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痰飲十九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水寒木鬱,則脈沉而弦,法當懸飲在脅,咳唾引痛。病懸飲者,木旺土虛,不能行水,宜扶土而瀉水。十棗湯,芫、遂、大戟,決渠而瀉水飲,大棗補土而保脾精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水寒和肝氣鬱結,脈象會沉細而緊。此時應當懸掛藥物在腋下,治療方法為引發咳嗽、咳出痰液,以此緩解疼痛。

懸飲病是因為肝氣旺盛,脾氣虛弱,導致水液運化不暢。治療時宜補強脾氣,同時利水。十棗湯中含有芫荽、遂、大戟,具有利水的作用,可以排出水飲。而大棗則可以補益脾氣,保護脾胃精氣。

十棗湯(九十五),(方見《傷寒》)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匕。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將前面三種藥材搗碎篩過,用一升五合的水先煮十顆大棗,取八合水,除去雜質,放入藥末,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匙,體弱的人服用半錢匙,早上溫熱服用。如果沒有效果,第二天再增加半錢匙。通便後,用稀飯調理身體即可。

2. 痰飲二十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有氣液過盛的疾病,應該發汗治療,採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為主要方劑。

水歸四肢,當汗不汗,而成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其陽氣鬱阻而肺熱者,宜大青龍湯石膏、麻、桂,清金而瀉營衛,杏仁生薑,利肺而降逆氣,甘草大棗,培土而補脾精也。其陰氣衝逆而肺寒者,宜小青龍湯,麻、桂、芍藥,發表而瀉營衛,甘草、半夏,補中而降胃氣,薑、辛、五味,溫肺而下衝逆也。

白話文:

當體內水分積聚在四肢,卻沒有出汗現象,而是形成了水腫,這一類的水腫患者,需要發汗治療。

如果患者是陽氣鬱結,肺部熱盛,適合使用大青龍湯,其中石膏、麻黃、桂枝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營衛不通暢的現象;杏仁、生薑可以清宣肺氣,平息逆氣;甘草、大棗可以補氣血,增強脾胃功能。

如果患者是陰氣上逆,肺部寒冷,適合使用小青龍湯,其中麻黃、桂枝、芍藥可以發汗解熱,緩解營衛不通暢的現象;甘草、半夏可以補中氣,平息胃氣;生薑、辛夷、五味子可以溫肺,緩解逆氣上衝的現象。

大青龍湯(九十六),(方見《傷寒·太陽》)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石膏(如雞子大,碎),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麻黃:300克 桂枝:100克 石膏:雞蛋大小,搗碎 杏仁:40粒,去皮去尖 生薑:150克 甘草:100克 大棗:12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撈除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只剩下三升水,過濾去渣,趁溫熱服用一升,以微微出汗為宜。如果出汗過多,用溫粉擦拭身體即可。

小青龍湯(九十七),(方見《傷寒·太陽》)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五味(三兩)

白話文:

麻黃:60 克 桂枝:60 克 芍藥:60 克 甘草:40 克 半夏:120 毫升 細辛:60 克 乾薑:60 克 五味子:60 克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3. 痰飲二十一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茯苓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膈肌中間有積液,病人會喘息、胸口滿悶,心窩部位堅硬像塞住一樣,臉色晦暗發黑,脈搏沉而緊。發病後數十天內,經過醫生吐法或瀉法治療無效,可以使用木防己湯治療。虛弱的病人服用後即可痊癒,身體有實邪的病人,三天後會復發。如果服用木防己湯後仍未痊癒,宜改用去掉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的木防己湯治療。

土濕胃逆,不能行水,故飲停胸膈,阻格肺氣,喘促壅滿。膽胃填塞,甲木莫降,故盤結胃口,心下痞堅。水旺木鬱,不能外華,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木防己湯人參桂枝,補中而疏木,防己、石膏,瀉水而清金也。邪虛者,病在膈間,得之即愈。邪實者,土濕木鬱,而生下熱,暫時雖愈,三日復發。

白話文:

脾胃濕熱逆行,不能運化水液,所以水液停留在胸膈之間,阻塞肺氣,導致氣喘、胸悶、脹滿。膽胃鬱積,肝氣(屬木)不能下降,因此胃口堵塞,心下痞硬。水液旺盛,肝氣鬱結,不能發散於體表,所以面色黧黑,脈象沉緊。

使用木防己湯治療,其中人參、桂枝可以補氣健脾,疏肝降逆;防己、石膏可以利水清熱,瀉火除濕。如果邪氣較弱,病在膈間,服藥後即可痊癒。如果邪氣較盛,脾胃濕熱鬱結,產生內熱,雖然一時緩解,但三天後會復發。

復與此湯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瀉下濕,芒硝以清下熱也。

面色黧黑者,《靈樞·經脈》:足少陽厥陰之經,病則面塵脫色。蓋木主五色,入心為赤,入腎為黑,以肝木藏血而華色,木榮則陽火發露而光華,木枯則陰水鬱埋而晦黑,木者水母而子火,火明而水黯故也。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支飲黏瘀,濕熱纏綿,非用防己、石膏,不能瀉也。實者三日復發,以濕熱在下,病根伏留而不除也。

白話文:

面色發黑,根據《靈樞·經脈》記載,是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出了問題,導致面色晦暗無光。因為五行中木主黑色,入心化為紅色,入腎化為黑色。肝屬木,又藏血,所以肝氣旺盛,陽火就會顯露出來,面部有光澤;肝氣不足,陰水就會積聚,導致面色晦黑。木是水的母親,又是火的兒子。火旺水就會暗淡,所以會出現面色發黑的情況。

這種情況持續數十天,用吐法和瀉法治療無效的,可能是因為瘀血阻滯、濕熱交纏,必須使用防己、石膏等藥物才能瀉除。如果面色反覆發黑,每隔三天就會復發,說明濕熱停留在下焦,病根未除。

木防己湯(九十八)

木防已(三兩),石膏(雞子大一枚),人參(四兩),桂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九十九)

木防已(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4. 痰飲二十二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氣弱,不能消水,水停木鬱,風動根搖,故臍下振悸。肺氣不降,津液淫蒸,故湧吐涎沫。君相失根,神魂旋轉,故顛冒眩暈。此緣水泛而土濕,五苓散,二苓、澤瀉,利水而瀉濕,白朮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白話文:

體瘦氣虛的人,無法代謝體內水分,導致水分積聚、肝氣鬱滯,就像風吹動樹木的根部,使得下腹部振動悸動。肺氣無法下降,津液過度蒸發,因此嘔吐涎沫。心臟和肺臟失去根基,神志魂魄動搖,因此出現頭暈目眩。這是因為水氣氾濫導致脾胃濕潤,這時需要使用五苓散、二苓、澤瀉等藥物來利水祛濕,以及白朮、桂枝等藥物來溫補脾陽、疏通肝氣。

五苓散(一百),(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

白話文:

茯苓(27克),豬苓(27克,去除外皮),澤瀉(73克),白朮(27克),桂枝(14克)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