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4)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4)

1. 中暑

中暑者,夏月天氣炎熱,元虛而中倒也。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中暍皆是熱也,乃夏火之氣也。中暑中於心脾二經,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吐瀉腹痛,或嘔噦燥悶,重則熱極而昏,不醒人事。俱用香薷飲加減。元氣虛脫者,生脈散加減。中暍者,中於太陽膀胱經也,身熱頭痛,灑然毛聳,背微惡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胎,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香薷、扁豆。凡治暑症,手足雖微冷,脈雖虛小,切不可用姜附熱藥,治用清解暑毒、補益元氣為主。

伏暑、霍亂,吐瀉者最多,亦不可誤作寒治。《經》曰:「寒傷形,熱傷氣。」理之明也。

香薷飲加減

治中暑,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湧吐瀉。

香薷,扁豆,人參白朮茯苓厚朴白芍藥,陳皮甘草

腹痛,去人參、白朮,加砂仁木香茴香)。

加炒米一撮,烏梅一個,燈心一分,水煎,溫服。

虛汗不止,加黃耆酸棗仁。嘔吐不止,加炒山藥,去厚朴。噦不止,加蓮肉、竹茹。瀉不止,加山藥、肉果、訶子豬苓澤瀉,去厚朴。煩躁不止,加酸棗仁、神砂、竹茹、麥冬、炒黃連,去厚朴。渴不止,加炒黃連、麥冬、五味子、乾葛。汗多,去乾葛。飽悶,加砂仁,人參、白朮少用。小便短赤不通,加豬苓、木通梔子

生脈散加減

治伏暑,吐瀉脫元,昏倦,脈沉微。

人參,麥冬,五味子,茯苓,山藥,白朮,黃耆,扁豆,陳皮,甘草

加蓮肉、烏梅、炒米,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治夏中暍,即中熱,大渴,舌燥生胎刺。

人參,石膏知母,甘草,麥冬,梔子,白朮,茯苓,白芍,陳皮,香薷,扁豆

加蓮肉、烏梅、炒米,水煎,溫服。

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煩躁,加神砂、酸棗仁。若腹痛、嘔吐、噦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脈浮而虛,忌微遲。

暑毒中人,其害非小。若中在腸胃之間,使人腹痛、水瀉、嘔吐,名為胃暑。或身熱、頭痛、煩亂不寧,如針刺肌肉,名為熱傷肉分。有咳嗽、發熱、惡寒,身出汗,脈數無力,名為熱在肺經。治法各不同也。

田氏考之曰:寒能傷形,暑能傷氣。寒傷形,雖久病,只損其形;暑傷氣,雖不久病,令人速死。所謂元氣不可一時之傷也。又有動而傷熱,靜而傷暑之分。且如勞役之人,氣血兩虛,肺氣全虧,故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熱傷氣也。又如安逸之人,火勝金位,肺氣出表,故身寒、脈沉疾,靜而濕勝,身體重也。

二者之病,不可不知。又有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沉,渴,乃中暍。後三者之病,東垣有一定之法。

黃連香薷飲

治胃暑腸胃之間。

黃連(半斤),香薷(一斤),白扁豆(半斤),厚朴(六兩,不宜多用,恐損氣),

每服五六錢,姜三片,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治辛苦之人傷熱。

人參,石膏,知母(各等分),甘草(五分),粳米(一合),

水煎服。

蒼朮白虎湯

治安樂之人傷暑。

蒼朮,石膏,知母(各等分),甘草(五分),粳米(一合),

水煎服。

清暑益氣湯

治中暑、冒暑、中暍等症。

黃耆,蒼朮,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陳皮,陳曲(炒),澤瀉(各五分),麥冬,黃柏,青皮葛根(各三分),甘草(炙,少許),五味子(九粒),

煎服。

清肺湯

治熱在肺經。

黃芩,石膏(各等分),甘草,黃連,知母,防風,梔子,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

白虎湯加減

治熱傷在內。

黃連,石膏,知母各等分,甘草五分,柴胡,人參,黃芩,半夏各等分

姜三片,水煎服。

二香散

治中暍用。

方見《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