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5)

1. 吐利第六

(但吐利而不霍亂)

《巢氏病源》小兒吐利候:吐利者,由腸虛而胃氣逆故也。小兒有解脫,而風冷入腸胃,腸胃虛則泄利,胃氣逆則嘔吐。此大體與霍亂相似而小輕不劇,悶頓,故直云吐利,亦不呼為霍亂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吐瀉的症候:

小兒吐瀉是因腸虛而胃氣逆流所致。小兒有解脫,風寒侵入腸胃,腸胃虛弱就會腹瀉,胃氣逆流就會嘔吐。

這與霍亂的症狀大致相同,但症狀較輕微,悶悶不樂,所以直接稱為吐瀉,也不稱之為霍亂。

錢乙論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食,當下之,後和胃。下用白餅子,(方見本門。)和胃用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錢乙論述小兒出生三天之內,出現嘔吐、腹瀉、發燒,不想吃奶,大便排出未消化的奶食或白色,這是由於餵食過多造成的,應該立即讓孩子把食物吐出來,之後再調理胃氣。嘔吐可以用白餅子(詳見本類方劑)來治療。胃氣不和可以用益黃散來調理。(詳見胃氣不和類方劑)。

錢乙論小兒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肺主睡露睛、喘氣,心主驚悸、飲水,脾主困倦饒睡,肝主呵欠頓悶,腎主不語畏明,當瀉。見兒兼臟,補脾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秋夏也。(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錢乙論小兒初生三到十天,出現嘔吐、腹瀉、身體冰涼、不想吃奶,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化,這是上實下虛的症狀。還有兼見證據:肺主睡露睛、喘氣,心主驚悸、飲水,脾主睏倦饒睡,肝主呵欠頓悶,腎主不語畏明,應瀉。如果看到兒童兼臟,則補脾益黃散主治。這兩種證多在秋夏發病。(益黃散方在胃氣不和門中。)

錢乙論夏秋吐瀉,五月二十五以後吐瀉身壯熱,此熱也,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必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白話文:

錢乙論夏秋吐瀉

五月二十五號以後吐瀉,身體發熱,這是因為熱氣,兒童的臟腑十分之九都是熱的。或者因為受了熱傷,喝了牛乳吐出未消化的牛乳,瀉出深黃色的糞便,可用玉露散治療。

6月15號以後吐瀉,身體是溫熱的,好像有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吐出未消化的牛乳,瀉出黃白色糞便,好像口渴,或者吃牛乳,或者不吃牛乳,吃牛乳之前一定要吃益黃散,吃完以後多吃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止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玉露散方見本門,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七月七日之後出現吐瀉的症狀,身體發熱,三分熱七分冷。不能進食乳製品,經常昏昏欲睡,悶亂,喉嚨有哽塞的感覺,長出氣,睡覺時眼睛睜著,嘴脣發白,經常打嗝,想解大便,不覺得渴,在吃飯前多服用益黃散,飯後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之後出現吐瀉的症狀,身體發冷,沒有陽氣,不能進食乳製品,乾嘔,瀉出青褐色水樣的便,此時應該補脾,服用益黃散治療,不可服用瀉下藥。(玉露散的方劑請參考本門,益黃散的方劑請參考胃氣不和門的內容)。

錢乙論吐瀉,爭上去:廣親此宅,四大王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補藥,言用薑汁調服之。六月中服溫藥,一日益加喘吐不定。錢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並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又用丁香散三服。

白話文:

錢乙論治吐瀉,爭論不休:廣親王居住的四位王公和大將軍患了吐瀉不止的疾病,吃下的米穀無法消化,眾多醫生都用補藥治療,說用薑汁調服即可。六月中旬服用溫熱藥物,病人的喘吐症狀反而日益加重,並且不定時發作。錢乙說:應該用涼藥治療,這是因為病人體內有熱邪造成的。於是使用了石膏湯,服用三次後,病情有所好轉。眾多醫生都說:病人吐瀉頻繁,且米穀不消化,應該補益脾胃,為什麼要用涼藥治療?王公相信這些醫生的話,於是又服用了三次丁香散。

錢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一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他醫又行溫藥,即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死。眾醫不能治,復召錢至宮中。見有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

白話文:

錢乙後來至皇宮說:不可服用這一類藥物,三天後必定腹滿身熱,喝水就會吐出來。三天後果如所說。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六月天氣炎熱,天氣的熱氣侵入腹中,因此想喝水,因為熱氣會損傷脾胃,導致嚴重的嘔吐腹瀉。其他醫生又用溫熱的藥物,導致上焦也熱了,因此喘氣並想喝水,三後就會死亡。其他的醫生無法治療,又召錢乙入宮中。錢乙發現患者有熱症,給予三劑白虎湯,再用白餅子治療腹瀉,一天減少藥量二分,第二天、第三天又分別服用兩劑白虎湯。

四日用石膏湯一服,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硃砂為衣,與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白話文:

服用了四天的石膏湯後,又把麥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混合在一起,以硃砂為外衣,與五丸一起用竹葉湯化開服用,熱度退了,病情也安定下來了。

錢乙論虛實下藥云: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錢氏曰: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㿠白,此子必多病。面色㿠白神怯也,黑睛少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酒欲,若不保養,不過壯年。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

