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卷第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4)

1. 第五節,化痰之方

內風上擾,多挾胸中固有之濁痰,隨氣而湧,所以古今之治此證者,無不參用化痰之藥。惟古方之治痰者甚多,大部復疊加減,無甚深意。茲選錄數法,以備擇用,皆各有一義者也。

枕中方《千金》

常服令人大聰。《千金翼》名為孔子枕中散,鱉甲作龜甲。

鱉甲,龍骨,菖蒲,遠志

四味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

壽頤按:此方以龍骨、鱉甲潛陽熄風,菖蒲、遠志開痰泄降,古人雖以為養陰清心、聰耳明目之方,實則潛藏其氾濫之虛陽,泄化其逆上之痰濁,則心神自安,而智慧自益。頤竊謂借治肝風內動、挾痰上升之證,必以此方首屈一指。

考《本草經》,菖蒲辛溫,主治濕痹,遠志苦溫,主治咳逆,一以辛散而開其濕痰之痹著,一以苦降而定其逆上之痰涎,則氣自順而壅自開,氣血不復上菀,庶乎風波大定,神志清明,此菖蒲、遠志之大功用也。

〔批〕(《千金》此方,本非治內熱痰壅之中風,然一經說明,則借治此病,正是絲絲入扣,可悟活用古方之法,豈可與刻舟求劍者同日而語?)《千金》又有治多忘令人不忘方,用菖蒲、遠志、茯苓茯神人參五味,而遠志獨用七分,參、苓、神各五分,菖蒲二分。蓋人之多忘恍惚,無非停痰積濕,矇蔽性靈,《千金》方以遠志為君,其意可見。

〔批〕(闡明遠志之功用,不獨時醫所未知,而亦古今本草未言之奧義也。)今東瀛人以此物為化痰健將,本是吾邦古學,而近人止以為能開心竅,不知其開竅之力即在化痰,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遂有不敢重任之意。藥理真詮,久在迷惘之中,可為長嘆。又《千金》及《翼方》皆有定志小丸,其藥即菖、遠、參、苓四味,而《翼方》又有鎮心省睡益智一方,則遠志、益智子、菖蒲三味也。

後人又有轉舌膏一方,謂治中風瘛瘲、舌謇不語,方即涼膈散加菖蒲、遠志,仍是清熱開痰之法。又有二丹丸,謂治風邪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安心神,外華腠理,得睡,方即《千金》之定志小丸。如丹參熟地、二冬、硃砂甘草,雖以養陰清熱為主,而以菖、遠化痰,不失《千金》舊法。然方下竟謂其治風邪健忘,則又以為外邪,恐非制方之本旨。

喻嘉言乃謂中風證,心神一虛,百骸無主,風邪擾亂,莫由驅之使出。嘉言之意,豈欲以清熱化痰之藥,驅出外感之風邪耶?是亦誤認內風為外邪耳!蓋外風內風之辨,嘉言固終身在夢夢中也。

星香湯,《易簡》,治中風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熱不得者。

南星(三錢),木香(半錢),生薑(十片)

水煎服,無時。

壽頤按:此方以南星、生薑化痰,木香行氣,是專治其痰氣之壅逆也。方下謂服熱不得,固明言其為內熱所生之風矣。

省風湯,《局方》,治卒中口噤不能言,口眼喎斜,筋脈抽掣,風痰壅盛。

膽星(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生半夏黃芩,生甘草(各七分半)

壽頤按:此方膽星為君,而合半夏、黃芩,以治痰為主,清熱為輔,則所謂風痰壅盛,亦是內動之風。痰涎上湧,清熱化痰,其法甚善。然方中仍用防風,則又誤認為外風矣。

大省風湯,《局方》,治卒中痰逆嘔泄,脈沉厥冷。

陳膽星(二錢),防風,獨活,生附子(各一錢)

全蠍,生甘草(各五分)

