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虛損門(十三則)

人有多言傷氣,咳嗽吐痰,久則氣怯,肺中生熱,短氣嗜臥,不進飲食,骨脊拘急,疼痛發酸,夢遺精滑,潮熱出汗,腳膝無力,人以為癆怯之症也,誰知其先傷於氣乎。夫傷氣者,傷肺也。肺傷則金弱不能生水,腎經無滋化之源,何能分余潤以養臟腑乎。肺金生熱,則清肅之令不行,膀胱之氣不化,脾胃俱失其運化之權,土虧而金益弱,金弱而水益虛,水難養肝而木燥,水難灌心而火炎。木強則侮金,火勝則克肺,欲氣之旺也得乎。

氣衰則不能攝精,精涸則不能收汗,汗出則不能生力,此骨脊之所以痠疼,飲食懈怠而嗜臥也。治法必須先補其肺,更宜兼補脾胃。蓋肺氣不能自生,補其脾胃,則土能生金。脾胃為肺金之母也。

方用益肺丹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當歸(三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三分),柴胡(五分),荊芥(五分),山藥(三錢),芡實(三錢)

水煎服。四劑而脾胃之氣開,又四劑而咳嗽之病止,又服四劑痠疼之疾解,又四劑潮熱汗出之症痊,再服十劑,氣旺而各恙俱愈。

或疑損其肺者益其氣,未聞損其氣者益其肺也。不知益肺實益氣也;肺衰則氣衰,肺旺則氣旺,氣衰烏可不補肺哉,若補肺何能捨脾胃而他補乎。

此症亦可用壯氣湯治之。

人參(三錢),麥冬(一兩),甘草(三分),百合(一兩),貝母(三分)

水煎服。

人有失血之後,不知節勞慎色,以致內熱煩渴,目中生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食不知味,鼻中乾燥,呼吸不利,怠惰嗜臥,又不安貼,人以為癆瘵之漸也,誰知是傷血而成之乎。夫肝藏血,失血者乃肝不藏血也。然其由,非大怒以動其血,即大勞以損其血也。雖動與損不同,而補血、養血必宜合一。

無如酒、色、財、氣,無非動血之媒,耳、目、口、鼻,無非損血之竅。養血者既無其方,補血者又缺其藥,此失血者,往往難痊,因循誤治,不至於死亡不已也。倘一見失血,即用平肝、止血之藥治之,何至於瀕傷不救。但失血成損,苟徒補其血,則血不可以驟生,而耗血之臟腑損於內,爍血之情欲損於外,亦必死之道也。

蓋補血必須補氣,而養血必宜益精,使陰陽兩資於上下,而中焦肝臟之血已損者能增,未損者能固也。

方用緩中湯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五錢),三七根末(三錢),荊芥(炒黑,一錢),炒黑薑炭(五分)

水煎服。一劑睡臥安,二劑煩渴止,十劑病減半,二十劑又減半,三十劑全愈。

此方氣、血、精同補之藥也。然補氣藥少於補精血之藥者,以失血之病,畢竟陰虧,吾重補其陰,而少補其陽,則陽能生陰,陽不至於大亢,陰能制陽,陰不至於太微,自然氣行於血之中以生血,即血固於氣之內以藏血也,寧尚有走失之患哉。況方中原有荊芥之引經,薑炭、三七根之止血,又用之無不咸宜者乎。

此症用八物湯亦佳。

白芍,山藥(各五錢),當歸,熟地,麥冬(各一兩),甘草(五分),丹皮,沙參(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入房縱欲,不知葆澀,以致形體瘦削,面色痿黃,兩足乏力,膝細腿搖,皮聚毛落,不能任勞,難起床蓆,盜汗淋漓,此損精而成癆症也。夫陰精足者其人壽,未有精虛而能長年者也。然而精足者,舉世絕無其人,所以腎有補而無瀉,其或病或不病,亦分之於能節與不能節耳。世人貪片刻之歡,至於死亡無論也。

泄精未至於死亡,烏忍其病而不救,要不能捨填精而別求異術也。然而填精實難,泄精既多者,不特傷腎,必且傷脾,脾傷胃亦傷矣。胃為腎之關門,胃傷則關門必閉,雖有補精之藥,安能直入於腎宮,是補腎必須補胃,胃與脾為表裡,補胃而補脾在其中,故填精之藥,斷宜合三經同治耳。

方用開胃填精湯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熟地(一兩),麥冬(三錢),山茱萸(三錢),北五味(一錢),巴戟天(一兩),茯苓(三錢),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連服十劑,精神生,飲食知味,胃氣大開,再用十劑,可以起衰。再用十劑,前症頓愈。

