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脈法篇 (1)

回本書目錄

脈法篇 (1)

1. 脈法篇

當謂讀書不易,治病不難,書只言理,病則憑脈,理是活動的,脈是實在的,唯其是實在的,可以再三審查,反復推求,以得著實在之解決。所以去治病不難也,而人往往得不著實在的解決者,學脈的方法不善也。

學脈之法,一曰脈位,一曰指法,一曰脈象,一曰脈理,明白脈位與指法,然後能捐除自的成見,看清脈來的真象,脈象脈理,必須於普通學法之中,有系統以貫之,然後無繁難之苦,然後有運用之藥,此篇,脈支較善之法也。

編者

枯潤二脈者,用藥之提綱,枯脈宜養陰,潤脈莫傷陽,潤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乾澀,潤脈無論何病,慎用涼潤藥,枯脈無論何病,忌用熱燥藥,認明枯潤二脈,處方用藥,便少錯誤。

微脈潤而少,輕有重按無,總屬陽氣微,溫補宜急圖;弱脈枯而少,輕無重按有,總屬陰液枯,清潤法當守。此二脈,脈體皆少,一者宜補氣補陽,一者補液補陰,最易含糊,須以輕按重按之間,尋出證據以為用藥之本,病人的體質不是陰虛,便是陽虛,故診脈先以枯潤微弱,分別陰虛陽虛,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來概屬虛脈之稱,而以陰虛陽虛置之不辨,遺誤後學不少,故以脈法起首,鄭重言之。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用附子

營衛病,脈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潤二脈別陰虛陽虛,弱微二脈,辨別陰虛陽虛,又須審查兩尺,左尺較右尺少為水虛,右尺較左尺少為火虛,據兩尺為判斷之中判斷,用藥更少誤差。總之脈法的陰虛陽虛,認識無差,然後能識一切疾病之陰虛陽虛,然後能判斷一切醫書所說疾病之陰虛陽虛,此要決也。

實脈中沉盛,滿指成分厚,久按總有力,攻下須研究。此為陽實、氣實、熱實、胃家實。可用攻下之實脈,脈之成分厚而不薄,滿指有力,中沉兩部,久按不衰,此為完全的實脈。所謂完全實脈,中土實則全體皆實也,攻下胃實,不可冒味,須有法度,應當研究,詳古方上篇大承氣湯中。此外則伏而有力,脈細有力,軟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實意。

但只腠理熱實,只宜清潤疏通之法,無有下法。完全實脈,脈來遲緩,因中土實則熱實,熱實則脈來不數也。病有名五實證者,脈完全實,而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不出汗,須攻下與發汗並施,此證少有。凡診實脈,須兼腹診,以手按大腸部位,病人拒不受按,此腸中有當下之燥屎,此脈有小而實者,如兼現虛證,當用補氣補血之藥,輔助下藥緩緩下之,如溫病篇之黃龍湯法是也。

虛脈松而大,氣血與陽虛,陰虛液虛者。脈與松大殊。松,有成分不足向外發散之象,大而松為氣虛、血虛、陽虛,乃對上項厚而有力之實脈而言。其實除厚而有力之實脈外,多是虛脈,不止松大為虛。大而松之虛,直接補之虛也,其他之虛,脈體微小,亦有松意,多有不能直接用補,必須全體的圓運動得圓,然後不虛。陰液之虛,脈則或弦、或細、或澀、或弱、或沉、或結、或代也,血虛,乃血中之溫氣虛。

松脈即虛脈,虛鬆氣不充,諸病宜急補,補氣與補中。脈法諸書,只有虛實而無松脈,虛乃其名,松乃其實,松乃外散之脈,成分不夠之脈也,補氣補虛,則歸根而不外散。緊脈與松脈反,內聚不舒象,轉繩彈人手,寒實之現狀,緊脈有細小之象,轉繩者向內收緊也,寒性收斂故脈緊,食停則氣聚於食故脈緊,氣血不調,或熱聚而不散,而成一部之積聚,亦有緊者。積聚在於何部,緊則現於何部,皆宜溫散清散通散之藥,寒性之收斂,衛氣之收斂也。

