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二 (1)

1. 疽論

夫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和。則五臟不調。營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營衛稽留於脈。營者血也。衛者氣也。營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而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

白話文:

潰瘍是五臟不調和所引起的。五臟主管體內,氣血在經絡中運行並沉降到體內深處。如果喜怒無常,飲食無節制,陰陽失衡,就會導致五臟不調。營氣和衛氣不足的人,腠理就會疏鬆。寒邪就會乘虛侵入經絡之間。經絡被寒邪所阻,營氣和衛氣就會滯留於經脈中。營氣就是血液,衛氣就是氣。營血受寒就會變得粘滯而不流動。衛氣跟著營血受寒,與寒邪相搏,導致氣血不通暢。氣屬陽,陽氣鬱積就會化熱。

寒熱下散。故積聚成疽。臟氣沉行主裡。故疽腫深厚。其上皮強如牛領之皮。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蘊結傷肉也。血肉腐壞。化而為膿。乃至傷骨爛筋。不可治也。又少若消渴。年至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營衛否澀故也。又有因痰而渴者。年盛必發疽。

白話文:

寒氣和熱氣向下移動,停留堆積形成癰疽。臟腑之氣運行於內裡,所以癰腫深厚。皮膚堅硬如牛頸的皮一樣。時間久了,熱氣會勝過寒氣。熱氣旺盛,積聚在體內,會損傷肌肉。肌肉腐爛壞死,化為膿液。甚至傷及骨頭,筋腱腐爛,就無法醫治了。

另外,中年以後的人容易消渴,也容易長癰疽。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有些人因痰多而消渴,這些人到了中年後必定會長癰疽。

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者亦發癰疽。臟虛。血氣否澀故也。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膿成九孔皆出。此蓋諸氣積鬱。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診其脈弦洪相搏。外急內熱。欲發癰疽。脈來細而沉。

白話文:

之所以會長癰疽,是因為脾胃虛熱所致。年老體衰的人也容易發癰疽。這是因為臟腑虛弱,氣血運行不暢的緣故。

腫瘤大小在1-2寸的,稱為癤。2-5寸的,稱為癰。5寸-1尺的,稱為疽。腫瘤大小超過1尺的,稱為竟體。膿水從九個孔同時流出。

這主要是因為各種因素鬱積,志不得伸。氣血積聚,容易誘發此病。

診脈時,脈搏弦長而有力地跳動,外熱內急,表示將要發癰疽。如果脈搏細小而沉緩,則表示病情較輕。

時直者身有癰腫。脈肺肝俱數。即發癰疽。四肢重。肺脈大即死。凡癰疽脈洪大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痛處當有癰也。

白話文:

當人體上有腫塊時,如果脈搏中肺脈和肝脈都顯得快速,這表示會很快發作癰疽。如果四肢感覺沉重,而肺脈特別強勁,則病人很可能會死亡。總的來說,脈搏異常強勁的癰疽難以治療。脈搏微弱而滯澀的癰疽則容易痊癒。所有浮數脈(脈搏快而浮)的情況下,都應該發熱。但如果反而是惡寒畏冷,那麼疼痛的地方可能已經發生癰疽。

2. 治緩疽諸方

夫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則腫結痛深。圓圓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之狀。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下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

白話文:

所謂緩疽,是指寒氣停滯在經絡中,導致營氣和衛氣凝滯不流,氣血瘀結而形成的。其中寒氣盛的人,腫塊深硬疼痛,呈圓形,沒有明顯的頭尾。大的像拳頭,小的像桃子或李子。腫塊緊貼皮肉,熱氣少,腫塊的顏色與肉相似,不甚發紅。積聚多日不潰爛,久了就會變成紫暗色,皮肉都腐爛,像牛脖子一樣,瘡口逐漸擴大到全身,青黑色下端形成瘡頭,穿破潰爛後流出膿液。這是因為結腫積聚已久。

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乃死者也。

治緩疽。及諸癰腫。膿血結聚。皮肉堅厚。日久不潰。疼痛。黃耆散方。

黃耆(三分銼),沉香(三分),薰陸香(三分),雞舌香(半兩),羚羊角屑(一兩),漏蘆(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生銼),栝蔞根(半兩),漢防己(三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連翹(三分)

白話文:

黃耆(3錢切碎)、沉香(3錢)、薰陸香(3錢)、雞舌香(8錢)、羚羊角粉(1兩)、漏蘆(8錢)、黃芩(8錢)、梔子仁(8錢)、甘草(8錢生切碎)、栝蔞根(8錢)、漢防己(3錢)、防風(8錢去蘆頭)、連翹(3錢)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毒氣。結聚腫痛。寒熱不止。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漏蘆(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川升麻(半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三分生銼),木通(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知母(一兩),玄參(一兩)

