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喘吼總括

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

【注】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者,實邪也,而更痰稠便硬者,熱邪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者,虛邪也,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

白話文:

註解:呼吸氣出急促者,稱為喘急。如果再加上喉嚨中有聲音響者,稱為哮吼。氣粗胸滿不能呼吸而喘者,是實邪引起的。如果再加上痰稠便硬者,是熱邪引起的。氣息虛弱微弱不能續息而喘者,是虛邪引起的。如果痰飲清冷者,是寒邪引起的。

2. 喘急死證

喘汗潤髮為肺絕,脈澀肢寒命不昌,喘咳吐血不得臥,形衰脈大氣多亡。

【注】氣多,謂出氣多、入氣少也。

白話文:

  • 千金定喘湯:

千金定喘湯,又稱千金定喘丸,出自孫思邈的《千金方》。本方具有化痰平喘、宣補氣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氣喘、咳嗽、痰多、胸悶等症。

組成: 人參、五味子、麥冬、石膏、地黃、黃芩、苦杏仁、橘紅、浙貝母、甘草、白蜜。

用法: 將藥材研成細末,用白蜜調和,做成丸劑。每日早晚各服1丸,用溫水送服。

  • 葶藶大棗湯:

葶藶大棗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本方具有清肺化痰、通利大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胸悶、大便不通等症。

組成: 葶藶子、大棗、甘草、生薑。

用法: 將葶藶子研成細末,與大棗、甘草、生薑一起煎煮成湯。每日1劑,分2次服完。

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減苓加芩款半果,飲喘難臥棗葶方。

【注】外寒傷肺喘急,用華蓋散。即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也。依本方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名千金定喘湯,治哮吼表寒之喘。葶藶大棗湯,治停飲不得臥之喘也。

白話文:

當外寒侵犯肺臟,導致喘急時,可以使用華蓋散來治療。華蓋散是由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和桑皮組成的。在原方的基礎上減去茯苓,加入黃芩、款冬花、半夏和白果,就成了千金定喘湯。千金定喘湯可以治療哮吼中表寒引起的喘症。葶藶大棗湯可以治療因飲水停滯而導致無法平躺的喘症。

蘿皂丸,表寒

火鬱喘急瀉白散,痰盛作喘蘿皂丸,蔞仁海石星蘿皂,氣喘蘇子降氣痊。

【注】面赤浮腫,謂之火鬱之喘,宜瀉白散。痰盛聲急,謂之痰喘,宜蘿皂丸。無痰聲急,謂之氣喘,宜蘇子降氣湯。方在諸氣門。

白話文:

【注釋】臉色發紅,浮腫,稱為火熱積聚於體內引起的喘,適合服用瀉白散。痰液盛,聲音急促的呼吸困難,稱為痰喘,適合服用露蜂巢皁角丸。沒有痰卻聲音急促的呼吸困難,稱為氣喘,適合服用蘇子降氣湯。治療方法在“諸氣”分類中。

白話文:

五味子湯:

  • 組成:五味子、紫蘇葉、生薑、大棗、甘草。
  • 功用:益氣生津,斂肺止咳。
  • 主治:肺氣陰虛,咳嗽氣喘,口乾舌燥。

黑錫丹:

  • 組成:熟地黃、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桂枝、白芍、當歸、川芎、甘草。
  • 功用:補腎益精,健脾益氣。
  • 主治:腎氣虛弱,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夜尿頻多。

腎氣湯:

  • 組成:熟地黃、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桂枝、白芍、當歸、川芎、甘草。
  • 功用:補腎益精,健脾益氣。
  • 主治:腎氣虛弱,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夜尿頻多。

人參理肺湯:

  •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紫蘇葉、生薑、大棗、甘草。
  • 功用:益氣生津,斂肺止咳。
  • 主治:肺氣陰虛,咳嗽氣喘,口乾舌燥。

氣虛味麥參陳杏,虛寒黑錫腎氣湯,日久斂喘參桔味,麻杏罌粟木香

白話文:

氣虛的人,可以用麥門冬、黨參、陳皮和杏仁治療;虛寒型的人,可以用黑錫丹、腎氣湯;長期咳嗽、喘息的人,可以用人參、桔梗和五味子治療;麻杏罌慄膏和歸木香,可以治療咳嗽。

【注】五味子湯,即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也。人參理肺湯,即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也。黑錫丹,方在濁帶門。腎氣湯,方在虛勞門。

白話文:

注:五味子湯,就是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人參理肺湯,就是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黑錫丹,方劑在濁帶門。腎氣湯,方劑在虛勞門。