古書云,左脈緊傷於寒,右脈緊傷於食,不儘然,外感之脈,若迫促不舒,其中即有衛氣收斂之緊意。

滑脈有二象,鼎沸與盤珠,鼎沸躁熱病,盤珠津液多,燥熱傷津,如鼎鍋之水,被火煎熬沸騰,故脈滑;津液滋多,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故脈滑。痰病脈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脈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脈,脈氣充足,痰病之滑,脈氣不足。

澀脈有兩儀,血少與陽虛,血少澀在左,陽虛澀右居,澀如刀刮竹,亦如雨點沙,血少津枯故脈澀,陽虛脈澀者,津液生於陽氣也,榮衛不足,脈亦現澀,榮衛調和充足,然後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澀者,薄而有力,陽虛之澀,薄而微也,榮衛不足之澀,薄而無神也。左屬水木,故血虛則澀應於左,右屬火土,故陽虛則澀應於右,榮衛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澀。

弦脈收斂病,氣機不舒展,治弦須養中,用藥忌收斂,疏泄暢通,則氣機舒展,疏泄不通,則氣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內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氣本身稚弱,不能疏匯則脈弦,金氣燥結,木氣因而不疏則脈弦,弦乃木氣之鬱象,木氣稚弱之弦,宜溫養木氣,金氣燥結之弦,宜清潤金氣之燥,開散金氣之結,然後木氣之鬱舒開,脈乃自去,唯既現弦象,木氣愈鬱而欲疏泄,則克中土,中氣受傷不能運化四維,病即關係生死。故又須於疏展木氣之中,兼扶中土。

五行之氣,鬱則克其所勝,而悔其所不勝,此自然之勢也。金匱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其意指此也。弦即為寒,木氣陽弱也;弦則為飲,木氣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則為痛,木鬱衝擊也;弦則為風,木病風而脈弦,則病重矣,中氣敗故病重也。弦脈多胃氣脈少故也,治弦脈忌用收斂藥,慎用剛燥藥,寒病之弦脈弦,溫能則弦化,則弦脈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脈皆不易治。

寒病之弦、飲病之弦、弦大而虛,潤而不枯;風病之弦,不潤而細,陰虛津枯之脈弦,宜養津清熱;內傷之脈弦,宜補中土,兼治木氣,弦乃能去。

緩脈虛而散,散慢不收斂,中虛衛氣虛,疏泄自出汗,緩與弦為對待之象,忌疏泄,藥喜收斂藥,傷寒論桂枝證,發熱汗出脈緩,即是此脈,中氣與衛氣不足故也,散字讀閃,言鬆散非分散也,此緩脈非和緩無病之緩,非熱實而脈反遲緩不數之緩,是緩脈有虛實之分也。

濡脈為濕盛,細脈為津傷,濕熱脈亦濡,細亦主無陽,濡脈如棉在水中,細脈如蛛牽細,濡而似緩有濕熱,細而無力為陽虛,津傷之細,細而有力,津傷則生熱,故細而有力,細而有力著骨,則為積聚,濡中藏細,則濕傷津液,故濡溢於外細現於內,故濕用利水藥,有不效者,利水藥傷津液之故,善治濕者,養金氣之收斂,調木氣之疏泄,扶土氣之運化,溫乃自去,津液不傷。

脈大氣離機,脈小氣歸裏,脈大病漸增,脈小漸自已,冬季脈大最忌,胃熱實則脈大而有力,中部沉部盛於浮部,此大脈為實,否則愈大愈虛;脈小則氣歸於裏,有病而脈由大轉小,乃將愈之象,此小脈非微脈非細脈。

陰虛亦有大脈者,浮大而不潤澤,重按迫迫奪指,有燥動之象,陽虛亦有脈大者,大而虛松,指下潤澤,重按無有,對膈研究,參與外證,容易明白。

脈有重按起指,脈即浮起,寸多尺少,浮多沉少,夜半不安,此為陰虛,陰之封藏,夜半陽動,陰虛不藏,故脈現如此狀態也。

芤熱陰傷極,革脈屬陽虛,硬脈寒之象,軟脈熱在中,芤革二脈皆中空,芤則浮而邊虛,有柔松之意,為熱傷陰之象,革則沉而邊實,有石硬之意,為寒傷陽之象,失血則芤,失精則革。