此方雖非起死之方,實系填精妙藥。填精而精足,精足人可不死,然則此方正起死之方也,人亦加意而用之乎。

此症用扶弱湯亦妙。

熟地(一兩),石斛,麥冬(各五錢),北五味子(一錢),巴戟天,菟絲子(各三錢),山茱萸(五錢)

水煎服。

人有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以至筋縮不伸,臥床呻吟,不能舉步,遍身疼痛,手臂痠麻,人以為痿症之漸也,誰知是損筋之故乎。夫筋屬肝,肝旺則筋旺,肝衰則筋衰,損筋是損肝也,補肝其可緩乎。然肝之所以衰旺者,乃腎之故也。腎水生肝木,腎水足而肝氣旺,腎水虛而肝氣衰,故筋衰者必補其肝,而肝衰者必補其腎。

雖然補其腎,肝受益矣。但肝又去生心,吾恐補腎以生肝,尚不暇養筋也。更須補其心氣之不足,則肝不必去生心,肝木得腎之滋,枝葉條達,筋有不潤者乎。

方用養筋湯

白芍(一兩),熟地(一兩),麥冬(一兩),炒棗仁(三錢),巴戟天(三錢)

水煎服。二劑筋少舒,四劑筋大舒,十劑疼痛痠麻之症盡痊矣。

此方心肝腎三經同治之藥也。凡三經之病均可用之,非獨治傷筋不足之症,在人通用之耳。

此症用舒筋湯亦效。

白芍,熟地(各一兩),甘菊,丹皮,牛膝,秦艽(各二錢),白朮(五錢),枸杞(二錢),葳蕤(五錢)

水煎服。

人有久立腿痠,更立而行房,則兩足必然無力,久則面黃體瘦,口臭肢熱,盜汗骨蒸,人以為瘵病也,誰知起於傷骨乎。夫骨中藉髓以能堅,骨無髓則骨空矣,又何所恃而能立乎。然而傷骨亦能耗髓,況立而行房則骨與髓兩傷矣,何能不病哉。且傷骨中之髓者,即傷腎中之精也,髓涸者,腎水先涸也。

腎涸不能化髓,骨中所以空虛也。故欲補骨中之髓,必先補腎中之精。

方用充髓丹

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金釵石斛(五錢),地骨皮(三錢),沙參(五錢),牛膝(三錢),五味子(一錢),茯苓(三錢)

水煎服。

此方填補真陰,使腎水充足,精滿髓充而骨健也。倘用冷藥以損胃,或用熱藥以助陽,則熬干津液,燥以益燥,必成為癆瘵而不可救矣。

此症用龜鹿飲亦效。

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金釵石斛,牛膝,虎骨,龜膏,杜仲(各三錢),山藥,鹿角膠,菟絲子,白朮(各五錢)

水煎服。

人有過於歡娛,大笑不止,遂至唾干津燥,口舌生瘡,渴欲思飲,久則形容枯槁,心頭出汗,人以為陰虛火動也,誰知是陽旺火炎哉。夫心屬陽火,腎屬陰水,陰水遇陽火而爍干,陽火必得陰水而灌溉。是心火非腎水相交,不能止其炎上之性,惟是心中無液則心必燥矣。何心頭偏能出汗耶。

不知喜主心,而喜極反至傷心。蓋喜極則心氣大開,液不上行於唇口,盡越於心頭之皮肉矣。故腎中之津到於心即化為汗,何能上濟於廉泉之穴,以相潤於口舌之閒乎。明是心氣之傷,截流而斷塞也。然則治法不必補腎水之源,仍補其心氣之乏,而廉泉之穴自通矣。

方用通泉飲

炒棗仁(一兩),麥冬(一兩),天門冬(三錢),北五味(一錢),人參(三錢),丹參(三錢),遠志(一錢),當歸(五錢),甘草(一錢),柏子仁(三錢)

水煎服。一劑口潤,再劑心頭之汗止,三劑諸症全愈。

此方補心氣之傷,又是生津、生液之藥,何必補腎以通源哉。

此症用玄參蓮棗飲亦佳。

玄參(三兩),丹皮,炒棗仁(各一兩),丹參(五錢),柏子仁,蓮子心(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用心太過,思慮終宵,以至精神恍惚,語言倦怠,忽忽若有所失,腰腳沉重,肢體困憊,人心為怯症之成也,誰知是勞心以至傷神乎。夫心藏神,神之久安於心者,因心血之旺也。思慮無窮,勞其心矣。心勞則血必漸耗,而神無以養,恍恍惚惚,有無定之形。

