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9)

1. 治肺臟壅熱諸方

夫肺主於氣。氣為陽。陽盛則生熱也。又臟腑氣血充實。久積熱毒在內。致胸膈煩滿。口舌乾燥。衛氣壅滯不通流。故令肺壅而生熱也。

白話文:

肺部主宰體內的氣。氣屬於陽性,陽氣旺盛就會產生熱氣。再加上臟腑氣血過於旺盛,熱毒長期積聚在體內,導致胸部和橫膈膜有煩悶、脹滿感,口舌乾燥。衛氣(身體抵禦外邪的正氣)壅塞不通暢,因此導致肺部鬱熱而產生熱氣。

治肺臟壅熱。心胸不利。少欲吃食。宜服枳殼散方。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半兩去蘆頭),川升麻(半兩),赤茯苓(半兩),子芩(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沙參(三分去蘆頭),玄參(半兩),茅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通(半兩銼)

白話文:

枳實果皮(三分,用麩皮炒至微黃,去瓤) 前胡(半兩,去除蘆頭) 川升麻(半兩) 赤茯苓(半兩) 黃芩(半兩) 麥門冬(三分,去除芯) 沙參(三分,去除蘆頭) 玄參(半兩) 茅根(半兩,切碎)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赤,切碎) 木通(半兩,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炙爆豬雞犬肉。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取一杯水,加入半片生薑和二十七片竹葉。煎煮至六分量。去掉藥渣。不拘時間,趁溫熱服用。忌食烤、炸的豬肉、雞肉和狗肉。

治肺臟壅熱。胸膈煩悶。四肢疼痛。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桔梗(去蘆頭),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麥門冬(去心),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地骨皮,生乾地黃人參(去蘆頭),葳蕤,赤茯苓,木通,赤芍藥,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柴胡(去掉根鬚),桔梗(去掉根部),枳殼(用麵麩炒成微黃色,去掉果肉),麥門冬(去掉中心),鱉甲(塗上醋炙烤至黃色,去掉邊緣和裙帶),地骨皮,生乾地黃,人參(去掉根部),葳蕤,赤茯苓,木通,赤芍藥,甘草(用火烤至微紅切碎)(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熱面炙爆莧菜等。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篩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以一中碗水煎煮,煮到還剩六分之三。濾掉殘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忌諱吃熱麵條、烤肉和莧菜等食物。

治肺臟壅熱。心胸悶。嗽逆。食少。大腸不利。宜服紫菀散方。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桔梗(一兩去蘆頭),茅(蘆)根(二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川朴硝(一兩),木通(一兩銼)

白話文:

  • 紫菀:1 兩,洗淨根部泥土
  • 桔梗:1 兩,去根頭
  • 茅根:2 兩,切碎
  •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 大黃:1 兩,切碎,稍炒
  • 朴硝:1 兩
  • 木通:1 兩,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煩躁喘粗。不思飲食。宜服漢防己散方。

防己(一兩),赤茯苓(一兩),白前(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通(一兩銼),紫菀(一兩去苗),紫蘇莖葉(一兩),天門冬(一兩去心),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防己 50 克 赤茯苓 50 克 白前 50 克 桔梗 50 克(去掉桔梗頭) 川大黃 50 克(切碎,微炒) 陳皮 25 克(用熱水泡去白瓤,烤乾) 木通 50 克(切碎) 紫菀 50 克(去掉莖葉) 紫蘇莖葉 50 克 天門冬 50 克(去掉中心) 枳殼 50 克(用麩皮炒至微黃,去掉瓤) 甘草 50 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心胸不利。吃食全少。四肢煩疼。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銼),赤茯苓,人參(去蘆頭),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川升麻,前胡(去蘆頭),百合,赤芍藥,紫菀(洗去苗土),甘草(炙微赤銼),沙參,知母(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切碎),赤茯苓,人參(去除根須),麥門冬(去除心部),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肉),川升麻,前胡(去除根鬚),百合,赤芍藥,紫菀(洗淨去除泥土),甘草(炙烤至微赤,切碎),沙參,知母(以上各50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喘促心煩。食少。宜服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柴胡(二兩去苗),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石膏(三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茯苓(三分),紫菀(三分洗去苗土),吳藍(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麥門冬(50克,去除內心)
  • 柴胡(100克,去除根部和苗)
  • 杏仁(50克,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 石膏(150克)
  • 麻黃(50克,去除根部和節)
  • 赤茯苓(15克)
  • 紫菀(15克,去除根部和泥土)
  • 吳藍(15克)
  • 甘草(25克,烘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喘逆胸滿。仰息不食。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石膏(一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旋覆花(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桑根白皮(一兩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赤茯苓:一兩 石膏:一兩 杏仁:三分,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尖和兩顆仁麩,炒至微黃 旋覆花:半兩 半夏:半兩,用熱水洗七遍,去除黏滑 桑根白皮:一兩,切碎 紫菀:一兩,洗去根部的泥土 麻黃:一兩,去掉根和節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臟壅熱。喘促咳嗽。心神煩悶。宜服天門冬丸方。