張石頑曰:此即省風湯去半夏、黃芩,加獨活、附子、全蠍,二方雖分寒熱主治,然必用生薑十片,以開發風痰,不可減也。

壽頤按:此方用生附子,是為濁陰上湧、真陽欲脫者立法。方下所謂痰逆嘔泄,脈沉厥冷,其症可見。然此是陽氣之暴亡,於法宜用參附,甚者則三生飲加人參,此方力量,尚嫌不及。且此證之風,明是虛風內動,防風、獨活,辛溫泄散,適以速其暴脫,而古人用之,皆誤認外風之故也。

蠍是毒蟲,走竄甚迅,古人用以作搜風之藥,亦惟感受山嵐瘴毒,如大麻風之類,尚有意義可尋。然毒入胃腸,終非良法,此等方劑,甚不足持。惟古人既有此法,學者亦當明知其功用何若。姑錄之而明辨之,俾知瑕瑜互見,欲用成法者,必不可不知裁酌之道。石頑所謂必用生薑十片以開發風痰,則仍是治療外風之意耳。

正舌散,治驚痰堵塞竅隧,肝熱生風,舌強不正。

蠍尾(去毒,滾醋泡,炒,三錢),茯苓(一兩,妄汁拌曬)

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並擦牙齦,日三度。面赤倍蠍尾,加薄荷半兩,每服四錢,水煎熱服,取汗效。

壽頤按:痰壅舌謇,皆肝陽上激腦神經之病,鎮肝潛陽,其效立見。蠍尾走竄迅速,古人所謂主搜索經絡之邪風,頤謂恐與氣火升浮、激動腦經之旨不合。乃此方明謂其肝熱生風,而痰塞竅隧,舌強不正,確是古人已有成效之方劑,其理何在?蓋此方止用其尾,專於下達,則開痰降逆,正賴其迅利之力。

觀其方後云,面赤者倍加蠍尾,豈非陽氣上浮之證?而以其尾之下行者利導之,亦與鎮逆潛陽之意暗合,且已去其毒,而用醋製,又隱隱有收攝浮陽之法,所以自有效力。並用以擦牙者,則走竄能開,而又酸以抑木,且可為痰壅喉關之奪門上將,此則古人制方之妙用,而未經道破者也。

〔批〕(推敲古人制方之意,能如此曲曲傳神,而真有至情至理,不致穿鑿附會、走入魔道者,即在古人書中,亦自不可多得。),惟溫酒調服,及加薄荷水煎,熱服取汗,則又未免誤認外風矣。

二陳湯,《局方》,治脾胃痰濕。

半夏(薑製,二錢半),茯苓(二錢),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炙,一錢),生薑(三片)

上五味,水煎,空心溫服。原方有烏梅肉,今多不用,去之。

壽頤按:此治痰通用之方。雖曰半夏燥津,專治濕痰,然痰之生也,皆本於脾胃濕滯,凡所謂燥痰者,皆病久之化,非痰生於燥也。固此為痰飲家通用之主方,凡治一切痰病,無不本此。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

導痰湯,治濕痰內外壅盛。

即二陳湯加南星、枳實。

滌痰湯,治類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即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

壽頤按:膽怯易驚,是痰涎內盛,古人謂之寒涎沃膽者,以痰涎為濁陰所凝結,因謂之寒,非真寒也。是以方名溫膽,而並無一味溫藥,導痰滌痰,大旨相近,皆最適用之成方也。

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手足癱瘓,及小兒驚風。

白附子(二兩,生用),半夏(七兩,水浸,去衣,生用)

南星(二兩,生用),川烏(去皮臍,五錢,生用)

上為末,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澄出粉,未出者揉令出,渣再磨再澄,用磁盆日中曝,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澄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曝乾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無時。如癱瘓,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喻嘉言曰:此方治風痰之上藥,然雖經制煉,溫性猶存,熱痰迷竅,非所宜施。