硬脈有牢堅之意,陽和之氣少也,軟脈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乃內熱之實脈,不可認為軟弱之軟,世以軟弱並稱,軟脈遂為人所忽唉,軟弱之軟,則微脈也,實熱之軟則如膠黏而有力,舉指不移,硬脈則脈之沉部,硬而牢堅,重按有力,陰寒之象,外證必無燥熱之事,沉部硬部必寬厚不細,而鼓指有力,軟脈有力為熱,硬脈有力為寒。

浮脈隨手起,總是虛之徵,諸病忌升散,中下復其根,以指按至沉部,隨指而起,即往上浮,是為浮脈。並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脈,中部沉部無脈。浮而向外,中氣虛也,浮而脈上,其虛更盛。浮弦鼓指,則兼肝風,外感脈浮,只宜降藥,兼補中氣,內傷脈浮,必重補中,內傷脈浮,中部以上多,中部以下少也;外感之脈,必有束迫不舒之象,不必定見浮脈。

外感之家,必定有忽然惡寒、發熱、頭痛為據,如麻黃證之脈,當有惡寒,脈沉,及至脈由沉而浮時,即發熱而汗出唉。

沉脈在肉下,虛實易了然,沉實為實熱,沉微屬虛寒,如沉細無力,亦屬虛寒,沉細有力,亦屬實熱,實則不通,分整個實和腠理經絡的實,整個的實,如傷寒論承氣湯證攻下之胃家實是,腠理經絡的實,如沉細有力,弦緊鼓指,只宜滋潤疏通,理氣活血為治。

遲脈乃虛寒,裏陽太少時,無病脈遲者,元氣難久持,不及五至為遲,胃家熱實,脈反遲緩不數,故遲脈亦有實熱者,實熱之遲緩,厚而有力,虛遲之遲,脈來虛微,以證判之,極度易明瞭,無病脈遲,則腎家無氣將難久存矣。

數脈乃中虛,虛甚則數甚,數亦為虛熱,兼細則陰病,中虛則數,世人所忽,河圖之數,五數居中而統四維。故平人之脈,以醫生一呼一吸脈來五至為准。中虛不能統乎四維,故脈來過乎五至而成數脈。熱傷津液,脈來亦數,數而兼細,則中虛而津液亦虧,陰分受傷,為難治矣。

發熱而脈沉不數多實,發熱脈動數必虛,此脈必中部以下較微少也。如沉而微,其虛更甚,數極度之脈,中氣大虛之脈也,涼藥傷中,下嚥即危,用甘味補中,中氣回復,膽經相火下降,熱即退下而不數,此與熱實而脈反遲緩,為對待的理法。數讀索,世人卻認數脈為熱,殺人不少,經文氣虛脈乃數也句,宜注意。

結促與代脈,脈來停一至,動脈如豆動,只見關中位,脈動現數象,停止一至為促,外感風寒,榮衛迫促,促乃表鬱之脈,脈不現數象而停一止為結,結乃津液不足,不能流通之脈,代脈之止有定數,亦津液損之脈也,長夏脈代,有孕脈代,為中氣加多之脈,中氣能代四維也,亦有秉賦代者,乃富貴之人也,若病重脈代則危,此代脈無神,乃中斷不能連續之脈,長夏之代有孕之代,多在五至以內,脈神特別充足。

五為中氣,中氣之中,原有四維故也,詳生命宇宙篇河圖中,動脈有如豆動,無頭無尾,只於關脈見之,氣機不舒,主內痛也。

洪脈向外掀,中氣大虛證,愈洪中愈虛,兼弦乃別論,實脈必向內沉,世謂洪而有力為實,認錯矣。雖有力亦向外之力耳,向外則內虛必矣,必洪而兼弦,乃為實象,弦乃內聚之象,洪而兼弦,是原有內熱,被衛氣斂之,熱鬱則脈洪,熱鬱被斂不能通達,則洪而兼弦,在外感宜舒散衛閉,兼清內熱,內傷病少洪弦者,有之亦內熱為衛氣所閉,仍舒衛閉兼清內熱,洪大無力者全屬於虛,洪而弦大有力,乃為實象。