天門冬(一兩去心焙),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百合(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貝母(一兩煨令微黃),前胡(三分去蘆頭),五味子(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天門冬(50克,去除芯後烘焙) 麥門冬(50克,去除芯後烘焙) 人參(50克,去除根鬚) 赤茯苓(50克) 百合(50克) 桑樹根白皮(50克,切碎) 紫菀(50克,洗淨去除根部泥土) 杏仁(50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端和麩皮,炒至微黃) 貝母(50克,加熱至微黃) 前胡(15克,去除根鬚) 五味子(15克) 甘草(25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食後。綿裹一丸含化咽津。

治肺臟壅熱。久嗽。涕唾稠黏。氣促不能食。宜服天門冬煎方。

天門冬(二兩去心以水一升半煮令極爛候水盡細研),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桔梗(一兩去蘆頭),貝母(一兩煨令微黃),赤茯苓(一兩半),木通(一兩銼),桑根白皮(一兩銼)(以上同搗細羅為散),生地黃汁(四合),藕汁(三合),生麥門冬汁(三合),酥〔二合(兩)〕,白蜜(三合)

白話文:

天門冬(100 克,去中心,用 750 毫升水煮至極爛,待水煮乾後細細研粉)。

紫菀(50 克,洗淨,去除根鬚)。

桔梗(50 克,去蘆頭)。

貝母(50 克,煨至微微發黃)。

赤茯苓(75 克)。

木通(50 克,切碎)。

桑白皮(50 克,切碎)。

以上藥材混合搗細,過篩成細粉。

生地黃汁(200 毫升)。

藕汁(150 毫升)。

生麥門冬汁(150 毫升)。

酥(100 克)。

白蜜(150 毫升)。

上件藥。先下地黃麥門冬藕汁。煎六七沸。次下前散攪令勻。即下酥。緩火煎如餳。收於盒中。每於食後。及夜間。含一茶匙。細細嚥津。

白話文:

上述的藥方用法如下:

先將地黃、麥冬、藕汁倒入鍋中。煮沸六七次。然後加入前面調配好的粉末,攪拌均勻。最後加入酥油。用小火熬製成糊狀。將糊狀藥物收在盒子裡。每次飯後和睡前含服一茶匙。慢慢嚥下口津。

治肺臟壅熱。煩悶口乾。宜服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三分),黃連(三分去須),赤茯苓(三分),梔子仁(半分),木通(一兩銼),子芩(三分),玄參(三分),天門冬(三分去心焙)

白話文:

犀牛角粉(50克),川升麻(15克),黃連(15克,去須),赤茯苓(15克),梔子仁(2.5克),木通(50克,切碎),子芩(15克),玄參(15克),天門冬(15克,去心,微焙)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及夜臨臥時。煎淡竹葉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全都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揉搓,並搗杵三百至二百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在飯後或睡前,以淡竹葉湯送服二十丸。

治肺臟壅熱煩悶。宜服此方。

新百合(四兩)

上用蜜半盞。拌和百合。蒸令軟。時時含如棗大。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