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二 陽屬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陽屬 (1)

1. 傷寒

《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按此則上古之世,一切風濕溫熱,皆歸於傷寒,自仲景著《傷寒》之論,分而析之,而諸症始不得混於正傷寒之列矣。厥功偉矣哉!

2. 傷寒疑似辨

正傷寒之症,冬令天氣嚴寒,人感之而即病,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痛,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脈浮緩有汗為傷風。寒用麻黃湯;風用桂枝湯,或用加味香蘇散代之,隨手可愈。

其有非傷寒而類傷寒者,如感邪內伏,至春而發曰溫病,至夏而發曰熱病。其症頭痛發熱與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不可發表,宜柴葛解肌湯。若頭痛發熱而身重,但欲眠,鼻鼾不語者,風溫也。不可發汗,加減萎蕤湯主之。若發熱惡寒,而脈細身重,不能轉側,頭汗自出者,風濕也。

不嘔不渴,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有因冬暖而衣被單薄受寒者,此表寒內熱,冬溫也。香蘇散加清藥主之。有夏秋暴寒感冒而頭痛發熱者,時行寒疫也。香蘇散主之。夏月頭痛發熱而自汗煩渴者,傷暑也。加減香薷飲主之。有夏月頭痛發熱,身重腹滿,譫語自汗,兩脛逆冷者,濕溫也。

切忌發汗,宜蒼朮白虎湯。若不頭痛發熱,卒然惡寒厥冷,吐瀉面青脈遲者,中寒也。姜附湯主之。其有身熱面赤、項強、頭搖、口噤者,痙也。加減小續命湯主之。有惡寒發熱,頭痛腹痛吐利者,霍亂也。藿香正氣散主之。若發熱脈緊,身不痛而脘悶噯腐吞酸者,傷食也。

保和丸主之。若煩熱頭疼,而脈軟體倦、語言懶怯者,虛煩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或惡寒發熱,而病起自腳,兩脛腫滿者,腳氣也。檳榔散主之。如兩足忽枯細,名乾腳氣,四物湯加牛膝、木瓜主之。以上諸症,皆似傷寒而實非正傷寒,臨症審之。

3. 傷寒綱領

傷寒之證,不外乎傳經、直中二者而已。傳經者由太陽傳陽明,由陽明傳少陽,由少陽傳太陰,由太陰傳少陰,由少陰傳厥陰,此循經傳也。亦有越經傳者,如寒邪初客太陽,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亦有傳一、二經而止者,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雖所傳不同,其為傳經則一也。

此皆由表入里,寒化為火,熱邪傳經之症也。直中者,不由三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中太陰則病淺,中少陰則病深,中厥陰則愈深矣。此寒邪直中之症也。夫傳經之邪,在表為寒,在裡為熱。直中之邪,則但寒而無熱也。且傳經之症,初病必發熱頭痛無汗,以漸而深,愈深愈熱,雖入陰經,脈必沉實,症必煩熱,此宜攻裡,或清或下,隨宜而用。

直中之症,初起本無發熱頭痛,但或厥冷、或嘔吐、腹痛、泄利,或畏寒不渴,脈沉弱不足,此皆元陽不足,陰症也。

4. 經腑論

經者,徑也。行於皮之內,肉之中者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穀者也。太陽之經,陽明之經,為表,少陽之經,為半表半裡,是謂三陽。太陰之經、少陰之經、厥陰之經,為里,是謂三陰。三陽有經又有腑,三陰有傳更有中。如有太陽之經,即有太陽之腑,膀胱是也。有陽明之經,即有陽明之腑,胃是也。

有少陽之經,即有少陽之腑,膽是也。然膽為清淨之腑,無出入之路,故治法如經。至三陰有傳經者,由三陽而入,此熱邪也。有直中者,不由陽經傳入,此寒邪也。凡三陽三陰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若邪初入胃腑,表裡皆熱,邪未結聚,熱勢散漫,而無胃實不大便之症,則宜用白虎湯表裡和解。

若邪已結聚,如太陰之大實痛,少陰之咽乾口燥,下利清黃水,及心下硬,厥陰之煩滿囊縮,則惟下之而已矣。蓋三陽三陰之邪,一入胃腑,則無可出之路,故不能復傳他經,而惟有通其大便,令邪從內出,此大、小承氣、調胃承氣所由設也。且三陽三陰之邪,環繞胃腑,處處可入。

大法若由太陽入腑,而太陽症不解,必從太陽解表為主。若由少陽入腑,而少陽症具者,仍從和解。若由陽明入腑者,用白虎湯。如邪已結聚者下之。此邪入陽明腑之治也。若太陽亦自有膀胱之腑,太陽病甚,則當遺邪於本腑,而為口渴溺赤之症,外顯太陽經病,而兼有此腑症,名曰太陽傳本,宜用五苓散,以桂枝解邪,以苓、澤通小便而愈。此太陽之邪、自傳本腑也。

唯少陽之腑則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