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邁書

《方症會要》~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補腎丸

治腎虛短氣

磁石、菟絲子(二兩)、五味子熟地、枸杞、楮實子、覆盆子肉蓯蓉車前子石斛沉香、青鹽

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2.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作喘

白果(二十枚,炒黃) 黃芩 杏仁(一錢五分) 桑皮 蘇子 甘草 麻黃 半夏 款花(一錢) 姜(二片)

3. 治小兒哮方

雞一個,入蝸牛二條在內,以紙封口,煨熟,待鹽油化盡,與服數十丸,即愈。

4. 治哮喘神驗方

天麻桔梗防風半夏枳殼(各七錢)、硃砂(一錢五分)、青礞石(火煉存性)、雄黃(二錢)、膽星(一兩)、巴豆霜(五分去油)

上末清水丸粟米,大小兒每用三分,大人七分,薑湯下,忌豬油

5. 瘧症

瘧者虐也,寒熱令人難當,故以瘧名。內經曰:「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則陽虛而陰盛,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之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後渴。」又曰:「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其邪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故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則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先傷於風后傷於寒則先熱而後寒,名曰瘟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內守,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此內經言得瘧之由臨發之故,昭著詳悉。然此得指風寒二症言,之後世嗜欲日滋,故於風寒之外,又有暑瘧、有痰瘧、有熱瘧、有食瘧、有虛瘧、有濕瘧、有痎瘧、有牝瘧。暑瘧者,脈虛身熱,面垢背惡寒多汗,清暑益氣湯人參香薷飲天水散。痰瘧者,發時便見痰聲,或咳嗽或湧喘,二陳湯四獸飲黃芩柴胡、貝母、蘇子等藥。

熱瘧者,獨熱不寒,頻渴頻飲,煩躁如狂,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小柴胡去參加白虎湯。食瘧者,見食即惡,中焦悶郁不舒,必從飲食得來,橘半枳朮大安丸,或大安丸作湯加人參、黃芩、柴胡最當。虛瘧者,怠惰嗜臥,不喜食,嘔吐自汗,補中益氣湯倍柴胡,調中益氣湯白朮

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痛,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含皮膚,羌活勝濕湯蒼朮柴胡五苓散。痎瘧者,老瘧也,或經數月或歷數年,或血氣大虛,或痰飲阻隔,或瘧母痞塊,虛者補之,痰者化之,痞塊者鱉甲散加補藥以消之。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

河間蒼朮湯漿水湯主之。其先寒後熱者則用加減青皮飲,先熱後寒者則用柴胡加減桂薑湯。癉瘧者,即熱瘧也,治亦同法。其前瘧症有夜發及薄暮發者,此病在陰分,必用血藥漸到陽分方愈。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補正氣為主帶散。瘧家渴用生地、麥冬、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甚則加石膏一錢。

」又曰:「痎瘧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其病難愈,必先與參朮、陳皮白芍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過委中方是佳兆。」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合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

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