壽頤按:此方本用青州范公泉之水澄粉,故方以地名,如阿膠之類。取水性之沉重者,以開痰降濁;烏附星夏,皆用其生,而澄浸去毒,又是制煉之一法。然本性猶存,誠如嘉言之論,要知制方之意,必為陰霾猝乘、真陽欲亡者立法,猶之三生飲,而其毒稍減,其性較和,雖曰專治風痰,須知風非外風,而痰是寒痰,本非通治熱痰之劑。用生薑湯下者,仍是為星夏烏附解毒之計,初非欲以疏泄外感風寒。

若曰癱瘓酒下,則苟是肝陽,溫以濟溫,殊非良法。而小兒驚風,尤多肝火上壅,更非所宜,乃用薄荷湯下,是又以為外感之風,而欲其疏泄,甚非立方之旨。惟中氣虛寒之慢脾風,其痰上塞,或可用此。然證已瀕危,恐亦無濟。而更取薄荷泄散以為導引,尤為悖亂。此欲用古方者,所宜細心探討,而必不可人云亦云者也。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背上凜凜惡寒。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枳殼,風化硝(各半兩)

薑汁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壽頤按:此方為中都留飲,而經隧不利者立法。盪滌其垢膩,則機軸自靈,本非治肢節痹著之病,又為治痰飲者,別出一副機軸。

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

等分為末,曲糊丸,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壽頤按:此攻逐痰涎之峻劑,古書主治,謂忽患胸背腰胯手腳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是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病。或頭重不可舉,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手腳腫痹,疑是癱瘓,但服此藥數服,其病如失云云。是即痰塞中州,氣逆上壅,神經不用之證,故有以上諸恙,忽然而起。

〔批〕(「忽然而起」四字,最宜著眼,是腦神經病也。),古人立法,不治其肢節之痹痛,而專逐其痰涎,剿破巢穴,去其憑依,則機關自利,正是手眼之獨高處,與指迷茯苓丸用意同而用藥更猛,當隨其緩急輕重而擇用之。張石頑謂形盛色蒼、氣壯脈實之人,有以上諸症者宜之,後以六君調補。

若氣虛皎白、大便不實、小便清利者誤服之,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礞石滾痰丸,王隱君《養生主論》,治頑痰積滯。

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熟,切,曬),黃芩(各八兩)

上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泥固,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當下痰積惡物。

壽頤按:頑痰痼積,非攻不可,王隱君專以此方見長,讀其治案,未免恃之太偏,言之過甚。然果有實滯,亦不能不用此法。惟痰之與飲,病情不同,飲是清稀之涎,屬於寒化,攻飲者宜茯苓丸、控涎丹之類;痰是凝厚之質,屬於火化,攻痰者宜此方,亦不可混同論治者也。

貝母瓜蔞散,治肥人中風,口眼喎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瓜蔞,南星(泡),荊芥,防風,羌活黃柏

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半夏(湯泡七次),薄荷

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生薑煎

喻嘉言曰:中風證多挾熱痰,而肥人復素有痰,不論左右,俱作痰治是矣。但肥人多虛風,瘦人多實火,虛風宜用甘寒一派,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石膏、瓜蔞、玉竹、胡麻仁等藥。〔批〕(瘦人多火是矣。然肥人亦多有痰熱,不可概以為虛而投滋膩,是當以脈症辨之。

),此方三黃並用,可治瘦人實火,而不宜於肥人虛風。存之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

壽頤按:中風而手足麻木,甚至癱瘓不用,皆痰熱上乘神經為病,丹溪左氣右血,本是空言。此方以清熱泄痰為主,謂不論左右,皆作痰治,是能獨抒己見,不為古書束縛,識力固自有真。究之此證之風,純由痰熱生風,初非外感,必不當參用外風之藥,模稜兩可。而方中猶有荊薄羌防,則亦未能免俗。

乃喻氏且謂中風證多挾痰熱,則其意固謂以外風而兼痰熱者也,是不可以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