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茵陳蒿

主治發黃也。

考證

茵陳五苓散證曰:黃疸。

茵陳蒿湯證曰: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以上二方茵陳蒿,一方六兩,一方十分。

上觀此二方,茵陳蒿治發黃也明矣。

互考

或問曰:發黃之證,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陳蒿者,間亦有之,如何?答曰:發黃、小便不利、或渴無餘證者,茵陳五苓散主之。發黃、大便不通者,茵陳蒿湯主之。若乃一身盡黃、腹脹、大便必黑、時溏者,硝礬散主之。發黃、心中懊憹,柏子大黃豉湯。發黃、腹滿、小便不利,大黃硝石湯。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發黃症狀,有些方子不用茵陳蒿,這是為什麼?

答:有發黃、小便不通、口渴而沒有其他症狀的,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有發黃、大便不通的,用茵陳蒿湯治療。如果有全身發黃、腹脹、大便一定發黑、有時腹瀉,用硝礬散治療。有發黃、心中煩悶的,用柏子大黃豉湯。有發黃、腹滿、小便不通的,用大黃硝石湯。

發黃、頭痛惡風自汗出,桂枝加黃耆湯。發黃嘔逆,小半夏湯主之。發黃、胸脅苦滿,小柴胡湯主之。發黃、腹中拘急,小建中湯主之。此皆隨證而異方也;仲景氏之於茵陳蒿,特用之於發黃,無他病者而已。

白話文:

黃疸、頭痛、怕風、自發出汗,可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黃疸、嘔吐,可用小半夏湯治療。黃疸、胸脅疼痛、脹滿,可用小柴胡湯治療。黃疸、腹中絞痛,可用小建中湯治療。這些方劑都是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的,仲景重視茵陳蒿,特別用於治療單純黃疸,沒有其他疾病。

辨誤

世之醫者,論黃疸為濕熱,其以黃為土色也。無益於治,此不可從矣。

品考

茵陳蒿,和、漢無別。

2.

仲景之方中,芎歸膠艾湯用艾,而非君藥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歸膠艾湯,主治漏下下血也,今從其成方而用之。

白話文:

在張仲景的藥方中,芎歸膠艾湯使用艾草,但它並不是主要的藥物。因此,它的主要治療用途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了。芎歸膠艾湯主要用於治療漏下出血,現在我們根據它的原方使用它。

辨誤

《名醫別錄》曰:艾可以灸百病。後人不審其證之可灸與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蓋不鮮矣。醫者見之,以為不候寒熱之過也,不審可否,則固已失之矣。論寒熱,亦未為得也。灸者所以解結毒也,若夫毒著脊上,藥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著而灸之,其毒轉而走腹,而後藥之為達也。臨其可灸之證也,我不終問其寒熱,而未有逢其害焉。

白話文:

《名醫別錄》記載:艾灸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後世的人不審慎地分辨哪些證狀可以灸治,一概採用艾灸,因此造成傷害的事例很多。醫師看到這些情況,認為是因為沒有判斷寒熱虛實,但其實只是因為不仔細審核是否適合艾灸。論述寒熱虛實也不是主要原因。艾灸的目的是化解病結和毒邪。如果毒邪積聚在脊椎上,通過內服藥物無法清除,外敷藥物也難以到達,就可以針對毒邪的位置進行艾灸。這樣一來,毒邪會轉移到腹部,等到這時候再用藥物治療就能夠達到效果。遇到適宜艾灸的證狀時,我不會特別追究患者的寒熱虛實,但從未因此造成什麼危害。

有灸而發熱,是毒動也,世醫以為灸誤,非也。余於若證,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熱亦止,此即所謂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為用也,灸之與煎,其施雖異,而以其一物也。偶爾言及焉,灸家言,禁穴頗多,余家不言之,一從《靈樞》,以結毒為腧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為有效矣。

白話文:

有灸後發熱的現象,是毒邪被激發活動的緣故,一般醫家以為是灸治不當所致,其實不然。我在治療這樣的病例時,發現灸後發熱不退,是因為毒邪逐漸散發,熱現象也會逐漸消退,這正是所謂「瞑眩而瘥」的道理。凡艾草的用途,不論是灸法或煎服,它們的施用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以艾草為一物。只是偶爾提到,灸穴有許多禁用部位,但我家不主張這種說法,而是完全遵照《靈樞經》的說法,以聚集毒邪的部位為灸穴。凡灸治一般不只一天,甚至可延長至五至七天,以灸治多日為有效。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見其能治者也。