然實脈不洪,必如胃家實可用下藥,乃為真實,洪而兼弦有力,乃實在腠理,不在胃腑,舒散衛閉,腠理一通,即不實矣。

伏脈氣內實,深藏骨際間,熱深與痰閉,指下細心探,伏與洪是對待之象,氣雖內實,熱清痰豁之後,脈起不伏,即不實矣。

躁脈不安定,外因與內因,駛脈上下竄,虛與熱之徵,有內熱而感外寒,熱為衛氣閉束,動不能通,則躁急不寧,此因於外感者,宜散衛清熱,溫病之脈躁急,乃木火離根,此因於內傷者,宜照溫病證治法,駛脈因虛因熱,如小寒前後,小兒幼童忽不思食,或咽痛或咳嗽,遲脈中有一線,上竄入關脈,此腎虛陽動,宜溫養腎家,如肝膽有熱,肺虛不能收降,關脈中有一線竄出人寸脈,宜補中斂肺兼降膽經,如尺脈中有如珠的一點,竄入尺下,此腎敗也,最難治,男童早婚有此脈者多死。

欲知病人脈,先學平人脈,調勻柔和者,乃是平脈訣,平人脈亦稱胃氣脈,亦稱和緩脈,來去調勻,不來多去少,不來盛去衰,神氣充足,體質柔潤,所有以上各病脈,尋找不出一字,此胃氣健旺,和緩無病之平人脈也,內經脈法,以胃氣為主,胃氣多病脈少者易愈,胃氣少病脈多者病重,病脈太多胃氣太少者易死,學平人脈,可常診視無病而身體健全,元氣未泄,面無浮紅,食量極度好,體力甚大,跑步而脈不加快不喘氣之人之脈,便可得著胃氣脈和緩的認識,然後可學病脈,胃氣脈者,中氣脈也。

五行運動圓,見圓不見真,一見五行真,胃氣無毫分,心火的真臟脈如鉤,如上掛之鉤,有上無下之象,只有浮而不降也;肺金的真臟脈如毛,薄澀之象,將散而不收也;肝木的真臟脈如弦,如新張弓弦,勁疾如循刀刃,毫無生意之象,欲疏泄而不能也。腎水的真臟脈如石,如石沉水底,毫無陽和之象,只沉而不升也,此皆中氣無存,不能調和四象,四象各現本氣之真也,故稱真臟。

脾土的真臟脈為緩,有如屋漏,時而一落,遲緩不能連續之象,中氣不能自存也,五行之真已現,中氣先亡,故曰死脈也,如鉤如弦如石如緩,則各脈皆鉤皆毛皆弦皆石皆緩,一氣獨勝,諸氣敗亡,故死也。

自來診脈兩手分診,圓運動學的診脈,必須兩手合診,因整個圓運動的消息,須兩手合診,則比較上去審察,方能審察得出,又須三指斜下,次指按在寸脈的浮部,中指按在關脈的中部,名指按在尺脈的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即難經所謂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是也,是為三部診法。

若三指不分輕重,便不合寸關尺三部脈的本位,三部之法之中,又有九候之法,三部九候者,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寸脈本位在浮部,浮部有浮部的浮中沉,關部本位在中部,中部有中部的浮中沉,尺脈本位在沉部,沉部有沉部的浮中沉,三部九候的診法,只須三指斜下,三指同時由輕按而重按,由重按而中按而輕按,由輕按而再輕按,便將寸關尺三部九候的整個手法得著。

三部九候的指法,是按寸關尺皮肉骨的地位,不是按脈的整個體,是下指診察的方法,方法與地們澈底了,然後診脈,看脈在此地位中的動動惡如何,方能審察出脈的真相。

下指診脈,不可將指頭死按脈上,就如用眼睛看物,卻把眼睛珠放在物上,如何能將所看之物看得明白,三部九候的指法無差,便能免卻此弊。

診脈動稱為看脈,不如將看字改為聽字,能將聽字的意義體會有得,則診脈必有聰明過人之處,聽字比看字靜得多,活潑得多,看是我去看他,聽是聽他來告我,必能聽而後得整個認識也,三部九候的候字,候者等候之意,我的指頭,只在九外字的地位上,審察地位,等候脈來告我,候字聽字的意義,大醫的妙用,全在於此,先將指頭審察九個字地位,以候脈來,指頭與脈見面之後,仍不聽脈,仍只審察九個字地位,有意無意之中,聽出脈的病點來,然後繼續搜求,由合聽而分聽,由分聽而合聽,整個脈體即是整個人身的河圖,由合以求分,便知病之所在,由分以求合,便得處方的結果,總而言之,不可由我去找脈,須候脈來告我,我去找脈,我便有成見了,就得不著脈的真相了。

