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六君子湯

治氣虛眩暈

2. 十全大補湯

治產後眩暈:

生薑一兩,白芷一兩,細辛一兩,甘草一兩,水煎服。

3. 四物湯

治血虛眩暈

4. 人參益氣湯

黃耆、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五味(十粒)、柴胡人參(各一錢三分)、生甘草(一錢)、白芍(七分)、棗二枚

5. 白朮半夏天麻湯

治痰厥眩暈

黃柏(二分) 乾薑(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五分) 神麯 白朮(各一錢) 麥芽 半夏 陳皮(各一錢五分) 姜二斤棗二枚溫服

6. 芎歸湯

治去血過多眩暈:川芎當歸(等分),產後加參。

7. 獨黃散

治眩運不可當者,實人服下立愈,虛者不可輕用。大黃(酒炒)為末,茶酒調下三錢即愈。

8. 頭痛

頭為諸陽之首,一有痛楚,無問標本,宜先治之。但經絡有三陽三陰之不同,見症有氣虛血氣之不一,然又有風寒、有濕熱、有痰火、痰厥、有內傷、有傷寒、有偏頭痛、有眉稜骨痛、有真頭痛,症各不同治者,宜各推類求之。太陽頭痛在巔頂、兩額角,惡風寒,脈浮緊,宜川芎羌活獨活麻黃藁本

少陽頭痛連耳根,往來寒熱,脈弦,宜小柴胡湯。陽明頭痛連目眥、頰齒,髮熱、自汗,脈浮長大,宜升麻葛根石膏白芷。太陰頭痛有痰,體重、腹痛,脈沉、頭重,宜蒼朮半夏、南星。少陰頭痛,三陰二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厥陰頭痛引目系,吐痰沫,厥冷,脈浮緩,宜吳萸湯

此六經並挾外邪也。氣虛頭痛在清晨,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主也。治宜補中益氣湯,倍加川芎、藁本、參、耆。血虛頭痛者,多在日晚,自魚尾上攻,治宜四物湯,倍芎歸,加白芷、細辛。氣血兩虛者,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痰厥頭痛、眩暈,宜白朮、半夏、天麻湯

風濕熱頭痛,宜清空膏。風寒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內傷頭痛,乍痛乍止,補中益氣加蒼朮、川芎、山楂、神麯。傷寒頭痛不止,治見傷寒門。有頭半邊痛,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用歸芎、白芍黃柏。右屬痰屬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芩、酒連。

有眉稜骨痛,不可忍者,此屬風熱與痰,選奇湯。若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冷至節,此火炎水滅,也不治。治頭痛通用茶煎散茶調散二陳湯。治頭痛皆用風藥,易到高巔上也。凡治頭痛,川芎系要藥,如痛在諸經,仍加引經藥。川芎入太陽,白芷入陽明,柴胡入少陽,蒼朮入太陰,細辛入少陰,吳萸入厥陰。

巔頂痛宜藁本、防風、升麻、柴胡。

9. 小柴胡湯

治少陽頭痛

10. 麻黃附子湯

治少陰頭痛,脈沉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