且神宜靜不宜動,神動則心更動,心動而血益虧,血虧而神愈動,雖有腎水之資,而血不能滋,雖有肝木之養,而液不能入,寡弱之君,無以自立,雖有良輔而四體不能強健,此腰腳肢體所以沉重而困憊也。治法必急救其心,而救心必以安神為主。

方用定神湯

人參(一兩),茯苓(五錢),白朮(五錢),丹參(五錢),遠志(一錢),生棗仁(五錢),丹砂末(一錢),柏子仁(一錢),巴戟天(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五錢),山藥(三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心安,二劑神定,十劑而身健矣。

此方心、脾、胃、肺、肝同治之藥也。蓋心為孤主,非得心包戴護則神恐有下堂之走。今得脾、胃、肺、肝之同治,則扶助有力,心血易生,心神自旺矣。此症用龍齒安神丹亦妙。

人參,麥冬(各一兩),黃連(二錢),柏子仁(三錢),龍齒(火煅,醋焠,為末,一錢),炒棗仁(三錢),甘草(五分),北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勞心,經營思慮,以致心火沸騰,先則夜夢不安,久則驚悸健忘,形神憔悴,血不華色,人以為心氣之弱也,誰知是心血之虧乎。夫心宜靜而不宜動,靜則火不自炎,腎水自然來濟,若動則心腎兩不相交矣。蓋腎水非火不生,然而腎得溫火而水易生,腎得烈火而水易竭。

心過勞而火動,正烈火而非溫火也。腎畏避之不暇,敢來上升,以受火之威逼乎。水不上升,心愈乾燥,必且自焚,虛損之症成矣。夫五臟之損,損至心而亡。今損不由五臟,心先自損,宜為不治之症。然而心宮寧靜,原取給於各臟腑也,各臟未損,正有生機,補各臟之氣,自然虛者不虛,損者不損也。治法專補其脾、腎、肺、肝之氣。

方用衛主生氣湯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五分),白芍(一兩),白芥子(二錢),炒棗仁(三錢),玄參(一兩)

水煎服。二劑心血生,心氣亦旺矣。

此方五臟兼補之藥也。然而兼補五臟,又是獨補心宮,所以為奇。倘止補心而不補餘臟,或單補一、二臟,而不五臟之兼補,反有偏勝之憂,非善補心傷虛損之法也。

此症用益心丹亦可治。

人參,當歸(各五錢),麥冬,炒棗仁(各一兩),天花粉,北五味,遠志,神麯,丹砂(各一兩),菖蒲(五分),菟絲子(三錢)

水煎服。

人有過於好色,入房屢戰,以博歡趣,則鼓勇而鬥,不易泄精,漸則陽事不剛,易於走泄,於是骨軟筋麻,飲食減少,畏寒之症生,人以為氣虛之故,誰知是腎中之水火兩損乎。夫腎中相火藏於命門之中,乃水中之火也,腎中水火,不可兩離。頻於泄精者,似乎損水而不損火,殊不知火在水中,水去而火亦去也。

凡人火動之極,而水泄之,水泄之極,而火無水養,則火更易動而易泄,水火兩傷,欲腎之不損得乎。治法必須大補腎中之水,不可補夫腎中之火。蓋水雖生於火,而水涸之時,驟補夫火,則水不能制,而火且炎上,亦足以害之也。惟大補夫水,使水足以制火,而火亦自生。

方用六味湯大劑煎飲,服至兩月,然後加入附子肉桂,以培補命門之真火,則水火有既濟之妙,庶幾兩受補陰、補陽之益也。世人認八味丸為補陽之藥,然仍於水中補火,是補陽而兼補陰之藥也。所以補火無亢炎之禍,補水無寒冷之虞耳。

此症用菟絲地萸湯亦神。

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菟絲子(一兩),巴戟天(五錢)

水煎服。

人有易於動怒,雖細微飲食,瑣碎居處,家人父子之間,無不以盛氣加之,往往兩脅滿悶,其氣不平,遂致頭疼面熱,胸膈脹痛。人以為肝氣之盛,誰知是肝血之損乎。夫肝性最急,得血以養,惟肝中無血,則肝氣抑鬱而不舒,遂易動怒矣。蓋肝氣最不能藏而喜泄,肝氣藏則肝血必然外越,肝血藏則肝氣必然外疏,肝氣泄則肝血必然內生,肝血泄則肝氣必然內郁,是二者原相反而相成者也。今易於動怒者,是肝血欲藏而不能藏,肝氣欲泄而不能泄矣。

