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四 火屬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火屬 (4)

1. 暑症湯頭

白虎湯治陽明熱,知母石膏糯甘得。(加蒼朮即蒼朮白虎。)

一物瓜蒂湯,吐去濕熱方。

四苓散用豬赤苓,瀉術加桂即五苓。

益元散用朱甘滑,除卻硃砂名六一。

清暑益氣湯,參歸耆二術,青陳曲瀉甘,升葛、麥味柏。

清燥湯,用何味,清暑益氣去葛青,加入二苓柴連地。

藿香正氣芷腹苓,半樸蒼蘇桔草陳。

來復丹硝石,硫黃同炒研,靈脂玄精石青橘醋和丸。

消暑丸薑汁糊,半夏茯苓甘草磨。

消暑十全樸,木瓜苓陳藿,香薷扁豆甘,蘇葉共白朮

十味香薷參耆朮,木瓜苓陳扁甘樸。

六和湯人參,扁樸甘半苓,香薷木瓜藿,薑棗杏砂仁

大順散用官桂末,甘杏乾薑炒研合。

漿水散用淡醋,附桂干良薑草夏。

冷香飲子附子生薑橘紅草果

香薷飲用扁豆,厚朴香薷甘草湊。

敗毒散用參苓草,羌獨柴前枳殼好,川芎桔梗牛蒡,荊防薄荷就是了。

黃連解毒湯,芩柏山梔相。(此方又名三黃解毒。)

涼膈散用翹芩實,山梔前甘大黃薄。

生脈散治熱傷氣,人參麥冬北五味。

四物解毒增減方,芩連生地麥冬當,五味貝母山梔共,甘陳梗薄茯苓長。

杏翹清肺飲通草貝蔞薷,滑豉梔絲竹,玄荷蔻苡蘆。

半夏瀉心湯芩連,人參乾薑半棗甘。

桂苓甘露飲白朮,二苓桂瀉甘寒滑。

二陳湯半陳,甘草與茯苓。

犀角地黃湯赤芍丹皮麥冬良。

三才湯,天冬人參熟地黃

復脈湯,用參麥,五味茯神白芍

牛黃丸用麝腦雄,芎歸白斂芍防風,犀羚杏麥柴芩桔,

黃卷阿膠神麯從,肉桂蒲黃山藥棗,乾薑金箔四君同。

至寶丹牛黃犀角硃砂安息香玳瑁琥珀銀箔,龍腦雄黃麝香

2. 痧氣

痧氣者,經書本無其名,大約其病與瘴氣相類。閩廣之地,近山則林菁陰冱之氣,近海則蛟蜃咸潮之氣。虛人中之,即為受瘴。古方曾用平胃散正氣散,及生薑附子湯蘇合丸等治之。江浙之地,城市則人煙稠密,鄉居則田園平坦,何瘴之有?所患者,穢惡糞臭之氣,自口鼻中之,頃刻士脘鬱悶,眼黑神昏,危在呼吸,名曰痧氣。而肥人尤易受,夏月尤易受。

其何故也?蓋痧氣本濕濁之氣,肥人內濕素踞,一感濕濁,則痰濁互滿,故見症殊速。且夏月陽氣發泄,故吸受亦易也。辨痧氣者,以生礬餂之,其舌不澀者為痧。

《經》云:邪之中人,其淫泆不可勝數。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孔竅乾壅。又曰:夏氣者,病在臟。又曰: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可見痧氣之受,直入脾絡,故䐜脹迅速也。治此者,急宜開竅逐穢,如蘇合丸、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紫金錠,皆妙藥也。

然而臟腑之滿,以藥通之,經絡之脹,則藥力不能到,唯有另用刮痧一法最妙。

考刮痧之法:以滾水一鍾,略滴香油數點,用光滑磁碗一隻,將碗口入湯內浸熱,兩手執碗,向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由漸加重,倘碗口乾冷,則再浸再刮,久之則背上發出疙瘩,其痧氣寒氣,即隨血散而外達矣。若昏脹危迫者,先用針刺少商穴。(其穴在大指甲根旁一韭葉許。)亦可暫挨片刻。

其有先受寒邪而後受痧,或先受痧氣,而冬月則風寒束之,夏月則貪涼與生冷遏之,此名冷痧。入愈深,則出愈難,然不離乎芳香辛散之品,以撤其蔽而通其中,俾寒去則痧亦出,萬勿稍用苦寒以增其障。凡治痧,從無苦寒藥也。諸瀉心湯,均在禁例。俗人但畏用姜,殊屬可笑。

筆花氏曰:寒暑相搏,陰陽拂逆,霍亂不出,腹大痛,名絞腸痧。胸悶眼黑,神昏腹脹,或面部遍身青紫,此穢氣攻心也,名烏沙脹。又有大吐大瀉,腳筋內縮,此寒氣也,名吊腳痧。三者不急治即死。更有邪伏陽明,悶亂躁渴,名曰癍痧。寒冷頭暈胸滿,泛泛欲嘔,名曰冷痧。

治法總以開竅達邪為主。治絞腸痧,先以淡鹽湯服後探吐,再進神香、正氣等;烏沙脹,必先放血,用蘇合、紫金等:吊腳痧,用木瓜湯;癍痧,宜挑出血,服犀角大青湯石膏葛根之屬;冷痧,用正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