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履

《保幼新編》~ 胎熱 (1)

回本書目錄

胎熱 (1)

1. 胎熱

(小兒心弱,神不固守,故熱夾風痰而肆其毒。若心實神安,則無生患)

加減鎮心安神湯(此二劑安心止驚散邪。□合二丸材加減作湯,以為清補心經,預防驚風之候,而凡慢驚發於虛熱,則性寒之材恐無益而反有害,故今姑減之,隨症加入)

白話文:

加減鎮心安神湯(這兩劑藥方可以安心、止驚、散邪。把二丸的材料合起來做成湯劑,用來清補心經,預防驚風發作。但凡因虛熱而引起的慢性驚風,性質寒涼的藥材可能無益甚至有害,所以現在暫且減少這些藥材的用量,並根據症狀加入其他藥材)。

麥門冬(去心),山藥(浸礬水,各七分),白茯苓茯神尤緊),酸棗仁(去皮尖,研,另炒,各五分,大補心肝氣血),人參(三分半,虛則入四、五分),甘草(半生半炙,二分半),硃砂(水飛,二分半。此材性寒不可久服,宜代入黃連姜炒,或山梔子研,酒炒五分可),麝香(一字)一方,以白芍藥為使,養血。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部分),山藥(浸泡在礬水中,各佔七分),白茯苓(茯神尤為重要),酸棗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另行炒製,各佔五分,大補心肝氣血),人參(佔三分之二,虛弱時可增加到四分或五分),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烤炙,共佔二分半),硃砂(水飛,佔二分半。此藥材性寒,不宜長期服用,宜用黃連或姜炒製,或用山梔子研磨,用酒炒製,佔五分即可),麝香(佔一字) 一份藥方,以白芍藥為佐使,養血。

而云白芍能發生發之氣,宜酒浸另炒入五分服之(久服則入當歸身酒洗五分,或紅花酒洗一、二分,以養心血可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白芍具體發揮增強陽氣的功效,適合用酒浸泡後炒熱,每次服用五分(長期服用可以用當歸身用酒洗過後五分,或用紅花用酒洗過後一兩分,以滋養心血)。

如胎熱甚,加連翹牛蒡子(研,酒炒)、防風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胎熱很嚴重,加入連翹、牛蒡子(磨碎、用酒炒)、防風各五分。

如心熱,口中氣溫,或合面臥,及眼上竄,額赤搖頭咬牙,或舌乾、舌苔、舌腫,加生地(此材損胃,宜藥汁另炒),木通(去節)各五分(或合導赤散,從小便以瀉熱可也),黃連(姜炒)三分。

白話文:

如果心臟發熱,口中氣息溫熱,或者喜歡趴著睡覺,並且眼睛向上翻滾,額頭發紅搖頭咬牙,或者舌頭乾澀、長舌苔、舌頭腫脹,則加入生地(這種材料損傷胃部,宜將藥汁另行炒製),木通(去掉節)各五分(或者合導赤散,從小便以瀉熱也可以),黃連(用薑炒製)三分。

如肝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眼黑,左腮赤,加柴胡、防風各五分。熱甚,加草龍膽(酒洗,三分)、青皮(二分半)。

白話文:

如果是肝熱,病人會用手亂抓衣領、亂捻東西,眼睛發黑,左臉發紅。此時,可以加柴胡、防風各五分。如果熱症很嚴重,可以加草龍膽(用酒洗過,三分)、青皮(二分半)。

如脾熱,面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唇焦鼻赤,加山梔子(姜炒)、防風各五分。熱甚,倍入人參(中氣實,邪熱退),加石膏(煅,三分)、藿香(酒洗,三分)(或合瀉黃散,以瀉熱)。

白話文:

如果脾臟有熱,表現為臉色發黃,肚子脹大,懶惰嗜睡,身體發熱,想喝水,嘴脣焦黑,鼻子發紅,可以加入山梔子(用薑炒過)、防風各五分。如果熱得很厲害,可以加倍加入人參(中氣充沛,邪熱就會退去),再加入石膏(煅製後,三分)、藿香(用酒清洗過,三分)(或者合用瀉黃散,以瀉去熱氣)。

如肺熱,咳嗽寒熱,肚熱水飲,喘悶鼻乾,右腮赤,加山梔(研、蜜炒)、貝母(去心乾製)各五分。熱甚,倍入人參,加桑白皮(蜜炙)二分半(性峻不可久服)。

白話文:

如果肺部有熱,咳嗽時忽冷忽熱,肚子發熱水飲,呼吸急促胸悶鼻腔乾燥,右臉頰發紅,可加入山梔子(研磨後與蜂蜜炒熟)、貝母(去心並乾燥處理)各五分 。

若發熱嚴重,可加入人參,並增加桑白皮(用蜂蜜炙烤)二分半(性質強烈,不可長期服用)。

如腎熱,目下竄,畏明,頦赤色,加生地(乾炒,五分)、乾薑(炒黑,一分半);熱甚,加肉桂(三分)、黃柏(酒炒黑,一分半)。(干桂二味引腎火歸源)

白話文:

倘若腎臟有熱,眼睛下方有紅絲,畏懼光線,下巴發紅,加生地(乾炒,五分)、乾薑(炒黑,一分半);熱氣很盛,再加肉桂(三分)、黃柏(酒炒黑,一分半)。(乾桂這兩種引腎火歸位)

如大腸熱,右鼻孔干痛,加大黃(酒煨)、芒硝各三分。(此二味性峻不可久用)

白話文:

如果大腸有熱,右側鼻孔乾燥疼痛,加大黃(用酒浸泡過)、芒硝各三分。(這兩種藥物藥性太強,不可以長期服用)

如小腸熱,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乾炒)各五分。

如胃熱,舌下痛,加石膏(煅)七分。

如膽熱,眼色白,加草龍膽(酒洗)、柴胡(酒洗)各五分。

如筋熱,甲焦,加川芎、當歸身(酒洗)各五分。

如血熱,發焦,加當歸身(酒洗)、生地(酒洗)五分、桂心一分半。

如氣熱,鼻孔喘促,倍入人參,加山梔(酒炒)、軟黃芩(酒炒)各五分。

如潮熱(似潮有信),應時而發,過時即止,加連翹、前胡、木通(去節)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潮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性的發作,時間到了就會停止,可以加入連翹、前胡、木通(去掉節)各 5 分。

如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加寒水石(煅)、地骨皮(酒炒)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出現骨蒸肌瘦、兩頰發紅口乾、潮熱盜汗、手心、腳心煩躁,可以加五分寒水石(煅製)、地骨皮(酒炒)。

如痰熱面赤,身熱咳喘,胸膈不利,喉間有痰聲,加貝母(乾製)、杏仁(去心尖)各五分;痰甚,倍入人參(氣虛則痰甚故也),加膽星五分、烏藥(酒洗去心皮)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患者痰熱上湧,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咳嗽喘息,胸膈不舒,喉嚨裡有痰鳴聲,可以加入貝母(幹製)、杏仁(去除尖端)各五分;如果痰多,可以加倍人參(因為氣虛所以痰多),加入膽星五分、烏藥(用酒洗淨去除心皮)各三分。

如瘧熱,寒熱往來,一日一發,二、三日一發,加柴胡(蜜炙)、草果(面炮煨)各五分;有瘧母,加玄胡索(醋炒)三分、檳榔(研)二分半。

白話文:

如果得了瘧疾,寒熱交替,每天發作一次,或兩、三天發作一次,可以加入蜜炙柴胡與醋炒的草果,各五分;如果有瘧母,還需加入醋炒的玄胡索三分、研磨的檳榔二分半。

如風寒熱,發熱不歇,身熱口氣熱,呵欠鼻塞,加柴胡五分、羌活三分;傷寒無汗,倍入柴胡,加蘇葉二分半;傷寒有汗加防風五分;汗甚,加生黃耆五分。

白話文:

如果風寒熱,發熱不歇,身熱口氣熱,呵欠鼻塞,則需增加柴胡五分、羌活三分。如果傷寒不流汗,將柴胡加倍,再增加蘇葉二分半。傷寒有汗時,加入防風五分。汗多的話,需增加生黃耆五分。

如上熱,遍身發熱不已,甚則發驚搐,加寒水石五分、馬牙硝三分。

如寒熱,身熱喜飲水,大小便秘澀,去人參,加大黃(酒煨)五分、馬牙硝三分。

如虛熱,身熱不飲水,大小便如常,倍入人參,加柴胡五分(蜜炙則補虛)、地骨皮(酒炒)三分。

如遍身胎腫,腫熱,加連翹、牛蒡子(酒炒)、荊芥穗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全身都有浮腫,腫熱,再加入連翹、牛蒡子(以酒炒過)、荊芥穗,各五分。