白話文:

錢乙論述了虛實對藥物的影響:馮承務的兒子五歲,嘔吐腹瀉、壯熱、不想吃飯。錢乙說:「他的眼睛黑眼珠很少而白眼珠很多,臉色慘白,這個孩子一定會長很多病。臉色慘白是因為他的精神怯弱,黑眼珠很少是腎虛,黑眼珠屬水,本身怯弱而虛,所以會有很多病。即使長大成人,也一定肌肉不壯實,不能耐受寒暑。容易虛弱也容易實熱,脾胃也很虛弱,更不能縱慾飲酒,如果不保養身體,不會超過壯年。臉上經常沒有精神光澤的,就像婦女失血一樣。」

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喘,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此但以消積丸磨之,為微有食也。如傷食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實食在內,乃可下之,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白話文:

現在吐出還沒消化的食物但是不想吃東西,而且發高燒的人,是吃了不消化的食物,不能使用瀉藥,使用瀉藥後會虛脫。食物到了肺部會喘氣,到了心臟會心悸,到了脾臟會拉肚子,到了腎臟會更加虛弱,這種情況只需用消食丸來磨碎,因為這是輕微的消化不良。如果消化不良的情況很嚴重,可以服用瀉藥,如果不瀉,就會形成積食。實實在在的食物在體內,才能服用瀉藥,瀉完之後,補益脾臟,一定會痊癒。根據虛實情況,服用此藥,沒有一個不奏效的。

錢乙有吐瀉問難云: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退熱石膏湯。次日又以水銀、硫黃二物下之,生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

白話文:

錢乙有篇《吐瀉問難》,其中提到七太尉,七歲,得吐瀉病。那時是七月,小太尉完全不吃東西,昏睡不醒,睡覺時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有時有,有時沒有,不覺得口渴。諸多醫生把他當成驚風來治療,懷疑是睡覺出了問題。錢乙說:先補脾再退熱,用使君子丸補脾,退熱石膏湯退熱。第二天又用水銀、硫磺一起治療,用生薑水調下一字。錢乙說:凡是吐瀉病在五個月內,九分要以瀉藥治療,一分要以補藥治療。

八月內,十分補而無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當只補脾,若以使君子丸即緩。錢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啘?錢曰:脾虛而不能食,津少即啘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白話文:

八月月的時令裡,十分滋補的藥物都派不上用場,這時用的皆是溫補、扶陽的藥物,只能有益於人體,而沒有絲毫傷害。如果脾臟虛弱伴有腹瀉的病人,庸醫以瀉下之法妄加醫治,治到虛弱羸損的地步,再用瀉下之法,病人就會死。本案例中的病人,應該只服用補益脾臟的藥物,如果再服用使君一丸,腹瀉的症狀就會緩解。錢尚書又留下了溫胃益脾的藥物來治療。醫師李先生問道:服用那些食物會引起嘔吐?錢尚書回答說:脾臟虛弱進而不能消化食物,津液減少,所以就會出現嘔逆的問題。李先生又問:為什麼會腹瀉青褐色的水樣液體呢?錢尚書回答說:腸胃極度虛弱,已經冷到極點了,所以肚子才拉出這樣的水。錢尚書為病人治療後,病人就痊癒了。

錢乙附方,凡小兒吐瀉當溫補之。余每用理中丸以溫其中,以五苓散導其逆,五苓最治小兒吐。連與數服,兼用異功散等溫藥調理之,往往便愈。若已虛損,當速生其胃氣,宜與附子理中丸,並研金液丹末,煎生薑、米飲調灌之,唯多服乃效。(服至二、三兩無害)。候胃氣已生,手足漸暖,陰退陽回。

白話文:

錢乙所提供的藥方,是針對所有幼兒的嘔吐腹瀉,應以溫補的方式來治療。我會經常使用理中丸來溫暖孩子的中焦,並使用五苓散來疏導體內的寒邪。五苓散是最適合治療幼兒嘔吐的藥方,連續服用幾天,同時使用異功散等溫藥來調理,通常都能很快治癒。如果孩子的身體已經虛弱,就應當趕緊生出胃氣,可以給予附子理中丸,並研磨金液丹成粉末,用生薑和米湯煎成藥汁,讓孩子服用,只要服用足量的藥物就會有效。(服用到二、三兩都沒有害處)。等孩子的胃氣已經生出,手腳逐漸溫暖,陰氣退去,陽氣恢復。

然猶瘛瘲,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以意詳之,漸減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鉤藤飲子之類調理至安。依此治之,仍頻與粥,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

白話文:

然而病情依然瘛瘲不爽,立刻減少金液丹一、二分,而增加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樣研磨後服用。以個人的意願慢慢減少金液丹的量,增加白丸子的量,同時使用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鉤藤飲子等藥物調理,直到病情好轉。依照這樣的療法治療,仍然頻繁地給予粥,即使到了危險的境地,也往往能起死回生,十次救治可以有八、九次成功。

《嬰童寶鑑》:小兒為乳母飲酒,淫泆情亂,乳子為疾;其候吐瀉青黃水,身熱、啼叫如驚,不治。

《嬰童寶鑑》小兒吐利歌:

小兒吐利早須醫,只為腸虛逆氣為,更有中它湯藥毒,必加煩躁在心脾。

《千金》治少小吐利方。

亂髮(半兩,燒),鹿角(六銖)

上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千金》又方

上用熱牛屎合之。一作牛膝。

《千金》又方

上用熱特豬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外臺》:劉氏療百日以下蓐內兒吐利方。

面(一錢,炒),乳汁(二兩),龍骨(六分)

上三味煎龍骨,和炒麵服之即瘥。

《聖惠》治小兒吐利,發熱不欲乳食。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嬰孺》用四兩),乾薑(炮,銼),桂心(各一分,《嬰孺》各用三分),甘草(一分,炙,銼,《嬰孺》用四分),黃芩(二分,《嬰孺》用六分)

白話文:

人參(半兩,嬰孺用四兩),

乾薑(炮製後,切碎),

桂心(各一分,嬰孺各用三分),

甘草(一分,炙製後,切碎,嬰孺用四分),

黃芩(二分,嬰孺用六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研磨,用粗羅篩成藥粉。每次取一錢藥粉,加一小杯水,放一顆紅棗煎煮,煎至只剩下五分之二的量,去除藥渣,不限時間,趁稍熱的時候服用。根據小孩的大小酌量增減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吐利,腹脅虛悶。訶梨勒散,方

桂心(一分),訶梨勒皮,人參,白朮,甘草(炙),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皮(各半兩)

白話文:

桂心(一錢),訶梨勒皮、人參、白朮、甘草(炒過)、厚朴(去掉粗糙的皮,塗上生薑汁烤至香熟)、陳皮(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和,吐利不止。白朮散,方

白朮,木香丁香,陳皮(焙。各一分),麥門冬(三分,去心,焙)

白話文:

白朮、木香、丁香、陳皮(炒制,各取一份),麥門冬(取三份,去除內核,炒制)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吐利兼胸脅脹滿,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去皮),木香,瘛瘲,人參,白茯苓,陳皮(湯浸去白。各一分),訶梨勒皮,甘草(炙,銼。各半兩)

白話文:

草豆蔻(去除外皮),木香、瘛瘲、人參、白茯苓、陳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每種各一份),訶梨勒皮、甘草(烤至金黃色,切碎,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小兒未及周晬,吐瀉不止,因乳母氣血勞神,或熱奶傷胃,致有痰涎。中和散,方

白話文:

《博濟方》治療小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吐瀉不止,原因是乳母氣血勞損,或熱奶傷胃,導致有痰涎。治療方法是使用中和散。

雄黃(好者少許),大黃五靈脂(各等分)

白話文:

雄黃(少量上等的),大黃,五靈脂(各按等比例稱取)

上件三味同研為細末。每服一字,磨刀水調下。

《譚氏殊聖》治小兒吐瀉方。

滑石,硫黃(各等分)

上細研,淘糯米泔調下一字。新生小兒未滿月及百日舌上生瘡,口中白膏厚如池紙,用坯子燕脂少許,兒病用女乳汁,女病用兒乳汁同調,塗舌上一宿,立效。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用淘米水調和,敷在患部上。如果新生兒未滿月或未滿百日,舌頭上長了瘡,並且口腔裡有白色膏狀物,就像池塘裡的紙張一樣厚,可以使用少量的坯子燕脂。如果是男孩子生病,可用女孩子的乳汁調和,如果是女孩子生病,可用男孩子的乳汁調和。將藥物塗抹在舌頭上一個晚上,即可見效。

《譚氏殊聖》治小兒吐瀉不止,乳香丸,方

乳香,硃砂(各一錢),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切破,用生薑汁炒令黃色)

白話文:

乳香、硃砂各一錢,半夏半兩,用沸水浸泡七次,切破,用生薑汁炒至黃色。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二丸,如五歲以上五、六丸,米飲下。

茅先生:小兒吐瀉,丁香散,方

丁香(二七粒),肉豆蔻(一個),木香(一錢)

以上三味研損,用醋麵裹,熱灰煨,令面赤色取出,不用面,入後藥:

藿香,桂心(各半錢)

上此二味和前三味拌合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用陳米飯煮飲調下。

《嬰孺》,皇子湯,治少小痢下、吐逆,壯熱數日不止,不得乳哺,或但羸困欲死方。

甘草(炙),牡蠣(煅末),芍藥,桂心(各三兩)

上為粗末。一歲兒水一升,內四方寸匕,煮三合頓服,日再。小兒以意加減。此能除熱止痢,上下神驗。

《嬰孺》治少小驚,兼少小下痢,及吐十日以上。以意量之與服,二十日以上依此方合服。苦七、八日以上倍加藥,過此以意消息增減。神妙方

白話文:

《嬰孺》方:治療小兒驚嚇,兼治小兒下痢,以及嘔吐超過十天。根據病情酌情給藥,服藥超過二十天,可以按照這個方子繼續服用。如果服藥超過七、八天,藥量加倍;如果服藥超過這個時間,根據病情酌情增減藥量。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

大黃(三錢),鉤藤(六合),黃耆(二分),細辛(半分),蛇蛻皮(三寸,炙),蚱蟬(二個,炙),甘草(一分,炙)