白話文:

犀角粉(6克),蘆根(6克),大黃(9克,切碎後微炒),升麻(3克),梔子仁(6克),生甘草(1.8克,切碎),木通(6克),麥門冬(6克,去核),枳殼(6克,麩皮炒至微黃,去瓤),知母(6克),玄參(6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搗碎並過篩成粉狀。每次服用四錢重。將水倒入一個中型的碗中,煎煮至只剩下六分之一的水量。過濾掉藥渣,加入半合的地黃汁。繼續煎煮至沸騰三次,不限時間,趁溫熱服用。

治緩疽。及癰腫。風毒留積於筋骨。久始出膿水。疼痛不止。或膿出不快。瘡不生肌。宜服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半),雞舌香(一兩),沉香(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一分細研),射干(一兩),連翹(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耆(二兩銼),木通(一兩銼),獨活(一兩),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生銼),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川芒硝(一兩半)

白話文:

  • 木香 1.5 兩
  • 雞舌香 1 兩
  • 沉香 1 兩
  • 薰陸香 1 兩
  • 麝香 0.1 兩(研細)
  • 射干 1 兩
  • 連翹 1 兩
  • 川升麻 1 兩
  • 黃耆 2 兩(切碎)
  • 木通 1 兩(切碎)
  • 獨活 1 兩
  • 桑寄生 1 兩
  • 甘草 1 兩(生,切碎)
  • 川大黃 1.5 兩(切細,微炒)
  • 川芒硝 1.5 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侵腫不住。肉欲成膿。四肢煩熱。生乾地黃散方。

乾地黃(二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當歸(半兩),遠志(一兩去心),麥門冬(一兩半去心),川升麻(半兩),赤芍藥(一兩半),黃耆(一兩銼),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一兩)

白話文:

  • 熟地黃:2 兩
  • 大黃:1 兩(切碎並輕微翻炒)
  • 人參:1 兩(去掉根鬚)
  • 黃芩:1 兩
  • 當歸:0.5 兩
  • 遠志:1 兩(去掉中心)
  • 麥門冬:1.5 兩(去掉中心)
  • 川升麻:0.5 兩
  • 赤芍藥:1.5 兩
  • 黃耆:1 兩(切碎)
  • 赤茯苓:1 兩
  • 羚羊角粉:1 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半杯水和半片生薑片。煎煮到剩六分之一的量。過濾掉藥渣。不限時段,溫熱服用。

治緩疽。日久穿潰。出膿水不盡。排膿散方。

貝齒(一兩),黃耆(三分銼),當歸(三分銼微炒),赤芍藥(三分),生乾地黃(三分),黃連(三分去須),川升麻(三分),桂心(三分),白蘞(三分),犀角屑(三分),甘草(半兩生銼),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貝殼磨成的粉(一兩),黃耆(三分,切碎),當歸(三分,切碎,稍微炒過),赤芍藥(三分),生乾地黃(三分),黃連(三分,去除根須),川升麻(三分),桂心(三分),白蘞(三分),犀角磨成的粉(三分),甘草(半兩,生用,切碎),麝香(一分,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緩疽。初結。微腫痛。塗貼莽草散方。

莽草(一兩),皂莢(兩挺去黑皮及子),鹿角屑(一兩),白芨(一兩),白蘞(一兩),半夏(一兩),天南星(一兩),附子(一兩生用去皮臍),蛇蛻皮(一條)

白話文:

  • 蒲公英(50克)
  • 皁角(100克,去除黑色外皮和種子)
  • 鹿角霜(50克)
  • 白芨(50克)
  • 白芍藥(50克)
  • 半夏(50克)
  • 南星(50克)
  • 附子(50克,生用,去除外皮和臍部)
  • 蛇蛻皮(一條)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麵糊調為膏。塗貼於腫處。干即再上。以腫散為度。

治風毒氣留滯。營衛不通。欲結為緩疽。熁之。令內消。宜貼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半),桂心(一兩),白蘞(一兩半生用),赤小豆(一合),莽草(一兩半),附子(一兩去皮臍),半夏(一兩半),羊桃根(二兩銼)

白話文:

木香(75 克) 桂心(50 克) 白芍(75 克,生用) 赤小豆(150 克) 莽草(75 克) 附子(50 克,去皮臍) 半夏(75 克) 羊桃根(100 克,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漿水。旋調稀稠得所。塗故軟布及生薄絹上。貼之。干即易之。以腫消為度。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濃米湯邊加邊攪拌,調製成適當的濃稠度。塗抹在柔軟的布料或薄生絲上。敷貼在患處。藥膏乾了就換一次。敷貼到腫脹消退為止。