診脈,須先定六脈的整個大體。切不可先注意關脈怎樣,寸脈怎樣,尺脈怎樣。先診整個大體,診出大體是陽虛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陰虛者脈氣枯。潤者,無論何病,慎用陰寒藥。枯者,無論何病,忌用陽燥藥。又要診出虛的程度如何,方能決斷用藥。處方定藥要在指頭未離開脈時決斷

定藥要在指頭未離脈時研究清楚。如診脈放手,再來定藥,即不準確。在脈上定方,即在脈上審察所用的藥,與脈的輕重。審察再三,心中安了,放手即提筆寫方。寫完之後,再寫醫案,然後可同別人說話。萬不可先寫醫案,後寫藥方,寫完醫案,再寫藥立方。所寫之藥,必不全合所診之脈矣。

擬方定藥,要在指未離脈之時。如認為中氣虛寒,擬用理中湯,是必脈未松微,潤而不枯,倘肝膽脈比較細,則乾薑傷津,細澀乃津傷之脈,須加少許芍藥當歸以潤肝膽津液,如脈來松微,證現虛寒,當用理中補虛溫寒,而左尺比較短少,左尺屬水,是水氣不足,當加熟地麥冬以補左尺水氣,理中湯乃不發生燥熱傷津之過。

麥門冬湯治中虛肺燥,其脈必澀。倘澀而兼細,則去半夏。半夏傷津,細澀之脈最忌。

小建中湯治虛勞,以芍藥降膽經收相火為主,須右脈關寸之間,脈氣較他脈為盛,乃受得芍藥之苦寒。倘右脈動關寸之間脈氣不盛,膽腎之熱不足,當減輕芍藥。或不減輕芍藥,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藥之苦,免傷膽胃之陽。

腎氣丸治腎氣不足,須看左尺右尺比較之多少,左多右少為火虛,附桂宜稍加重,右多左少為水虛,附桂即宜輕用。

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肝經虛寒,倘肺脈虛弱,生薑只宜少許,肺主收斂,生薑辛散傷肺也。

瀉心湯治心火不降,吐血衄血,倘脈來不實,便不可用也。

如診治傷寒麻黃湯證,問證無差,是麻黃湯證也,當用麻黃多少,當以寸脈尺脈而定,寸脈弱,尺脈少,只宜輕劑麻黃,便可出汗,寸脈弱,肺家收斂力少,尺脈少,腎家津液不足也,倘麻黃分量與脈不稱,則服後汗多,諸禍作矣。

如診治桂枝湯證,問證無差,是桂枝湯證也,而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氣,以減去脈之虛軟,則芍藥乃能免寒中之弊。

如診治普通外感,用薄荷以調衛氣,用黃豆以和榮氣,薄荷散性甚大,倘脈氣無弦緊之象,不可多用,多則辛散傷肺,更加發熱。

如診腸胃熱滯,擬用大黃以消熱滯,倘脈象重按不實,便不可用。如其不能不用,必須用朮草以輔之,乃不發生下傷中氣之禍。

如診吐血之虛熱證,飲食甚少,陰液又傷,擬用補土養液之藥,補土之藥必傷陰液,養液之藥,必傷土氣,必須詳審脈象,脈象潤數,朮草不可並用,或術草均不可用,則用山藥扁豆以代術,用白糖以代草,細脈最忌辛散,當歸不宜,只宜阿膠,虛熱吐血,肺脈如細,更須保肺,橘皮下氣,亦能傷肺,半夏更不敢當。

如診治腹瀉,腹瀉因於食滯熱滯者多,因於陰寒陽敗者少,兩下診治錯誤,關係生死甚速,認為陰寒,脈必微少無神,瀉後氣衰,稀糞下注不射,不食,乃可用薑附以溫寒回陽。食滯熱滯,脈必緊細有神,瀉後氣不衰,糞粒兼水射遠,能食,乃可用神麯穀芽以消食,梔子黃芩以清熱,脈雖緊細,若右脈較左脈無力,消食預防傷中,清熱預防敗火,前人有云:左脈緊傷於寒,右脈緊傷於食,其實傷食不必緊在右脈,傷寒也不必緊在左脈。

