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8)

回本書目錄

中卷 (8)

1. 諸吐治法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而邪食不得下,而反吐者。

冷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香薷飲治之。

積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餿氣,或宿食並出,兒小哯乳不化者是也,以烏犀散主之。

傷乳吐者,才哺乳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乳,投三稜散治之。

2. 諸瀉治法

泄瀉之源,有寒瀉、熱瀉、傷食瀉、暑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寒瀉者,乃寒氣在腹,攻刺非痛,洞下青水,腹內雷鳴,米飲不下,宜理中湯。如四肢厥冷寒極者,加附子、官桂之類。

熱瀉者,糞色黃赤,肛門焦痛,小便不利,心煩口燥,食乳必粗,宜五苓散,吞下香連丸

傷食瀉者,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故大便不聚,臭如敗卵,宜理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下積丸。有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半錢。痛者,更加木香三分;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三分。

暑瀉者,因中暑熱,宜胃苓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或六和湯亦好。

3. 吐瀉灸法

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取法: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是穴。

4. 吐瀉諸方

玉露散,治小兒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寒水石(各半兩),甘草(生,一錢)

上同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食後溫湯調下。

益黃散,治吐瀉,脾虛冷。

陳皮青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白朮散

人參白朮藿香木香,乾葛,茯苓,甘草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豆蔻香連丸,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腹鳴立可。

黃連(三分),肉豆蔻(煨,去油),南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粟米飯丸,綠豆大或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夜各四五服。

理中丸,治吐利不止,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或一二十丸不拘時候。

消積丸,治小兒吐瀉,大便酸臭。

木香(九個),砂仁(十二個),巴豆(二個),烏梅肉(二個)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溫水送下。

五苓散,治小兒霍亂吐瀉,燥渴飲水。一小便不利。

豬苓澤瀉,官桂,赤茯苓,白朮(各三錢)

香薷飲,治春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痛疼,發熱煩悶。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三稜散,治小兒尿白,久而成疳。此藥實脾土,消食化積。

三稜,蓬朮,益智仁,甘草,神麯(炒),麥芽(炒),陳皮(各半兩)

治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橘皮

上,水一盞,溫服。

養胃湯

人參,半夏,陳皮,甘草,茯苓,蒼朮,厚朴,藿香,草果(等分)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溫服。

六和湯

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藿香,扁豆(炒),木瓜(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前溫服。

胃苓湯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蒼朮,厚朴,甘草,陳皮,官桂

上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服。

定吐飲,治吐逆,投諸藥不止,用此神效。

半夏(二兩),生薑(二兩),桂(三兩)

上生薑切作小方塊,如綠豆大,用半夏和勻,入小鐺內,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皮紙攤成地上,出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彭用光曰:凡為父母者,要知嬰孩臟腑嫩脆,乳食宜節,不宜過飽,致傷脾胃。乳母睡時,不可令孩含乳口中,恐不知飽足,致生嘔吐、泄瀉諸疾。如遇此病,只是節乳,一日三五次。今見世人不知此理,未病之前,則過傷乳食;既病之際,則終日斷乳,且幼孩以乳為生養之本,豈宜全斷,以致飢餒難堪?故出此說於嘔吐門之末,宜知節乳為第一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