如預防痘疹熱,加葛根升麻、連翹、牛黃子(酒炒)各五分,紫草茸三分。

白話文:

為了預防痘疹高燒,加入五分葛根、升麻、連翹和酒炒過的牛黃子,以及三分紫草茸。

如腦後遍熱,而遍身如常者,虛熱泛上而然,加當歸身(酒洗)、白芍藥(酒炒)各五分,肉桂、乾薑(炒)各二分半(干桂二味,引虛火歸源。乾薑炒黑,則且生陰分血),黃柏(酒炒)一分半。

白話文:

若是一個人的腦後特別熱,而全身其他部位的溫度都正常,可能是虛熱上升所導致的。此時,可以加入當歸(用酒洗過)、白芍藥(用酒炒過)各五分,肉桂、乾薑(炒過)各二分半(肉桂和乾薑這兩味藥材是為了將虛火引回原處,避免其浮游於全身,而炒黑的乾薑則能生出陰分的血液),黃柏(用酒炒過)一分半。

如頭熱,或陽而足冷者,脾風之候,加丁香天花粉各五分,桂皮三分,附子(炮製)一分(附桂二味,引陽氣下行足部)。

白話文:

如果頭痛發熱,或是體質偏向燥熱、但是腳部卻很冷,這是脾經風熱的徵候,可以加入丁香、天花粉各五分,桂皮三分,附子(炮製)一分(桂皮和附子的功能是引導陽氣下降到足部)。

如左腮熱而右腮冷者,肝虛夾火,脾虛夾痰而然。加黃耆(蜜炙)、阿膠各五分(二味俱補肝肺),膽星、草龍膽(酒洗)、烏藥(去皮心,酒洗)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左邊臉頰發熱而右邊臉頰發冷,是肝虛夾火,脾虛夾痰的緣故。加上黃耆(蜜炙)、阿膠各五分(兩種藥材都可以補肝肺),膽星、草龍膽(以酒清洗)、烏藥(去皮及核心,以酒清洗)各三分。

如右腮熱而左腮冷者,肺虛夾火,脾虛夾痰而然。加黃耆(蜜炙)、阿膠各五分,貝母(去心,乾製)、山梔子(炒黑)、川芎、烏藥(去皮心,酒洗)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右面臉頰發熱而左面臉頰發冷的人,都是肺虛火旺,脾虛痰多的緣故。再加入黃耆(以蜂蜜炙過)、阿膠各五分,貝母(去心,曬乾)、山梔子(炒黑)、川芎、烏藥(去皮心,用酒洗過)各三分。

如身半隻熱、半隻冷者,痰火鬱滯,氣血不行,陰陽不調之致。倍入人參,加膽星、白殭蠶(去觜乾炒)各五分,全蠍(去頭翅足及腹中土,姜炒另)、烏藥(去皮心,酒洗)各三分,附子(炮製)分半。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一半熱、一半冷,這是因為痰火鬱積、氣血不通、陰陽不調造成的。治療方法是:

  1. 人參,加倍的量

  2. 膽星、白殭蠶(去嘴,乾炒),各五分

  3. 全蠍(去頭、翅、足及腹中的泥土,用薑炒),烏藥(去皮、心,用酒清洗),各三分

  4. 附子(炮製),半錢

如嘔吐乳食,脾胃熱,加藿香(酒洗)、砂仁(碎炒)各三分(甚則考嘔吐門治之,余仿此)。

白話文:

如果嘔吐乳食,是脾胃有熱的表現,可以加入藿香(用酒洗過)、砂仁(炒碎)各三分(如果很嚴重,可以參考嘔吐的治療方法,其餘的依此類推)。

如赤痢,熱入血分,加白芍藥(酒炒)五分(清血熱),厚朴(乾炒)、桃仁(去心尖,研)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有赤色的痢疾,熱氣進入血的部分,加白芍藥(用酒炒過)五分(可以清除血熱),厚朴(用乾炒過)、桃仁(去掉仁尖,研磨)各三分。

如白痢,熱入氣分,加砂仁(碎,炒)、陳皮各三分,厚朴(乾炒)二分半。

如泄瀉冷熱交攻,加砂仁(碎,炒)、木香(炮)、肉豆蔻(以紙去油酸,調麵煨)各三分。

白話文:

若是拉肚子時又冷又熱交替,可加入砂仁(研碎後炒)、木香(炮製過)、肉豆蔻(用紙巾去除油脂後,裹上面粉煨熟),各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