如診陰寒夾暑,其人不食,不大便,不小便,但欲寐不能寐,口渴而苦,舌無苔,六脈洪大異常,沉按虛空,而關脈洪大中藏有弦細之象。洪大虛空,陰寒之脈,口苦而關脈內藏弦細,是乃暑脈,方用重劑四逆湯以回陽,兌入冬瓜蒸自然汗以清暑也,無冬瓜汁麥冬二三錢亦可。

如診得婦女經停,脈象平和,尋求結果,在左關得看病象,左脈較他脈多些,此木氣不調也,用桂枝湯一劑,左脈多處平了,僅食飯加增,再診則左尺較他脈少,此備熱液少也,桂枝湯加生地以補左尺,一劑左尺脈起經來如常。

王夢英醫案載,一人病外感,寒熱身痛,夢英診之,脈弦細異常,夢英曰:陰虛極度矣,未可治外感,用重劑熟地當歸等補陰之藥而愈。外感風寒而用熟地補陰之藥,豈不將風寒補住,不知榮衛乃人身表氣之陰陽,表氣之陰陽根於裏氣之陰陽,裏氣之陰陽偏多偏少,表氣之榮衛即不能調和而成圓運動。外感風寒而榮衛病,乃榮衛因風寒之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人身為病。

此病脈象弦細異常,陰液偏少,即不外感,榮衛早已失和,再遇外感,失和更甚。所以熟地等藥,補起陰液以興陽氣調歸於平,裏氣這陰陽既調,表氣之陰陽亦調,陰陽調而榮衛和,所以外感愈也,王氏謂未可治外感,正所以治外感也,王氏用此藥治此病,乃由經驗而來,於外感風寒,並非風寒為病,乃榮衛自病的原理尚不知道,因王氏亦王叔和伏寒變溫之信徒故也,醫家有舍證從脈不通之說,毫無理由。如此案,醫家即謂第舍證從脈的治法,可以見中醫不知原理,自古已然。

一七十老人,冬有外感,惡寒重發熱輕,脈動不緊而虛微,服腎氣丸五錢,半夜寒熱罷而體舒,次早滿身微汗而愈。傷寒論,麻黃湯治惡寒脈緊,緊者衛氣閉束之象。故麻黃開衛氣之閉束,為治惡寒定法。今外感惡寒脈微,微者陽虛之脈,腎氣丸補起腎陽,裏氣的陰陽平,榮衛的陰陽自和,所以病癒而行微汗。如不補腎陽而用發散之劑,必脫陽而亡。

此兩案在已知圓運動原則的醫家,自必認為當然,而不通醫家,無不問之而咋舌。學脈不可就脈猜病,應問病求脈。所問之病是外感,求得之脈乃是內傷,內傷治癒外感自愈。外感病在榮衛,果是裏氣不傷之榮衛表病,脈必弦緊,束迫不舒而現躁爭之象,不現陰虧之弦細脈,不現陰虧之微脈,按疏泄收斂之法治之可也。所以學醫要學具體的病,乃能治抽象之病也。

明瞭傷寒論桂枝湯麻黃湯證脈的意義,本書溫病烏梅湯三豆飲證脈的意義,自能明瞭此兩案的意義。桂麻二證與烏梅三豆之意義,本氣自病的意義也。

一女科平日陰虛血虛,脈象沉澀,左尺尤弱,平日有病,皆服歸芍地黃丸補血而愈,一日洗澡受寒,身痛怕冷,不能起床,脈象沉澀尤甚,予歸芍地黃丸八錢,吞下安臥,並未出汗而愈。明是外感受寒,全從補血補陰施治而愈者,因脈象沉澀故也。若照外感治法,而用發汗之品,傷其血入陰分,病必加重,至於不起。

所以此病明是外感,病癒汗出,其惡寒自罷,乃榮衛之和。陰血已虛可作汗故不汗出而病癒也。此病治效,所憑者脈,前人謂此等治法,為舍證從脈動,其實何曾舍證,正因此證,由於脈象純係血虛陰虛乃成此證也。證由血虛陰虛而來,故用補血補陰之藥,病自能愈。故用藥治病,必以脈為主。