品考

艾,處處出焉。所賣者,雜它物可正焉。

3. 麻黃

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考證

麻黃證曰: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

甘草麻黃湯證曰:里水。

麻黃醇酒湯證曰:黃疸。

以上三方,麻黃四兩,或三兩,而為君藥。

大青龍湯證曰: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越婢湯證曰:惡風、一身悉腫。

越婢加朮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其人喘、目如脫狀。

以上四方,麻黃皆六兩。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汗出而喘。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皆四兩。

葛根湯證曰:無汗惡風。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

烏頭湯證曰:歷節疼痛。

以上三方,麻黃皆三兩。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二兩。

上歷觀此數方。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明矣;故其證而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者,用麻黃皆治也。

白話文:

綜觀上述幾種方劑,麻黃主要用於治療喘咳和水氣,這一點很清楚。因此對於出現惡風、惡寒、無汗、身痛、骨節痛、全身黃腫等症狀的患者,使用麻黃都可以治療。

互考

甘草麻黃湯、麻黃醇酒湯。唯云里水黃疸,而不審其證。為則按:黃家兼有喘咳。惡寒骨節痛之證者,麻黃之所主治也。

白話文:

甘草麻黃湯、麻黃醇酒湯。只記載一種稱為「裡水黃疸」的病症,但沒有仔細說明其證狀。因此,按我的理解:如果黃疸患者同時伴有氣喘、咳嗽、怕冷、骨節疼痛等證狀,那麼麻黃就是治療此病的主藥。

牡蠣湯,此甘草麻黃湯而加牡蠣蜀漆方也;牡蠣治動氣,蜀漆主逐水,然則世所謂瘧疾,動氣在上而喘者,此湯主之也。《外臺秘要》特云牡瘧,而不舉其證,茫乎如舟行無津涯矣。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其條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也,而有無汗之證,故用麻黃也。

白話文:

牡蠣湯,就是甘草麻黃湯加上牡蠣和蜀漆的方子。牡蠣可以治療氣動,蜀漆可以驅除水氣。所以,世間所說的瘧疾,氣動向上導致喘息的,可以用這個湯方來治療。

《外臺祕要》只說了「牡瘧」,卻沒有提到具體的證狀,就像船行沒有目的地一樣迷茫。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兩個方子,條文中所說的少陰病,是指惡寒很嚴重,但沒有出汗的證狀,所以使用麻黃。

辨誤

甚矣世醫之怖麻黃也。其言曰:吾聞之麻黃能發汗,多服之則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惡是何言也?譬怯者之於妖怪,足未嘗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為則嘗試麻黃之效,可用之證而用之,汗則出焉。雖當夏月而無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黃後,覆取微似汗,宜哉,學者勿以耳食而飽矣。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都害怕使用麻黃。他們說:我聽說麻黃能發汗,服用了很多就會不停地出汗,所以不敢使用。這種說法真是荒謬!就像膽小的人面對鬼怪一樣,根本沒去過那個地方,就說那裡真的有鬼。只要嘗試使用麻黃,在適用的情況下使用,就能看到發汗的效果。即使在夏天,也不會出現過度發汗的問題。東漢名醫張仲景說,服用麻黃後,蓋上被子會微微出汗,這纔是正確的用法。學生們不要只聽別人的說法,自己親自體驗才能真正瞭解。

品考

麻黃,本邦之產未聞,而亦有形狀相似者,是木賊而非麻黃也。朱震亨、李時珍言其與麻黃同功,則學者試可乃已。甄權曰:根節止汗,試之無效也,不可從矣。仲景氏曰:先煮麻黃去上沫,今漢舶所載而來者,煮之無上沫,共諸藥煮之而可也。

白話文:

麻黃,在我們國家沒有聽說過,但是確實有形狀相似的植物,那就是木賊而不是麻黃。朱震亨和李時珍說它們與麻黃有相同功效,學者們可以嘗試一下。甄權說:用根和節來止汗,我試過了沒有效果,不能採信。仲景說:先煮麻黃,把上面的浮沫去除。現在從漢朝船運來的麻黃,煮了之後沒有浮沫,可以與其他藥材一起煮。