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二 陽屬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陽屬 (2)

1. 論傷寒脈

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此三陽皆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

此三陰俱受病,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仲景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症不見者、為不傳也。傷寒三日,三陽當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 傳經辨

傷寒傳經,不可以日數拘,亦不可以次序拘,如《內經》言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之說,蓋言傳經之大概,非謂凡患傷寒者必如此也。夫寒邪中人,本無定體。陶節庵云: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或入於陰,或入於陽,非必始太陽,終厥陰也。

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邪氣衰不傳而愈者,亦有不罷再傳者,或有間經而傳者,亦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或有自少陽陽明而入者,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所以治傷寒,不可拘泥。但見太陽症,便治太陽,見少陰症,便治少陰,依類而推,此活法也。

仲景曰:日數雖多,但見表症而脈浮緊者,猶宜汗之;日數雖少,但見里症而脈沉實者,猶宜下之。誠為不易之論。

3. 合病並病論(數經並見為合病,數經遞見,以次相棄為並病。)

傳經有幻境,或兩經同病,或三經同病,名為合病。若一經病未已,復連及一經,名為並病。有合於陽者,即有合於陰者。有並於陽者,即有並於陰者。仲景謂三陽合病,閉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治宜白虎湯。此外合三陽之經,內合陽明之腑,故用辛涼和解之。大約治法,不論三陽三陰,凡兩經合病,則用兩經藥同治之。

三經合病,則用三經藥同治之。若一經病未瘥,復並一經,則相其先後輕重緩急而藥之,斯無弊耳。景岳曰: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陰無合併病也。

4. 兩感論

傷寒兩感者,表裡雙傳也。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是也。太陽症本發熱、頭痛、惡寒,若兼少陰,則又咽干口燥矣。五苓散主之。渴加知、柏,頭痛加羌、防。陽明症本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若兼太陰,則又腹滿不欲食而自利矣。

大柴胡湯主之。少陽症本耳聾、脅痛、寒熱往來而嘔,若兼厥陰,則又煩滿囊縮而厥,水漿不入矣,大承氣湯川芎柴胡主之。凡兩感者,表裡俱傳,為禍最速。或三日、六日,營衛不行,臟腑不通,昏不知人,乃死。此症無一定之方治,不過邪在表者,解於外,邪在裡者,清於中。

古人用大羌活湯。若邪自外入而外甚於里者,必以外為主,先用葛根麻黃解表,後用調胃承氣湯攻裡。若邪因虛襲而元氣不支者,速宜專顧根本,先用四逆湯救里,後以桂枝解表,但使元陽不敗,則強敵亦將自解。又仲景謂:少陰症反發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此論直中之兩感也。

傳經兩感,以解表為主,而清裡佐之;直中兩感,以溫中為主,而發表次之,此治兩感之大法也。

5. 陰症有三說

有傳經之陰症,陰中之熱症也;有直中之陰症,陰中之寒症也;有房室之陰症,陰中之虛症也。既犯房勞而得熱症,則灼熱極甚;犯房勞而得寒症,則陰寒極甚。熱之甚,清劑宜輕:寒之甚,溫劑宜重。

6. 三陰症亦用表法論

《傷寒論》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此論太陽傷風,為醫誤下而傳太陰者也。太陰脈當沉,今反浮,是症在太陰,脈在太陽,則太陽之邪未盡入於陰,而太陰之邪,大有還陽向汗之勢,故用桂枝湯以徹其表,令其從太陽來者,仍從太陽出也。推而論之,若傷寒太陰症而得太陽脈,可用麻黃,仲景麻黃石膏湯之意也。

得陽明脈可用葛根,仲景葛根芩連湯之意也。得少陽脈可用柴胡,是以大柴胡湯為少陽傳太陰之方也。然必腹中實痛,始用大黃下之,否則本方加芍藥以和之而已。太陰如此,少陰厥陰,何獨不然。大抵治傷寒,急以解表而緩於攻裡,非惟三陽務表,即三陰未結之邪,猶冀其還陽而走表,必俟邪氣結實,乃用承氣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