又一男科,自稱男病復發,口淡不食,亦不饑,小便黃如柏汁,甚長,大便燥結,身倦無力,診其脈全體細弱,右尺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錢,茵陳蒿一錢,吞服,一日二服。服後胃更滯,更不欲食,脈細轉和,右尺亦起,因以乾薑兩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無火也,苦味多者,火虛於下而逆於上也。用原方加乾薑少許,同服,食遂增加,尿黃亦減,脈更調和。

一劑之後,去乾薑,只用附桂地黃丸四錢,茵陳蒿一錢,一日分二次服,數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當然不宜地黃。因脈細陰虛,故仍用之,右尺火虛,故又用附桂。黃病為濕,尿長非濕,故宜地黃也。無濕而病黃,乃膽經之逆也,膽經相火逆行於上,故病黃味苦。火逆於上則虛於下,故口淡不食。

茵陳清上逆之熱,地黃滋陰,附桂補火,所以病癒。此病此方,亦憑脈耳,若以口苦胃滯之故,不用地黃,脈細難復,病將壞矣。此病,前數年曾病一次,醫用附子理中加黃連,時輕時重,三年始愈,脈細尿長不知養陰,其不死者,幸也。此案用藥,亦全憑脈象之功,數日全愈,理有當然。

故學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在脈象,故善於學脈者,乃能立於不敗之地也。

一人左肢腫脹疼痛,午前輕。左腫痛為陰虛,午前為陽虛,脈左右皆虛,右尺尤虛,命脈服附桂地黃丸,每日二錢,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謂為濕熱者,有謂為風濕者,有謂為氣虛者。今憑脈用附桂地黃丸全愈,可見憑脈治病,能免去一切牽纏而得著根本解決也。

國醫指南將十二經病證,分虛實寒熱,挨次列出,後學稱便。然於脈的虛實寒熱,無有認識,即無法辨別證的虛實寒熱,只要於脈的虛實寒熱,有精細的認識,無論何證的虛實寒熱,不唯能澈底辨別,且能尋出整個治療之法,不唯辨別醫書已載之病證,且能辨別醫書所未載的病證。由脈斷病,實有不可言喻之妙。

因一經的虛實寒熱,必有他經的關係。脈法不精,必無整個澈底的辯法。而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病不有愈且生他變也。欲認識脈的虛實寒熱,只要有十架病床的中醫院,以一年的臨床經驗,便可成功。總之由脈斷病,是由原則以解決分則,由病斷病,是圖解決分則,而遺卻原則,由脈斷病,百無一失,由病斷病,失多得少,甚至全失無得。脈者,審病斷病處方用藥的根據也。

以上審脈用藥之大概分別法也,又有寵統學法,六脈中部為主,凡中部以上脈盛,中部以下脈虛,無論何病,先補中氣,再配合病之藥,凡中部以上脈少或無脈,中部以下脈多有力,無論何病,溫藥補藥忌用,宜用消滯清熱養陰藥。中部以下主裏,中部以上主外。裏氣不足,故先補中,裏氣有餘,故忌補藥。

人身右為陰道,左為陽道,左脈陽虛,則升不上來,右脈陰虛,則降不下去。升不上來,則左鬱而虛大,宜溫升之藥,降不下去,則右鬱而實大,宜涼降之藥。左屬水木,右屬火土,左脈沉細,水木枯澀,宜滋潤水木之藥。右脈微少,火土衰退,宜溫補火土之藥。

左寸屬心火,左寸不足,木氣足則左寸足,右寸屬肺金,右寸不足,不治右寸,土氣足則右足,左尺屬腎水,左尺不足宜補水,兼降肺金,右尺屬相火,右尺不足,宜溫腎,兼降膽木,此大概寵統學法也。寵統學法中,更有寵統學法。即上文所說脈的大體柔潤布微為陽虛。夫論何病,不可用涼藥攻伐藥。

乾枯而弱為陰虛,夫論何病,不可用燥熱藥橫補藥是也。只要指法活潑,大體認清,寵統之中,已得應用地步了。學醫歸結在學脈,以上學法,理路明白,初學入門之捷徑也。

還有好些省分診脈,病人伸手就診,都將掌心向上仰著,更無法診得明白。萬不可掌心向上,定要虎口向上,而且將掌向心微彎,則脈來流利,醫生仍能用指法去細細尋求,李瀕湖候正之四言舉要曰:初持脈時,令仰其掌,不可為訓。

