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疑問

問曰:諸方中獨小柴胡湯去滓再煎,何也?

答曰:取其汁清,能入膽之義。

2. 大柴胡湯(三十四)

治太陽未解,便傳入陽明,大便不通,熱實心煩,或寒熱往來,其脈沉實者,以此方下之。

柴胡(八兩),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大黃(各二兩),枳實(四枚),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柴胡(400克),黃芩、芍藥(各150克),半夏、大黃(各100克),枳實(4顆),生薑(250克),大棗(12顆)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前七味,滅四升,加大黃,煮取六升,去渣,溫服。

3. 湯議

議曰:病在太陽者,多汗證;病在陽明者,多下證。苦太陽欲罷未罷,欲傳陽明未入陽明,雖有發熱身痛,脈來沉實,又兼大便不通,心腹脹滿;或有寒熱往來,又兼脈息沉實。若與承氣下之,奈何太陽未解;若欲麻黃汗之,又兼其內熱實,是以用大柴胡湯緩下之也。柴胡性涼,能解表攻裡,折熱降火,用之為君。

白話文:

討論: 病在太陽經的,多見出汗症狀;病在陽明經的,多見腹瀉症狀。太陽經的熱症將要結束但還沒完全結束,將要傳到陽明經但還未傳入,雖然有發熱、身體疼痛的症狀,脈象沉實,又有大便不通、心腹脹滿的現象;或者有寒熱交替的現象,同時脈象沉實。如果用承氣湯治療,可能會導致太陽經熱症未解;如果用麻黃湯發汗治療,又會加重內熱。因此可以用大柴胡湯緩下治療。柴胡性涼,既能祛除表邪,又能攻裡熱,折解熱氣、清除火邪,所以用它作為君藥。

黃芩能蕩熱涼心,用之為臣。枳實、芍藥二者合用,而能除堅破積,助大黃之功,而下內熱,而去堅者;生薑半夏辛以散之;大棗之甘,緩中扶土,五者共為其佐。獨用大黃為使,其能斬關奪門,破堅除熱,宣行號令,而引眾藥共攻下者也。

白話文:

黃芩可以清熱降心,作為輔助藥物。枳實和芍藥一起使用可以軟堅散結,輔助大黃的作用,能瀉除體內熱邪,破除頑固積聚;生薑和半夏辛味發散;大棗甘味,緩和脾胃,滋養中氣。這五味藥物共同作為輔助藥物。而單獨使用大黃作為引藥,它能衝破阻礙,破除堅結,清熱通便,發揮號令之效,調動其他藥物共同攻下。

4. 大柴胡湯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白話文:

陽性熱性病,經過十多日,以及在發病初期之後的四五天,如果柴胡證狀仍然存在,首先給予小柴胡湯。

假使嘔吐不止,心口有急迫感,鬱鬱寡歡、煩躁,是因為疾病並沒有解除,給予大柴胡湯促進排泄,就能痊癒。

傷寒十餘日,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宜大柴胡湯,此無表裡證也。

5. 疑問

問曰:大柴胡湯中必用大黃,古方中又云一方加大黃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大柴胡湯中必定使用大黃,但古代醫書中又記載方中再加大黃,這是為什麼?

答曰:湯中若無大黃,何得言大柴胡湯下之者?此乃因前人無剛斷處也。

白話文:

他說:藥方中如果沒有大黃,怎麼能說這是大柴胡湯用來瀉下的呢?這是因為前人不夠果斷。

問曰: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大陷胸湯十棗湯,此皆傷寒下泄之劑,各何所用?

白話文:

**問:**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大陷胸湯、十棗湯,這些都是治療傷寒腹瀉的藥方,分別用於哪些情況?

答曰:大柴胡湯治表邪生內實者,下之急也。小承氣湯治里邪生內實也,下之緩也。大承氣湯治里邪生內實者,下之急也。調胃承氣湯乃緩其中,而下之緩也。桃仁承氣湯治小腹急結,血證者之急也。抵當湯乃破血證之峻者。大陷胸湯乃通開破結之緩者。十棗湯乃破停飲下水積之駃烈者也。

白話文:

答道:大柴胡湯治療表邪化為內實的病症,攻下通便要急。小承氣湯治療裡邪化為內實的病症,攻下通便要緩。大承氣湯治療裡邪化為內實的病症,攻下通便要急。調胃承氣湯緩和當中,攻下通便要緩。桃仁承氣湯治療小腹急結,有血證的病症,攻下通便要急。抵當湯是攻破血證的峻烈方法。大陷胸湯是通開破結的緩和方法。十棗湯是攻破停滯的水飲、祛除水積的猛烈方法。

6. 柴胡桂枝湯(三十五)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方主之。

又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白話文:

病人又大量出汗,陽氣耗盡,出現譫妄語無倫的症狀。這時不能再瀉下,應給予柴胡桂枝湯,調和榮衛之氣,暢通津液,讓病情自行好轉。

柴胡桂枝湯

上如法。

7. 湯議

議曰: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微嘔、心下支結者,為里證見也,屬小柴胡湯。又兼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外證未去,故加桂枝湯和而用之,以解表裡之邪共見者也。

白話文:

討論:傷寒過了五六、七天,邪氣蔓延到體內,如果有輕微嘔吐、腹脹不適的感覺,就表示出現了內證,應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同時還有發熱、微怕冷,四肢痠痛等外證未完全解除,則需要加入桂枝湯一同使用,以同時解除表證和內證。

8. 柴胡桂薑湯(三十六)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再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患有傷寒五六天的病人,體表已經發汗,但是症狀又復發,胸脅部位有氣結感覺,小便不利,口渴但不會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交替,心煩意亂的,說明病情還沒有解除,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

柴胡黃芩桂枝(各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牡蠣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柴胡:30 克 黃芩:30 克 桂枝:30 克 栝蔞根:40 克 乾薑:20 克 牡蠣:20 克 甘草:20 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9. 湯議

議曰: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表邪當解。今更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表邪未解也。又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又兼里邪也。此乃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故與柴胡為君,以散表攻裡,行少陽之分。黃芩之苦為臣,以解傳裡之邪。桂枝之辛,甘草之甘,以散緩之;頭汗出者,為津液不足,陽虛於上也,故與乾薑以固其陽;栝蔞根以生津液而止其渴,牡蠣之咸以消胸膈之滿,共為佐使,以解半表之邪也。苦其人左脈小,右脈大,寒熱膨脹而渴者,用之神應也。

白話文:

評論:傷寒病症已經進行五、六日,此時已經使用過汗法和下法,外邪應該已經散發。但是現在仍有頭部出汗、寒熱交替、心煩的症狀,表明外邪尚未完全清除。此外,胸脅部位有輕微的滿結感,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說明內裡也存在邪氣。

這種情況下,病邪既在表裡之間,故以柴胡為君藥,既能疏散表邪,又能攻入裡邪,理順少陽經氣。黃芩苦寒,為臣藥,用於清除傳入裡面的邪氣。桂枝辛溫、甘草甘甜,用於疏散緩和邪氣;頭部出汗是因為津液不足,陽虛上浮,故加用乾薑來固攝陽氣;栝蔞根生津止渴,牡蠣味鹹,能消散胸膈的脹滿感,共同作為佐使藥物,用於解表邪。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左脈較弱,右脈較強,同時伴有寒熱交替、脹滿口渴的症狀,使用此方則效果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