白話文:

大黃(15公克),鉤藤(30公克),黃耆(10公克),細辛(2.5公克),蛇蛻皮(9公分,烤過),蚱蟬(2隻,烤過),甘草(5公克,烤過)

上切,以水一升半煮五合,絞去滓,研牛黃五大豆許,入湯中。一服一棗許,日三夜一,亦同。灸兩耳前三炷,必瘥。無牛黃,以真麝香代之。

白話文:

上切,以水1升半煮5合,去渣,再將5顆大豆大小的牛黃研磨成粉,放入湯中。一次服用1顆大棗的量,每天3次,晚上1次,方法相同。針灸兩耳前3個穴位,一定會治癒。如果沒有牛黃,可以用真正的麝香代替。

《嬰孺》治少小寒中吐利及客忤。溫白丸,方

附子(炮),桔梗(各二兩),人參(一兩),乾薑(二分)

上為末,煉蜜丸。二十日兒麻子大一丸,五十日兒胡豆大一丸,百日兒小豆大一丸,不知加之。

《嬰孺》,醋酒白丸子,治吐利寒中並客忤方。

半夏(洗),人參(各三分),桔梗,附子(炮去皮臍),乾薑(各四分)

上為末,以苦酒和丸小豆大。一服一丸,日三服。此是一歲服法。

錢乙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瀉,思食。凡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方。

人參(切去頂),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炒),陳橘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個,同煎至七分,食煎溫熱服。量多少與之。

錢乙玉露散,一名,甘露散,方

甘草(生,一分),寒水石(嫩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是),石膏(堅白而手不可折者,有牆壁堅白石膏是,如無,以方解石代之,敲段,段皆方是也。各半兩)

白話文:

甘草(生的,一分)

寒水石(嫩而微青黑的而且有細紋的是)

石膏(堅硬潔白的而手不能折斷的,像是牆壁的堅白石膏是,如果沒有的話,可以用方解石代替,敲斷之後,斷面都是方的)

各半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食後溫湯調下。

錢乙治壯熱白餅子方,又名,玉餅子

滑石,輕粉,半夏,天南星(二錢,湯浸七次,為末。同上各一錢),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水一升,煮水盡為度)

白話文:

滑石、輕粉、半夏、天南星(二錢,用湯浸泡七次,研磨成末。同上各一錢),巴豆(二十四個,去除皮膜,加水一升,煮至水全部蒸發為度)。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小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三、五餅子,以下三餅子,煎蔥白湯臨臥服。

白話文:

將上述中藥材研磨均勻,最後再加入巴豆。所有藥材用糯米飯做成丸子,大小和綠豆差不多,捏成餅狀。三歲以上的孩子吃三到五個餅子,三歲以下的孩子吃三個餅子,用煎過的蔥白湯送服,睡前服用。

錢乙附方,金液丹,治小兒吐瀉,虛實極最妙。沈存中《良方》論金液丹云:親見小兒吐利劇,氣已絕,服之復活者數人。真不妄也,須多服多驗。

白話文:

錢乙的附加方劑,金液丹,治療小兒嘔吐腹瀉,不論虛寒或濕熱體質,都是極為有效的妙方。沈存中的《良方》中,評論金液丹說:親眼見過小兒嘔吐腹瀉嚴重,氣息奄奄,服用金液丹後死而復生的,有數人。這話一點也不假,需要多服才能驗證它的療效。

錢乙附方,治小兒脾胃虛寒,吐瀉等病及治冷痰。

齊州半夏(一兩,湯泡七次,切,焙),陳粟米(三分,陳粳米亦得)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食前溫熱服。

張渙治小兒三焦不調,停寒膈上,乳哺不消,胸膈痞滿,甚則喘逆,吐利,肌體痿黃。勻胃散,方

白話文:

張渙治療兒童三焦失調,寒氣停滯在膈膜上,吃奶後食物無法消化,胸膈痞滿,嚴重的會喘逆,嘔吐腹瀉,身體瘦弱發黃。均胃散,藥方如下:

甘草(一分,炙),藿香葉白豆蔻,人參(去蘆頭。各一兩),木香,乾薑(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丁香(各半兩)

白話文:

  • 甘草(一錢,炙烤過)

  • 藿香葉

  • 白豆蔻

  • 人參(去除蘆頭,每種一兩)

  • 木香

  • 乾薑(炮製過)

  • 厚朴(去除粗糙的表皮,塗抹生薑汁炙烤使其香氣四溢)

  • 丁香(每種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張渙,益中湯方,治嘔吐兼瀉利。

人參(去蘆頭),青橘皮,丁香(各半兩),桂心,訶梨勒皮(各一分),草豆蔻(三枚,去皮炒)

上件搗,羅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米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鑑》治小兒吐利不止,不二丸,方

巴豆(三十個,去心膜細研,別用好黃連半兩水浸,染紙兩張裹豆,令出油),硃砂(末,一錢重),寒食麵(一錢九)

白話文:

  • 巴豆(30個,去掉中心膜,研磨成細粉,另外用半兩黃連浸泡水中,用紙沾染黃連水,將巴豆包起來,使之滲出油脂)。

  • 硃砂(研磨成粉末,重一錢)。

  • 寒食麵(一錢九分)。

上件研勻,滴水為丸如綠豆大。以新汲水磨下一丸。

《萬全方》治脾胃氣虛,止吐瀉。人參散

人參,白茯苓,白朮,乾葛,陳橘皮(去瓤),厚朴(薑汁塗,炙。以上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沸湯點。量大小服之。

《惠眼觀證》,沉香飲子,大治吐瀉方。

沉香,丁香,藿香(各半錢。劉氏各用一錢),肉豆蔻(二個),檳榔(二個。劉氏用一個),甘草(炙,一錢。劉氏各一分)

白話文:

沉香、丁香、藿香(各半錢。劉氏各用一錢),肉荳蔻(二個),檳榔(二個。劉氏用一個),炙甘草(一錢。劉氏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入老薑一小指大,捶碎同煎三兩沸,去滓,溫服。

《惠眼觀證》,醒脾散,治吐瀉,脾困多睡,不思飲食方。

人參,木香,茯苓,陳皮(去白),甘草,草豆蔻(去皮),厚朴(同硇砂一錢,膽水一碗,入此二味煮,令乾,都細切,焙。以上各一分),白朮(半兩)

白話文:

人參、木香、茯苓、陳皮(去掉白色外皮)、甘草、草豆蔻(去掉外皮)、厚朴(和硃砂一錢、熊膽汁一碗,放入這兩種藥一起熬煮,直到變乾,全部切碎,烘烤。以上各一種)、白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以冬瓜子煎湯下。

《劉氏家傳》,人參異功散,治小兒瀉利,止嘔逆,順氣補虛方。

人參(一錢半),白朮(半兩),青皮,陳皮,茯苓,甘草(各一分),豆蔻(三個,入訶子

白話文:

人參(1.5錢),白朮(0.5兩),青皮,陳皮,茯苓,甘草(各1分),豆蔻(3個,放入訶子內)

上末之。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如秋間合則入訶子,春夏不用。或用紫蘇、木瓜煎五、七沸,半盞,末半錢,或加至一錢,逐日早服。如是小兒傷風,應諸般傷寒,但以此藥正卻,氣候和然後以紅棉散(方見挾驚傷寒門中)治之,無有不效。

白話文:

將藥碾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陳米水送服。如果在秋天,則加訶子,春夏不加。或用紫蘇、木瓜煎五、七次,半杯,藥粉半錢,或加至一錢,每天早上服用。如果是小兒傷風,應該用這藥物來調理,氣候和緩後,再用紅棉散(方劑見挾驚傷寒門中)治療,沒有不有效的。

《劉氏家傳》,醒脾散,治小兒吐瀉脾困方。

人參(二分),丁香(二十粒),白茯苓,白朮(各一分),藿香,甘草(炙。各一錢),天南星(一個,七、八錢重,去心,用縮砂仁十個入在天南星內,麵裹煨熟,面焦黃為度,去面不用)

白話文:

人參(二分),丁香(二十粒),白茯苓,白朮(各一分),藿香,甘草(炙,各一錢),天南星(一個,重約七、八錢,去掉中心,用十個縮砂仁放入天南星內,用麵粉包裹,蒸熟,直到麵粉焦黃為止,去掉麵粉不用)

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生薑三片,冬瓜子十四粒同煎,三分溫吃。不拘時候服。

白話文:

上述所有的藥方都很簡單。每次服用一錢藥,加入六分水,三片生薑和十四粒冬瓜籽一起煎煮,等到藥液溫熱時服用。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張氏家傳》,降靈丹,一名,來復丹,,治小兒非時吐瀉(古方)。

白話文:

《張氏家傳》,降靈丹,又名來復丹,是治療小兒非時吐瀉的古方。

舶上硫黃,雪白硝石(二味各一兩,並於沙石銚或銀器內用文武火慢炒,溶令作珠子,無令火緊,太過即不中,須傾在紙上於冷收之,研細末,二味先成末乃妙),蓮花青皮,年久陳皮(炒乾),上等無石五靈脂(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上等的硫黃和大硝各一兩,分別放入砂石銚或銀器中,文火武火慢慢地炒,直到溶化成珠子,不要火氣太大,否則不中用。將其倒在紙上,冷卻後收好。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最好是先將硫黃硝石磨成細末。加上蓮花青皮、年久陳皮(炒乾)、上等無石五靈脂(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豌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備小兒服食者,丸作麻子大,看大小加減之。二味配類,陰陽均平,有天地中和之氣。可冷可熱,可緩可急,治陰陽不調,冷熱相制,榮衛差錯,上下隔塞,心腎不升降,水火不交養;丈夫、女人、老幼、嬰兒危證候,並可救治。但一點胃氣在,服者無不獲安。

白話文:

將其打成細末,再用白麵糊做成比豌豆稍大的藥丸。每次服十五丸,空腹,飯前用溫米酒吞服。如果這是給小兒服用的,那藥丸的大小要做到像麻子一樣大,可以根據年齡和體質加減服用量。這兩種成分配得很合理,陰陽平衡,有天地中和之氣。可以治療冷熱交加的疾病,緩解或急用,治療陰陽失調、冷熱相剋、氣血失調、上下隔絕、心腎不升降、水火不相養;男子、女子、老人、嬰兒的重症狀,全都可以治療。只要還有一點胃氣在,服用者沒有不得到安心的。