診脈之時,即是定方之時,此時指下心中,只知病人身體整個氣機的圓運動如何不圓,要用如何的方法,以補救其圓滿所開藥方,卻要自己立法,此時切不可有一句古人的書在我的心裏,若是心裏有一句古人的書,心就離開指下,忘卻病人的整個氣體,便不能立出合於病機的方法來。自己立法者,所用之藥,只與脈的病機相合,不遷就書上成方也。

書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

診脈之時,既不可想著病人身體的形質,又不可想著書上的一句話。此時心中,只覺兩手按著一個圓運動的氣體,此妙法也,亦捷訣也。想著書想著形質,決不成功,試驗便知。

腕上動脈,能診全身,此扁鵲脈法,非內經脈法,脈者,血中之氣也,脈分寸關尺三部,正對腕後高骨為關脈,關上為寸脈,關下為尺脈,寸脈以診胸上,尺脈以診臍下,關脈以診胸臍之間,左以診左,右以診右,尺主沉,寸主浮,關主中。關者,升降浮沉的關門,運動的中樞之意。

關前至魚際得一寸,關後至尺澤得一尺。古人一尺,約今之五寸也,魚際者,掌下大橫紋也。寸關尺三部,為全身氣脈總代表之處,兩臂下垂,兩腕上舉,以寸關尺三部,配合全身上中下三部,左右相對,成為一個圓的運動,右降左升,運動勻和,是為平人。

造化秋金之氣,居上而降於西,人身右寸屬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肝與膽相表裏,造化夏火之氣,居上而來自春木。左寸屬心脈,心與小腸相表裏,左寸亦候小腸之氣;造化冬水之氣來自秋金,人身左尺屬腎脈,腎與膀胱相表裏,左尺亦候膀胱之氣;造化相火之氣,降於秋金,藏於冬水,人身右尺相火脈,三焦相火與心包相火相表裏,右尺亦候心包之氣;造化中土之氣,居中而在相火之上,身右關屬脾脈,脾與胃相表裏,右關亦候胃經之脈。

肝膽脈俱候於左關,卻膽經脈亦候於右關,右關乃土氣之位,少陽相火附於土氣之上也。膽經循胃口環行,入胃中而下也。大腸經脈候於肺脈,大腸位居下部,亦候於尺脈,小腸位居中焦,亦候於右關脈,心包相火位於心下,亦候於心脈也。

腕上動脈,名曰太淵,乃肺脈也。人離母腹,通了大氣,肺家即起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起後,迴圈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作用,乃隨肺家的呼吸作用相繼而起。內經曰:肺朝百脈,言百脈皆朝於肺,唯肺家呼吸作用之命是聽也。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手太陰動脈,肺脈也,各脈皆會於肺脈,各臟腑的作用皆起於呼吸作用。

此所以中醫診脈,只診肺脈,便知全身也,參看生命宇宙篇法醫學的證明。

現在要總結一句,讀者特別注意,脈法要學得深透,指法要按得活潑,無論何病,應用何藥,但是陰虛之脈,用養陰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陽虛之脈,用養陽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但是中虛之脈,或滯積之脈,用養中之藥,調滯水消積之藥,無論何病,自然病癒。

脈,輕按多重按少為中虛,輕按少重按多,多而虛松,成分不足,亦為中虛。脈潤中虛,補中不兼潤藥。脈枯中虛,補中加用潤藥。真寒之脈,指下膚冷。真熱之脈,指下膚熱。根本上獲著解決之法,再加以本證上應當兼顧的治法,病證雖多,醫書雖繁,實際上都解決於極少極簡的脈法之上,看去似乎太不科學,其實由極少的原則,以處理極多的分則。正是中醫學最科學處,因極多的分則,乃發源於極少的原則故也。

若謂一個病一個原則,無是事也。當謂學醫甚難,診脈甚易,病太多,書太多,談空理,故難也。在脈上尋辨法,有實在的證據,有原則的現象,故易也。將無書的病,無數的書,歸納於三指之下,以求切實的解決此學中醫的秘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