治緩疽腫痛。肉堅厚如牛領皮。下針烙干。即用乾薑絍之。緣疽氣沉澀。乾薑味

辛。辛能散氣消痛。又善引膿化惡肉。可以綿裹薑末。深絍瘡中。日三兩遍換。以腫退,為度。蝕去瘡中惡肉。䕡茹散方。

白話文:

辛味藥物可以疏散氣血,緩解疼痛。它還擅長引出膿液,化解腐爛的壞死組織。

可以用紗布包裹薑末,深入地敷在瘡口裡。每天更換兩到三次,直至腫脹消退。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腐蝕掉瘡口中的壞死組織。以下是「散方」中使用辛味藥的方子:

䕡茹(三分),藜蘆(半兩去蘆頭),真珠末(半兩),硫黃(半兩細銼研),雄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令汁盡),乾薑(半兩生用),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 千年健(三分)
  • 藜蘆(半兩,去除外殼)
  • 真珠粉(半兩)
  • 硫磺(半兩,磨成細粉)
  • 雄黃(半兩,磨成細粉)
  • 白礬(半兩,加熱燒至乾燥)
  • 生薑(半兩)
  • 麝香(一分,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瘡上如惡肉較深。可以綿裹納瘡中。候惡肉出盡。即貼生肌膏。取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末,混合均勻。如果瘡口有較深的壞死組織,可以使用棉花包裹藥粉,放入瘡口。等壞死組織全部排出後,再貼上生肌膏。治癒為準。

治緩疽。黃柏膏方。

黃柏(一兩半銼),桐葉(一兩半切),龍骨(一兩),黃連(一兩半去須),敗龜(三兩燒灰細研),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細研),天靈蓋(三兩燒灰細研),亂髮(拳許大燒灰細研),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黃柏(15克,切碎),桐樹葉(15克,切碎),龍骨(10克),黃連(15克,除去根須),龜甲(30克,燒成灰,研碎),白礬(5克,燒至無水分,研碎),人骨頭蓋(30克,燒成灰,研碎),頭髮(一拳大小,燒成灰,研碎),麝香(0.1克,研碎)

上件藥。以豬脂二斤。煎前四味十餘沸。布濾去滓。拭鐺令淨。卻入鐺中。再煎入後五味。攪令勻。收於不津器中。每用。故帛上勻攤貼之。

白話文:

使用豬油二斤。先將前四種藥材煎煮十餘次,過濾去除渣滓。擦拭鍋子使其乾淨。再次放入鍋中,加入後五種藥材。攪拌均勻。收納於不透水的容器中。每次使用時,將藥糊均勻抹在布帛上使用。

治緩疽惡瘡。蝕惡肉。飛黃散方。

丹砂,磁石,曾青,石英雲母,雄黃,雌黃,鍾乳,石膏,礬石(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丹砂、磁石、曾青、石英、雲母、雄黃、雌黃、鍾乳、石膏、礬石(各一兩)

上件藥。並各搗羅為末。先用一瓦盆。可闊一尺以下者。以丹砂著在盆內南方。磁石在北。曾青在東。白石英在西。其中央先下雲母。次下雌黃雄黃。次下鐘乳石膏礬石。覆上後。別以一盆蓋之。用羊毛和泥固濟。候乾。安灶上。以陳葦火燒之一日。待冷開取。飛在盆上者。將用敷瘡。

白話文:

上記の薬材をそれぞれ粉末狀に搗きます。 まず、幅が一尺以下の素焼きの鉢を用意します。 鉢の南側に丹砂、北側に磁石、東側に曾青、西側に白石英を入れます。 中央には最初に雲母を入れ、次に雌黃と雄黃を入れます。 さらに鍾乳石膏と礬石を入れます。 これで蓋をして、羊毛と泥で隙間をふさぎます。 乾いたら、竃の上に乗せ、乾燥した葦を用いた火で一日焼きます。 冷めるまで待ってから取り出し、鉢の上の方に飛んでいるものを集めます。 これは傷の治療に使います。

治緩疽。以飛黃散蝕惡肉盡。作熏之法。

雄黃(一兩細研),雞屎白(一兩),藜蘆(一兩),丹砂(一兩細研),鰻鱺魚(一兩)

白話文:

雄黃(一兩,研磨成細粉) 雞屎白(一兩) 藜蘆(一兩) 丹砂(一兩,研磨成細粉) 鰻鱺魚(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以青布裹燒熏之。經三日乃止。

治緩疽。宜服此方。

黃耆(一兩銼)

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又方。

漆頭䕡茹(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緩疽。令內消方

上以小豆搗羅為末。用雞子清調塗之。干即再塗。以瘥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