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觀

《絳雪丹書》~ 產後上卷 (6)

回本書目錄

產後上卷 (6)

1. 類瘧論

產後寒熱往來,每日應期而至,其症似瘧,切勿用治瘧之方,益氣血虛而寒熱並作,元氣虛弱而外邪更侵,必當滋榮益氣以退寒熱。有汗當止則加麻黃根。如頭痛有汗而不及手足,乃孤陽絕陰之危症,加地黃、當歸之類可也。經曰陰虛生內熱,陽虛必外寒,陰陽兩虛則寒熱往來,有期者是瘧疾,無期者是陰陽兩虛也,舉止無常,或一日二三度。○即明知感風寒頭痛,身熱無汗,亦於生化湯羌活防風、帶須蔥頭以散之。

白話文:

產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每天定時發作,症狀類似瘧疾。但千萬不要使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因為這會加重氣血虛弱,導致寒熱交加。元氣虛弱會使邪氣趁虛而入,必須滋養補氣才能退除寒熱。

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就需要加入麻黃根來止汗。如果出現頭痛、出汗但汗不出手腳,這是孤陽絕陰的危急症狀,可以加入地黃、當歸等藥物。

醫書上說,陰虛會生內熱,陽虛會導致外寒。陰陽兩虛就會寒熱往來,有規律的發作是瘧疾,無規律的發作是陰陽兩虛。症狀發作不定時,可能一天發作二到三次。

即便清楚是感受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燒不汗,也可以在生化湯中加入羌活、防風、帶須蔥頭來驅散風寒。

切勿作瘧治而誤人也,蓋此由氣血兩竭,陽虛發寒,陰虛發熱,惟調補氣血,則寒熱自除矣。雖柴胡湯不可輕用,勿以芩柏梔連退熱,勿以檳榔草果截瘧。有氣促者加參耆,熱加參歸。

白話文:

不要把瘧疾當作一般的發燒來治療,它是由於氣血兩虛、陽氣不足導致寒氣、陰氣不足導致熱氣。因此,只要調養氣血,寒熱等症狀就會消除。雖然柴胡湯不能隨意使用,但也不要用芩、柏、梔、連翹等藥物來退燒,或者用檳榔、草果等藥物來截瘧。如果出現氣促,可加入人參和黃耆;如果發熱,可加入人參和當歸。

滋榮益氣扶正湯(治產後半月內外,類瘧,寒熱有汗,午後應期而至者。)

川芎(一錢),白朮(錢半),麻黃根(一錢),當歸(三錢),炙草(五分),人參(二錢),熟地(二錢),陳皮(四分,去白),黃耆(一錢),麥冬(一錢),浮小麥(一撮),水煎服。一方有藿香八分,青皮三分,烏梅三個,茯苓八錢。無熟地、陳皮、麻黃根、浮小麥,名加味生化湯

白話文:

川芎(1錢),白朮(0.5錢),麻黃根(1錢),當歸(3錢),炙草(0.5錢),人參(2錢),熟地(2錢),陳皮(0.4錢,去除白色部分),黃耆(1錢),麥冬(1錢),浮小麥(適量),加水煎服。

另一方劑:

藿香(0.8錢),青皮(0.3錢),烏梅(3個),茯苓 (8錢)。

沒有熟地、陳皮、麻黃根、浮小麥的方劑,稱為加味生化湯。

加減養胃湯(治產後寒熱往來無汗頭痛,類瘧,如患瘧疾,亦用此方加減調治。)

白話文:

加減養胃湯

(適用於產後發燒、冷熱交替、無汗、頭痛的症狀,類似瘧疾。若患有瘧疾,也可加減藥物調整治療。)

川芎(二錢),當歸(三錢),藿香(四分),炙草(四分),茯苓(一錢),人參(錢半),半夏(八分),橘紅(四分),蒼朮(一錢),薑棗水煎服。一方有青皮四分,草果三個,烏梅三個。有痰加竹瀝、半夏(薑製)、薑汁。虛人加河車丸。如產後火瘧無汗,不愈,煎人參白朮膏以助藥力。

白話文:

川芎(12克),當歸(18克),藿香(2.5克),炙甘草(2.5克),茯苓(6克),人參(9克),半夏(5克),橘紅(2.5克),蒼朮(6克),用薑棗水煎服。

另一種藥方包含:青皮(2.5克)、草果(3顆)、烏梅(3顆)。

如果病人有痰,可額外添加竹瀝、薑製半夏、薑汁。

如果病人體質虛弱,可添加河車丸。

如果產後出現惡寒發熱且不冒汗,且這帖藥方效果不佳,可再煎服人蔘白朮膏以加強藥效。

法用白朮一斤洗淨焙乾,人參一兩,入水六碗,煎汁一碗半,如此再煎五次,共取汁九碗,再煎至一碗,磁器收貯,每日服半酒盞,白湯送下。

白話文:

做法:用白朮一斤,洗淨後烘乾。人參一兩,放入六碗水中,煎至剩下碗半汁液。如此再煎五次,合計取九碗汁液。再煎熬至剩下一碗,用磁器容器收存。每天服用半盞,用白開水送服。

2. 產後類傷寒二陽症論

產後七日內外,偶有發熱惡寒,頭痛,勿專作太陽症,治之以麻黃湯;寒熱頭痛脅痛,勿專作少陽症,治之以柴胡湯。皆因產後氣血兩虛,陰陽不合而然也。且產婦血脫之後,而重發其汗則虛,虛之禍不可言。仲景云亡血家不可發汗。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二先生謂非產後無傷寒,非謂柴胡等湯不可。