邪熱炎上煩躁者,一服定;冷熱攻注急痛者,並一服定。諸霍亂,吐瀉水穀,湯藥不住,一服定。大般吐逆,唇口青色,手足厥冷,腳轉筋者,兩服定。著熱煩躁,昏塞倒地,不省人事者,兩服省。只時下不得吃水。若瀉利,不問赤白、冷熱,量深淺與服;或非時吐瀉,氣痞,食不下者,每服三十丸,甚者五十丸,輕者二十丸。小兒十丸、十五丸;嬰兒三丸、五丸;新生牙兒一丸、兩丸,化破令服。

白話文:

邪熱上攻引發煩躁的,服用一劑藥就能平定;寒熱交替導致的劇烈疼痛的,服用一劑藥也能平定。各種霍亂,嘔吐腹瀉,湯藥都不能止住,服用一劑藥就能平定。吐逆嚴重,嘴脣發青,手腳冰涼,腳抽筋的,服用兩劑藥就能平定。中暑煩躁,昏迷倒地,不省人事者,服用兩劑藥就能清醒過來。但此時只能服藥,不能喝水。如果腹瀉,無論是赤白便、冷熱便,根據腹瀉的程度適量服用;或者不是患病時出現的嘔吐腹瀉,氣滯脹滿,吃不下飯,每次服用三十丸,情況嚴重的服用五十丸,情況較輕的服用二十丸。小兒服用十丸、十五丸;嬰兒服用三丸、五丸;剛長牙的嬰兒服用一丸、兩丸,把藥碾碎後服用。

小兒因驚成癇,發歇多日,變成虛風,或作慢驚者,五、七丸並服,兩服定。慢驚本非風,胃氣欲絕故也。若已絕即難救,亦得時暫生爾。若胃氣稍在,雖困死亦可救也。大人亦然,但一切危急,不識證候並治之。此藥不問神聖通靈,救人之寶,其色不定,隨時變動,慎勿輕傳。

白話文:

一、小兒因突然受到了驚嚇而患上了癲癇,已經發病歇止許多天了,變成虛弱的風痰,或者表現為慢性驚嚇症狀的,服用五、七粒丸藥,兩次服藥就能治癒。

二、慢驚症狀本來不是風痰,是胃氣將要消失的緣故。如果胃氣已經消失就難以救治,也只能暫時生還一段時間罷了。但如果胃氣還稍微存在,即使病勢危困也能夠救治。成人也是這樣,只不過凡是危急重症,不認識證候並加以治療。

三、這個藥方不管神聖通靈,是救治人的寶貝,藥物的顏色不固定,隨時會變化,務必要謹慎不要輕易傳授。

《張氏家傳》,六神丹,定吐瀉方。

丁香,木香,肉豆蔻(麵裹炮熟),訶子肉,使君子仁(各一分),蘆薈(二分)

白話文:

丁香、木香、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好,炮製熟透),訶子肉、使君子仁(各取一份),蘆薈(取二份)。

上件為細末。薄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粥飲吞下。

《張氏家傳》小兒驚風或吐或瀉,脾困不進飲食或傷風,潮熱或喘後出汗,宜服此調中,六神散,方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小兒驚風或吐或瀉,脾困不進飲食或傷風,潮熱或喘後出汗,應該服用此調中,六神散。

方劑組成:

  1. 人參五分。

  2. 遠志五分。

  3. 山藥四分。

  4. 粳米半夏四分。

  5. 當歸三錢。

  6. 黃連一錢。

  7. 茯苓三錢。

  8. 陳皮一錢。

  9. 甘草二錢。

用法用量: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至五克,每日服用三次,直至症狀消失為止。

功效主治:本方具有調中益氣,清熱化濕,寧心的功效,主治小兒驚風或吐或瀉,脾困不進飲食或傷風,潮熱或喘後出汗等症狀。

白朮,茯苓,甘草,藿香葉,草果子(各一分),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紫蘇、米湯煎下。應氣不勻,疳瀉痢,神妙。

《張氏家傳》治小兒吐瀉,紫霜丸,方

代赭石,陳皮(去白,巴豆肉半錢同炒乾,巴豆不用)。木香,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分),肉桂(去皮不見火),丁香(各半錢),藿香葉(二錢)

白話文:

代赭石、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與半錢的巴豆肉一起炒乾,但是不用巴豆)。木香、杏仁(去皮尖端,研磨成粉。各一分),肉桂(去皮後不經過火),丁香(各半錢),藿香葉(二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小綠豆大。每服七粒,藿香湯吞下。吐瀉,炙藿香、橘皮湯吞下。吐,煎棗子湯吞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粟米飯將藥末做成小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粒,用藿香湯送服。病患若嘔吐和腹瀉,須把藿香、橘皮烤過後再煎服。如果只有嘔吐,則需將棗子煮成湯並喝下。

《張氏家傳》治嬰孩榮衛虛,脾胃弱吐瀉,,異功散,方

人參,白朮,甘草(炙),白茯苓,白扁豆,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莊氏家傳》,木香丸,治大人小兒吐利方。