治法補肝血以使之藏,平肝氣以使之泄而已。

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白芍(一兩),白朮(五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茯苓,當歸(各五錢),柴胡(一錢),炒梔子(三錢),半夏(一錢),荊芥(炒黑,三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血藏於肝中,氣攄於肝外,兩得其宜也。

蓋此方原善疏肝經之鬱氣,郁解而氣自和。況清其火,血有寧靜之氣,引其經,血有返還之思。重用白芍、當歸以生其新血,輕用柴胡、半夏以解其逆氣,所以兩收其功也。

此症用加減生熟二地湯亦妙。

生地,熟地(各一兩),白芍,麥冬(各五錢),山萸(三錢),北五味(一錢),炒梔子(二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人有不食則腹中若飢,食則若飽悶,吞酸溏瀉,日以為常,遂至面色痿黃,吐痰不已,人以為胃氣之傷也,誰知是脾氣之損乎。夫脾為胃土代行其傳化者也。胃之氣全藉脾氣之運動,胃乃得化其精微,不特脾受益,而各臟腑之氣,無不受其益也。

今脾氣受傷,不能為胃以代行其傳化,不特胃之氣無以生,而脾不得胃氣之化,則脾亦受損而不受益,勢必至脾胃兩損,何能分其津液,以灌注夫各臟腑之氣耶,治法必大健其胃,兼補夫脾。蓋胃與脾為表裡,兩者宜合不宜離者也。

方用益脾湯

人參(一錢),山藥(五錢),芡實(三錢),巴戟天(三錢),砂仁(一粒),半夏(三分),茯苓(二錢),扁豆(一錢),神麯(一錢),肉果(一枚),白朮(三錢)

水煎服。服三月胃氣開,再服三月脾氣壯,但見有益不知有損矣。此方開胃之藥多於補脾,以脾損由於胃虛,故補胃而自益其脾也。

此症用果腹飲亦效。

白朮(一兩),甘草(一錢),破故紙(一錢),砂仁(一粒),茯苓(三錢),芡實(五錢)

水煎服。

人有終朝咳嗽,吐痰微喘,少若行動則短氣不足以息,人以為心火之刑肺,誰知是肺氣之自損乎。夫肺主氣,五臟七腑,雖各自有氣,皆仰藉肺中清肅之氣,以分布之也。今肺金自損,自衛不足,何能分給於各臟腑乎。且腎水非肺金之氣不生,肺既自顧不暇,不來生腎,腎無肺氣而水涸,肺又分其氣以救子而不足,自然子病而母之氣亦盡矣。治法宜大補肺氣,兼補腎水。

方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子,大劑與之。久服腎旺而肺亦旺也。夫六味湯補腎之藥,即加五味、麥冬之補肺,而入於六味丸湯中仍是補腎者也。補腎以治肺,此勝於治肺者也。腎旺而肺不必顧子,況又有麥冬、五味之滋,肺受益正無盡也,何損之不愈哉。

此症用延息湯亦佳。

人參,百合(各五錢),甘草(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牛膝(二錢),北五味(五分),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貪用飲食,甚至遇難化之物而不知止,逢過寒之味而不知節,遂至胸腹脹悶,已而作痛生疼,後至起噯吞酸,見美味而作嗔不欲食者,人皆以為脾氣之困,誰知是胃氣之損乎。夫脾胃雖為表裡,然一主入,而一主出,能入而不能出者,脾氣之衰,能出而不能入者,胃氣之乏也。

雖脾胃交相傷損,然治法不可概治,必分別其何經之傷,使損者多獲其益,則胃易開而脾易健。蓋脾胃同屬一土,而補土實有兩法,脾虛屬腎寒,胃虛屬心冷也。故補脾者必須補腎,而補胃者必須補心,不可混也。今見美味而嗔,明是胃虛,而非脾虛矣。治法補其心火,而胃氣自開。

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炒棗仁,茯苓(各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半夏(一錢),乾薑炒,二錢),附子(一片)

水煎服。連用十劑,胃中溫和。再服十劑,前症頓去。

此方雖仍是統治脾胃之藥,然加棗仁、乾薑、附子之類,是補心者居其重,補脾者居其輕矣。名是脾胃兼治,實偏於治胃者也。

此症用生氣湯亦妙。

人參(二錢),白朮(一錢),巴戟天(二錢),陳皮(三分),甘草(二分),茯苓(二錢),砂仁(一粒),穀芽(一錢),炮姜(五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