3. 腫脹總括

衛氣並脈循分肉,內傷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脈為脈脹,邪留分肉膚脹生。

【注】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則為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則為膚脹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人體內的衛氣,通常會沿著脈絡在肌肉組織中運行,陰陽兩氣相互配合,因而不會出現疾病。如果一個人內在的情緒受到傷害,外在受到六種病邪的侵襲,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那麼正氣和邪氣就會相互攻擊,榮衛之氣就會失去平衡。衛氣和風寒之邪停留在脈絡中,就會出現脈脹的症狀;衛氣和風寒之邪停留在肌肉組織中,就會出現皮膚腫脹的症狀。

4. 諸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筋起絡色變,久成單腹末脫清,膚脹𪔣𪔣初不硬,纏綿氣鼓脹膨膨。

【注】脈脹之證,腹筋起,絡色變,久而不已,則成單腹脹,四末脫瘦清冷也。膚脹之證,𪔣𪔣然初不堅硬,纏綿不愈,則成氣鼓脹滿,膨膨急硬也。

白話文:

【解釋】脹脈的症狀是,腹肌突出,手腳筋絡顏色發生變化,時間長了不治,則發展成單純的腹脹,四肢消瘦清冷。而浮脹的症狀是,鬆弛鬆弛地,起初不太堅硬,纏綿不愈,就會發展成氣脹脹的、脹滿的,膨脹脹的、硬邦邦的。

5. 腸覃石瘕

外邪干衛客腸外,腸覃月事以時行,外邪干營客胞內,石瘕經閉狀妊盈。

【注】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名曰腸覃。或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名曰石瘕。此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也。

白話文:

風寒的邪氣,不會寄居在脈脈中的肌肉,而是侵犯衛氣,深入而寄居在腸外,偏僻而內藏,日益增大,形狀像懷了孩子,月經仍按時來潮,這個叫做腸覃。或侵犯營氣,深入而寄居在胞宮中,惡血停留不散,日益增大,形狀像懷了孩子,月經不按時來潮,這個叫做石瘕。這些都是生於女子身上的疾病,在男子身上則爲疝病。

6. 水脹石水風水

皮厚色蒼多是氣,皮薄色澤水濕成,氣速安臥從上下,水漸難眠咳喘徵,石水少腹腫不喘,風水面腫脛足同,石水陰邪寒水結,風水陽邪熱濕凝。

白話文:

皮厚且顏色蒼白,大多是氣的緣故;皮薄且顏色澤潤,大多是水濕的緣故。氣促而平臥時從上下而來,是水氣漸漸難以睡眠及咳嗽喘息的徵兆。

石水多是少腹腫脹且不喘息,風水多是面目腫脹且小腿和腳都腫。石水是陰邪寒水凝結的,風水是陽邪熱濕凝聚的。

【注】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也。皮薄色澤者,皆屬水也,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咳喘不得臥之徵也。石水之證,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也。上腫曰風,下腫曰水。

白話文:

凡是腫脹的疾病,皮膚厚而顏色青蒼的,都屬於氣。皮膚薄而顏色光澤的,都屬於水。氣,是陽,陽性急,所以腫脹得快,通常是從上面開始腫,逐漸往下,可以安穩地躺著,邪氣在體表。水,是陰,陰性慢,所以腫脹得慢,通常是從下面開始腫,逐漸往上,還有咳嗽喘息、不能躺著的徵狀。石水症的證狀是,小腹腫脹,水在下面,所以不喘。上面的腫脹叫風,下面的腫脹叫水。

故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也。然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也。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也。

7. 脹滿水腫死證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唇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澀,腫脹逢之卻可驚。

白話文:

腹部膨脹、身體發熱,伴有出血,四肢清瘦,腹瀉數次,腫脹蔓延至四肢後又回到腹部,小便通暢後腫脹很快佈滿腹部,肌肉發青,嘴脣發黑,肚臍突出,陰囊腐爛,缺盆、脊背、足心部位平坦,脈搏忽大忽斷或虛弱澀滯,腫脹時受到驚嚇,腫脹就會消失。

【注】腹脹身熱,陽盛脹也,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四肢瘦冷,陰盛脹也,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亦不治,腹筋青漲高起,脹腫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也。脈大而時絕,或虛澀細,則氣血敗,皆死脈也。

白話文:

【註解】肚子脹痛、身體發熱,是陽氣過盛而產生的脹痛,如果吐血、流鼻血、腹瀉帶血,則陰氣已經虧損了。四肢瘦弱寒冷,是陰氣過盛而產生的脹痛,如果反復腹瀉不止,則中氣已經脫虛了。先脹痛肚子,然後擴散到四肢的,可以治療。先脹痛四肢,然後集中到肚子上的,則無法治療。脹痛的疾病大多是實證,服用瀉下的藥物,剛開始時會消脹,但很快又會脹起來,這是因為正氣不勝邪氣,也無法治療。肚子筋脈發青脹起,脹腫發黑,肚臍腫起突出,陰囊腫脹潰爛,缺盆和脊背腫得平坦,腳底腫得平坦,則五臟受損,都無法治療。脈象洪大而時常斷續,或虛弱澀滯細微,則氣血敗壞,都是死亡的脈象。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白話文:

  • 膚脹脈脹通身脹:皮膚、脈搏和全身都腫脹。

  • 單腹鼓脹四肢平:只有腹部腫脹,四肢沒有腫脹。

  • 膚脹木香流氣飲:服用木香流氣飲來治療皮膚腫脹。

  • 脈脹加薑黃撫芎:在治療脈搏腫脹時,加入薑黃和撫芎。

【注】膚脹,皮膚脹也;脈脹,經脈脹也。此二脹皆通身脹也。單腹脹、四肢不脹,鼓脹、其脹如鼓,此二脹,皆腹脹四肢不脹也。膚脹宜用木香流氣飲,脈脹亦用此湯,更加薑黃、撫芎也。方在諸氣門。

白話文:

【註解】皮膚腫脹,稱為皮膚脹;經脈腫脹,稱為脈脹。這兩種腫脹都是全身性腫脹。單純的腹部腫脹,四肢不腫脹;鼓脹,其脹滿就像鼓一樣,這兩種腫脹都是腹部腫脹,四肢不腫脹。皮膚腫脹應使用木香流氣飲,脈脹也使用此湯,再加薑黃、撫芎。方劑在諸氣門中。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白話文:

單邊腹部脹鼓鼓的,可分成氣虛與血虛。氣虛的話,腸子脹氣,可用厚朴、榔木、木枳、青皮、陳皮、遂大戟、大戟來治療。血虛的話,有石瘕,可用下瘀湯來治療。

【注】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即大黃桃仁、䗪蟲、甘遂也。

白話文:

單純肚子脹氣,浮腫脹起,要分別是氣虛還是血虛來調治。

腸覃也是氣病的一種,因此一起與氣實脹痛的病症一起用厚朴散來治療,厚朴散的藥方有: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等。

石瘕是血病的一種,因此一起與血實脹痛的病症一起用下瘀血湯來治療,下瘀血湯的藥方有:大黃、桃仁、䗪蟲、甘遂等。

白話文:

寒脹中滿分消湯

組成:

  • 厚朴
  • 枳實
  • 檳榔
  • 瀉心湯
  • 蒼朮
  • 黃連
  • 當歸

功效:

  • 溫中散寒,消脹止痛

主治:

  • 寒邪侵襲中焦,引起腹脹、腹痛、嘔吐、洩瀉等證候

用法與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 陰虛內熱者、氣虛睏乏者慎用

熱脹中滿分消湯

組成:

  • 枳實
  • 陳皮
  • 厚朴
  • 茯苓
  • 澤瀉
  • 芒硝
  • 山梔

功效:

  • 清熱消脹,除濕利水

主治:

  • 濕熱蘊結中焦,引起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口乾口苦等證候

用法與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用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耆歸苓樸,半夏吳萸連二姜,升柴烏麻青柏澤,畢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樸芩連乾薑黃。

白話文:

氣虛脹滿的病症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類型,中滿症候則分為消食和固化的治療方式。寒性脹滿的治療方劑是參耆歸苓樸湯,方中主要包含黨參、黃耆、當歸、白茯苓、半夏、吳茱萸、乾薑、炮薑、升麻、柴胡、烏藥、麻黃、青皮、柏子仁、澤瀉、畢澄茄、草蔻、益智仁等藥材。熱性脹滿的治療方劑是六君子湯加豬苓澤瀉湯合方,方中主要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豬苓、澤瀉、半夏、茯苓、枳實、黃芩、連翹、乾薑、黃連等藥材。

【注】脹有虛、實、寒、熱,若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宜用寒脹中滿分消湯,即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脹而形氣虛少熱者,宜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即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也。

白話文:

注意:脹氣有虛、實、寒、熱之分,如果脹氣且形體羸弱、氣血虛弱、寒氣內盛,應該服用「寒脹中滿分消湯」。寒脹中滿分消湯的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茱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

如果脹氣且形體羸弱、氣血虛弱、熱氣內盛,應該服用「熱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的藥材包括: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