝(二兩半),等於約75公克。

犀角(鎊,一兩半),等於約45公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利下膿血三二行為度。

神仙蠟礬丸

治腸癰內托神妙。此藥不問老幼皆可服之,無不作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白礬(一兩,要明者研細)

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

白話文:

將黃蠟融化後,與明礬混合,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以溫熱的白開水送服。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癘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栝蔞仁(各三錢),牡丹皮,桃仁(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秦艽白朮丸

治痔疾並瘻有膿血,大便燥硬作疼,痛不可忍。

秦艽(去蘆),桃仁(去皮尖,另研),皂角仁(燒存性,各一兩),枳實(麩炒),當歸尾(酒製),澤瀉白朮(以上各半兩),地榆(三錢)

白話文:

秦艽(去除蘆葦似的根莖),桃仁(去掉外皮和尖端,另行研磨),皁角仁(燒存性,各一兩),枳實(用麩皮炒過),當歸尾(用酒製過),澤瀉、白朮(以上各半兩),地榆(三錢)

上為細末,與桃仁泥研勻,湯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令藥光滑,焙乾。每服一百丸,白湯空心送下。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生冷硬物、冷水菜之類,並濕面酒及五辛辣熱大料物之類,犯之則藥無驗矣。數服而愈。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和桃仁泥混合均勻,加入湯煮好的麵糊,將藥材和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讓藥丸表面光滑,再烘乾。每次服用100粒,空腹時以白開水送服。服用後稍作等待,再進食美味的食物以幫助藥效發揮。注意避免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冷水菜之類的物品,以及潮濕的面條、酒和五辛辣熱大料物之類的東西,否則藥效將失效。服用一定次數後即可痊癒。

秦艽防風湯

治痔瘻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非痔瘻也,此藥主之。

秦艽,防風,當歸,白朮(各一錢半),黃柏橘皮柴胡,大黃(煨),澤瀉(各一錢),紅花,桃仁,升麻(各五分),甘草(炙六分)

白話文:

  • 秦艽、防風、當歸、白朮:各1.5公克

  • 黃柏、橘皮、柴胡、大黃(煨):各1公克

  • 澤瀉:1公克

  • 紅花、桃仁、升麻:各0.5公克

  • 甘草(炙):0.6公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避風寒,忌房事及酒濕面辛熱之物。

地榆散

治痔瘡腫痛。

地榆,黃耆,枳殼檳榔,川芎,黃芩槐花赤芍藥,羌活(各一錢),白蘞,蜂房(炒焦),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地榆、黃耆、枳殼、檳榔、川芎、黃芩、槐花、赤芍藥、羌活(各一錢),白蘞、蜂房(炒焦)、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槐角丸

治諸痔及腸風下血脫肛。

槐角(去梗,一兩),防風,地榆,枳殼(麩炒),當歸,黃芩(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釣腸丸

治久新諸痔,肛邊腫痛或時瘡癢有膿血。

栝蔞(二個,燒存性),蝟皮(二個,燒存性),白礬(煅),綠礬(煅),白附子(生用),天南星雞冠花(銼炒),半夏(各五兩),胡桃仁(十五個,煅存性),枳殼(炒),附子(炮,去皮臍),訶子(去核,各二兩)

白話文:

栝蔞(兩個,燒成灰,保留其藥性),豪豬皮(兩個,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白礬(煅燒),綠礬(煅燒),白附子(生用),天南星,雞冠花(切碎,炒熟),半夏(各五兩),胡桃仁(十五個,煅燒,保留其藥性),枳殼(炒熟),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訶子(去核,各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臨臥用溫酒送下。遠年不瘥者服十日效,久服除根。

皂角煎丸

治內痔瘻,腸頭裡面生核,寒熱往來。

滿尺皂角(三挺,去弦核,醋炙),白礬(煅),刺蝟皮(炙黃),薏苡仁,白芷(以上各一兩),桃仁(去皮,炒),甜葶藶(炒),川芎,桔梗(以上各半兩),豬後蹄垂甲(十枚,燒存性)

白話文:

三根滿尺皁角,去掉種子和外殼,用醋炙烤;

煅製白礬;

炙烤黃色的刺蝟皮;

一兩薏苡仁;

一兩白芷;

炒熟的桃仁,去皮;

炒熟的甜葶藶;

半兩川芎;

半兩桔梗;

十枚豬後蹄的蹄甲,燒製後保留其特性。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桑白皮煎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和成丸劑,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藥丸,空腹時以桑白皮煎煮的湯汁送服。

治洗痔。凡富貴之人多因嗜欲酒色過度,喜怒不常,致生痔瘻。或如鼠乳連珠,或糞門腸頭腫,流膿漏血,其痛如割不可忍者。但是諸腫瘡痔瘻及腸風漏血,此藥治之。

白話文:

  • 苦參: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功效的中草藥。

苦參,川椒,苦葫蘆芫荽子,槐花,枳殼,荊芥金銀花,白芷,連翹獨活,小茴香麻黃牡蠣(煅),威靈仙,椿樹皮(各二兩)

  • 川椒: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功效的中草藥。
  • 苦葫蘆: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草藥。
  • 芫荽子:一種具有健脾化濕、開胃消食功效的中草藥。
  • 槐花: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的中草藥。
  • 枳殼:一種具有行氣寬中、消積化痰功效的中草藥。
  • 荊芥:一種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止癢功效的中草藥。
  • 金銀花: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草藥。
  • 白芷:一種具有祛風通絡、止痛解毒功效的中草藥。
  • 連翹: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功效的中草藥。
  • 獨活:一種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草藥。
  • 小茴香:一種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功效的中草藥。
  • 麻黃:一種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中草藥。
  • 牡蠣(煅):一種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草藥。
  • 威靈仙:一種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草藥。
  • 椿樹皮: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的中草藥。

上㕮咀,每用五錢,水六七碗,蔥白二莖煎五七沸,去渣以盆盛,藥水上坐,先蒸後洗,甚驗。加黃老茄子二個尤妙。

白話文:

取上等艾草五錢,加六七碗水,與兩根蔥白一同煎煮至沸騰五到七次,將渣滓濾掉,把藥水盛裝於盆中,先蒸汽薰蒸,再以藥水清洗,療效極佳。加入兩個黃色茄子效果更佳。

蝸牛膏

敷痔瘡極效。

蝸牛(一枚),片腦,麝香(各少許)

上同研爛,用瓷盒盛,次早取汁敷瘡上。

拔毒散

敷痔腫毒處。

大黃,黃柏,白芨,石膏,黃芩,黃連,白蘞,梔子,朴硝(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黃柏、白芨、石膏、黃芩、黃連、白蘞、梔子、朴硝(各等份)

上為末,用井華水調塗。

雞峰烏金散

治痔瘻。

黃牛角心,豬牙皂角,刺蝟皮,穿山甲(以上,同炒焦黑),皂莢刺,槐子,枳殼,貫眾阿膠(炒,各等分)

白話文:

  • 黃牛角心:燒焦的黃牛角尖。

  • 豬牙皁角:燒焦的豬牙皁角。

  • 刺蝟皮:燒焦的刺蝟皮。

  • 穿山甲:燒焦的穿山甲。

  • 皁莢刺:皁莢樹的刺。

  • 槐子:槐樹的種子。

  • 枳殼:枳樹的果皮。

  • 貫眾:貫眾草的全草。

  • 阿膠:驢皮熬製而成的膠。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胡桃肉研爛並酒調,食前服。大腸有熱,荊芥泡湯調下;漏血不止,當歸煎湯調下。

白話文:

用藥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搭配胡桃肉研磨成糊,用酒攪拌均勻,在飯前服用。如果大腸有熱,可以把荊芥泡在湯裡,再用湯送服藥物;如果漏血不止,可以把當歸煎成湯,再用湯送服藥物。

枳殼散

熏洗痔瘻。

枳殼,貫眾(各二兩),荊芥,大柏皮(各一兩),黃連,蛇床子地骨皮無名異乾薑(炮,各半兩),蒼耳根冬青葉,薤頭,柏枝(各一把),黑豆(半升)

白話文:

枳殼、貫眾(各二兩),荊芥、大柏皮(各一兩),黃連、蛇牀子、地骨皮、無名異、乾薑(炮,各半兩),蒼耳根、冬青葉、薤頭、柏枝(各一把),黑豆(半升)

上㕮咀,每用一大合,用水三大碗,煎至二碗,先熏後洗,日三五次。

結陰丹

治腸風臟毒,大便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威靈仙,何首烏,椿根白皮陳皮(去白),荊芥穗,黃耆(各等分)

白話文:

  • 枳殼(去除內果皮,用小麥粉炒)

  • 威靈仙

  • 何首烏

  • 椿樹根的白色樹皮

  • 陳皮(去除白色的內果皮)

  • 荊芥穗

  • 黃耆(以上藥材分量相等)

上為細末,酒煮糊同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一方不用蜜,以醋少許同陳米飲煎湯下。

白話文:

把上半部分研磨成細末,用酒煮成糊狀與少量蜂蜜混合成藥丸,藥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 50 到 70 丸,在吃飯前,用米湯送服。另一種配方中不使用蜂蜜,而是使用少許醋與陳米湯煎煮後服用。

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飢,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以木賊煎湯調下服之,三日後效。

白話文:

治療成人小孩大便出血日久,多吃易餓,肚子不痛,肚子不急。先用海螵蛸烤熟後去掉皮,白色的部分磨碎成粉末,用木賊煎的水送服。三天後就有效果。

黃連(二兩,銼碎),嫩豬臟(二尺,去肥)

上以黃連塞滿豬臟,系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