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吳萸湯

治厥陰頭痛:

白芷川芎各一錢,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風細辛藁本甘草各半錢,水煎服。

2. 吳萸

生薑(各五錢);人參(二錢)加土棗煎

3.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及內傷,加川芎黃耆

4. 四物湯

治血氣頭痛,倍芎歸加白芷細辛

5. 調中益氣湯

治氣血俱虛頭痛,加蔓荊子細辛川芎

6. 白芍半夏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

7. 清空膏

治偏頭痛,兼治風濕熱頭痛,上壅頭面及腦痛不止者(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 防風 羌活 熟黃芩(各一兩)

甘草 生黃芩(各一兩五錢)

上末入鹽內茶調如膏,少用白湯送下,臨臥服三錢。

8. 選奇湯

治眉稜痛

羌活防風(各二錢)、甘草(一錢,夏生冬炙)、片芩(一錢五分)煎服。

9. 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薄荷(四兩) 荊芥 川芎 羌活 白芷 炙甘草(各一兩) 細辛(五錢) 防風(二錢五分)上末,清茶調下。

10.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生炙)甘草(各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生地 知母(各五錢) 酒柏 羌活(各一兩) 黃耆(二兩) 水煎一沸,加蔓荊子(五分) 川芎(三分)再煎,臥時服。

11. 徹清膏

蔓荊子細辛(各二分)、薄荷川芎(各三分生炙)、甘草(各五分)、藁本(一錢)上末,茶清調下三錢。

12. 茶煎散

川芎(一錢) 甘草(三分) 薄荷白芷防風細辛羌活荊芥藁本、辛夷(各五分)加茶葉一撮水煎

13. 胃脘痛

胃脘痛者,俗謂之心痛。古方名為脾痛。蓋胃之上口,名賁門。賁門與心相連。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者,是也。其症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然病不一。有真心痛者,客寒觸犯心君,或汗血衝心,手足清黑,過節脘者,但朝發夕死。

其餘有痰、有火、有死血、有客寒犯胃、有虛痛、實痛、有食積痛、有蟲痛者。治火痛,用牛黃丸至效。煎劑,用芩連山枝末,同白蒺藜。治痰,用玄明粉湯。用二陳加枳殼枳實片、芩、山梔、木香少許。治死血在胃脘,宜桃仁承氣湯,加玄胡、紅花、歸尾。先用韭汁頻呷之。

治客寒犯胃,用草豆蔻劫止之如神,或蘇合丸湯。用姜、砂仁、木香。虛痛,以物按住則痛止。治宜理中二陳加和血藥。久病元氣虛弱,肢體怯薄,脈弱,手欲按者,六君子湯加砂仁、香附。實痛,因氣怒飲食卒痛,便秘,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是也。二陳加行氣消食藥。蟲痛者,面上必有白斑,唇紅,時作時止。

二陳加苦楝根煎服。丹溪曰:治心痛,雖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於初病之時,當用溫利、溫散之劑。若稍久而成鬱郁,則成熱。若用溫劑,寧不助火添病乎?故古方多用山梔為君,熱藥為之引導,則邪易散,病易退。此病雖久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恣口腹痛,必再作此確論也。

火脈浮數;痰脈滑食;死血脈澀;寒脈沉遲;虛脈軟弱細小;痛甚脈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