白話文:

產後大約七天內,偶爾會出現發燒、惡寒、頭痛。不要只認為是太陽症,治療時使用麻黃湯;發燒、頭痛、肋骨疼痛。不要只認為是少陽症,治療時使用柴胡湯。這些都是因為產後的氣血兩虛,陰陽失衡所致。而且,產婦失血後,再次出汗就會虛弱,虛弱的危害不可預測。仲景說,失血的家屬不可發汗。丹溪說,產後不可發汗。兩位名醫的意思不是說產後沒有傷寒,也不是說柴胡湯等無法使用。

按經施治誠恐偏執專科,輕產而泥成方致害人命也。雖然知其真傷寒亦當於生化湯內加入芎姜等藥以散之可也。又《內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而異治也。非謂東南柔弱西北剛勁而異治也。雖產後虛勞不可分南北,概當重產而用補劑,少佐以散劑,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可也。

白話文:

按照經方治療,我擔心會過於執著於專科治療,輕視產後調養,照搬方劑,反而會危及產婦的生命。即使確診了真正的傷寒,也應該在生化湯中加入芎姜等藥物來疏散寒氣。

《內經》中提到,西北方的氣息是散而涼的,東南方氣息是收斂而溫暖的。這說明對於相同的疾病,治療方法可能不同。但這並非指東南方的產婦體質柔弱,西北方的產婦體質強壯,而需要不同的治療。

無論產後虛勞出現在南方還是北方,都應該重視產後調養,主要使用補益藥物,輔以少量疏散藥物,即便有其他疾病,也可以作為次要治療目標。

加味生化湯(治產後三日外發熱頭痛。)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炙草(四分),炮姜(四分),桃仁(十粒,炒去皮尖),羌活(四分),防風(五分),水煎服二劑。若身熱頭痛不除,加白芷八分,細辛三四分;頭痛如破者加連須蔥頭五個;虛人加人參二三錢;汗多加參;氣短多[加]參;微喘加參;渴[而]煩躁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痰多加橘紅四分;嘔吐加藿香三分、姜三片;乍寒乍熱,發有常度加柴胡四分;傷麵食加神麯;傷肉食加山楂砂仁

白話文:

川芎(1錢),當歸(2錢),甘草(4分),炮姜(4分),桃仁(10粒,炒熟去皮尖),羌活(4分),防風(5分),用煎煮的方式服下兩劑。

如果身體發熱、頭痛沒有緩解,加入白芷8分,細辛3-4分;頭痛得彷彿要破裂,加入連須蔥頭5個;體虛的人加入人參2-3錢;出汗多的加入參;氣短的加入參;微喘的加入參;口渴且煩躁的加入人參、麥冬、五味子;痰多的加入橘紅4分;嘔吐的加入藿香3分、生薑3片;忽冷忽熱,且發作有規律的加入柴胡4分;吃了麵食不舒服的加入神麴;吃了肉類不舒服的加入山楂、砂仁。

3. 產後類傷寒三陰症論

產後陽明經症見,勿治以葛根[湯]、白虎[湯];口煩咽乾便秘與譫語,勿治以三承氣[湯],屢見妄下成臌,誤導反結,亦有血少而結,下之而泄瀉不止,虛之為禍[不]可勝言哉,蓋產婦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稽遲,氣血枯竭,腸腑燥結而然也,豈可輕產而妄下乎。以上三陰症並宜大料芎歸以補血,少佐以參耆白朮可也,然芎歸非服至數斤難取功效。

白話文:

產後出現陽明經的症狀時,不要使用葛根湯或白虎湯。

如果口乾舌燥、大便不通便祕、胡言亂語時,也不要使用三承氣湯。因為經常會導致誤下藥而產生腹脹,並造成便祕,甚至有因失血過多而便祕的情況,此時如果再使用瀉藥,會導致腹瀉不止,虛弱的狀況會更加嚴重。

產婦多半是因為勞累傷及脾臟,導致消化功能遲滯,氣血耗盡,腸腑燥結而出現上述症狀。怎麼能夠輕視產後的身體狀況而胡亂使用瀉藥呢?

以上三陰症都適合使用大劑量的川芎、歸尾來補血,可以少佐以人參、黃耆、白朮。不過,川芎和歸尾通常要服用到好幾斤才會見效。

養心通幽湯(治產後傷寒類三陰症大便秘者。)

川芎(二錢半),當歸(六錢),炙草(五分),桃仁(十五粒,炒去皮尖),陳皮(四分),麻仁(二錢),肉蓯蓉(二錢),水煎服。汗多便實加黃耆二錢,麻黃根一錢,人參二錢;口渴加麥冬一錢,人參一錢;腹滿咽乾便實加麥冬一錢,枳殼八分,人參一錢;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兩竭,心主失守,宜養氣安神加茯苓、棗仁、遠志柏子仁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黃耆一錢。

白話文:

川芎(25克),當歸(60克),炙草(5克),桃仁(15粒,炒熟後去除尖端),陳皮(4克),麻仁(20克),肉蓯蓉(20克),水煎服用。

如果汗多、大便不通 ,加黃耆20克,麻黃根10克,人參20克。

如果口渴 ,加麥冬10克,人參10克。

如果腹脹、咽喉乾澀、大便不通 ,加麥冬10克,枳殼8克,人參10克。

如果出汗、神志昏亂、大便不通 ,這是氣血耗盡、心神失守,應養氣安神,加茯苓、棗仁、遠志、柏子仁各10克,人參20克,白朮20克,黃耆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