木香,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米飲下。小兒量大小化服三、五丸。

《莊氏家傳》:小兒吐瀉方。

舶上硫黃,藿香

上二味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生糯米泔水調下。

《莊氏家傳》,羌活膏,治小兒吐瀉不止,煩渴悶亂,欲成脾風,手足微搐。但非次發熱不能辨認證候,請於一時中並服,隨手有應。冬末春初最宜頻服。(一方治小兒困驚,發熱涎漱,累徑痢病,因傷乳食吐瀉後,氣虛弱,精神昏倦,減乳食,手足厥冷,脈息微細,漸成慢驚,用藥亦同。

白話文:

《莊氏家傳》,羌活膏,治療小兒吐瀉不止,煩躁口渴,煩悶煩亂,將要變成脾風,手腳微微抽搐。但不是第一次發熱就不能辨別症候,請在服用時同時服用,隨手就有效果。冬末春初最適合經常服用。(一方治療小兒困疲驚嚇,發熱流涎,多次大便,因損傷乳食後嘔吐腹瀉,氣虛弱,精神昏倦,減少乳食,手腳冰涼,脈搏微弱細微,漸漸變成慢驚,用藥也相同。)

羌活,獨活(各去蘆頭),人參(切),白茯苓(去皮切),天麻(微炙),乾蠍,青黛(研。各一分),腦麝(各半分。研),水銀,硫黃(各一錢。結砂子)

白話文:

羌活、獨活(都去除蘆頭),人參(切片),白茯苓(去皮切片),天麻(微火炙烤),乾蠍子,青黛(研成粉末,各一份),腦麝(各半份,研成粉末),水銀、硫磺(各一錢,研成砂)。

上為未研勻,煉蜜丸皂子大,捏作餅子。五、七歲每服三餅,三、二歲二餅,一歲半餅、一餅。如身發熱,煎荊芥乳香湯下。手足厥冷,人參生薑湯化下。家中舊傳方有丁香,而無龍、麝、青黛。今所合去三物,亦不曾入丁香。三、二歲小兒每服止一餅,不敢多與,恐大寒也。若吐甚,煎丁香湯化下亦佳(歐陽行之所傳方在前,少異)。

白話文:

上方的藥末沒有研磨均勻,用蜂蜜煉製成皁角大小的藥丸,捏成餅狀。五至七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餅,三至四歲的兒童服用兩餅,一歲半的兒童服用一餅半,一歲的兒童服用一餅。如果身體發熱,煎煮荊芥和乳香湯服用。手腳冰冷,以人參和生薑湯化服。家中舊傳的方劑中有丁香,但是沒有龍涎香、麝香和青黛。現在合成的方劑去掉了這三味藥,也沒有加入丁香。二至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餅,不敢多給,擔心藥性太寒涼。如果嘔吐嚴重,也可以煎煮丁香湯化服。(歐陽行所傳的方劑在前,略有不同)

《莊氏家傳》秋深腹虛,吐瀉無時,吃食微細,面目黃腫方。

胡黃連,丁香,馬牙硝,密陀僧,訶子(五分),豆蔻(二個),檳榔(一個),麝香(少許)

白話文:

胡黃連,丁香,碳酸鉀,鉛丹,訶子(五分之一),豆蔻(兩粒),檳榔(一粒),麝香(少量)

上為末,用蒸餅酒浸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陳米飲下,日三服。五歲五丸,止吐用楠木湯下,止瀉用綠豆湯下。

白話文:

將藥末搗成粉末,將它用蒸餅和酒浸泡, 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 每服三丸,用陳米湯送服,每天三次。 五歲小孩服用五丸,用楠木湯作為止吐藥,用綠豆湯作為止瀉藥。

《莊氏家傳》治吐瀉方。

丁香,白朮(等分)

上末,糊為丸粟大,米飲下十丸至十五丸,臨時增減。

《王氏手集》,大白朮散,治脾胃氣虛,嘔吐、泄瀉;外熱裡寒,手足厥逆,昏困嗜臥,面色青白,下利清穀,不思乳食方。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的莪大白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嘔吐、泄瀉;外熱裡寒、手足厥逆、昏困嗜臥、面色青白、下利清穀、不思乳食等症狀。

甘草(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生用去皮,破作八片)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生薑二片,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王氏手集》治小兒吐逆,兼吐利不止方。

丁香,藿香(各一分),木香(一錢),硫黃(半兩,別研極細滑),滑石(二錢,研如粉)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米飲調下,量大小與之。如瀉,即用附子一枚重半兩者,炮去皮臍為末;再用生薑汁搗成餅子,用白麵裹之,慢火煨,面熟去面不用;只將附子切焙,再搗羅為末。每吐兼瀉,即入附子末少許,如藥三之一。更量虛實,以米飲調下神驗。吐如激水者亦定。吐利不止,多成慢驚,宜速療之。如已成慢驚,兼金液丹與之。

白話文:

將附子烘乾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米湯送服,劑量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如果出現腹瀉,立即使用一枚重半兩的附子,加工去皮去臍後搗成粉末;再用生薑汁搗成餅狀,用白麵包裹,用文火慢慢煨熟,麵熟後去掉不用;只將附子切片烘乾,再搗成粉末。每次嘔吐兼腹瀉,立即加入少許附子末,約佔藥量的三分之一。再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用米湯送服,效果顯著。嘔吐如激水一樣的患者也能治癒。嘔吐腹瀉不止,多會演變成慢性驚風,應及時治療。如果已經演變成慢性驚風,兼服金液丹。

《趙氏家傳》治小兒吐瀉不止,溫胃消食。白朮丸,方

白朮,木香,丁香,肉豆蔻,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藿香散,方

藿香(一兩),丁香(一錢),木香,縮砂(各半兩)

上末。每服半錢,水五分,煎三分,通口服或續加陳皮、草果、甘草、人參,尤妙。

《吉氏家傳》治吐瀉方。

草果子,甘草(各一兩。炮)

上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不進飲食。溫脾散,方

蒼朮(二錢,細銼,先以油蔥炒赤色),陳皮(去白),草果子(不炮,去皮用),肉桂(不見火,各半錢),桔梗,甘草(各一錢),殭蠶(少許)

白話文:

  • 蒼朮(二錢,細碎,先用油蔥炒至赤色)

  •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

  • 草果子(不炒,去皮使用)

  • 肉桂(不經過火烤,各半錢)

  • 桔梗、甘草(各一錢)

  • 殭蠶(少許)

上末。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瀉,參苓散,方

人參,白茯苓,山藥,乾葛,麥門冬(去心),黑附子(炮去皮臍),桔梗,甘草(炙。各半兩),蓮子心,木香(不見火。各一錢),藿香葉(一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山藥、乾葛根、麥門冬(去心)、黑附子(炮去皮臍)、桔梗、甘草(炙。各半兩)、蓮子心、木香(不見火。各一錢)、藿香葉(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米飲調下。

《朱氏家傳》:大止小兒吐瀉方。

鬱金(一個,刮開心,入去殼巴豆一個在內,用麵裹煨熟取出,候令去面與巴豆,只用鬱金一味為末)。

白話文:

鬱金(一個,刮開表面,放進一個巴豆,用麵粉包裹好,放在鍋中煨熟,取出後等冷卻去皮和巴豆,只用鬱金研成粉末)。

上以米泔汁調下一字大,止小兒吐瀉。

《朱氏家傳》又方

龍骨(一分),赤石脂,縮砂(去皮。各一兩)

上件為末。麵湯下一字或半錢,大人一錢,若止吐即入丁香一分代縮砂。

長沙醫者李剛中傳小兒夏秋吐瀉藥方。

黃連(大者一兩,銼碎,去須、土砂,令深色冷,使入虢丹一兩,同黃連一處炒令虢丹焦赤色為度,傾出在紙上於地冷)

白話文:

黃連(大塊的重量為一兩,用銼刀碾碎,去除其中的須根、沙粒,輕輕壓扁,使藥品顏色加深變涼,讓它與虢丹一兩混合,一同烘烤。至虢丹被烘烤至焦黃為止,再把它倒出來,並在紙上攤開放置在地上冷卻。)

上二味共為細末,薄煮麵糊為丸如芥籽大。每服二十粒,加至二十粒。用壁土生薑煎湯吞下,更量大小加以丸數服。亦不妨須連並二服,立效。

白話文:

把上面兩種藥材一起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小丸,大小像芥菜籽。每次服用二十粒,逐漸增加到二十粒。用壁土和生薑煎水送服,根據病情的大小增加丸藥的服用量。也可以連續服用兩次,馬上就會見效。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一捻散,治小兒滑泄,腹脹作瀉、吐逆,可思食方

陳皮,青皮,丁香(各一錢),訶子肉,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

長沙醫者毛彬傳,銀白散,治小兒胃氣不和、吐瀉不止;痰逆,不進奶食,平胃引行諸藥方。

白話文:

長沙地區的醫生毛彬,流傳著一個銀白散的方子,可以治療小兒胃氣不和、嘔吐腹瀉不止;痰液逆流,導致不進食奶水食物,平胃理氣,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的各種方子。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焙乾為末,薑汁製為餅子),白扁豆(微炒),罌粟子,人參(洗,去蘆,銼),白朮(洗,銼焙),山藥,白茯苓(以上各四錢)

白話文:

  • 半夏:一兩,用沸水洗滌七次,烘乾後磨成細粉,加入薑汁製成餅子;

  • 白扁豆:略微炒過;

  • 罌粟子:適量;

  • 人參:洗淨,去掉根須,切碎;

  • 白朮:洗淨,切碎,烘乾;

  • 山藥:適量;

  • 白茯苓:四錢。

上七味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生薑二片,棗子一顆,煎六分,溫服。

長沙醫者毛彬傳,桃紅散,治小兒脾胃虛弱,乘冷吐瀉不定,不問冷熱可服方。

白話文:

長沙有一位醫者名為毛彬,他發明瞭一種名為「桃紅散」的藥方,用來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因受涼而導致的吐瀉不定。不管冷熱天,都可以服用這個藥方。

人參(去蘆,洗銼),藿香(去梗用葉),曲紅色(各二錢半)

上件同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無時。量兒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