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氣分熱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積熱作發。或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不經發汗傳受。表裡俱熱。口乾煩渴。或表熱入里。下證未全。下後熱未除。及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證。並宜服之。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炙),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上七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小兒分三服。病除為度。日三服。熱甚者加服。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甘草(三兩七錢半),石膏(二十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2. 血分熱

桃仁承氣湯,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上㕮咀。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清涼四順飲子,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去蘆),甘草(炙),赤芍藥,大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3. 通治三焦甚熱之氣

三黃丸,治三焦熱。

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

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黃柏梔子(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四味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海藏加防風連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為各半湯。治婦人潮熱。

4. 發狂辨

甲寅歲四月初。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裡住。醜廝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親疏。手執湩乳。與人飲之。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不愈而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渴飲湩乳。予思之。北地高寒。腠理致密。少有病傷寒者。然北地此時乍寒乍熱。

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證。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是謂重陽則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謙甫醫可風魔的也。由此見用。

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不同。傳變各異。診之而疑。不知病源。立相侮嫉。嗚呼。嗜利貪名。恥於學問。此病何日而愈耶。

5. 陽證治驗

兩省參議官常德甫至元申戌三月間。赴大都。路感傷寒證。勉強至真定。館於常參謀家。遷延數日。病不瘥。總府李經歷並馬錄事來求治。予往視之。診得兩手六脈沉數。外證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唇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

反側不安。此證乃熱深厥亦深。變成狐惑。其證最急。詢之從者。乃曰。自內丘縣感冒頭痛。身體拘急。發熱惡寒。醫以百解散發之。汗出浹背。殊不解。每經郡邑。治法一同。發汗極多。遂至如此。予詳其說。兼以平昔膏粱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兼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

故大便難也。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自此德甫交情愈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