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湯

TONG Y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大腸經 15%
胃經 14%
心經 13%
肝經 12%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5%
腎經 0%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通幽湯

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火麻仁: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

主治:

  • 大便困難,幽門不通,逆氣上衝,食門不開,被堵塞,大便乾燥閉塞,氣體無法排出。

功效:

  • 潤腸通便、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補氣益血。

用法:

  • 口服,一日一劑,水煎服。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 服藥期間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通幽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潤腸通便、清熱瀉火、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大便困難、幽門不通、逆氣上衝、食門不開、被堵塞、大便乾燥閉塞、氣體無法排出等症狀。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不宜飲酒,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潤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甘草、升麻、桃仁、紅花、大黃、火麻仁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補血活血,甘草緩急和中,升麻升清降濁,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大黃通便,火麻仁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共奏通便、活血、化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吞咽障礙噁心反胃胰臟炎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麻疹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大便時間較長

相同名稱方劑


通幽湯, 出處:《醫方考》卷二。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梢、大黃(酒浸,煨)、桃仁泥、紅花、升麻。 主治:結燥腹痛。

通幽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生地、升麻、桃仁泥、歸身、甘草、紅花、麻仁(炒)。 主治:津液不足,大腸乾澀,大小便不通。

通幽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紫草、歸梢、生地、麻仁(研)、枳殼、酒大黃、檳榔、紅花、桃仁泥。 主治:利大便。潤腸,涼血,降火。主治:痘疹大便艱難。

通幽湯, 出處:《清代名醫醫案大全·葉天士醫案》。 組成:歸須、紅花、鬱李仁、柏仁、麻仁、生地、升麻。 主治:潤下。主治:高年腎陰暗虧,血液不能灌溉四旁,腸中枯燥,更衣頗覺費力,大便艱澀不爽,臍間隱隱作痛。

通幽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當歸1錢,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甘草(炙)5分,升麻1錢,桃仁1錢,紅花3分,大黃(煨)3錢,火麻仁3錢功效:辛潤幽門。 主治:辛潤幽門。主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閉,氣不得下。

通幽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桃仁泥1分,紅花1分,生地黃5分,熟地黃5分,當歸身1錢,炙甘草1錢,升麻1錢。 主治:潤燥通塞。以辛潤之。潤枯槁,通壅塞。調和氣血,開通胃腑。主治: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燥熱內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閉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